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定义最多的概念。目前最为流行的是弗里德曼的定义,他吸收了认知认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态度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①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②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③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评价的单纯性,如你对一个人了解多少,你在评价的时候都是十分简单的: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

态度形成的条件:①态度是在满足个人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②态度的形成离不开外界环境。③态度是经验作用的结果。

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

态度的形成是学习过程中经验积累的结果,其具体过程是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知识、需要和个性。(2)人际因素。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

纽科姆1935年做了一项有关女大学生态度的研究。

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学习论的基本假设是:态度与其它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联想、强化、模仿;因此,有关态度形成的研究主要受学习论支配。

诱因论把态度的形成看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诱因论的具体形式有:认知反应论和预期价值论。

认知反应的主要假设是:人们是信息的主动处理者,他对信息产生认知反应,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预期价值论强调人们的主观效用,而这种效用由两方面因素所决定:每种结果的价值和采取这种立场时对各个结果的预期。

关于态度的理论主要有:学习论、诱因论和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论又包含:平衡理论、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失调理论、归因理论。平衡理论:海德1958年提出的的平衡理论的假设主要有两个①强调我们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趋向平衡的压力”,这一观点源于格式塔的“完形原则”。②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这个假设是平衡理论的核心。

失调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为认知失调理论,失调理论最早由费斯汀格1957年提出。

归因理论由贝姆(1965,1972)提出,他指出:人们并不是通过检查或反省自己的内部来了解自己的态度,而是从自己的行为及对当时情境的知觉推论出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态度改变既存在着可能性,也存在着必要性。

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西尔斯对这和模型进行了简化与补充,整个说服模型由4部分组成:外部刺激、目标对象、作用过程及结果。

伊格列等人(1972)得出了差距与态度改变量之间关系的结论: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距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限度后,如果差距继续啬,态度的改变反而减少。

贾尼斯对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研究结果认为:被唤起的恐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恐惧越高所产生的态度改变愈大,超过某一限度后,由于唤起的恐惧太强烈反而会引起防卫作用,因此所产生的态度改变反而变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倒U形曲线关系。

第四节态度与行为

论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及减少失调的方法。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并成为以后许多理论的基础。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决策后失调当决策后失调与购买行为相联系时,又称为购买后失调。

怎样减小像这种购买后失调呢?人们在决事常倾各于增加对所选事物的喜爱程度,而减少对没选择事物的喜爱;人们认为被自己选中的方案更加具有吸引力,而没有被选择的方案更缺乏吸引力。

第7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这种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

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的一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社会测量法的重要特点:①社会测量法涉及社会性变量;②社会测量法容易引起被测人的较强的兴趣与动机;③测量结果的应用性强,特别适合于团体研究。

社会测量法只是测量团体人际关系的方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在些基础上还提出了参照测量法和分层测量法。

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矩阵分析;图解分析;指数分析。

社会测量指数分析公式:

个人社会测量指数=∑j列中被选数目/(n-1)(∑:被选数目之和,n:团体成员人数)。

团体社会测量指数=相互选择数目之和/所有可能的相互选择总数(可作团体内聚力指标)

例:团体10人,互选共15,团体社会测量指数为:0.3(互选之和:C210=10x9/2=45)

第二节人际吸引

吸引: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人们为什么会相互吸引?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原因:(1)人类具有亲和倾向。魏斯提出了亲和对人的六种价值:①依附②社会整合③价值的保证④可靠的同盟感⑤得到指导⑥教育他人的机会。(2)为了克服寂寞。

寂寞: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色时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寂寞是个人的内部感受,它无法由人的外在表现加以判断。

魏斯以个人所缺乏的特殊社会关系为基础把寂寞分为两类: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情绪性寂寞:由于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所引起的寂寞。社会性寂寞: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时所引起的寂寞。寂寞常和焦虑联系在一起。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2)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3)社会交换原则: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对成本及利益所做的评价。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影响人际吸引的四个因素:个人特质、相似性、熟悉性及接近性(接近性是空间上的)。

与吸引有关的三个个人特质:温暖、能力和外表吸引力。

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亲和倾向起源于婴儿期,主要与婴儿的依附有关。

第三节亲密关系

关系: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凯利1983)

亲密关系:当两个人彼此间的依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酬赏:个体从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被爱的感觉或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霍氏(1974)区分出了六类基本的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及服务。

成本:人际关系中所产生负性结果。

*自我揭露:指一个人向别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

自我揭露是增进亲密关系发展的有效途径,让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自我揭露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评估性的。

描述性揭露指我们向他人透露有关自己的一些事实。如职业、住址等。

评估性揭露指透露个人的意见及感受。如自己喜欢某人、讨厌早起等。

*德勒加和格列拦克(1979)提出自我揭露的五方面作用:发泄、自我澄清、社会认可、社会控制、促进关系的发展。

只有当自我揭露以适当的速度与形式逐步进行时,它才能使人产生喜欢的感觉。

2024自考助学班

新人报考必看

免费领自考课程

自学考试网校试学

湖北自考培训课程

湖北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题

刷题次数3425详情

湖北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刷题次数3109详情

湖北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试题

刷题次数3698详情

湖北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模拟试题

刷题次数4218详情

湖北自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拟试题

刷题次数2238详情

湖北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

刷题次数3258详情

随时获取湖北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课程。

THE END
1.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态度与态度变化PPT课件经管...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态度与态度变化PPT课件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548482-1-1.html
2....德和詹尼斯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1959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该模型描述了说服过程中信息传递所关联的几个重要环节,包括() A.传递者 B.意见传播 C.目标(接受者) D.周围情景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8925947.html
3.《心理学导论理论强化提高》—霍夫兰德对态度和说服的研究霍夫兰德改变-说服模型: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 https://www.kaoyan365.cn/xinlixue/33527.html
4.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试卷复习资料16、提出了态度转变的说服模型 A、凯尔曼B、霍夫兰德C、多拉德D、班杜拉 17、把他人的观点变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而形成某种态度, 属于阶段 A、服从B、接受C、认同D、内化 18、提出了侵犯的社会学习论的观点,强调侵犯的习得性 A、弗洛伊德B、罗伦茨C、多拉德D、班杜拉 ...http://mdgs-edu.com/fxzl/1780.html
5.说服你的不是我社会心理学讲什么巴甫洛夫经典实验发现可以通过一个学习过程来改变行为,那态度是不是也能通过一个学习过程来改变呢。 如何来建立学习过程,霍夫兰德扩展了拉斯韦尔的沟通模型(Laswell’s classification),提出了影响他人的四因素,也是该领域的研究范式。 传递者:如 可信度、意图、吸引力等。 https://www.jianshu.com/p/12943a63ffd8
6.态度改变机制系统结构要素中的信息传达者是()更多“态度改变机制系统结构要素中的信息传达者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态度改变机制系统结构要素中的受传者特征包括( ) A、态度本身因素 B、人格因素 C、受传者的抵制 D、动机的正确性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的要素包括()。 A.传递者 B.沟通信息 C.接受者 D.情境 点击查看答案...https://m.shangxueba.com/ask/19661239.html
7.国家开放大学《消费者行为学》学后自测参考答案顺序量表 6.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消费者态度改变模型认为,要说服消费者发生态 度改变,需要经历的首个阶段是( )。 A. 记忆 B. 理解 C. 注意 D. 接受 7.西尔斯说服模型认为,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时最好的信息呈现方式是( )。 A. 书面信息 B. 视觉信息 C. 体验信息 D. 听觉信息 8.高自我监控的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22/6242022234004054.shtm
1.社会心理学心理百科在社会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攻击行为,风俗习惯和骚乱等。 发展历程 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会属性表象的反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https://baike.bamaol.com/cjuhln.html
2.利用福格行为模型改善团队习惯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福格行为模型在团队习惯改善中的应用。通过解析模型的基本原理,分析行为动机、行为能力和触发点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系列提升团队效率的具体策略。文章旨在为管理者和技术领导者提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他们改善团队习惯,推动团队发展。 目录大纲 ...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43699291
3.人类行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探究,行为之道的深度探寻沃尔夫冈在计算机科技发布了:人类行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探究,行为之道的深度探寻,摘要:,,本文探讨了人类行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人类行为是多样且复杂的,受到遗传、环境、文化、社会和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类行为的变化多端,难以用简单的模型进行概括。对于人https://www.sh51skill.com/post/3842.html
4.认知科学家惊人发现:社会和空间导航似相同布朗大学空间导航...为了了解受试者脑海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该团队运行了不同的学习计算模型,以描绘受试者所构建的心理地图,并确定一种称为重放的认知过程所起的作用。 费尔德曼霍尔解释说,重放的作用正如其名称所表达的那样。白天,一个人可能会了解到同事是表亲的朋友,而那个表亲又是这位同学的朋友——这位同学也认识这位同事。研究人员...https://m.163.com/dy/article/JGENL74A05568E38.html
5.基于态度改变模型和访谈法的传销行为成因探析基于态度改变模型和访谈法的传销行为成因探析,态度改变模型,传销行为,访谈法,传销人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态度,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用态度改变模型来解释社会生活中人们态度改变的机制。文章以态度的改变为切入点...https://wap.cnki.net/qikan-FZJJ201414042.html
6.态度转变理论(精选七篇)1.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认为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 (1) 传递者, 是指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2) 接受者, 是指态度转变的主体。 (3) 沟通信息, 是指引导接受者转变态度的外在信息。 (4) 情境因素, 是指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其中传递者、沟通信息和情境构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d76t3u.html
7.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态度改变说服模型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1916774.htm
8.14霍夫兰德(C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多选题】霍夫兰德(C.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 )。 A. 信息 B. 背景 C. 反馈 D. 通道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试对ELM模型做简明的解说。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如何使用FFD编辑修改器建立模型?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管理咨询按照人员可划分为哪几类每一类...https://www.shuashuati.com/ti/5b7ff1f3bf0a4cde8740b5e04b526181.html?fm=bd745b77908fc7a01c707abe7b445a78e3
9.5月二级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考试真题96、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的要素包括()。ABCD154-2 (A)传递者 (B)沟通信息 (C)接受者 (D)情境 97、按照鲁宾的观点,爱情和喜欢的区别主要包括()。ABC184-2 (A)依恋 (B)亲密 (C)利他 (D)嫉妒 98、幼儿后期能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包括()。ACD232-3 ...https://www.yjbys.com/edu/pepc/124765.html
10.2023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社会思维社会态度 (1)态度的含义: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组成,其中,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 (2)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3)态度形成: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4)态度转变: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即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改变,要涉及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https://kaoyan.xdf.cn/202211/1247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