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6)

知觉是大脑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由于知觉带有主观随意性,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的现象,造成的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知觉的偏见。

二、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选择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为清晰地反映对象,从许多事物中自觉的(主动地)或不自觉(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

2.知觉的选择性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所制约: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在周围环境中刺激作用强烈的突出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成为知觉对象。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如果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2>主观因素,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主体主动地感知对象。主要有以下方面:

(1)需要和动机,需要是对人对客观现实的需要的客观反映,动机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的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凡是能够需要、符合动机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成为知觉对象。

(2)兴趣,是动机的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观性意向,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知觉的主动性。

(3)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情绪、自尊心、对人态度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5)经验知识,主要是熟悉的对象易于从环境中分出,成为知觉的对象。

小结:知觉过程的选择性,是客观因素于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结果。三、知觉的偏见

1.知觉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2.产生知觉偏见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是“心理定势”的作用;心理定势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既有积极的定向作用、推动作用、稳定作用,也有消极的妨碍作用、惰性作用、误导作用,具体包括:

<1>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先留下的印象往往具有强烈作用,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判断。

<2>近因效应,即近或印象的强烈影响。

<4>定型作用,也称“刻板印象”,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自己以往形成的固有经验和固定的看法去判断评价某类人或事物的特征,并对该类事物中的个体加以类推。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

一、需要理论的要点

1.需要是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2.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

二、需要的五个层级

1.生理需要,是维持生命基本的需要,是需要层次的基础。

2.安全需要。

3.社交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希望自己在同事之间有一定的声誉和威望,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力。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是要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的需要,是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

<1>胜任感是指希望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有挑战性,负有更多的责任,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也能得到成长。

<2>成就感,表现为进行创造性的获得并取得成功。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

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个阶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低级需要,自尊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高级需要,社交需要是属于中间层次。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在同一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五种需要在体内形成的优势地位位置不同,但是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高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而自行消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因此要争取公众就必须满足公众的这种优势需要。

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

一、态度及其结构

(一)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对固定的倾向,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认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二)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1.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整体了解和评价,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2.情感,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是整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以认知为基础,具有调节作用。

3.意图,是指主体作用于对象的行为反应倾向,是态度外显因素。

(三)态度的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是指人的态度产生于社会中,并指向和作用于社会。

2.态度的针对性,是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即“态度对象”。

3.态度的协调性,情感是态度的核心因素,与意图的协调性是完全的相适应的;认知与情感的协调性是不完全的一致的,即通常所说的“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

4.态度的稳定性,是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反映

5.态度的两极性,是指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态度。

6.态度的间接性,是指态度只是行为表现的心理状态,即行为准备状态,行为与态度之间并非直接和机械的关系,而经由态度的中介作用。

二、影响和改**度的因素

1.态度的改变包括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是态度“量”的改变)和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是态度“质”的改变)。

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到哪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1>社会因素,其作用是强有力的,主要新出现的事物有利于社会和个人身心的发展,它就迟早就会被接受。

<2>团体因素,其大小取决于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3>宣传因素,影响着被宣传者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4>个性因素,含个性倾向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因素。

<5>个性倾向性因素,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

<6>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个因素。如:

(1)外倾型者及顺从型者较易改**度,反之不易改变;

(2)理智型者易于通过认知因素改变和形成态度;

(3)意识型者易于通过目的的明确而改变和形成态度;

(4)情绪型者易受感情因素的影响而改**度。

<7>态度系统特性因素,作为主观的心理条件而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如具有以下特性态度则较不易改变:

(1)态度是幼小时形成的;(2)态度发展到两个极端;(3)态度所涉及的关系较复杂;(4)态度在长时期内前后是一贯,并形成相应的信念;(5)态度中认知、情感和意图三个因素完全协调一致;(6)态度强烈刺激的行动,使主体取得较多的满足;(7)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较密切。

三、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认为人的态度改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说服者的条件,即对某个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而声誉的主要成分是专门知识(或专家身份)和超然的态度。

2.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即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只讲正面理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

第四节流行、流言及舆论

在公共场合下流行、流言、舆论是大众心理现象的三种表现形式。

一、流行

2.流行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1>流行是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随从和追求;

<2>流行是由相当多的人去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

<3>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

4.流行具有新奇性(是所有流行项目的显著的特征)、时效性、周期性、两极性的特点。

5.按照革新性为标准人们可以分为:

<1>先驱者,占总人数的2.5%;

<2>早期采用者,指能够成功的预见新事物的发展趋势,果断采用新地构想的人,占总人数的13.5%;

<3>前期追随者,占总人数的34%;

<4>后期追随者,占总人数的34%;

<5>落伍者,占总人数的16%.

6.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1>从众与模仿;<2>求新欲望;<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

7.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包括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差异,影响着追求流行的敏感程度的不同。

二、流言

(一)流言的定义及其类型分析

1.流言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而在人们中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

2.流言的类型有:

<1>愿望流言,是凭常识就能推测到这些流言将被有目的地、故意地传播给宣传对象。

<2>恐怖流言,常见于社会紧张时期,以及人们对某些事物产生明显的恐怖和悲观绝望的时候。

<3>攻击流言,通常起于群体之间的矛盾,其作用在于制造分裂。

3.流言对个人心理、行为的影响,是作为一种社会情境对个人直接的刺激消极作用。

4.流言内容变化的新特点,流言内容的变化经过:

<1>一般化,即使流言越传越变得简略扼要,流失了许多信息,越到后来越使人感到一般化。

<2>强调,是指突出流言的某些具体细节。

<3>同化,是指流言的接受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及态度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

(二)流言的制止方法

1.建立流言研究机构,美国流言研究者纳普总结出对付流言的方法:

<1>提高新闻媒介的可信度,让人们通过新闻媒介及时了解准确的情报。

<2>使人们对领袖人物具有信任感。

<3>要尽可能多而快地传达可信的情报。

<4>马上掌握可信的情报并作出权威的解释,迅速否定虚报。

<5>防止人们的生活情境过于寂寞和单调。

<6>慎重开展宣传活动,以便揭露流言的有害影响及制造传播流言的人的不良动机。

<7>及时制止各类流言的方法,政府应该稳定人心,恢复、保持国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并尽快的将正确的情报送达给每个人。

三、舆论

(一)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之间信息沟通后一种共鸣。主要包括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运动四种形态

(二)舆论具有的特征:

1.舆论作为公众的意见,当然是为多数人赞成和支持的。

2.舆论总是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的问题。

3.舆论本身含有合理性。

4.舆论是有效的。

5.舆论一般不是政府的意见,若是政府的意见,那就以政府的公告、宣言、政策等形式出现。

(三)舆论的结构包括:

2.舆论的主体,具有的以下特点:<1>有共同话题;<2>参与议论过程;<3>自发性与松散性;<4>有一定的层序性。

3.意见,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4.舆论的具有哪些作用?

<1>舆论的制约与监督作用;

<2>舆论的鼓动作用;

<3>舆论的指导作用。

5.舆论的形态:包括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性,形成的舆论过程过程更长,规模更大)、社会冲突、社会运动。

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

一、价值观与公众行为

1.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在特定的条件下,人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稳定持久的,但随着人的地位的改变,价值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而改变。影响人们价值观主要因素有:

<1>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

<2>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

<3>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

<4>对目标的接近程度。

2.认识和分析人们的价值取向类型,对于选择公众对象、确定公关活动的目标、调整或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课文p161第三段重点理解)。

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

(一)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或称为团体压力下的顺从现象,俗称“随大流”;其产生的主观原因是不愿意被孤立,从众行为的客观原因是外来的影响和压力。

(二)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因素有哪些?

1.团体方面,可以归纳为:

<1>团体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2>如果团体一贯的团结,团体成员间的感情深厚,则容易顺从,反之则不容易。

<3>如果团体的气氛是民主的,则个人的不同意见容易坚持。

<4>如果团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而仅有一人意见不一致,则易于顺从,反之则不易顺从。

<5>如果团体的多数意见受到社会支持,个人意见不受社会支持,则容易从众,反之则不易顺从。

2.个人方面,可以归纳为:

<1>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比别人高;个人的智慧与能力高;个人情绪是稳定的;不重视人际关系的个人易从众;个人整体观念不强,不重视组织原则都不容易从众。

<2>问题本身,对于非原则问题对比原则问题容易从众。

三、逆反心理与从众行为

1.逆反心理是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器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相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

2.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1>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阐明人们的逆反心理宣传的主观原因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在首次提出的。

3.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1>对自由的期望;

<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即这种自由受到威胁,人们会产生心理抗拒且企图使自己保持这种自由。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是指这种自由行为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无法用其他行为来替代。

THE END
1.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试题预测(最新版)考试题库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心理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心理学:应用心理学》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http://www.91exam.org/exam/87-4518/4518088.html
2.安徽教师考编教综考前背诵汇总—心理学其不足的地方, 不利于这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所有学生而言, 这样也是不公平的, 容易导致其他学 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觉得教师有偏见。 (3) 教师应如何改进: 提高社会知觉能力, 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如果问其他三种效应对教育的影响基本上也可以这样回答。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85770516422098
3.招教教综考点必背之心理学,重难点都在这里了!(2)不良影响: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不能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这个学生,让其好的品质掩盖了其不足的地方,不利于这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所有学生而言,这样也是不公平的,容易导致其他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觉得教师有偏见。 (3)教师应如何改进: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http://gzjsksw.com/gzjszpw/191.html
4.绩效考评的误区及误区改进二、个人偏见定势 1. 概念 成见效应也称定型作用,是指考核者由于经验、教育、世界观、个人背景以至人际关系等因素而形成的固定思维对考核评价结果的刻板化影响,通俗的说法是“偏见”、“顽固”等。凭个人好恶判断是非,是绝大多数人难以察觉、不愿承认的弱点,甚至是一种本能。个人的价值观和偏见可能会代替组织已制定...http://bm.irsp.cn/resource/detail/3a7ecaf2-7d9d-4d36-a3b7-00186afa540b
5.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10. 兴趣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知觉的___ A.主观选择性 B.客观选择性 C.主动选择性 D.被动选择性 A B C D 11. 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因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而对事物产生了片面的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这是因为___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偏见 C.知觉的单一性 D.知觉的灵活性 A B C D 12. ...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16&ex_Id=6927
1.心理知识48——眼前的偏见在讲一种人性偏误,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眼前的偏见”或者“即时的偏见”。这种偏误导致人们更关注眼前的、直接的、容易得到的信息或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间接的、需要更多努力才能获得的东西。就像你提到的例子一样,“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这就是典型的眼前的偏见。下面我将分段落讲解相关理论和概念。 https://www.jianshu.com/p/ddc56cec74dc
2.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18年大学生心理降知识竞赛题库49.研究发现,一种动作技能在一只手练习可以向另一只手迁移,这称为什么?两侧性迁移 50.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称为什么心理过程?动机 51.必须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反射称为什么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52.现代西方文化中有关梦的最突出的理论源于哪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http://www.jxhjxy.com/lxy/xsgl/xshd/content_20416
3.浙江会计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19.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BCD)的知觉 (A)环境 (B)自己 (C)群体 (D)他人 20.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BC) (A)态度 (B)偏见 (C)歧视 (D)距离 21.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ABD) ...https://www.oh100.com/kaoshi/peixun/255577.html
4.心理降知识竞赛复习题3.个体在估计事件后果时总认为负面后果只会出现在其他人身上,自己则不会有事,这种现象是(B) A自我防御机制 B理想化偏见 C自利性归因 D自我效能感 4.下列哪种心理属于健康心理 ( D ) A.抑郁情绪 B.不愿与人交往 C.经常感觉自己无能 D.遇到困难时,能积极克服困难 ...https://www.yjbys.com/xinli/jiankang/177631.html
5.效应大全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https://www.360doc.cn/article/7436612_850523521.html
6.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2、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动物的、儿童的、变态的心理现象不属于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上述四种心理现象都属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原则 1、四个方面:认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意志...https://www.wenshubang.com/xuexijihua/450950.html
7.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考题复习资料③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城市的兴起导致了新的社会道德问题;商贸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新的管理问题和消费需求问题;竞争的加剧导致了社会犯罪问题的增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起伏促使统治者亟待了解社会舆论、群情以及对付劳资关系、社会骚动的方法。 8、美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特点参考答案:①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②...http://www.mdgs-edu.com/fxzl/1779.html
8.{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概念起源与发展沟通交流的意识, 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信息意识 5.立足长远的意识 6.创新审美的意识㈡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素 质⒈自信的心理⒉热情的心理⒊开放的心理㈢公共关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公共关系人员 是否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他们心理素质的发挥和整体职业素质的提 高⒈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知识...https://doc.mbalib.com/view/be4e7906aecac0ec55eae828adbf5b06.html
9.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重点复习资料(管理心理学)?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 人的知觉活动是一个比感觉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该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 ①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 ...http://www.zikao35.com/34429.html
10.管理学基础·考试·看云超 Y 理论是 1970 年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 莫尔斯 (J.J.Morse) 和杰伊· 洛希(J.W.Lorscn)根据 X、Y 理论所做的实验结果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主要 观点是不同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一样, 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 想及管理技术等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Z 理...https://www.kancloud.cn/oscar999/exam/1529871
11.认知行为偏差(精选十篇)面对风险, 乐观偏差的公众采取风险规避行为, 降低可能导致的伤害。悲观偏差的个体在面临事故时会更为担心, 极易引发恐慌和非理性行为。 若公众对风险认知发生偏差, 其风险行为也可能会随之改变。谣言传播被认为是在风险情境中一种普遍流传的未经证实的说法的风险信息传播。换言之, 公众对风险情境中出现认知偏差, 并...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8vokkuz.html
12.社会知觉包括()【单选题】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一般不包括( )。 A. 知觉情境 B. 知觉能力 C. 知觉者 D. 知觉对象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社会知觉指的是( )。 A. 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 B. 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觉 C. 对人与物关系的知觉 D. 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https://www.shuashuati.com/ti/8ed0f1e254a743e4aff0208505423b54.html
13.心理知识竞赛试题题库及答案[单选题]*A、认为她一定有抑郁症,不和她交往B、认为她平时都很开心的,她只是开开玩笑而已C、先关心问询,了解情况VD、把她的情况和其他别的同学分享129如果你的同学被老师批评,她感觉很不开心,导致不想上这门课,你觉得以下哪种做法会对她更有帮助[单选题]*A、和她一起找老师理论B、告诉她忘记这件事,不要...https://www.yxfsz.com/view/165621046806954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