乡村道路现状及建议(精选5篇)

1、《关于编制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的通知》(皖交计[205]33号);

2、《**县统计年鉴》(2004年);

3、交通部标准JT/T200-2004《公路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4、(2006~2010年)**县乡村道路发展规划纲要。

二、规划的年限:规划的目标年为2010年。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包括农村客运班线的开发,运力的投放,乡镇及农村客运站点的新建、扩建。

四、规划的目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指导原则

本规划的原则为:

1、结合本县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城镇发展的布局,与相邻县、市建设相衔接,坚持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

2、适应国家投资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坚持多渠道,多元化建设,多种形式经营的原则。

五、至2010年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

1、2010年规划的总体目标

2010年前,所有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96%以上。

至2010年,农村客运运力全面更新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其中中级客车达40%,农用运输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全部淘汰。至201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居民步行500米能坐上车,班车客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

2010年,全县所有乡镇均要建成五级以上客运站,60%以上的行政村要建成招呼站式候车亭。

2005-2010年农村客运站点规划明细表

年度客运站停车场停靠点备注

2005四级站1个

19已完工

2006三级站1个217

四级站1个

2007四级站1个133

2008四级站2个240

2009五级站5个540

2010五级站4个440

合计:三级站1个、四级5个(已完工1个)、五级站9个、停靠点179个。

2005年至2010年度开发农村线路及运力投放的分年度目标见下表:

农村班线及运力投放一览表

年度农村班线营运客车

新增总数新增更新保有量中级车率

2004/231480%

2005225261500%

200612374201540%

200774420301745%

20081054303020410%

2009559403024420%

2010/59563430040%

第二章农村经济及农村公路客运发展状况

一、基本县情

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1个场代队、275个行政村、2967个村民组、9。9万户、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全县通车总里程1008公里,其中国道25公里、省道52公里、县道266.06公里、乡道145.4公里、村道520.3公里,公路网密度0.7公里/平方公里。

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县人民克服种种困难,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讲究实效,社会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35.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51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31%和21%。

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二十多年来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急而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表2-1、表2-2分别列出了**县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纯收入及消费水平和恩格尔系数。

近年**县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2-1

年份(年)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万元)第二产业(万元)第三产业(万元)人均生产总值(元/人)人口(万)

19905970034578153129809134544.4

199153700257521591412031119644.9

199267100317961966615674147845.4

199393093443212916419608203745.7

1994126228519444683827446273846.1

1995169989627287047436733364846.6

1996206048762818042049341440346.8

1997225205807868565858761477147.2

19982315358350810538873972489547.3

1999262868795898974462202552247.6

20002739938552310471583755572047.9

20012839968482411038088792590448.1

20022946538665211517292823610048.3

20032905257016412308197280597848.6

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表2-2

年份(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元)恩格尔系数(%)

1990628657

1991473692

1992520485

1993812462

19941061744

19951500930

199618841072

199720541729

19982138155681552.4

19992188155782152.7

20002260153080852.8

20012262153979951.9

20022113132175256.9

20032341154474448.1

三、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县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运为辅。境内无铁路运输,已经初步形成了从贯穿全县的104国道、312省道的公路网络。

1、县乡村公路状况

我县县、乡、村公里总量为931.76公里,其中县道:266.0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16.5公里,三级公路59公里,四级公路190.56公里;按路面质量分:水泥路3公里,沥青路162.5公里,砂石路100.56公里。乡道:145.4公里,均为四级公路;按路面质量分:沥青路22.5公里,砂石路122.9公里。村道:520.3公里,按质量等级分:四级路59.6公里,机耕路460.7公里。

2、**县公路运输状况

2004年,全县共有各类客运客车292辆,客位3420座;货车1600辆、农机1000辆、大小四轮1200辆、摩托车2万辆,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辆450万人次,周转量9000万人公里,货运量72万吨,货物周转量7700万吨公里。

2004年全县农村客运量约26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约9000万人公里,预计到2010年,全县客运量约为5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约10000万人公里。其中农村居民客运量将达到35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8000万人公里。

五、农村公路建设状况及规划。(略)

六、我县农村公路客运班线、运力、客运站点状况及存在问题。

1、班线及运力

**县共有班线52条。其中县内农村班线23条,其它班线经过本县农村地区时均有停靠,但沿途停靠点不明确,无明显标志。全县有148辆客车跑农村班线,但车况差几乎无中级客车,技术等级达到二级的不到10%,日发班次460班次,但实载率不高。

2、客运站点

全县共有客运站8个,其中二级站一个(滁州市公路运输总公司**汽车站)、三级站1个(**县运输公司车站)、四级站1个(来城东门客运站)、五级站5个(北门客运站、水口客运站、大英客运站、施官客运站、半塔客运站);在建的四级客运站有一个(汊河客运站),其余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只是招呼站、发车点,沿途的停靠点均无候车亭,也无明显标志。

3、行政村班车通达情况

全县共有275个行政村,一个国营农场,虽然各个村都通路,但因路面等级低、客流量小等原因,仍有11个行政村通公路未通班车,60个行政村公路损坏或路面状况差未通客车。

4、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农村客运市场的需要和发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农村客运站总量不足,总体发展水平低。18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没有等级客运站,即使简易站也只有40%的乡镇有。

(2)重视程度不够。对“公路是基础,运输是目的”认识不足,对站场建设重视不够,兼之乡镇客运站公益性强,投资回报率低,各方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3)缺乏稳定的农村客运站建设资金渠道,资金投放严重不足。由于经营农村客运经济效益较差,运输企业对投资建站的积极性不高。

(4)我县客运站的行业管理相对较弱,投资效率不高。

(5)鼓励和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村客运经营效益差,农村班线缺少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

(6)三轮车及其它未经许可的车辆从事客运,这些车辆存在着安全隐患。

第三章农村客运发展规划

第一节农村客运线路、运力规划

受农村经济水平、农村客流季节性的影响,农村客运具有客流量小、经营效益差、利润薄的特点,从事农村客运的经营者普遍经营困难,我县运输企业不愿意车头向下开辟农村客运班线,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客运积极性不高,农村客运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但是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农民出行需求的增加,农村客运网络的发展成为道路运输业的重头戏,为此,制定农村客运线路和运力规划也是势在必行。

一、规划目标

1、2010年前,所有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5%。

2、到2010年,农村客运运力全面更新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车型,农用运输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全部淘汰。

3、201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客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农村客运线路、运力规划内容

见附表五

三、客运线路经营模式

农村客运班线的发展必须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经营模式,才能保证班线开得起、开得稳、开得久。我们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模式:

1、定线、定班经营模式。在运输经济效益较好的是县城至乡镇之间、经济发达乡镇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地区之间,通过鼓励运输企业车头向下,开行定班、定点的农村客运班线。

2、定区域、不定班经营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村之间,采取划定一个运行区域,不定起止点、不定班次的循环运营。

3、季节班车经营模式。根据农民出行习惯,开通季节性班车,采取包车、出租形式经营。

第二节农村客运站规划

一、客运站布局规划的原则

客运站布局规划应做到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分工实施、方便旅客,充分满足该地区社会经济全局发展的需要,基本这个目标,在进行网络布局规划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县农村客运站网络布局要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适应农村客运发展,充分满足农村人口出行要求。认真贯彻农村客运站布局的指导思想,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原则,使客运站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上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立足现实、适当超前

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科学分析,精确预测,远近结合,市场需求与现实可能可协调,分轻、重、缓、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适当超前。使之与**县农村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县乡(镇)体系建设规模和总体规划相配套。

3、依托路网、骨架优先

**县农村客运站的分布应依托G104、S312公路干线和即将建成的蚌宁高速,与我县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特点、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辐射方向及范围、现有道路旅客运输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等相适应。并使农村客运站的功能、数量、规模等城镇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城镇规划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进行我县农村客运站网络布局规划时,始终坚持以该地区公路网的布局与建设规划为依据,优先在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乡镇及主要出、入口布点设站,使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得到最好、最经济的发挥。

4、运输方便、安全经济

5、新旧兼容、节省投资

农村客运站网络要与农村客运站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现状统筹起来考虑,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公路客运站设施和基础条件,挖掘潜力,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在网络布局时,要将改建、扩建与新建等方式结合起来,做好客运站的新旧兼容、功能完善工作。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拆迁工程过大,占地面积过多,补偿费用过高及其它用地,以节省投资。

6、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农村客运站是运输车辆、旅客集散的场所,其建设与运营过程均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运输车辆的噪音、废气、作业过程引起的灰尘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等。因此,在进行客运站选址布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降低其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二、规划总目标及分期目标

**县截止到2004年共有8镇、10个乡和275个行政村,农村客运网络规划范围内尚有15个客运站、179停靠点待建,建设任务艰巨。

2006年,全县总共将新建、改造1个乡镇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2007年新建、改造1个乡镇客运站;2008年新建、改造2个乡镇客运站;2009年新建、改造5个乡镇客运站;2010年新建、改造4个乡镇客运站,每年建设乡镇客运站数量和等级情况详见附表6。

三、站场功能

规划中的农村客运站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旅客运输组织

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有关法规、进行旅客运输生产、客流和客运车辆的运行组织,实现道路旅客的合理运输。其内容包括:运输生产组织、客流组织、运力组织、运行组织等。

2、提供班线到达及始发班车情况,为农村人口出行提供帮助。

3、提供足够的停车场地。

四、规模及标准(见附表6)

五、建设模式

考虑到全县乡镇的情况千差万别,乡镇客运站建设模式要灵活多样,采用最适宜的方式建设。主要有如下两种建设模式:

1、“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

对设有交管站、有条件进行站站合一改造的乡镇,将采用此模式建设客运站。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现有乡镇交管站的办公设施和场地,设置停车场、候车室、旅客换洗室、汽车检验台等设施以及必要的安全消防设备,改扩建成“前客运室,后交管站”的乡镇客运站。采用“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有利于从源头上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并为将来交通税费改革的人员分流等创造良好条件。

2、客运站模式:对社会经济和运输市场比较发达,客流量较大,营运班车数量较多,始发班次比较密集的乡镇,建议采用单独建设客运站模式。

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客流量情况可以建成五级或其它级别的汽车站,以满足市场需要。

3、客货一体站模式

第四章投资估算与经营管理

一、投资估算依据

1、土建工程造价参照2003年同类项目单位造价和指标定额消耗量进行预测。

2、规划的客运站场均用面积,根据国家标准GB-T12419-90和交通部JT3134-88及JT/T200-2004确定。

3、在土地征用上各级政府将按优惠政策和土地征用有关规定给予购置,以每亩平均市场价计算。

4、所购客车按市场价计算。

二、投资估算

1、客运站点

2005至2010年共需建二级站1个、四级站4个、五级站9个,停靠点179个、需投资2000万元,征用土地62亩。

2、乡村道路

2006至2010年共需修乡村油路(水泥路)648.7公里,需投资12974万元。

3、更新、增加乡村班线客车

2005至2010年共需新增农村班线客车150辆,更新150辆,共需投资2000万元。

三、运营方式

为使**县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有效实施,需制定和完善客运结构,乡镇道路和营运车辆投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目标的进度、技术质量标准、责任人、检查考核、奖惩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以确保规划项目逐步完成。

(一)客运站的经营管理

1、规划建设的农村社会客运站场为公用型车站,具有相应的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社会化管理,公司化管理,全方位为客运经营者和旅客提供站务服务,行业管理由县运管所实行管理。

2、规划建设的停靠点全部由经营线路公司联系所在村或委托附近住户确定专人负责看管和卫生保洁,保证停靠点的正常运营和使用寿命。

(二)乡村道路的经营管理(略)

(三)农村班线客车的运营管理

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对农村班线及客车实行联户捆绑经营。即同一班线的业户组织起来,组成一个联组,并推举生产组长,由联组共同开展这一班线的客运经营活动。

第五章发展农村客运的政策措施

第一节加强农村客运班线和运力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有增加农村客运市场的运输供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客运的积极性,确保现有运输经营者经营得长久,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县(市)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采取降低乡村客运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乡村客运税费负担、改革乡村客运班线审批方式等若干措施,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引导农村客运朝良好的态势发展,最终实现农民满意、经营者满意、政府满意。

一、降低乡村客运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规模化、公司化经营是乡村客运发展的最终方向,但目前相对于尚处在萌芽发展期的乡村客运经济来说,现行市场准入标准相对太高,导致愿意参与乡村客运经营的进不来。对此,要打破现行“新申请进行道路客运市场的客运业户,必须是公司制企业,经营规模必须具备5辆车客运经营规模”的政策束缚,必须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政策来明确规定:申请从事乡村客运经营的,只有申请人拟投入车辆的技术状况符合条件、拟聘用的驾驶员符合条件、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一律予以许可准入。

二、实行乡村客运班线核准制。改革现行乡村客运班线审批方式,实行乡村班线许可核准制。即只要经营者申请的客运班线符合乡村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拟投入客车技术状况、拟聘用驾驶员符合规定的,一律予以许可。

三、我县应积极争取成为实行乡村客运税费改革试点县。在培育乡村客运市场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花大工夫组建起的公司因经营收不抵支退出农村客运市场,下大气力取缔的农用车、简易车,因客车跑不起来,非法载客车辆又死灰复燃等。究其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乡村客运税费政策不合理。乡村运输经营者税费相对过重,导致现有乡村客运经营困难、农用车退市难、老旧车更新难,乡村客运经济发展疲软。我们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实行税费减免,将从事乡村客运车辆的客附费征收标准适当降低。同时,联合工商、公安交警、税务、保险等部门,制定执行乡村运输优惠后的税费标准,实行收费明白卡制度,切实减轻乡村运输经营者负担。

第二节农村客运站建设实施对策

一、整顿运输市场,建议健全车站运作机制

要使我县农村公路交通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必须在道路客运站规划与建设的同时,治理整顿运输市场,解决道路运输市场中车辆乱停乱放、客运量与车站设施不相适应等突出矛盾。建立起有序的道路客运市场体系和良好的客运站运作机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车站运作机制;

2、建立具有职能合理、层次清晰的车站组织与管理体系;

3、建立具有公平竞争的经营机制;

4、建立具有健全规范的车站监督联系。

二、均衡投入,确保资金供应

规划方案中的车站建设是逐年安排的,其建设序列是遵循适应我县各乡镇道路客运市场的需求,因此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在安排我县道路客运站投资计划时,要依据规划,确保资金供应。

三、保障措施

1、建设资金的筹措新晨

我县道路客运站总体布局规划方案所需建设资金量大,但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当前国民经济腾飞阶段,各行各业、各种建设项目都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单靠国家或建设单位拿出全部资金都是困难的。因此,筹集道路客运站建设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我县的各个乡镇财力的实际情况和道路客运站属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特性。规划方案所需建设资金,可以采取争取国家投资、地方自筹、银行贷款、合作、合建等多种方式的筹集方案。实施期间主要采用“四个一点”的方针解决。即省交通厅补助一点,县政府资助一点,经营者筹集一点,以合作、合建等方式筹集一点。这样,上下结合共同努力搞好我县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以促进我县公路交通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村客运站人作为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城镇的“窗口”,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除各乡政府与交通管理部门严格按资金筹集方案供应或筹集建设资金,确保资金按时到位,还应争取各级税务部门给予减免税费的优待,银行给予低息贷款,予以扶持。

【关键词】三集五大供电所集抄代扣营配合一

1典型农村供电所现状(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某供电所为例)

1.1人员情况

该农村供电所员工共有36人,其中所长2人,用检1人,营业工5人,抄表工9人,装表工5人,运行工12人,资料员1人,辅助工1人。

1.2管辖范围

该农村供电所供电面积233.4平方公里,用电户数为30731户(截止2014年7月31日数据),用电人口约11.7万人,10千伏线路5条,10千伏线路长度253.811公里,公用配电变压器357台,公用配变容量35.14MVA,低压线路1177.06公里,下户线736.9公里。

1.3存在问题

一是运维工量过大,无法精细的完成运维工作。运维人员人均承担40个低压台区和部分高压线路的运维任务,运行人员除每月巡视周期需要巡视13个台区和28公里高压线路设备外,还要完成操作、预试、消缺、验收、特殊地段巡视等工作,工作量较大运维质量无法保证。

二是装表人员较少,业扩压力大。现有装表工5人,2013年至今,日均完成低压业扩7.5户,完成台区二级表新装、二级表改造共119台,完成渝万高速铁路、梁忠高速公路、宅基地复垦等带来的拆表、移线共832处1305户。下一步高铁、高速搬迁虽已完成大半,但三年施工建设肯定对沿线客户用电带来新变化,宅基地复垦、户口改革会大量拆线、拆表及新装,工量一时是降不下来的。

三是集抄调试人力不足,集抄成功率老上不去。现阶段,装表、运维工作繁重,无法抽人调试,抄表人员无负责人资格(因很多黑屏表需要更换),且收费压力大,安排调试存在安全及电费回收风险。

五是线损管理难度大,考核起来较为勉强。根据职责分工,运维人员负责高、低压架空线的维护,抄表员负责下户线的维护,线损异常除了二级表抄录准确性因素外(此种情况在二级表实现自动采集后基本排除),原因就在运维和抄表身上,分析起来原因多,互相扯皮,要所里组织人员每个异常台区去搞清楚具体原因是根本不现实的。

六是电费笔数较多,金额较大,风险管控较难,垫支电费每月存在。云龙所现有抄表工9人,其中1人还未定岗,8个抄表员人均抄表3950,每月抄表1975户,收费15万余元,一般截止到27日进账时多则上千,少则数百垫缴,职工牢骚满腹。

七是车辆紧张,很多工作开展起来被动,特别是所里组织的各项安全、生产、营销检查工作因业扩、报修占用车辆根本无车辆使用,职工开展的工作情况得不到有效监督。

2营配合一的背景及前提(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万州供电分公司某供电所为例)

营配合一的前提是在供电所现有人力资源、工作量等因素情况下,充分运用集抄改造、银行代扣成果,盘活现有资源,调动所有员工工作积极性,具备营配合一的条件,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云龙供电所现管辖用户电表30731只,现有抄表人员9名,从2011年开始实施低压集抄改造工程(人工现场抄表的老式数字电表改为自动采集的智能电表)、银行代扣电费等先进技术手段,至2014年7月31日止,低压集抄完成了30634只表,占总表数的99.68%,基本完成智能电表的全覆盖,采集成功率达到96%以上,除少量故障表计需要现场抄表外,96%的电表已实现自动采集,且采集的电量数据准确率为100%,相应的抄表工的抄表工作量也就降低了96%以上。银行代扣电费推广是另一项解放抄表员工作量的重要手段。云龙供电所客户30731户,截止2014年7月31日,已办理银行代扣27529户,占总户数的89.59%,代扣成功率88.77%,抄表工的收费户数、金额降低了80%以上,收费工量大幅下降。以上两项的实现使得抄表员原来履行的主要职责抄收失去了“意义”,非常有必要对抄收职责进行调整,盘活人力资源,更好完成供电所其它工作任务。

3典型农村供电所营配合一调整建议

3.1岗位及职责调整建议

建议岗位调整为:所长2人,专职安全员1人,用检1人,营业工4人,装表调试工8人,运维抄收工19人,铺助工1人。

各工种职责调整为:所长、专职安全员、用检、营业工职责不变。装表工除完成业扩工作、值班工作外,增加集抄调试(主要是专变及公变二级表、集抄系统)、库房管理、用电检查、大型故障处理等职责。运维抄收工主要负责线路设备的运维(含电压监测仪及下户线的维护、工程项目储备、倒闸操作、工程验收、消缺等运维日常工作)、末级表抄收、末级表现场调试、批量装表接电、线损管理、营业普查、协助故障表计更换、报修值班等工作。

3.2岗位及职责调整后的优势

一是人均所管台区数量、抄收户数、电费将大幅减少。原运维人员人均40个台区,调整后运维抄收工16人(另外1人病假、1人借用、1人整资料),人均22.3个台区,3个月周期巡视每月7.4个台区,巡视任务完全可以完成,运维质量将得到提升,原抄收人员人均3950户,调整后人均1975户,单双月抄表算来仅抄表1000余户(含每月必抄户数),电费任务减半,回收及垫支电费压力会大幅降低。

三是故障报修质量更高。故障报修实行片区负责及所内值班相结合的办法,即所有运维抄收人员负责各自辖区内白天(8:30至17:00)的故障报修,快捷有效,不会出现超时情况,夜间报修安排2名值班人员负责(17:00至次日8:30)。

四是装表接电工作压力骤减,新增了3名装表工,8名装表工可以分组开展工作,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车辆运用更加机动灵活,驾驶员可以适当调整休息。因白天报修由各片区负责,除较为复杂的抢修外,基本是骑摩托车开展报修,那么有一台车辆可以调整在安全检查、用电普查、运维质量检查、抄收质量、集抄调试、服务投诉沟通、驾驶员轮休等管控工作上,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监督。

[关键词]遵义市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居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解决,本文主要以遵义市农村消费环境为例,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之一。全市有人口732.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86%。但近几年来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却不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三分之一。这表明,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对促进遵义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遵义市农村消费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消费不均衡现象加重

随着遵义市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在逐年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有所改善,但城乡居民的纯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相对较低。2001年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为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1.5%,而2006年则为27.4%。同时,两者之间的消费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从2001年~2006年一直保持在1:3.6~4.0之间(见下表)。

2.消费层次较低,恩格尔系数过大

据统计,遵义市2006年农村居民纯收入2453元,比上年增加135元,增长5.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8%。而评价农村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则高达51%,比上一年增加了5.1%。这表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且其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类等生存型消费支出,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支出较低。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较差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农村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消费倾向降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大,在农村则更为薄弱。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成为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普遍,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致使农村居民不敢大胆地去进行消费,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

三是农村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商品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是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市场,掺假制假,假冒伪劣等现象仍很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农村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农村居民在购物过程中理所当然把价格低廉的产品作为首选,这就为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生存提供了空间。再加上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较弱,于是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也就把目标瞄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农村居民消费者,致使劣质产品充斥农村市场。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06年抽样调查显示,有52.1%的农村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问题是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最严重的问题,种子、农药、食品仍然是让农村居民最不放心的三大商品。

4.消费观念落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村,人们很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一般来讲,婚丧嫁娶、建房、过生日、孩子参军、上学等,都要置办酒席,互送礼金,人情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在农村,人们在平时一般都是比较节俭的,而一到节假日,则是过度地进行消费。最后,一部分农村居民愚昧消费开支较大。近几年,农村居民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许多农村居民不是把这部分钱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是用于建造庙宇、修造坟墓,这不仅浪费了大量钱财,而且促长了不良消费习惯,如迷信消费等。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

1.结合本地区情况,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首先,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遵义市大多数地区都是属于山区,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发展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强化农业产业支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如绥阳县以畜牧、辣椒、中药材为主导产业,赤水市确立了竹、药、畜、果四大主导产业,遵义县以畜牧、辣椒、蔬菜为主导产业,以及余庆、湄潭、凤岗的茶叶和务川、道真的中药材等。这些措施对于优化遵义市农村产业结构,提高遵义市农产品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抓好各地的龙头企业。从政策上加以扶持,资金上给予信贷支持,技术上进行指导,促进农产品商业化的进程,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再次,要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实施农业高新技术,加强农科教的结合,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扩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以此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遵义市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靠资源的开发和投资来拉动,但这两者都是有限的资源。为此,农业的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多种途径节地、节水、节约能源,既要适应市场高层次需求发展有机农业,还应建立起用消费带动生产的新机制,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趋向协调。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一是加大政府在水利、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解决农村用水、用电和交通不便的问题。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的力度,做到城乡同网同价,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为家用电器在农村普及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加强对乡村道路的改造,为农产品的外运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制度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是要健全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一方面,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帮助农村建立连锁店、服务店,统一进货,统一配送,从而减少中间环节,使不法商贩无机可乘,农村居民也能得到价廉物美的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产品。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尤其是农资市场的打假和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坑农、害农、制假售假的生产经营者。对于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在乡村一级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或通过广播电视等,向农村居民传达市场信息,使之了解市场,进入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中,根据市场变化,改变其生产和经营方式,更好的进行生产和消费。

4.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

5.培育农村居民正确的、健康的、良好的消费观念

第一,生态意识教育。要高效、合理的使用农村现有的有限资源,保护环境,就必须对农村居民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只有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才会自觉地去保护环境,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第二,消费观念教育。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从思想上接受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鼓励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摈弃那些非科学的、愚昧的消费行为。培养其把握消费的意识及合理进行消费决策的能力,以减少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模仿。第三,权利意识教育。使农村居民明白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和职责,帮助他们树立维权意识,提高农村消费者识别真伪的能力,使其能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2001年~2006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06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胡代书:遵义市农村消费现状及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2006-12-12).lbj.zunyi.省略/cms/cms/website/fagai/jsp/page.jspchannelId=4979&infoId=16549

[4]张枝:试论农村消费环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3),64

段凤山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林业总场宁夏固原75600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形势、社会格局以及环境建设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当前,我国林业正处于一个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大环境下,生态环境建设对林业发展的具体需求,从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主要目标、以生态环境与效益为主和将适应时展作为根本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建立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的具体指导思想。

【关键字】生态建设;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对各类实体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林业发展正处于新的转型期,对于林业发展新战略的构想和实施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以及社会发展进程[1]。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满足当下社会生态环境的需求,新林业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迫不及待。本文对当前我国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仅供参考。

1生态环境建设对林业的需求

和谐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重视经济利益的提升与社会发展,却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多种自然灾害应运而生,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因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遏制环境持续恶化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对林业发展的主要需求包括以下几点。

1.1对林业重新定位

林业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当前生态形态下,必须将林业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彻底摒弃传统的将林木作为木材为主的思想,必须对林业进行重新定位。把林业定位成木材的传统思想使得森林资源大量浪费,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沙尘暴、洪水等自然灾害加剧。当前,应该将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将林业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使其肩负着对生态环境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

1.2确保森林系统的良性循环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既是森林资源系统也是林业建设以及生还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在林业建设过程中,要对森林系统进行合理的培育、做好管理维护以及发展工作,从而保证森林系统发展的良性循环。通常情况下,森林系统的良性循环主要表现在:森林系统本身的资源构成是一个综合的自然资源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森林资源的数量庞大,其总面积、总蓄积以及森林覆盖面积完全能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森林资源本身具有较为优良的品质,其中优质的种苗、优良的树种等能充分保证生态环境的高效发展。

1.3综合发展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将林业发展作为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发展的综合体现。社会、经济、生态单个方面的效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林业的发展不能只注重单效林业,要将生态效益的实现作为林业发展的前提,同时,还要适当的将社会经济效益发展考虑其中,使三者的发展与效益得到有效保障[3]。

2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林业发展指导思想

2.1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主要目标

2.2将生态环境与效益作为发展重心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最重视的问题之一。基于传统思想,人们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当前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当前社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合理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在新林业建设过程中要将生态环境与效益作为发展的重心,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效益的发展达到最优化,从而进一步对人们生存环境做出贡献[4]。

2.3将适应时展作为根本要求

在林业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要以适应时展为要求,与新时展步伐接轨,建立出一个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林业发展战略。在这个知识经济发展崭露头角的新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以一种势不可挡的速度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经济体制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半市场经济,然后进入现在的完全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济体制,因此,林业的发展必须以时展作为基础,切实促进新林业发展战略在现代社会的完美实施。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经济形势巨变的21世纪,为迎合新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我国林业局必须以一个全新的战略模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当前,我国林业正处于一个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新林业发展还将继续以生态建设为主体,将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作为目标,不断提出适应时代背景的战略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建国,万丽君,陈建成等.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8(4):235-139.

[2]蒋敏元,黄正梅等.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J].林业科学,2011,41(2):258-261.

[3]刘娇英.林业产业化促进生态文明的动因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2):236-239.

[4]李世东,张宏亮.论和谐林业的几个基本问题[J].世界林业研究,2011,19(5):88-92.

对屏南镇森林经营的思考与建议

叶富春1王陈富2

1.浙江省屏南镇人民政府浙江龙泉323712

2.浙江省龙泉市林业局浙江龙泉323700

【关键词】屏南镇;森林经营;问题;建议

1基本概况

屏南镇东与国家级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和景宁县接壤,南与本市兰巨乡交界,西与庆元县相邻,北与本市镇、小梅镇毗邻。其现有土地总面积24452.5hm2,其中林业用地23331.8hm2,非林地1787.4hm2;生态公益林总面积9334.2hm2,毛竹林面积1232.7hm2;森林总蓄积量1264624m3,其中乔木林总蓄积量326074m3,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均达到91.5%。该镇是龙泉海拔最高的一个镇,平均海拔800m以上,林业产值3755万元。全镇共计2844户,总人口101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9人,耕地总面积1046.7hm2,农民人均收入5977元。屏南镇是龙泉林业大镇,全镇林业用地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8.8%,森林资源蓄积量占全市总蓄积量的8.7%。

2目前屏南镇森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虽已进行了森林分类经营,但科学实施目标还不明确

森林分类经营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经营总体上已从原来的以采伐木材为主向以保护森林为主转变。从2000年开始,全镇把主要公路沿线和溪流两侧、与国家级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相邻的山林规划建设为生态公益林,已累计建设生态公益林总面积9334.2hm2,占全镇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0%,全镇生态公益林的区域、范围、地段、重点等都已明确。但在建设过程中以注重死封死育这种模式为主,欠缺对生态公益林的科学经营,这主要反映在已达到森林抚育标准的生态林没有及时进行森林抚育、已达到成熟年龄的人工林不及时采伐更新等方面,林农的经济利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商品林在经营中存在采伐拔大毛方式,一些疏林地、残次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影响了商品林后备资源的培育。

2.2商品林单位蓄积量和经济效益不高

全镇乔木林森林总面积为21738.3hm2,乔木林总蓄积量为1236049m3,平均每公顷乔木林森林蓄积量为56.86m3,平均每公顷乔木林森林经济效益为2.7293万元。全市乔木林平均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64.9m3,平均每公顷乔木林森林经济效益为3.1153万元。屏南镇虽为林业大镇,但乔木林每公顷平均森林蓄积量都要低于全市乔木林森林蓄积量8.04m3,每公顷平均乔木林森林经济效益都要低于全市每公顷平均乔木林森林经济效益0.386万元。

2.3林业效益不高

2012年,屏南镇全镇林业总产值为1315万元,人均林业产值为0.129万元;2012年,龙泉全市林业总产值为43亿元,人均林业产值为1.4905万元,全市人均林业产值是屏南镇人均林业产值的11.6倍。林业效益不高的因素主要是:林业经营方式单一,现在全镇林业基本上是一产,没有二、三产林业;近几年来林农采伐木材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木材市场价格疲软;对毛竹林没有科学经营管理;短期效益好的经济林很少等。

2.4造林传统习惯没有很大的改变,基本上以营造用材林为主

屏南属高海拔乡镇,因经济较落后,镇政府一方面为了改变林农经济落后的面貌,大力实施下山脱贫,有相当一部分林农从高山搬迁到离城市较近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有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现在许多村只剩下一些老弱贫残的人员留守。所以现在全镇真正留下来从事造林育林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仅靠一些年老体弱的林农从事造林工作。同时,老的造林习惯也没有很大的改变,现在对采伐地、火烧迹地更新基本上都是营造用材林,很少营造经济效益好的干水果经济林,而营造用材林到采伐利用周期长,管理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

3对经营好屏南镇森林的思考与建议

3.1确定森林经营的目标,科学实施好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

3.1.1生态公益林经营

对生态公益林经营应实行分类指导,对坡度350以上、岩石较多、土壤瘠薄、水土较易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天然灌木林,以死封死育为主,重点是禁止人为破坏;对坡度350以下、土壤肥沃、立地条件好的针阔混交生态林,应根据生态林年龄及长势情况确定方案,如达到间伐年龄,应科学规划设计好森林抚育方案,有计划地实施森林抚育,森林抚育以下层抚育法为主,按照“砍小留大、砍弱留强、砍密留疏、照顾均匀”的原则,间伐强度控制在按株或材积30%~35%,郁闭度控制0.6以上。第一次间伐后视生态林长势情况,当郁闭度达到0.9以上时,开展第二次森林抚育。对人工营造的生态林,森林抚育方法、原则可按以上针阔混交林方法实施,当达到主伐年龄时,应有计划的实行1~2hm2片伐更新,更新以营造针阔混交林为主。

3.1.2商品林经营

经营商品林应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对立地条件差、采伐后不易恢复的林地应以、营造马尾松、黄山松和适应高海拔地区的木荷、青冈等相结合的混交林;对立地条件好、土壤肥沃的林地,应营造以高效高产为目的的树种,如香榧、核桃、毛竹及其他好的品种笋用竹、干水果经济林等。通过科学经营最大限度的发挥商品林经济效益。

3.2科学经营提高商品林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

3.2.1用材商品林经营

对以培养木材为主的商品林,应重点掌握适地适树、提高造林质量、科学适时森林抚育、施肥、病虫害防治、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3.2.2干水果为主的商品林经营

重点做好科学选择造林地和优良高效高产的干水果品种、提高造林质量、每年抓好科学施肥、加强抚育管理、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搞好林区道路建设等工作。

3.3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3.4切实改变造林树种单一现象,形成多林种、多树种的格局

由于屏南镇高海拔山区林农长期以来形成的营造用材林树种较单一的传统习惯,造林以前基本上营造的都是黄山松、杉木等几个十分单一的树种。这样一方面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得经济效益不高。要改变这种习惯,首先要从向林农的宣传教育入手,改变林农的思想观念;其次,在具体实施营造商品林林种树种上要坚持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兼顾,针叶树与阔叶树、长中短相结合,用材林与经济林相结合,坚持把兴林致富放在发展商品林的首位;三是坚持发展规模林业、效益林业的原则。通过5~10年的努力,从根本形成多林种、多树种、用材林与经济林并举的高效现代林业的格局。

[1]龙泉市统计局.龙泉市统计年鉴2012[M].2013:28,62-63,73.

[2]龙泉市林业局.龙泉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M].2007:135-136,153,163.

新形势下华阴市平原绿化工作的思考

王鹏李刚

陕西省华阴市林业局陕西华阴714200

【摘要】平原绿化是造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稳产高产的屏障,对改善区域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和促进平原区群众脱贫致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笔者通过对目前华阴市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措施和改进方法。

【关键词】华阴市;平原绿化;现状;问题;生态经济型绿化

平原绿化是平原林业的主要内容,也是平原地区生态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原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华阴市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笔者认为,必须花大力气搞好平原绿化这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1平原绿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平原绿化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屏障;

(2)平原绿化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举措;

(3)建设平原绿化体系可以美化环境,促进旅游城市建设。

2华阴市平原绿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对平原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高、宣传不够

随着林业投资体制的变化,一些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仍停留在“给钱栽树,拨款造林”的旧观念上,认为发展平原绿化无关大局、添不上“油水”,因此没有把平原林业同农村经济、造福农民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结合起来。

2.2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平原绿化工作开展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快、群众富裕的地方平原绿化起步早,起点高,抓得紧,搞得好;相反,经济发展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的地方则片面强调了粮食生产,平原绿化往往不被重视,工作相对滞后。

2.3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除虫措施

城乡大范围的道路普修拓宽以及病虫危害,使得平原大量树木被砍伐,特别是一些地方在道路建设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忽视道路景观建设,不预留绿化带,使破坏容易恢复难的平原绿化困难重重,难以开展。

2.4平原绿化与农村市场经济相脱离

由于长期以来平原绿化单纯着眼生态效能,以杨、泡乔木为主,经济效益周期长,因此远水不解近渴的问题依然存在。

3生态经济型平原绿化建设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原绿化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其模式的多样化。我市比较理想的绿化模式有以下几种:

3.1高效乔木+经济林绿化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平原面积比较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在农田周围的国道、省道、通乡道路等主干道路及干支渠两旁栽植经济价值高的泡桐、毛白杨、红枣、柿树等高大乔木,形成覆盖面大的农田林网骨架,用来提供防护效益;在骨架分割的各控制面积内的乡村道路、生产道路、斗分渠两边栽植经济林木,以提高平原绿化的经济效益。

3.2防护林带+经济林绿化模式

这种模式可用在沟河分割的小块原区。沿河畔栽植一些以高大乔木为主的3~5行防护林带,以起到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河堤的作用;在各个小块原区内,除国道、县乡道路所栽高效经济乔木外,其他各种路渠均栽经济林种,形成以路渠为骨架的农田防护林网,以起到经济与生态并举的作用。

3.3多层次立体式宽幅林带绿化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国道、省道、旅游路以及乡村公路两侧的道路绿化。采取两层或多层绿化,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因高大乔木生长周期长而见效慢的现象,还有利于生态观光和果品观光,有利于打造绿色品牌,提高城市形象。

4搞好生态经济型绿化的方法和措施

4.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绿化意识

人民群众是造林绿化的主体,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平原绿化很难也不可能搞好。因此,必须大力宣传搞好平原绿化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种树就是致富,造林就是造福”的新观念,使他们自觉自愿投入到平原绿化事业中来。

4.2科学规划

围绕建设生态农业,按照城乡绿化一体化与建设风景型旅游城市这一主题制定平原绿化规划。

4.3深化改革,搞活机制

对平原绿化所涉及的路段、渠路的使用权进行拍卖和租赁,将其交由农户个体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平原绿化的融资渠道,加大投入,使投资主体由单一型变为多元型,而且能有效地缓解林木管护的压力,使国家或集体能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强对生态公益型防护林带的建设和抚育管护,形成群众私营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营林机制和投入机制,加快平原绿化步伐。

4.4突出重点,稳步实施

平原绿化是一项浩繁艰巨的系统工程,并非朝夕之功便可一蹴而就,因此不能贪多求快,不能盲目铺摊子、片面追求进度,而应根据总体规划,有所侧重、先易后难、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整体推进。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THE END
1....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的好做法。 参考答案:振兴乡村 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是?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丽水市开展主题教育的最大实际是? 点击查...https://m.ppkao.com/tiku/shiti/88494181f85b42fcac089001e919a07b.html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下)3.2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经济的需要 改革使国有企业负担越来越重、新老企业负担不均、不利于企业平等竞争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社会保障的筹资方式,变企业保障为真正的社会保障,才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企业。 3.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市场竞争中,企业破产、部分劳动者失业在所难免,只有...http://media4.open.com.cn/L603/huashi/0709/denxiaopllhsgdbzysx/cha06-6.htm
3.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农村的发展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因此,必须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搞活金融企业,逐步开放利率,开拓资金市场,为有效地聚财、用财创造条件。 要发展多样化的资金融通形式。近几年,农村民间自由借贷有较大的发展;集资入股和试办发行股票、债券的办法随处涌现;一部分乡、村合作经济组织或企业群体建立了合作基金会;有...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706/14/t20070614_11752837.shtml
4.岁月流光·老西安80年代de模样1985年西安街景(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拉着三轮车进城卖菜的菜农) 1985年的西安街景(街头的水果摊) 1985年的西安街景(街头的一个小吃摊) 1985年的西安老街巷里(刻图章的老大爷) 1985年西安骊山镇(农村大集上小吃摊,西安小吃种类很多如羊肉泡馍、臊子面、擀面皮、陕西凉皮等都很出名) ...https://www.meipian.cn/4ejcapj5
1.中国共产党青神历史(1919年—2002年)第七章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1985年2月4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学习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传达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会后县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搞活我县经济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一点意见:(一)、继续落实已放宽的各项政策;(二)、进一步调整充实企业的领导班子;(三)、落实和完善各种形...https://www.scqs.gov.cn/info/4261/3727.htm
2.第八章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是搞活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需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A、它广辟流通渠道,弥补国营、集体商品流通的不足。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农副产品不断增多,买难卖难问题日益突出,产品不能及时地转化为商品,势必阻碍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因此,除改革现有国营、集体商业体制外...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361641/article/details/96229190
3.历经十年,三卷本《胡耀邦(19151989)》出版翻书党澎湃新闻七、促进农业结构改革,把农村经济搞活 / 790 八、深化农业经济改革 / 795 第二十七章 想方设法让农民富起来... 801 一、放开眼界搞农业 / 801 二、“田土山水要万紫千红” / 804 三、多种经营促进粮食生产 / 809 四、让千家万户自己作 主 / 81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1945
4.1983年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第三,发展合作商业。已有的合作商业组织,如农工商联合公司、社队企业产品经销部、贸易货栈等,在搞活农村经济和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当经过整顿,存利去弊,继续发展。 基层供销合作社应恢复合作商业性质,并扩大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逐步办成供销、加工、贮藏、运输、技术等综合服务中心。https://illss.gdufs.edu.cn/info/1123/6624.htm
5.关于农民工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11篇)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来实施,在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2、要防止“不联系实际,想当然”的现象。由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农民...https://www.ruiwen.com/gongwen/baogao/488942.html
6.电子商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论文(通用6篇)农村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生产的农产品销售不出去,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不能获得市场上有效的信息。 http://m.fanwen.yjbys.com/dianzishangwubiyelunwen/838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