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呈现形式多样,产生的原因或是企业客观存在的问题,或是由于偶然的因素,或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故意捏造,以至于谁都不可能处于绝对无危机的“世外桃源”。虽然企业无法决定危机的产生,但应对危机的成败则取决于企业自身,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企业采取的策略得当就会化险为夷,甚至转危为机,处理不当就会加速事态恶化,甚至演化为灭顶之灾。信渡咨询研究中心通过对众多危机公关案例研究分析后,总结出以下危机应对流程,及危机处理时应注意的五大原则、四大禁忌。
危机处理流程
危机公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危机公关的目的在于预防、摆脱、转化危机,避免或减少企业损失,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就整体而言危机处理流程可分为四步,具体如下:
在危机来临时,往往很多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因为缺乏媒体应对经验,甚至没有建立起公司的危机预防应对机制(可参考危机公关备战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在关键时候功亏一篑,信渡咨询根据过往案例总结出危机处理时的五大原则四大禁忌供参考。
危机处理五大原则
原则一:正视危机,积极应对
原则二:统一口径,快速反应
原则三:善于沟通,以诚相对
原则四:客观求证,敢于担当
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许多企业管理者在身陷危机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尽快阐述利己观点,摆脱舆论漩涡。然而往往欲速则不达,在很多时候,自我辩解不仅难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反而会越描越黑,更加引起公众的强烈反感。此时最需要的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客观求证,通过质量检测部门、主管机构、监管机构等有权威的机构予以证明,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如通过查证之后发现企业确实存在问题时,要敢于担当责任,诚恳道歉,切记不要遮掩、避讳、得过且过,勇于承担责任才能维护企业良好的形象。1983年,英国利维兄弟公司推出新型宝莹牌全自动洗衣粉,并迅速取得成功,一度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了50%。但不久报纸和电视纷纷报道这种新型洗衣粉会导致皮肤病。结果,该洗衣粉的市场份额骤降。在危机发生后,公司没有自己去辩解,而是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由消费者实话实说。公司在电视、报纸上开展了公关活动,主角是不同的家庭妇女,对产品大家赞誉。二是由权威专家实话实说。公司安排皮肤病专家进行独立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使用公司生产的新型宝莹牌全自动洗衣粉更安全。通过消费者的肯定和权威专家的鉴定,公司宝莹洗衣粉很快收复了失地。
危机处理四大禁忌
禁忌一:不以为然,置之不理
有时候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不以为然,置之不理的应对态度。当危机爆发时,任何回避、傲慢、敷衍的言行都极易激起公众的愤慨,使危机进一步恶化,会把企业带入“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政府批评、媒体曝光、公众质疑等也都会纷至沓来,即使原本可以及时化解的危机,也会在轻视的态度下,演变成无力挽回的灾难。无数次失败的教训证明,危机来临时采取“鸵鸟式躲避”策略,只会把自己置身于更加危险的境地。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危机公关中,当临床医生经过流行病排查患病婴儿,怀疑是三鹿奶粉的问题时,三鹿不以为然;当媒体曝出是“某品牌”奶粉导致婴儿肾结石,而暗指三鹿奶粉时,三鹿还是置之不理;当三鹿奶粉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时,三鹿终于有了反应,决定召回产品。然而,为时已晚,人们对三鹿的信任值已经一路狂跌,进而上演了一出中国乳业的巨大灾难,瓦解了民族奶业品牌群十余年苦心经营的堡垒。
禁忌二:争锋相对,激化矛盾
禁忌三:敷衍塞责,推诿扯皮
禁忌四:歪曲事实,混淆视听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企业危机管理现状”课题组曾对我国企业的危机管理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企业处于中度以上的危机之中。由此可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中国企业将会面对更多的危机,只有企业高度重视危机管理,建立相应的危机应对机制,才能在危机爆发时做到游刃有余,甚至转危为机。
信渡咨询一直致力于危机公关的研究,愿与企业并肩作战,共同致力于日常舆情监测、防御预案制定、危机时刻公关,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造适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