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于灰关联熵的农业科技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
2.1农业科技系统的有序性分析
由于农业科技时刻都在发展进步中,因此整个农业科技系统充满随机和不确定性,在对农业科技系统分析的时候,把其看作是一类灰色系统,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原理,来做定量描述分析,揭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合理阈值之间的关联程度,获得的关联系数越大,就表示系统的有序性越强,所以计算性越强。但由于农业科技系统的多目标性,所获得的关联系数也比较多,不能很好的反映农业科技系统整体的变化规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这种关联系数的变化规律用熵来表述,通过不同时段系统熵的变化来对其演化方向进行判别。
2.2农业科技系统的灰色关联熵
3实证研究
一、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造成我国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局面主要是受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所影响,才使得我国的农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这样不仅造成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此外,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受国家农业的土地所有权的影响。例如,占用农民耕地用于城市化建设时,不能给与农民足够的赔偿,这就使得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挫伤了,从而流失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方式,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全用于仅有的可耕地上。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例如,一些乡镇企业通常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但因人力资源的缺乏,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合理安排,造成乡镇企业的生产空间不大,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得不到稳定的发展,从而就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
在我国,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将一部分劳动力吸引到农村工业,但这样的方式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一种途径就是通过进城务工,但因人力资源不够使得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加上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受到我国城乡户籍制度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资本深化”的局面,逐渐呈现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
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对策
(一)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的层面入手
在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要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着手,并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使得农村新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资金投入,通过财政制度的改革以使得资金管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要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作适当调整,降低其标准,并将商业银行积极引导进入农村,以便于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作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探索适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要积极支持和推动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使其逐步形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结合的局面。
(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要将科技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使农业科技成果在依靠最经济快捷的方式下,在农业经济产品上可以体现出来,使得农副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有所增加,并将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加快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的建立。加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并重点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推进农村科技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农业人才的培训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国发〔*〕13号)和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农业普查的通知》(浙政发〔*〕49号)精神,切实做好我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业普查的重要意义
农业普查是国家统一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主要是为了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为研究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依据。搞好全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有利于进一步摸清农业资源状况,制定科学的粮食生产政策,确保粮食安全;有利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进程。
二、准确把握农业普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本次农业普查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一是从事第一产业活动单位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二是乡镇、村委会及社区环境情况;三是农业土地利用情况;四是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五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情况;六是农民生活质量情况。普查的标准时点是*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年度。凡属于普查对象的我市有关单位和农户,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准确把握农业普查要求,切实加强农业普查资料的管理。对农业普查取得的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得作为任何部门和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考核、奖惩的依据。对普查对象的个人和商业秘密,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一、工资性现金收入比重稳步提高
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现金收入291元,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18.67元;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171.9元;外出从业得到收入100.43元。工资性现金收入占总现金收入比重的24.7%,与上年同期174.19元相比,增加116.81元,同比增长67.06%,可拉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劳动力转移渠道增多,工资标准上涨,劳动力价格与以往相比上涨幅度较大。
二、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稳步增长
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为749.46元,其中:在第一产业收入657元;在第二产业收入6.48元;在第三产业收入85.5元。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总现金收入的63.65%。说明这个层面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头。再往细处看,在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其中:农业现金收入117.03元、畜牧业现金收入531.5元、林业现金收入8.92元,从中可以看出,畜牧业现金收入占第一产业收入现金收入80.89%,畜牧业现金收入已占大头,畜牧业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得到稳步增长。
三、财产性现金收入略有增长
财产性现金收入为69.56元,比上年同期20.20元相比增加49.36元,同比增244.36%。在财产性纯收入里,利息收入人均33元,租金10.86元,其它投资受益25元。随着农村生活的不断提高,农民家庭存款余额逐年增多,有存款的农户也一年多过一年,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存款的家庭达到七、八成,农民手里有钱了,不再存在银行里等待微薄的利息,而将钱做点其它事情的较多。
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意见解读:①本条标准旨在要求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分析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及形成条件,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地理问题;②“举例说明”说明案例教学法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因此可开发师生身边的课程素材,阐述农业地域类型问题,以体现生活性与应用性。③本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因此需运用辨别、组织、归因等认知策略,以身边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载体,并对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节,是在学习了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对人类基础产业――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具体案例进行评析,通过学习此部分内容,为公民科学认识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必备知识。
知识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两个教学因子。其一,农业区位因素,即阐述农业的概念及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其二,农业地域类型,即解说农业地域的概念及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是学习“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准备,“农业地域类型”是对“农业区位”的具体化应用。
三、学情简析
本节内容面向高一学生,这一群体由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组合而成。通过预学案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农业的概念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因素,75%以上学生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变化,说明此群体已具备关于农业的感性知识。然而通过与学生座谈可知,他们对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知之不全,对于农业地域的概念与特点知之不深,部分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对农业背景知识的直观感知不多。因此,本节内容教学立足于教材的前提下,还需搜集和生活关联紧密的农业图文素材,以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农业景观图片,说出农业的概念与农业区位的含义;通过阅读桑蚕养殖农业发展的材料,归纳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并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通过读图和交流,培养学生读图和表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图文转化能力;通过运用农业区位原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家乡具体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培养学生学会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培养热爱祖国和家乡的地理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