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兰从事的是这样一种研究,在此,连续不断的系列研究被添加到对于说服行为的累积性理解中,自那以后,这样一种研究方案就没有遇见相配者,甚至没有遇见竞争者。”
——罗杰斯
一、人物简介
霍夫兰(CarlI·Hovland,1912-1961)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中心人物,研究社会交往以及态度和信念改变的先驱,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他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和他的耶鲁团队在实验室设计了大量的心理实验程序对态度转变这一传播学核心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
霍夫兰于1936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留在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从事实验心理研究,1941年他被任命为该校研究生部的主任。
二、代表作
(一)《大众传播实验》
书中霍夫兰对有关电影的实验研究的一系列描述,在指导、教学和说服性传播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等实际问题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单个媒介的传播活动对其受众产生的短期影响的“有限效果”假说。
(二)《传播与说服》
1946-1961年间,耶鲁研究计划就传播和态度的改变问题进行了50多次实验,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霍夫兰是这一时期研究工作的灵魂人物。该书概述了这一系列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容框架,是这一研究的第一个主要成果。
三、主要贡献
1传播学贡献
1.他在彼得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实验的方法运用于传播效果研究。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虽然与社会实践可能有一定的距离,但对传播的效果仍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预测。
2.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不仅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坎特里尔的观点,并为打破魔弹论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3.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这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研究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2理论贡献
(一)可信度效果
可信度效果主要研究信源的可信性和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可信度越低,其说服效果越小。
可信度包含两个要素:传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对传者来说,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进行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在说服过程中重复说服内容,也可以保持信源的高可信度。
(二)休眠效果
该理论表明:信源的可信度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其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三)“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两种技巧都有较强的效果,不同的是对于原本就赞成某观点的人来说,一面提示更有效果;而对于原本反对某观点且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来说,两面提示效果更明显。(对反面提示的抵御后来由麦奎尔发展为“防疫论”。)
(四)“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与材料之中”
3学派贡献
他们通过“传播与态度变化耶鲁项目”而结成一个紧密的研究团队,在传播与说服的问题上有许多重要的学术发现,传播学耶鲁学派就此得名。
耶鲁学派是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学流派,没有之一。在传播与说服领域,他们为美国传播学效果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努力使有限效果论一度成为美国传播学的金科玉律,相当一部分传播学者将其视作传播效果研究的科学定论。
4研究方法贡献
霍夫兰是通过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二战期间,霍夫兰受聘于美国陆军新闻与教育署心理研究室主任,主持了一系列的鼓舞士气为宗旨的有关宣传效果的心理实验,这是采用心理实验方法进行大众传播研究的最早范例。
“士兵说服研究”实验揭示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这个研究也成为了否定“魔弹论”的有力证据。该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
至此,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霍夫兰从心理学跨界而来,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传播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将后续研究归类到传播学科目之下。这些研究理论在于哥伦比亚结构功能主义传播理论的长期交锋和整合中,逐渐成为美国传播学的主导性研究范式。
它极大地推动了以效果研究为核心、以量化研究方法为主导的美国传播学的发展,但同时,也让美国传播学成为无视社会制度与结构的个体主义传播心理学以及脱离社会现实的实验室中的另类哲学。
参考文献
[1]《传播学通论》戴元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罗杰鹦,骏远《耶鲁学派成因初探》,《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
[4]柯泽.社会心理学家参与美国传播学建设的历程[J].新闻爱好者,2014(09):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