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抵制口罩到支持,欧美人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邀请英国心理学会(BPS)特许心理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后臧寅垠,来分析下欧美人的心态转变。

三段对话

从欧洲到北美,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规定,建议或强制民众戴口罩。

西方人为何这么反感戴口罩,又非要违反禁令出门“浪”?又是什么促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呢?

下面几段对话,是我和我的学生近期与国外友人、老师聊过的,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戴口罩=病人,病人=不该出门

问:你们为什么不戴口罩?

美国同事A:又不是医生、护士,正常人戴口罩就是说明他生病了。什么病需要戴口罩?当然是传染病!得了传染病你还出门?所以,马路上就不该出现戴口罩的人。

不戴口罩,我是为了礼貌

美国同事B:医生、护士才需要戴口罩啊。如果我走出医院,还戴着口罩,怎么跟别人交谈呀?别人看不到我的脸,多么不礼貌!说话时又要取下来,还不如不戴。

美国人认为,戴口罩交谈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即使是医护人员群体,为保持礼貌和社交约定俗成的习惯,与病人在手术室外交谈时也经常会摘下口罩。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一个非医护人员有事没事戴口罩,看着就没礼貌!

保持冷静,继续前进

问:大学为啥不停课?

英国牛津大学辅导员C:“二战的时候我们都没停课,区区病毒能阻止我们上课吗?”

对于大不列颠民众来说,“calmdown”(保持冷静),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虽然国家已显颓势,但毕竟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的辉煌现在也是如数家珍。丘吉尔那句著名的“KeepCalmandCarryon”(保持冷静,继续前进),就是大英帝国子民的写照。不列颠人民骨子里的傲娇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所以,“我们不会像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因为区区病毒就慌慌张张地改变我们的习惯与日常,淡定如我,一切随风。”

心理分析

看了这几段对话,相信大家对欧美人的心态也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我们再从心理学角度总结一下。

自由散漫的固有认知

“不喜欢戴,不爱戴,我就不戴,政府也管不了我!”

个体主义的文化在欧美人的大脑里根深蒂固。我们宣扬的戴口罩的必要性,在他们眼里是不成立的:

“我的自由不能因为某些不确定的东西而改变”。

当他们做了“坚决不戴口罩”的决定后,就会产生认知偏差,对支持戴口罩的证据视而不见,只看得到所有支持不戴口罩的证据。

这个在心理学叫做“决断后效应”,是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1]的一部分。

这一理论认为,人对几个各有利弊的选项做出选择,是个心理决断过程。在做出选择之后,他对这些事物的态度和评价,会随着选择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人会对被他选中的事物更加偏爱,而对未选中的事物采取贬低的态度。

因此,西方人会更多地看到戴口罩的不必要性,和不戴口罩的合理性。

社群压力

初期,不少西方人都没有把此次疫情当回事,还会“群嘲”、攻击、歧视最先戴口罩的人们。

随着疫情发展,当意识到“或许我也该戴上口罩”的时候,他们会想起来,当初是怎样嘲笑他人的,而如今自己也要做同样的事,会不会被朋友们看不起等等。思来想去,迫于社交压力,他们还是放下了口罩,“裸奔”出门。

社会心理认知:口罩=蒙面=犯罪

事实上,欧洲有多个国家禁止佩戴面罩。

比如,奥地利就禁止民众在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或是面罩等遮盖脸部的物品,违者将会被罚款150欧元。如果生病了,确实需要戴口罩,可以请医生开证明,并将证明随时放在身上,否则也可能会受罚。

因此,在欧美人的集体心理认知中,没有充足理由就戴口罩,等于犯罪。

不过,奥地利目前已经成为首个推出强制公民戴口罩规定的西方国家,希望能够从上到下改变民众的认知。

归根结底,还是傲慢的“锅”

虽然我们对西方人不戴口罩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和求证,也试图从不同途径去了解他们的心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们确实不够灵活,在固有的生活习惯和常年积累的优越感中变得傲慢自大,并逐步思维僵化。

相信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在疫情初期非常不习惯戴口罩:脸大的,说口罩遮不住;脸小的,说口罩挡了眼;皮肤敏感的,戴上口罩就憋“痘痘”;汗多的,嘴巴鼻子在口罩里面蒸桑拿。然而,几乎每个人在政府的号召下,都能及时做出改变。

在我们疑惑外国人为啥不戴口罩的同时,可能他们也在想,为啥中国人几天之内就可以全民戴口罩?

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国家每天都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心理上习惯了变化,也适应了变化。我们处在变化中,与变化和睦而处。

当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不断“攻城略地”,欧美人也慢慢不再以西方文明的傲慢,固守“健康人在公共场合戴口罩很愚昧”的认识。很多西方民众也开始追问:如果从1月底开始就戴上口罩,那么,有多少感染是可以避免的呢?

从傲慢地嘲笑、指责中国人或本国华裔戴口罩,到如今开始反思并采取实际措施,西方人的心理又经历了哪些纠结呢?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在1959年提出的“态度改变模型”[3],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但随着情境的改变(疫情的扩散与发展),西方人也不得不重新考量信息,最后改变态度。

4月2日下午,美国疫情最严重的纽约市卫生部门率先发出新指南,建议居民外出时佩戴“脸部遮蔽物”,主要就是指口罩。指南写道:“没有病征的人仍可能散播新冠病毒。脸部遮蔽物可以防止你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你应在外出时戴上脸部遮蔽物。”

我们衷心希望西方人能放弃傲慢自大的心理,积极研究相对成功的抗疫经验(比如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因为在病毒面前,傲慢、自大、偏见并没有任何战斗力。

参考文献:

1.Festinger,L.(1957).Atheoryofcognitivedissonance.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

3.Hovland,C.I.(1959).Reconcilingconflictingresultsderivedfromexperimentalandsurveystudiesofattitudechange.Americanpsychologist,14(1),8.

THE END
1.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态度与态度变化PPT课件经管...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态度与态度变化PPT课件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548482-1-1.html
2....德和詹尼斯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1959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该模型描述了说服过程中信息传递所关联的几个重要环节,包括() A.传递者 B.意见传播 C.目标(接受者) D.周围情景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8925947.html
3.《心理学导论理论强化提高》—霍夫兰德对态度和说服的研究霍夫兰德改变-说服模型: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 https://www.kaoyan365.cn/xinlixue/33527.html
4.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试卷复习资料16、提出了态度转变的说服模型 A、凯尔曼B、霍夫兰德C、多拉德D、班杜拉 17、把他人的观点变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而形成某种态度, 属于阶段 A、服从B、接受C、认同D、内化 18、提出了侵犯的社会学习论的观点,强调侵犯的习得性 A、弗洛伊德B、罗伦茨C、多拉德D、班杜拉 ...http://mdgs-edu.com/fxzl/1780.html
5.说服你的不是我社会心理学讲什么巴甫洛夫经典实验发现可以通过一个学习过程来改变行为,那态度是不是也能通过一个学习过程来改变呢。 如何来建立学习过程,霍夫兰德扩展了拉斯韦尔的沟通模型(Laswell’s classification),提出了影响他人的四因素,也是该领域的研究范式。 传递者:如 可信度、意图、吸引力等。 https://www.jianshu.com/p/12943a63ffd8
6.态度改变机制系统结构要素中的信息传达者是()更多“态度改变机制系统结构要素中的信息传达者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态度改变机制系统结构要素中的受传者特征包括( ) A、态度本身因素 B、人格因素 C、受传者的抵制 D、动机的正确性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的要素包括()。 A.传递者 B.沟通信息 C.接受者 D.情境 点击查看答案...https://m.shangxueba.com/ask/19661239.html
7.国家开放大学《消费者行为学》学后自测参考答案顺序量表 6.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消费者态度改变模型认为,要说服消费者发生态 度改变,需要经历的首个阶段是( )。 A. 记忆 B. 理解 C. 注意 D. 接受 7.西尔斯说服模型认为,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时最好的信息呈现方式是( )。 A. 书面信息 B. 视觉信息 C. 体验信息 D. 听觉信息 8.高自我监控的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22/6242022234004054.shtm
1.社会心理学心理百科在社会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攻击行为,风俗习惯和骚乱等。 发展历程 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会属性表象的反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https://baike.bamaol.com/cjuhln.html
2.利用福格行为模型改善团队习惯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福格行为模型在团队习惯改善中的应用。通过解析模型的基本原理,分析行为动机、行为能力和触发点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系列提升团队效率的具体策略。文章旨在为管理者和技术领导者提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他们改善团队习惯,推动团队发展。 目录大纲 ...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43699291
3.人类行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探究,行为之道的深度探寻沃尔夫冈在计算机科技发布了:人类行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探究,行为之道的深度探寻,摘要:,,本文探讨了人类行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人类行为是多样且复杂的,受到遗传、环境、文化、社会和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类行为的变化多端,难以用简单的模型进行概括。对于人https://www.sh51skill.com/post/3842.html
4.认知科学家惊人发现:社会和空间导航似相同布朗大学空间导航...为了了解受试者脑海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该团队运行了不同的学习计算模型,以描绘受试者所构建的心理地图,并确定一种称为重放的认知过程所起的作用。 费尔德曼霍尔解释说,重放的作用正如其名称所表达的那样。白天,一个人可能会了解到同事是表亲的朋友,而那个表亲又是这位同学的朋友——这位同学也认识这位同事。研究人员...https://m.163.com/dy/article/JGENL74A05568E38.html
5.基于态度改变模型和访谈法的传销行为成因探析基于态度改变模型和访谈法的传销行为成因探析,态度改变模型,传销行为,访谈法,传销人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态度,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用态度改变模型来解释社会生活中人们态度改变的机制。文章以态度的改变为切入点...https://wap.cnki.net/qikan-FZJJ201414042.html
6.态度转变理论(精选七篇)1.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认为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 (1) 传递者, 是指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2) 接受者, 是指态度转变的主体。 (3) 沟通信息, 是指引导接受者转变态度的外在信息。 (4) 情境因素, 是指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其中传递者、沟通信息和情境构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d76t3u.html
7.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态度改变说服模型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1916774.htm
8.14霍夫兰德(C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多选题】霍夫兰德(C.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 )。 A. 信息 B. 背景 C. 反馈 D. 通道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试对ELM模型做简明的解说。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如何使用FFD编辑修改器建立模型?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管理咨询按照人员可划分为哪几类每一类...https://www.shuashuati.com/ti/5b7ff1f3bf0a4cde8740b5e04b526181.html?fm=bd745b77908fc7a01c707abe7b445a78e3
9.5月二级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考试真题96、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的要素包括()。ABCD154-2 (A)传递者 (B)沟通信息 (C)接受者 (D)情境 97、按照鲁宾的观点,爱情和喜欢的区别主要包括()。ABC184-2 (A)依恋 (B)亲密 (C)利他 (D)嫉妒 98、幼儿后期能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包括()。ACD232-3 ...https://www.yjbys.com/edu/pepc/124765.html
10.2023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社会思维社会态度 (1)态度的含义: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组成,其中,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 (2)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3)态度形成: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4)态度转变: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即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改变,要涉及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https://kaoyan.xdf.cn/202211/1247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