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适应症什么是认知行为治疗养生频道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事件和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画是事件A,但引起的反应C各异,这是由于人们对画的认知评估B不同所致。

认知评估或信念对情绪反应或行为有重要影响,非理性或错误认知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而不是事件本身。

自动思维

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

举例:看到狗便产生恐惧,在看到狗与巩惧反应之间有一个想法是这狗会咬我,还可能有狗咬人的恐怖的想象。狗会咬我就是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应和非适应之分。非适应部分也称歪曲思维或错误思维。

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例如:抑郁症大多对自己,对现实和将来都持消极态度,抱有偏见,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对事事都不如意,认为将来毫无希望。焦虑症则对现实中的威胁持有偏见,过份夸大事情的后果,面对问题,只强调不利因素,而忽视有利因素。

常见的认知歪曲。

(1)主观臆想:缺乏根据,主观武断推测。如某患者某件工作未做好,便推想所有的同事会因此看不起她。

(2)一叶障目:置总体前后关系和背景不顾,只看细节或一时的表现而做出结论。如某学生一次考试中有一题答不出,事后一心只想着未答的那道题,并感到这场考试全都失败了。

(3)乱贴标签:即片面的把自己或别人公式化。例如某一患者将孩子学习不好归于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个"坏母亲"。

(4)非此即彼的绝对思想:认为不白即黑,不好即坏,不能容错误,要求十全十美。例如某位患者有一次考试未达到预定目标,便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一切都完了。

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是支持每个自动思维的核心部分,类似于世界观、价值观等,它们是指导和推动生活的动力。这些信念被人们认定是绝对的真理,认为事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大多数人会维持比较正向的核心信念,如“我是有价值的”。

有心理苦恼的人多有负性的核心信念,例如,如果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没有能力的”,那么在生活中他就会倾向于选择性地注意与此核心信念有关的某些信息,即使有积极的信息,他也倾向于消极解释,会持续相信和维护这一信念。

负向核心信念大多数和早年的成长经历有关。与自动化思维不同的是,核心信念深藏在人的内心,不容易被清楚的表达,一般在治疗中和治疗师持续探询,才能了解。

简述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英文缩写CBT,是目前应用做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尽管它的创立仅仅几十年的历史,但以其科学、高效和相对较低的复发率被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所接受和使用。

认知行为治疗

是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现在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以及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与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的历史

1960年代,A.T.Beck在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在前人临床心理实践的基础上开始认知行为治疗的尝试。1976年他出版了《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1979年出版了《抑郁症的认知治疗》标志着认知行为治疗的创立。在80年代初期,欧美掀起了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及应用的热潮。美国心理学会在90年代初向他颁发了心理学应用杰出贡献奖,标志着认知行为治疗的地位正式确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在1989年由季建林、徐俊冕首先将认知行为治疗介绍到中国。近年来在心理学教科书等专着中一般都增加了认知行为治疗的章节。

抑郁症

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不合理认知: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消极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解事情是跟他无关的,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抑郁症最大的风险是自杀。自杀的认知主题: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

焦虑症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是危险的。核心信念中多以”危险”为主题。危险的核心信念在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危险的核心信念带来危险的自动想法,进而引起焦虑。

THE END
1.心理知识48——眼前的偏见其实不仅购物如此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需要我们警惕眼前偏见的影响。四、应对措施克服眼前的偏见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长远眼光在做决策时考虑未来的潜在价值和影响而不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第二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追求眼前的诱惑而是理性分析各种选项的利弊第三要学会延迟满足抵制即时的诱惑耐心等待更长远、更...https://www.jianshu.com/p/ddc56cec74dc
2.首因效应学生处(学生工作部)首因效应:想象一下,在一个聚会上,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他给你留下了非常积极的第一印象。即使后来发现他有些小缺点,这个初印象依然会让你倾向于用更宽容的视角看待他。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也称为“初印象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对我们后来的感知和评价产生长期影响。 https://jyx.zzlgxy.net/i/H202411144152000029942.shtml
3.简述造成知觉偏见的原因。简述造成知觉偏见的原因。 简述造成知觉偏见的原因。 自考365网小编精心为广大自考学员整理的相关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想了解相关自考试题请持续关注自考365网校。 让自考更有氛围,想加入自考365订阅号请添加zhengbaozikao365http://m.zikao365.com/ask/ad1901021795.shtml
4.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考题复习资料36、产生认知失调的原因参考答案:一般来说,产生认知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造成认知失调的行为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已经深深投入,会引起认知失调。(2)你的行为对别人有影响力。也因此,态度或行为比较容易被改变,产生认知失调。 37、什么是社会认知?参考答案: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所谓社会认知是指个体...http://www.mdgs-edu.com/fxzl/1779.html
5.招教教综考点必背之心理学,重难点都在这里了!(2)不良影响: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不能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这个学生,让其好的品质掩盖了其不足的地方,不利于这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所有学生而言,这样也是不公平的,容易导致其他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觉得教师有偏见。 (3)教师应如何改进: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http://gzjsksw.com/gzjszpw/191.html
6.什么是知觉偏见?引起知觉偏见的原因有哪些?313历史学基础 题目题型:简述题来源:不详 解析 答:知觉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引起知觉偏见的原因有: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定型作用。https://www.koolearn.com/shiti/tk-st-425913.html
7.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4. 造成知觉变形或歪曲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___ A.知觉的盲目性 B.知觉的偏见 C.知觉的方向性 D.知觉的整体性 A B C D 5. 知觉过程的选择性,受___的制约。 A.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 B.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 C.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D.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 A B C D 6. 依据知觉对象本身...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16&ex_Id=6927
8.教学课件社会心理学(第2版)乐国安.ppt一、产生偏见的原因 (一)社会群体间的冲突;(二)社会化;(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四)历史与文化的遗留 二、偏见造成的后果 虽然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但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偏见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后果。 (一)自我实现预言 (二)性别角色 (三)疏离 三、偏见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202/7040032041003052.shtm
1.简述知觉的偏见产生的原因。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2)近因效应: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3)晕轮效应:即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知觉。(4)定型作用:即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23a5904a45a246289113f0e5f71cd582.html
2.四川自考(00182)公共关系学真题及答案24.形成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E.蝴蝶效应 25.传播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 A.传播的分类B.传播的符号C.传播的宣传方法D.传播对象的心理E.传播对象的劝服 26.根据公关工作的业务类型,可将公关活动划分为() ...https://m.sczikao.com.cn/beikao/a43698.html
3.《公共关系学》课程内容介绍价值观与公众行为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晕轮效应;4.定型作用。 二、需要与公众行为 (一)需要理论的要点 1.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三个要点 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 https://blog.csdn.net/pr2005/article/details/1472046
4.案例分析报告(15篇)20xx年内科护理不良事件29例,发生例数最多的护理不良事件是医嘱漏执行,其次是护士站医嘱录机错误造成医嘱执行错误,其他不良事件包括漏收费或多收费,给药错误等。 二、原因分析: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查对制度流于形式、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 https://m.ruiwen.com/fenxibaogao/7046703.html
5.公共关系学自考历年真题(精选14套)31.简述媒体组合的优点。 32.简述公关人员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33.从业务类型角度可将公关活动分为哪几类? 34.广告与公关的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5.简述造成知觉偏见的原因。 36.简述公关危机管理的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https://www.unjs.com/zikao/shiti/20241111140109_8409248.html
6.第六讲公共关系策略(二)知觉的偏见产生的原因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定型作用。 第五章 公关公众策略第三节 公众心理分析与策略二、态度(二)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是外在的因素。 2.团体因素。团体因素包括一定的信仰、目标、组织形成、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成员与团体的关系等,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外在、...https://doc.mbalib.com/view/1d01ab50ed1c0b13704550850a8cc9f3.html
7.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通用19篇)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https://www.oh100.com/kaoshi/jiaoshi/23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