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精品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其中,联想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强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观察学习的理论基础是()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巴甫洛夫(I.P.Pavlov)的古典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B.F.Skinner)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2由于事物本身的接近或相似,个体常常会将对一类对象所形成的态度扩展或延伸到其他相似或类似的对象上,这种态度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联想学习B.强化学习C.观察
2、学习D.认知学习3人们通过电影和电视,就可以习得对某些事物、对象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联想学习B.强化学习C.观察学习D.认知学习4根据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不包括()改变认知B.消除认知C.增加认知D.改变行为5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关系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这种倾向被称之为()认知完形倾向B.认知失调倾向C.认知强化倾向D.认知统合倾向6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自我知觉理论B.归因理论C.控制源理论D.社会知觉理论7根据谢里
3、夫和霍夫兰德(C.I.Hovland)的社会判断理论,当一种新的观点处于哪个区域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明显变化()A.接受区域B.态度不明朗的区域C.拒绝的区域D.潜意识区域8科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其先后顺序依次为()A.认同、服从、内化B.服从、内化、认同认同、内化、服从D.服从、认同、内化9根据科尔曼(H.Kelman)的态度改变三阶段论,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作()A.认同B.内化C.服从
6、劝说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当理解的信息较为复杂时,书面文字与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比较起来,哪种方式的劝说效果较好()书面文字劝说效果较好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劝说效果较好在理解信息的阶段,书面文字的劝说效果较好;在根据信息做出决定的阶段,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劝说效果较好在理解信息的阶段,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劝说效果较好;在根据信息做出决定的阶段,书面文字的劝说效果较好15研究发现,被劝说者的原有态度会对劝说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下列哪种情况不会产生较好的劝说效果()个体的原有态度来自间接经验个体迫于某种压力而形成的态度原有态度之间自相矛
7、盾、互不协调新态度和原有态度的差异很大16研究发现,情境因素能够对劝说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信息繁多的情境下(其他条件一定),下列哪种说法正确()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劝说效果都较差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劝说效果都较好如各种信息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则劝说效果较好如各种信息的一致性程度较低,则劝说效果较好17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团体影响法D.活动参与法18根据凯尔曼等人提出的态度界面结构理论,态度系统是一个由其内核的吸引力而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其中,对态度的变化起控制作用的内核部分是()个体的先前经验B
8、.个体的自我意识C.个体的价值D.个体的信念19.20世纪80年代以来,费自欧(R.G.Fazio)对态度强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态度强度区分为结构强度和经验强度。其中,代表经验强度的指标不包括下列()稳定性B.重要性C.确定性D.确信性20根据费自欧(R.G.Fazio)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态度强度的研究,“能从记忆中自发地、快速地获取、再现、再认态度”属于态度强度的哪种特性()重要性B.可及性C.确定性D.确信性21迈克尔(H.A.Micher)和迪雷马特(J.D.Delamater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态度与
9、行为关系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影响态度预测行为的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不包括下列()态度的激活B.个体的特性C.行为的情境限定D.态度的特性22在缺乏相反信息时,人们倾向于假定他人所述为真;假定自己周围陌生的人或物无害;假定消极的(积极的)信息总是消极的(积极的),这属于认知偏差中的哪种效应()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预设偏见23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偏见的信息加工研究,人们的动机和能力是偏见性信息加工的重要因素。偏见中的动机因素有四类分别对应四种信息判断偏差,其中,“人们偏好于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这一动机属于()A.对抗性动机
10、B.平衡性动机C.印象管理动机D.自我肯定动机(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1下列有关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说法,正确的有()A.个体所持有的各种态度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的形成表现为一种有选择的、持久的、一元的、宏观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总是处于同一个过程,即态度的形成过程一定包括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过程也一定包括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既包括方向上的改变,也包括程度上的改变态度程度的改变以方向的改变为基础,方向的改变又往往是程度改变的前提条件2根据班杜拉(A.Bandura)对社
11、会学习理论的阐述,模仿强化的方式包括下列()A.直接强化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D.认知强化E.归因强化3紧张减缓理论是社会态度研究中一种代表性的认知论观点,下列理论属于紧张减缓理论范畴的有()A.贝姆的自觉理论(SelfperceptionTheory)科尔曼(H.Kelman)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4下列有关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的阐述,正确的有(A.将个体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协调、不相干、不协调三
12、种可能性个体可以通过削减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三种方式消除认知失调状态认为认知不协调的状态受到个体自由选择度和外在压力的影响与平衡理论相比,认知失调理论将认知失调视为人的认知系统的一种正常状态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衡理论重社会认知、轻社会行为的缺陷5根据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以及后来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个体认知失调的程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失调的认知数量协调的认知数量失调认知的重要性协调认知的重要性个体的自由选择度6根据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个体的态度在下列哪种条件下最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A.个体的接受区域较为狭窄个体的接受区域较为
13、宽阔新的观点主张与个体原有的观点主张极为相似新的观点主张与个体原有的观点主张差异极大新的观点主张处于个体原有态度区域的不明朗区域7下列有关对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有(A.强调的是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判断,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中介物,是先于态度改变而进行的将个体的态度划分为三个区域:潜意识区域、前意识区域和意识区域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探讨的态度改变基本上是局限于强度改变的范围之内,而较少涉及态度方向改变的问题具有明显的认知色彩和个人主义的特征8态度的功能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
16、一致性和评价认知一致性都能独立预测态度的稳定性和具体态度归之于抽象态度的程度认为在态度之间具有层级系列的决定关系,即一个态度受一个或多个思想意识(价值、信念)的制约在内在态度结构中,评价认知一致性与一致的态度信息有更好的记忆关联,而行为评价一致性与不一致的态度信息有更好的记忆关联(三)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1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一种有选择的、持久的、一元的、宏观的影响。()2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其基本的原理及观点并未超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范围。()3贝姆自觉理论认为,虽然不排除潜意识的作用,但从总体上而论,态度的形成与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性评价的基
17、础之上。()4社会态度的认知观点中,归因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5社会判断理论具有较明显的认知色彩和个人主义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判断,并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中介物,是先于态度改变而进行的。()6在态度改变的劝说宣传法中,传播者的特征对于劝说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特征包括社会身份、可信赖性、相似性、原有态度等。()7科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学习、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18、)8社会态度认知论观点中的紧张减缓理论以认知统合倾向的态度形成与变化研究为核心,包括贝姆的自觉理论,谢里夫的社会判断理论等。()9自我种族偏向(Theownracebias是)一种自动认知现象,与知觉者的种族态度有很大的关联。四)填空题1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三种学习方式而得以实现的。这三种形式的学习分别以、三种理论为基础。2个体态度的学习过程也是强化的过程。这种强化可以是个体自身所持有的,也可以是外界施加于个体的,还可以是从他人被强化的事实经验中所感受到的。3根据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三种。4谢里夫的社会判断理论认为,
19、人的态度由、三个区域构成。5科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三个阶段。6态度改变指的是个体已经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即质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即量的改变。五)名词解释1认知统合倾向2认知失调3态度改变的劝说宣传法4态度改变的角色扮演法5态度改变的团体影响法6态度改变的活动参与法(六)简答题1态度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简述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3简述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4简述卡茨(D.Katz)对态度功能的阐述。5.
20、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哪些?6.简析态度的联结网络模型(AssociativeNetworkModel。)七)综合分析题1在“非典”期间,人们由于对SARS的认识不足,产生了种种不良的认知和态度,例如有些人认为已经大难临头,整天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有些人由于高度紧张、恐惧而出现了失眠、自言自语等精神症状;一些人更是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试运用社会态度的某一种认知论观点对此种情况加以阐析。二、答案要点17D精品17D精品9A精品一)单项选择题1B;D;C2A【解析】A:联想学习的特征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产生了联想过程。B:强化学习是通过对行为
21、结果进行正强化(奖励)或负强化(惩罚)的方式来保持或消除某种行为的学习方式。C: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言行的观察而进行的学习。D:没有此种学习方式3C4B5D6A7B【解析】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将个体的态度分为接受区域、态度不明朗区域和拒绝区域三种区域。当新的观点与个体原有的观点相近或相似时(处于接受区域),会出现新的观点主张被原有的观点主张同化的情况,由此不一定会引起态度的改变;而当新的观点与原有的观点相差极大时(处于拒绝域),就会遭到个体的拒绝,因而同样不能引起态度的改变。只有当其处于这两种极端的中间之处时(处于态度不明朗的区域),其所具有的
22、劝说作用才最大,因而才会引起个体态度的明显变化。8D10A11D12B【解析】研究发现,新信息与原先信息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态度的改变量会随着相差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相差过大的情况下,态度的改变量反而会随着相差的增加而减少。13D;C14C【解析】较早的研究曾表明,生动形象的视觉信息,如通过图片、录像所传播的信息,要比用书面文字所传播的信息更有劝说效力。近期这方面的研究则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被劝说者在接受他人劝说信息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理解信息的阶段和根据信息做出行动的阶段。由于这两个阶段的不同,因而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传播方法。在第一阶段,用书
24、,是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法;D:活动参与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法。18C19A20B21B22D23B【解析】A:对抗性动机是指对任何信息排斥、拒绝的动机;C:印象管理动机指个体不管何种立场的信息都予以逢迎奉承的动机;D:自我肯定动机指个体偏向于接受使自己感觉自我良好、自我胜任感强之信息的动机。(二)多项选择题1AD【解析】B: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的影响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C:一般来说,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处于同一个过程,但新生儿除外;E:态度方向的改变以程度的改变为基础,程度的改变往往是方向改变的前提条
25、件。2ABC【解析】班杜拉(A.Bandura)提出了三种模仿强化的方式: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3CE【解析】紧张缓解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关系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性,当这种倾向性受到干扰破坏时,人就会产生否定性的评价及其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努力排除干扰维持认知结构关系的平衡稳定性。这种理论包括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等。A:贝姆的自觉理论(SelfperceptionTheory属)于归因理论的范畴。4ADE【解析】B:费斯汀格认为,消除认知状态的方式包括
27、度信息有更好的记忆关联,而行为评价一致性与一致的态度信息有更好的记忆关联,选项中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精品精品三)判断题1【改正】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一种有选择的、持久的、多元的、宏观的影响。234【改正】社会态度的认知观点中,归因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认为态度的形成与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性评价的基础之上。【解析】原题中的观点属于认知观点中的功能理论。56【改正】在态度改变的劝说宣传法中,传播者的特征对于劝说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特征包括社会身份、可信赖性、相似性等。【解析】原题中原有态度属于被劝说者因素,不属于传播者的特征。7【改正】科尔曼(H.Kelm
28、an)于1961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8【改正】社会态度认知论观点中的紧张减缓理论以认知统合倾向的态度形成与变化研究为核心,包括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等。9【改正】自我种族偏向(Theownracebias是)一种自动认知现象,与知觉者的种族态度没有什么关联。(四)填空题1联想学习、强化学习、观察学习;古典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社会学习2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3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4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拒绝的区域5服从、认同、内化6方向上的改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