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情绪智力体育院校调查
一、问题提出
情绪智力即情绪智力,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1985年Payne在他的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有关恐惧、疼痛和欲望”中首次将情绪智力与情绪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结构。但他的观点还很不成熟,也没有引起广泛注意。Baron于1988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创“情绪商数”(emotionalquotient,简称EQ)的概念。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并正式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4]。1996年salovey和Mayer对自己原先的理论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理论包括四个维度: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已成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健康[2]。
二、研究参与者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参与者
本文研究的参与者是北京体育大学(以下简称北体大)的学生。采用随意抽样的方法,在网络平台上发放问卷212份,回收问卷212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12份,学科生与术科生比例14:11,男女比例4:6。
(二)测量工具
(三)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情绪智力的总体情况
表1表明:北体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与大学生的现状吻合[4]。
(二)学生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
表2表明,北体大男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北体大女生的平均分(P
(三)学生情绪智力的学科类型的差异
表3表明,北京体育大学术科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北京体育大学学科生的平均分(P<0.001);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的维度上,术科生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学科生的平均得分(P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北体大学生的总体情绪智力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从各维度则可看到其并有良好的发展趋向。其中北体大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还有待提高。被调查者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思想及心理都不够成熟,容易对一些事物产生情绪化的认识,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被挫折阻挠,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忽略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致使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正确判断。因此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培养需要同学不断积累生活及学习中的经验。大学的各类社团、学生会以及实习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途径。
北体大男女生情绪智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优于女生,这与性别角色差异不符(女生的表达能力优于男生),这可能与体育院校生源的成长及学习环境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验证。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差异说明了男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于女生,在遭遇困境时男生更能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应对。
北体大术科生和学科生情绪智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术科生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认知及对复杂情绪理解力更强。造成术科生学科生情绪智力差异的主要是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差异。术科生日常的运动训练中更加注重自身情绪认知与控制,并能够较好进行自我激励,拥有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比如外出比赛等。术科生从小培养的良好团队意识让其在认知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方面更胜一筹。
五、结论
北体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并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各维度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状,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维度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体育类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并做到协调发展。学校和家长要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情绪智力的重要性。
北体大男女生情绪智力存在差异。男生在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两个维度上优于女生。在男女生平均得分方面,男生情绪智力优于女生。
北体大学科生和术科生的情绪智力存在差异。仅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其他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科生和术科生平均得分方面,术科生情绪智力高于学科生。团队意识、更多接触社会以及更多的磨练机会是术科生情绪智力高于学科生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萨日娜.民族中学牧区高中生的情商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殷利.中职生情绪智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29-33.
[3]喻霞,罗双燕.高职院校大学生情商现状及其原因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68,70.
[4]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02:293-296.
[5]宛蓉.贵州大学生情商现状调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58-62.
【关键词】大学教育;体育教育;大学生情商;提高;作用
一、提高情商的关键是能够有效地调控自身情绪
二、体育活动将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人的性格如踏实、勤奋等等能够有效地克服在体育方面不足之处,而象好奇心、自信心、坚持性、责任感等等性格都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体育的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学校所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中,需要与许多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同学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就需要处理好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很多都是参与者进行肢体上交流与沟通,需要语言才能交流、沟通的时候较少,这对那些不善交际和言词、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提供了相对理想的交往场地,在具体的活动中,既帮助他们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在人与人之的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更为特别还是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对自身的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体育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受挫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竞争无处不在、无不激烈,大学生的心理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在生活和学习中很容易因为失败、挫折而沮丧、灰心,其心理从自信变成自卑,他们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心理变化,就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从而对他们能否成为人才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就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意志既是人性格中的一种,也是人的心理过程,它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使他们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更加的明确,当然对体育的认识也更加地深入与广泛。强烈的意志会给人以更大的动力,所以在学生意志努力过程中,他们就会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而努力去克服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困难与干扰。意志努力都是在人们遇到困难时的努力行为,这个过程既是克服困难而奋斗的过程,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的过程。而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而进行自我体验、自我命令、自我动员、自我暗示、自我要求,从而对自我意志的锻炼。在体育活动中,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就需要学生去付出相应的意志努力,还需要学生有较大的受挫能力。
【参考文献】
[1]柳青.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与EQ培养[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论文摘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但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在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时,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都比较薄弱,面对挫折,往往都表现出焦虑和自卑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习负担过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首先是家长期望过高,以及过度的溺爱、刻薄、指责或打骂等行为,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其次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竞争压力巨大等,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再就是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导致部分家长和老师无暇顾及对学生在人格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预防、减少和解决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成为健康合格的大学生。
1让大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及浓厚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一般都是优秀者,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要想让大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人生的第一需要,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学习,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不学习,就不懂得劳动是幸福的道理,就不会享受劳动;不学习,就不能自觉遵纪守法,难免犯错误;不学习,就不能自觉维护和珍惜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有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
其次,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人不可以无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些理想和目标,离开了学习,都将一事无成,都会统统落空。凡有作为的人,无不是把学习作为最高目标的人。
最后,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如果不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乐趣,学生又怎么学得进去?我们让学生应当把学习当作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对待读书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有动力,才能真正持久,才能有成效。越是勤于学习的人,接触的东西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深,越会感到知识的不足,也就越爱学习。而不爱学习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越不想学,也就越学不进去。
2让大学生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
独立生活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在竞争的时代,在当今众多选择的面前,要有独立处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要学会自己作决定。让大学生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克服从众心理。从众行为者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时候,就会表现出遵从;当他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并不合适,而自己又没有勇气反抗时,就会被动地表现为依从。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他们依赖性强,无主见,人云亦云,容易迷信权威和名人,常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
最后,决策勿求十全十美,注意把握大局。做事不要十全十美,不想有任何挫折或失误,那只能作茧自缚。如能识大体,把握大局,权衡出利弊得失,当机立断,才能尽快达到自己理想目标。持之以恒,你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就会很快提高。
3让大学生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良好的心情使人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乐观、满足的心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善于调整并保持情绪的稳定,保持与周围的平衡。大学生情绪调节与辅导有以下原则:
3.1疏导性原则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不能把它等同于对情绪的压抑或抑制。如果一旦正常的情绪反应和体验如果受到过多的压抑,将会对身心健康带来威胁甚至伤害,
3.2建设性原则建设性原则是指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情绪与情感问题。对于当事人而言,情绪困扰时不应采取逃避、压抑、否认、沉默的消极方式,而是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办法;对于帮助当事人的其他人而言,这一原则是指应以建设性的态度去了解、辅导大学生克服情绪障碍,而不是讽刺、挖苦、消极地劝告、惩罚、指责或过度保护。例如对于失恋者,如果帮助者说“不要想了”,或者“你根本就不应该陷入这次感情”,“你这是自作自受”,这类话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再次刺伤痛苦的心。
4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应的关键是内部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教师采取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式,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提高适应水平。根据对心理适应内部机制的分析,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几项建议:
①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面临新环境的变化,要能够尽快了解新的要求,明确新的努力方向。
②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不适应的表现和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
③要培训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和好胜心,还要有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
④要增强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让家长、学校、社会共同联合起来,不仅对学生智力因素进行培养,也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成为健康合格的大学生。
一、开设与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有关的课程
二、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迫切而关键,早在千百年前,先贤就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但时至今日,我国大学生依然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依然由教师主导和支配。然而,大学的任务不应只是单纯的将某些知识传授甚至灌输给学生,大学应该是一个让大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的地方,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促使他们思考的地方,日常所学也应该是探索性的获取知识,而不只是接受,然而比知识更重要的则是探索的欲望和能力,这才是大学需要教会学生的东西,却也正是我国大学教育所欠缺的地方。医学教育肩负着医学事业未来的发展,培养具有自主学习、终身自我提升意识的医学人才是适应未来医
学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而医学教育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在我国,医学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往往要高出其他类型院校许多,这也意味着在人才选拔初期,医学院校就设立了较高的准入标准,能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的大学生,往往具备不错的学习能力,具备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来应对学业和考试。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学业课程又是十分繁重的,平均每个学期都有十门以上的课程和考试,大部分课程具有相当的难度,学生普遍抱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枯燥无味,让人难以产生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才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如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等,这些方法的探索和使用对于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关键在于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优化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课堂的氛围变化对自身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以改善课堂环境,努力地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感和参与感,甚至是使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体会到控制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才会认为自己不是被动的,才会尝试自由自主的进行学习。
三、改变评价体系
评级体系作为一种标准,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而评价体系本身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诸多要求和期望,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提升和不断进取,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完善教学工作,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也往往导致大学生出现种种不端行为。可见,构建优秀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四、优化校园环境
五、设立专职人员,改善学业情绪
这里所说的特殊群体不是普遍意义的特殊群体,而是在本次研究中表现出许多特殊性的群体,主要有两个,分别是二年级学生和男性大学生。
关键词:情商情商教育成才
1情商及情商教育的涵义
1991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赛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秉承“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提出了情商这个概念。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将智力以外的其它因素统称为“情绪智力”,将衡量“情绪智力”高低的指标称为“情商”(EQ)。他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的品质因素。情商是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它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性格和意志等。从广义上讲,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情商的作用在于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来加强或弱化人认识事物的内驱力。
情商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认知、管理自我情绪力、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情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性情感,能够提高学生自我调控情绪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对自我、环境及两者这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情商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引导作用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素质和数量,这对于高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和崭新的课题。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有健康的身心素质;既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又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善于与人合作。
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不仅包括智力的开发,还包括情绪智力的培养,特别是当前应试教育转轨素质教育,这两方面的协调培养更显得重要。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注重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的倾向;注意大学生逻辑、认识能力的发展,轻视情感体验教育,以致大学生中出现“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许多大学生经不起挫折,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的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大量事实表明,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情商教育刻不容缓。但由于狭隘教育观念的影响,某些高校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论高低或评优劣,其他的只是次要地位,因而只重视对大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只重视对大学重型智商的投资,而忽视对其发表意见的投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不仅没有能顺利成才,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情商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综合素质中其他方面的提高,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2情商教育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它要求人才要拥有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良好乐观的心态直面挫折和失败。大学生要健康成才,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必要的保证,其中具备稳定的情绪是关键。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能够正确处理不良情绪,不仅会造成各种疾病,甚至会导致各种神经症、精神病及极端事件。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为74.4%。2005年,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内,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2008年是大学生自杀事件高发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心理学家们经过多年跟踪研究显示:一个人能否成才并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情绪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卡耐基的成功理论认为,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少部分归属于智商,大部分归属于情商。因此,情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自我调整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改变自己原来思考问题的方式,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拥有良好的心态。
2.3情商教育能够提高智育成绩《论语·子罕》中曾说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也,虽覆一篑,往,吾往也。”这名话的意思是告诫青年人能否成功,能否继续坚持自己远大的目标,取决于是否拥有极强的意志力。情商高的学生可以维持自己良好的身心状态,与他人及环境维持和谐的关系,能克服学习中以及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所以在学习中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取更大的成功。而情商低的学生,遇到学业中的困难会情绪低落,失去斗志,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力性,往往学习成绩不佳。由此可见,情商的影响大于智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通过情商教育深化教学实践环节,将情商教育与课程实践内容整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精神,从而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
2.4情商教育能够完善人格人格是一个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许多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着的部分组成的。大学阶段正是人格发展、重组、完善的重要时期。情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真诚友好等良好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耐挫力,帮助大学生在积极、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的变化与挑战,获得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
2.5情商教育能够改善人际关系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必须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生存下去。如何理顺这些关系就涉及到了人际交往的能力问题。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情商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高情商者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换位思考,能够强烈地感知他人的情绪和其他非语言信息,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可以通过情商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化对自我的认知,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彼此间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增强自身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到:“全面的教育应当考虑到人的各个方面:体质、智力、审美观、情感和精神,争取实现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上的完美的人的这一长期梦想。”情商教育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者要高度重视情商教育,把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情商作为培养人才势在必行的举措,不断拓宽研究、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庄和美.智商和情商与大学生成才.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5月.
[2]黄艾华,郝琴.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权立枝.情商及其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意义.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10月.
[5]窦胜功.智商与情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455-596页.
[6]周鸿.智商和情商:学生发展的两大因素.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8月.
[7]何苗.情商教育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现代交际,2010年7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因素在情绪产生中起关键作用,情绪是环境刺激、生理激活和认知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识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性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刺激环境并不是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而必须通过认知认定才能引发一定情绪。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环境-评估-情绪,也就是说,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定是产生情绪的关键。免费论文参考网。
二、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的情绪问题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在认知心理、情绪心理和社会心理等不同的维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以最好的竞技状态,才能取得择业的成功,进行职业生涯的开始。从情绪的维度看,普遍体现为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焦虑情绪心理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得不到理性的控制,就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使得无法正确的评价和反应周遭的环境或者事件,甚至有可能引发身体、心理疾病以及需要及时进行干预的自杀等危机事件的出现。
基于情绪感染理论,处在社会互动中的人与人,尤其是近距离接触中的人与人,会相互模仿的彼此的情绪和行为,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且模仿不是情绪感染的重点,而且会使得被感染者产生相应的情绪。情绪感染不仅包括正向的过程,即正面情绪对对方的感染;相比而言,负向感染即负向情绪对近距离接触的互动双方的情绪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往往以宿舍、班级等组织形式相互影响,在毕业生中存在的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和焦虑情绪心理等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妥当的管理,在群体中肆意蔓延,也将极大的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健康成长。
三、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就业情绪调适中的实施步骤
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尔说过:“人类最奇妙的特质之一就是,能把负面的东西变成正面。”我们的某种缺陷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优势。
(一)引导个体矫正自我的认知偏差
情绪性质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认知不同,即使情境刺激相同,情绪也不同。这就启示我们,情绪问题或者认知障碍可能是由个体的认知错误造成的。治疗情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个体的认知错误,而要改变认知错误,主要是依赖于个体自己。
埃利斯在“ABC”理论中引入“D”,“D”代表辩驳,埃利斯用“辩驳”一词描述我们自己质疑自己思维方式的过程。一旦弄清了使得自己难过的想法和观念,下一步就是辩驳它们。例如为了辩驳我们“我应该有一份好工作”的期望和“在就业面试中屡战屡败”的现实的重大落差使得自己觉得焦虑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过去的经验告诉我,虽然好像都是失败,但是大部分就业的人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如果在失败中能发现自我的不足,并且不断积累经验,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面试都失败,但是没有必要弄的像世界末日一般。”
用这种方式来辩驳我们的观念,有助于体验到更恰当的情绪:放松,而非高度的焦虑。这种辩驳还会使得我们行为得当,比如在这个避免面试焦虑的例子中,可以避免消极不作为。对于无益的想法和观念进行辩驳,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重要的方面。学会辩驳,从而最终改变使得我们感到难受的认知,是避免和释放很多不安情绪关键。然而,这样做之前,我们的需要识别那些在我们的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制造不安情绪的观念和思维模式。
埃利斯观察到,人们天生就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挫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如果我们的思考违背了我们追求生存和幸福的内在欲求,它就是不合理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如下:“世界应该提供我需要的东西。生活过的舒舒服服。我不应该遭罪,不应该遇到麻烦”、“事情如果没有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发展,就太糟糕”、“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还不如逃避问题那么容易。”、“心情是由生活境遇决定的;当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我就不可能开心。”
不合理信念,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是专制的,是绝对的。认为事情“应该这样”或者“必须那样”,而不仅仅希望或者是倾向于事情怎么样。“我的生活应该无忧无虑。”、“我是受到的待遇应该是公平的。”、“我应该有一份好工作”等绝对化的要求、僵硬化的程度都是一些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情糟糕的观念。把事情的某个方面绝对化,以致产生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恰当的进行归因和认知训练
斯多斯和尼斯柏特曾用患失眠症的病人作了这样一个实验说明了可利用归因来治疗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典型的就是适应性情绪问题。正如上述实验所说明的,我们可以恰当利用个体的归因或重新归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措施或手段,如在治疗自卑问题时,可以引导个体把成功归因于能力等内因,而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运气不佳、条件恶劣等外因,以增强其信心。
蒙田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世界的协奏曲,由不同的音调组成,夹杂着不和谐音。这些音调既有甜美的,也有刺耳的;既有尖刻的,也有舒缓的;既有轻柔的,也有舒缓的。如果音乐家只喜欢其中的一部分,他如何谱写出最好的乐曲?”事物和事情都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塞翁失马”作为中国很著名的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也提示了它的寓意。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遇到任何事情时,既要看到其消极的方面,更要看到其积极的方面,这样便可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失败与挫折时不气馁不懊悔,获得成功时不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此预防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进行积极归因,必要时不免用一些调节,即找一些合理的理由来自我安慰。
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之,客观的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市场经济背景的就业市场化、金融危机形势下的需求形势不佳,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高学历毕业生比例剧增的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的失败是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是成功的。求职失败能力不行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原因,还有选择的求职意向不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与自我的价值观等偶然等因素。要正确分析自己的额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尔说过:“人类最奇妙的特质之一就是,能把负面的东西变成正面。免费论文参考网。”我们的某种缺陷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优势。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积极的自我肯定和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等都是进行就业心理调适的良好方法。以自我肯定为例:用肯定的陈述来帮助自己巩固可信的信念。假如面试一份工作,可惜没有发挥好,感到心情抑郁。其实可以这样自我安慰自己:“这算不上一场灾难”,“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次都是学习的经历”,“罗马不是一天完工的”。类似的自我肯定的成熟会对自我的良好情绪的持续有极大的助益。
(1)(澳)埃德尔曼著;黄志强,殷明译.思维改变生活[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14.
(2)李成才,谭群英.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24(1):14.
关键词:英语学习;负性情绪;以情优教
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国家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并且呈渐增趋势。从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来看,不仅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大量增长,更重要的是,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迫切需要综合素质高、好学乐学、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的人格特征的英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在培养这种人才的过程中,怎样克服学习者的负性情绪就成了关键任务。因此,教育者应该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负性情绪的表现、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并探索其解决方法,建立起旨在克服负性情绪、提高学习者情绪调节能力的一整套情感性的教学策略体系,才能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知情合一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一、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现状
2.负性情绪研究在国内。自80年代开始,国内对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研究也开始了较多地引进了西方学者的理论,出现了一些理论构想。研究思路多为考察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本身的特点及其对学习效果的消极影响。代表性的研究中,刘梅华、沈明波等分析了国内英语学习者焦虑的原因、表现(如声音发颤等现象)和后果等;闫静分析了造成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的个人和人际方面的因素;石运章研究了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焦虑与性别的关系;成艳萍等分析了英语课堂焦虑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表达的影响。2000年以来开始,建立情绪调节理论模式。卢家楣创建了情感教学心理学,乔建中等人提出了知情交融德育模式,郭德俊创立了情绪调节教学模式,而范琳、高德新等则将此模式直接应用于第二语言课堂焦虑调控,这些都为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总之,整体看来,我国高校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从一般性讨论到实证和个案研究;研究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负性情绪各因素间的关系的研究也从单一到多元,从孤立到系统化;理论视角从模糊变得明确;量化技术也从简单到复杂。
二、高校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中的问题描述
笔者从对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的综述中可见,关于高校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并不断应用到高校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去,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三、高校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的框架范式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高校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的范式。通过对高校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现象和规律的探索,笔者提出了一种情感性的教学模式,以期在英语教学中调节学生情绪、应对学生负性情绪的消极影响。首先,笔者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来了解高校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负性发生形成的心理机制,归纳出其英语学习中应对负性情绪的模式,包括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乐学的情感性教学原则和以调节学习者英语学习情绪的教学方式。消除负性情绪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为目的的情感性操作策略体系,以促进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心理从负性到正性的转化,情感和认知和谐统一,好学乐学,成为具有健全情感心理的英语人才。
要建立此模式,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四、结语
总之,本文对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的研究,在西方集中在情绪变量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国内的研究,则以引进西方理论为主,主要存在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和加深、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有待提高、研究方法有待多元化等问题。所以,负性情绪研究仅仅局限于对负性情绪的性质、类型、内容进行厘定和剖析是不够的。这一研究课题,作为情感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应该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并应加强本研究的时代性和本土化,进一步完善英语学习者应对负性情绪的模式,在重视由机理出发的操作指导基础上,构建具体的操作框架,并赋予研究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用来指导教学,改善英语学习者的情感心理状况,提高英语学习者应对负性情绪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英语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迫切需要。
[1]M.B.Arnold.FeelingsandEmotions[M].AcademicPress,NewYork,1970.
[2]C.E.Izard,HumanEmotion[M].PlenumPress,NewYork,1977.
[3]陈美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因素调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0,(4).
[4]Horwitz,E.,M.HorwitzandCopeJ.ForeignLanguageClassroomAnxiety[J].ModernLanguageJournal,1986:125-132.
[5]陈语,等.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J].理论与神经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1,(10).
[6]Goyne,J.C.etal:Stress,Socialsupportandthecopingprocess.AnnRevPsychology.1991,42;401-426.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8]Gross.J.J.TheEmergentFieldofEmotionRegulation:AnIntergrativeReview,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J].1998,(2).
[9]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0,(1).
[10]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
1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
2“90后”医学生心理特点
3教师素质要求
如何让学生从大一入校到毕业都能接触临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对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了让学生在双导师制下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知识以及人文精神。(2)对科学精神的高要求。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尊重客观事实及规律,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崇尚并坚持真理,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医生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治疗措施。(3)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做到言传身教。(4)对其他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带教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时刻把工作、病人放在首位的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素质,带教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4教学内容的改进
作者:李伟张春艳梅妍刘启勇栗蕴钟静玫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
论文摘要心理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渗透,补充。辅导员掌握了心理学理论能够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在应用中,辅导员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倾听技术及引导学生合理理念,进而更好地实现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心理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一)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恩格斯比喻为“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由知、情、意构成,而个性心理则包括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这是心理学研究个体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辅导员被称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充当着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是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其工作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三)心理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与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首先,人的心理是思想的前提,而思想是心理的升华,具有稳定性,对心理有调节和支配的作用。因此,有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会有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
二、心理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一)心理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
1、从受教者来看:心理学家称青年期为“疾风骤雨”或心理的“断奶期”,可见,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性。时而激昂雀跃,时而郁闷低落,时而勇敢悲壮,时而不堪一击,而部分学生不同程度上出现适应问题,人际交往困惑,心情低落等问题,使得背负沉重心理负荷,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这些都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所以,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更有效的教育。
(二)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运用的重要性。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对一切社会领域都具有现实价值,心理学所提供的原理当然可以在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应用。因此,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掌握以及应用,可以使之成为辅导员思政工作的重要武器。
1、心理学理论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大学生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高校辅导员了解了这些心理活动规律,就能够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就会遵循规律少走弯路。
以往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也会用到心理学的知识,自觉的或不知觉,比如“谈心”,只是源自于工作经验。通过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会有更科学的认识,在工作中,自觉的应用这些理论,必然会取得好的结果。因此,辅导员将散与工作经验中的心理学,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使工作更加理性化,科学化。
2、心理学理论的运用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心理学理论为高校辅导员找到了个体的差异性的依据。个体差异性,表现在个体的倾向性(需要、动机、动力)方面,又表现在个性特征(气质、能力、性格)方面。辅导员只有了解了个体的心理差异并针对人的心理差异,特别是个性差异的特点,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得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心理学理论的运用,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一)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罗杰斯将“求助者中心”疗法,贯穿到教育领域,形成了“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为西方教育界所认可。“学生为中心”论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育成为可能”。因此,辅导员与学生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才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学生有事情能够积极的与辅导员沟通,使得辅导员能够清楚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更好的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按照罗杰斯的观点需要尊重和共情。
首先,尊重学生。尊重是心理学的重要理念,即“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尊重学生,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辅导员应把学生看作独一无二的个体;二是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有很大的潜能;三是学习过程中辅导员扮演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角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完美人性。
其次,与学生共情。罗杰斯认为共情是指“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的能力。犹如亲身体验,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对方他的情感,思维;运用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共情使对方感受到关怀与理解。比如外地大学新生想念家,辅导员就可以运用这一技术,开诚布公的说下自己的经历,自己是如何克服的。而不要大谈为了家长好好学习,人之常情之类的。共情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历的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师生增进情感交流。
(二)学会倾听。
倾听是咨询心理学常用的方法,对于辅导员的“谈心”有一定的启示,使其更有效地倾听学生的谈话内容。
首先,切勿分神,倾听要全神贯注,认真的听。倾听,不单单是听,还要注意思考,要及时而迅速的判断求助者谈话是否合理,是否合逻辑。另外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关键点。
最后,切勿多话。无意或有意的插话会使学生突然漏掉想说的重要东西,或者影响其思维,或是让其感觉没有认真听。
(三)引导合理理念。
艾利斯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种疗法,具有浓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育的治疗模式,因此也更适用于大学生这个群体。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理性引导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合理理念有11种,具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的特点。对这一理论精髓的把握,有利于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非合理理念中,比如“我对你好,你也一定要对我好”,这就陷入了非理性之中,即绝对化要求,按照艾利斯的观点,我们只能决定自己而不能决定他人。但这种非理性在学生群体中很普遍,辅导员掌握这一理论将更有利于思政工作。首先辅导员要对11种不合理理念有深刻的认识,其次,要求不断检验自己的信念,与不合理信念做斗争,最后,通过与学生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合理理念。
[1]李志红.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郑州大学学报,2008,(9).
[2]刘洋.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5.
[3]杨雪.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04,(8).
[4]方颖.心理辅导在高校辅导员中应用研究,南昌大学,2009.4.
1滇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简述
1.1就业期望值过高
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很快转变为普通劳动者,大学生面对这一急促的变化,一时很难调整过来。在滇西地区内,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现在不少大学生甚至还是“村里面的第一个大学生”,通过艰苦的努力,极为困难地考上大学,自然而然就对毕业前景有很高的期望。然而,我国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极为严峻,社会无法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待遇都很好的职位,大城市以及发达地区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因此,很多大学生一开始所设定的工作期望,很有可能就会遇到现在的障碍,在现实中经受挫折。
1.2就业方向模糊
1.3职业定位狭窄
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一些,这和客观环境提供的工作机会有关系,也和他们主观因素有关系。一般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就业观念越是灵活,而滇西地区高校学生就业观念保守,择业定位偏执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一般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只有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是正规就业,而进民营企业就属于临时的权衡之计。然而,现在的“国考”,录取率太低,对一般大学生而言,能成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概率低,因此,对于绝大部人来说,一心只想做公务员的愿望,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偏执心理。
2影响滇西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滇西地区的制造业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吸纳就业人数很有限,没有创造财富的第二产业源泉,也就严重影响到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所以毕业生就业的途径有限,部分集中到了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这一单一的途径中。
2.2家庭因素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滇西地区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是在学校生活,自主性不够强,因此,虽然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基本上没有多少社会经验,所以在择业的时候,家长的意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对儿女最殷切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儿女找工作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都希望孩子找到稳定的、待遇较好的工作,另外最好工作地区要是家乡,工作前景要很好等等。家长的这些想法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2.3大学生自身因素
滇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引起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第一,自身定位不准。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同时存在着对自己过高或者过低的估计,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一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过于好高骛远,往往会遇到挫折,因此会经常感慨怀才不遇从,而导致心理问题;一部分学生却保守消极,面对机会也没有行动起来的勇气,而当机会错失后,又会自怨自艾。
第二,社会经验不足。滇西地区高校学生,一般都来自偏远山区,上中小学的时候就缺少各种社会交往锻炼,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多少社会经验。这些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缺乏分析社会形势的能力,遇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也不能准备把握。
第三,就业能力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表现在一般制造业缺少劳动力,而且高端人才也是极为缺乏。然后,作为高端人才的后备军,大学毕业生却没有很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3调适滇西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3.1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正常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要懂多方面入手,作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法律、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第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第二,教育就业主管应该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第三,社会要大力帮扶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特别是营造好自主创业环境,为大学毕业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舞台。
3.2改革大学课程,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不仅要长远考虑本校的专业与市场需要的关系,而且在课程的层次,也要把内容和就业需要联系起来,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为学生将来多方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宽口径,厚基础”要成为在每个专业都贯彻的原则。
3.3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邓丽芳,等.大学生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2]安方明.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4).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加大,高职院校近几年来把职业技能的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忽视或无视学生的情商的培养。本文从情商解读入手,讨论了高职院校情商培养的内容和途径,强调了高职院校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
近几年传统教育中不重视道德培养、情绪智力培养的弊端逐渐显现,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智商高能力低”的现象。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职业技能教育逐渐深入人心。这也同时出现了一些职业技能院校过分的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即智商的培养,而忽视甚至有的学校无视学生情商的培养,这使我们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大打折扣,这对我们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对学生进行技能教育同时要加强他们情商的教育。
一、情商解读
情商一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普遍流行。心理学家把人的智力分为智商和情商,认为高智商并不代表一定会带来成功,而情商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那么情商是什么呢?
这组品质包括:
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当下的情感情绪以及它们的缘由。
自我调节:即使碰到了困难,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我激励:面对挫折能坚持努力。
有同理心: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及立场。
社会技能:通过倾听,理解和欣赏他人的感受,与人和睦相处。
二、情商教育对于高职教育的意义
情商教育无论是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还是他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其意义都是很重大的。
21世纪,生活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硬技能已经不够用了,雇主会要求雇员有高品质的“软技能”,如:与他人融洽相处的能力;有效地领导团队;促进他人的进步和管理他人的知识;自我成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尽可能有效地运用认知(思考)能力;面对困难时,依然保持活力;积极处理批评和困境的能力;在危机中保持冷静的能力;做决定时,有理解和接受他人有效观点的能力等等。而这些“软技能”的培养往往被学校的教育所忽略。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理性回归,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有了很大改观。但是,毕竟目前的就业大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情商教育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一些院校还缩减或取消了人文学科的教学。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恐怕是一个误区。
高职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是一个社会人的教育。高职学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不仅应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更应是身心健康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应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完成各项任务,因此情商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内容是必要的。
三、高职院校情商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塑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亚里士多德说的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的情商。高职学校在加强技能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情商教育。情商教育内容也应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决定。
(一)开学之初的情商教育
由于现今的高考制度,大部分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在高考中的分数都不理想,而他们往往刚来到学校都存在着自卑心理。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得过且过想法。所以我们情商教育的第一部分应该是让我们的学生建立自信心。佩楚斯卡克拉克森说过“生活中没有失败一说,任何事情都是成功的,它们都是可学习的经验。”受到知识、背景和意识的限制,自己确实已经尽力做到最好,就不要再去责备和愤恨过去。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无论过去有多少成功或者有多少失意都应该将它忘却,这是一个新的人生的开始。
怎样开启他们自信之门呢?
要发挥学生干部榜样的力量。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稳定学习阶段的情商教育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步入正常的轨道。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时期进入系统学习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课程,比如:文学、艺术、哲学、人际交往与沟通、心理学等人文科学课程和讲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情商教育。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同理心。
调节力指用你的情感来适应压力和逆境。调节力是一种适应压力、困境、创伤和悲剧的能力。面对任何混乱的场面都能保持镇定,心理生理维持一个健康的功能状态。调节能力有助于处理生活中暂时的混乱,接受混乱带来的挑战。调节力不是要压抑情绪,或者干脆没有情绪。调节力要求更加清晰地理解和管理这种情感。有了调节力,就能在失落、压力、创伤和其他挑战中坚持住。它能帮助人储备内在资源,在挑战和困难中存活下来。
同理心一般都被定义为认识、观察和直接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同理心通常指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在内心体验别人的看法和情绪。经证实,同理心是积极人际关系的奠基石,它能激发人的动力。能感受和欣赏别人的情绪,我们就更能站在别人角度做事,帮助和支持他们。
在进行系统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我们高职院校的心理辅导教育。不仅要各个专业要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员,还要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的实验室。通过广播和校园网等载体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三)组织实践训练教育
实践训练还可以以各式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尽量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可以是学习活动、课内外的游戏、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定或帮助他们设定不同的目标,通过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磨练一定的品质,从而达到提升情商的目的。在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做事先认清目标的习惯,增强其行动自觉性。其次,学生在实现活动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样的困难,反复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体会产生一种非凡的抗冲击力,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耐挫力。再次,在活动中一次次遇到困难,一次次克服困难的体验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坚韧性,并体验到努力之后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一次次的团体合作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与其他同学相处,学会关心、理解、同情、忍让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
这一阶段我们的高职学生就要面临就业。为了高职学生顺利就业,首先,要加强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的心理准备、创业的知识技能准备、创业的情感准备等。其次,要教育学生有角色转换意识,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丹尼尔·戈尔曼说“情商比智商以及任何职业能力都更重要”。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不应该仅是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上的复合;还应是情商与智商的复合;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复合。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紧要有好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技能,还要有较高的情商。情商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在于后天培养。我们相信,我们的高职院校只有认识到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地位,深入挖掘它的内涵,不断改进我们的情商教育,努力培养和提高我们学生的情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那么,德才兼备、人格完善的高职学生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会脱颖而出,被社会接受、认可,最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消极情绪;调节期待;作用机制;应对;心理健康
一、引言
情绪对个体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情绪调节的作用在于当情绪对个体适应产生不协调时进行干预与调整,从而使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得到增强。因此,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大量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的失败会导致情绪与社会心理方面的机能障碍。情绪调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情绪调节能力的个体,在人际交往情景中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对人际交往质量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
二、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概念及其测量
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概念是在罗特社会学习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定义的。罗特的行为预测公式为:BP=f(E&RV),也就是说行为潜能(behaviorpotential,即个体做出某一特定行为的可能性)是强化效价(reinforcementvalue)和期待(expectancy.简称E)的函数。如果强化效价和期待都很高,做出相应行为的概率就很高,两者中一个或者两个都很低,则相应行为发生的概率也很低。期待是罗特理论中的一个主要的认知变量,是指“个体所认为的由于在一特定情境中做出了某种行为,从而能使某特定强化发生的可能性。”
Mearns等人根据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概念,编制了消极情绪调节期待量表(NMR-Scale),量表有30个题目,每道题目以“当我感到心烦时,我相信”开头,量表包含消极情绪调节的一般性状况、行为应对期待和认知应对期待三个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单一维度。
(一)消极情绪调节期待与应对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二)消极情绪调节期待与抑郁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抑郁是指个体持久的、相对稳定的愉的缺乏。研究表明抑郁高分组往往比低分组体验到更多的羞愧、悲伤、自我敌意等负性情绪,缺少快乐和兴趣。Gross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状较严重的个体较多地使用表达抑制的调节策略。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抑郁高分组对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的感受性及调节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在感受负性情绪时较多地沉浸于负性情绪之中,在调节方式上更多地采取增强型调节和宣泄。不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很可能是加重抑郁的重要原因。
NMRE对于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首先,作为反应期待,他们是自我确证的。研究者发现NMRE对抑郁症状的作用独立于应对反应,相信自己能够缓解消极的心境能够减少不良的影响。其次,NMRE通过应对反应的调节作用间接影响情绪。高NMRE能够促使个体做出更多的对健康有益的积极应对。
其次,根据Bower的记忆网络工作模型,NMRE可以通过一些节点来表征,这些节点与积极应对行为、成功调节情绪的记忆、与积极情绪有关的节点相联系。这些网络节点激活的同时可以抑制与消极情绪有关的网络节点的活动,因此在消极状态下,高NMRE提供了更多的记忆中的积极内容来促进情感恢复,使他们在消极状态中更容易找到积极的内容。
第三,根据资源分配模型,消极情感会消耗资源来限制认知操作(如记忆),由此导致很多人无法克服白己的消极情感体验。经验证,在消极情绪状态下,高NMRE的个体有更多的积极体验和应对努力被激活,具有更多获得情绪调节策略的通道和机会,即产生与消极情绪不一致信息的过程需要更少的认知资源。同时,高NMRE的个体有更多可用的认知资源来执行一个给定的恢复策略。例如,当要求个体来积极的评价一个消极的事件时,那些高NMRE的人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效的做事方法上,会更多的看到消极事件的积极方面。
四、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研究的趋势与展望(一)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国内外研究趋势1.NMRE测量工具的跨文化发展。测量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测量工具NMR-Scale已开发20多年,有关NMRE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测量工具也得到了跨文化的检验。
2.NMRE研究领域的拓展。随着NMRE理论的成熟,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对于教师、警察、护士等高职业压力群体的职业倦怠感的研究都表明,NMRE具有缓冲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的作用,高水平NMRE往往预示着低水平的抑郁和苦恼水平,而低水平的NMRE可能会增加个体的工作压力易感性。另外,对于学生学业成绩、运动员赛场表现方面的研究表明:NMRE的水平会和焦虑产生交互作用来影响考试和赛场表现。
(二)消极青绪调节期待研究的未来展望
李改,2008: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国芳、杨晓辉,MEARNSJack,2014:消极情绪调节期待量表中文版测评大学生样本的效度和信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1期,第875-879页。
王国芳、韩鹏、杨晓辉,2014:监狱警察角色压力和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前摄应对的中介作川。《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12期,第1095-1098页。
Backenstrass,M.,K.Joest&N.Gehrig,etal.,2010,"TheGermanversionofthegeneralizedexpectanciesfornegativemoodregulationscale",Eu,ropean,JournaLofPsychologicaLAssessment,vol.26(1),pp.28-38.
Brashares,H.J.&S.J.Catanzaro,1994,"Moodregulationexpectancies,copingresponses,depression,andsenseofburdeninfemalecaregiversofAlzheimer'spatients",TheJournalofNervousandMen,talDisease,vol.182(8).pp.437-442.
Catanzaro,S.J.&G.C.reenwood,1994,"Expectanciesfornegativemoodregulation,coping,anddysphoriaa―mongc:ollegestudents",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v01.41(1),pp.34-44.
Catanzaro,S.J.&J.Meams,1990,"Measuringgeneralizedexpectanciesfornegativemoodregulation:Initialscaledevelopmentandimplicat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vol.54(3),pp.546-563.
Catan7.aro,S.J.&J.Mearns,1999,“Mood-relatedexpectancy,emotionalexperience,andcopingbehavior",in1.Kirsch(ed.),HowExpectanciesShapeExperience,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pp.6791.
Catanzaro,S.J.,H.H.Wasch&I.Kirsch,etal.,2000,“Coping-relatedexpectanaesanddispositionsaspro-spectivepredictors(){copingresponsesandsymptoms",JoulrnalofPerson,ality,vol.68(4),pp.757-788.
Cohen,I..M.,D.E.Mcchargue&H.E.R.Morre11,2007,Negativemoodregulationmediatestherelationshipbetweendistractionandengagementinpleasurableactivitiesamongcollegesmokers.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vol.43(8),pp.1969-1979.
Kirsch,I.,J.Mearns&S.J.Catanzaro,1990,"Mood-regulationexpectanciesasdeterminantsofclysphoriaincollegestudents",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vol.37(3),pp.306-312.
Kirsch,I.,1985,"Responseexpectancyasadeterminantofexperienceandbehavior",AmericanP3'ychologist,vol.40(11),pp.1189-1202.
Lyvers,M.,F.A.Thorberg&A.Ellul,etal.,2010,"Negativemoodregulationexpectancies,frontalIobere-latedbehaviorsandalcoholuse",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vol.48(3),pp.332-337.
Meams,J.,1991,"Copingwithabreakup:Negativemoodregulationexpectanciesanddepressionfollowingtheendofaromanticrelationship",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togy,vol.60(2),pp.327-334.
Meams,J.,E.Patchett&S.J.Catanzaro,2009,"Multitrait-multimethodmatrixvalidationoftheNegativeMoodRegulationScale",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vol.34,pp.910-913.
Kono,K.&J.Mearns,2013,"DistressofJapaneseparentsofchildren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Correlationswithageofparentandnegativemoodregulationexpectancies",Japan,esePsychologicalResearch,vol.55(4),pp.358-365.
Olasov,B.&J.Jackson,1987,"Effectsofexpectanciesonwomen'sreportsofmoodsduringthemenstrualcy-cle",PsychosomaticMedicine,vol.49,pp.65-78.
Rusting,C.L.&T.Dehart,2000,"Retrievingpositivememoriestoregulatenegativemood:Consequencesformood-congruentmemor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vol.78(4),pp.73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