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决定行为,我们的行为是思考决策的产物,一连串的行为后果,就是每个人的命运。很多日常行为不需要深度思考,也不会造成严重困扰,因为这些事情的诸多选项,造成的后果不严重,并且这些行为属于可逆决策,错了可以重来,问题不大。而对于工作当中的业务决策,以及人生的一些重要选择,属于后果重大、且不可逆不可重来的决策。错位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且不易察觉的认知偏差,往往是成功或失败的隐藏因素。
认知层次低的人倾向于怨天尤人、喜欢寻找别人错误的线索。认知层次高的人会有很强的自我觉察能力,他们会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点、决策和行为发问:“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很多认知偏差,就像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陷阱,首先意识到这些陷阱,然后尽力克服,这样才能逐渐提高认知能力,做出更好的决策,获得更好的结果。本文总结了最常见的40种最常见的认知偏差,请点赞收藏!
1.确认偏误(ConfirmationBias)
定义:倾向于寻找、解释、记忆信息时偏好那些证实自己先入为主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轻视与之相矛盾的信息。
产生的原因:心理舒适区,减少认知失调。
避免策略:主动寻求对立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2.可用性启发式(AvailabilityHeuristic)
定义:人们基于容易回忆的例子来评估事件的概率,而不是基于实际概率。
表现形式和例子:飞机失事后,人们可能高估飞行的风险,因为这类事件在媒体上被广泛报道。
产生的原因:记忆的易取性影响了判断。
避免策略:学习统计知识,理解基础概率。
3.锚定效应(AnchoringEffect)
定义:人们对某一数值的初始估计会影响之后的判断,即使这个初始值是随机的。
表现形式和例子:如果一个谈判者提出一个较高的起始价格,对方可能会在后续的讨价还价中接受更高的价格。
产生的原因:认知捷径,快速决策的需求。
避免策略:意识到并质疑初始信息的影响。
4.过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Bias)
定义:个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估计。
表现形式和例子: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增加事故风险。
产生的原因:自我增强机制,缺乏自我反省。
避免策略:定期反思和评估个人表现。
5.后见之明偏误(HindsightBias)
定义:事件发生后,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早就知道事件会发生。
表现形式和例子:股市崩盘后,投资者声称他们早就预见到这种情况。
产生的原因:重构记忆以适应新信息。
避免策略:记录预测,对比实际情况。
6.损失厌恶(LossAversion)
定义:相对于获得同等价值的东西,失去同样东西会让人感到更大的痛苦。
表现形式和例子:投资者不愿卖出亏损的股票,希望它能回涨到买入价。
产生的原因:对负面结果的敏感度大于正面结果。
避免策略:理性评估风险和收益,克服情绪影响。
7.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
定义: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表现形式和例子:一项手术的成功率为90%听起来比失败率为10%更吸引人。
产生的原因:语言和情境影响感知。
避免策略:理解不同表述背后的实质信息。
8.群体思维(Groupthink)
定义:团队成员为了维持和谐而抑制异议,导致非理性的决策。
表现形式和例子:公司高层一致决定投资一个未经充分研究的项目,因为没有人愿意提出质疑。
产生的原因:社会压力和服从权威。
避免策略:鼓励开放讨论,促进多元化意见。
9.从众效应(BandwagonEffect)
定义:个人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时。
表现形式和例子: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趋势迅速传播,人们跟风加入。
产生的原因:社会证明和社会影响力。
避免策略:独立思考,不受他人行为驱动。
10.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Bias)
定义: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
表现形式和例子:考试成绩好时,学生认为是因为自己努力学习;成绩差时,则抱怨试题难度。
产生的原因:维护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避免策略:客观评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11.归因偏差(AttributionBias)
定义: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过分强调个性特质,而忽视情境因素。
表现形式和例子:看到同事迟到,可能认为他们不负责任,而不会考虑交通状况等外部因素。
产生的原因:基本归因错误和刻板印象。
避免策略:尝试从多角度理解行为背景。
12.曝光效应(MereExposureEffect)
定义: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他们经常接触到的事物。
表现形式和例子:一首歌播放得越多,听众可能越喜欢这首歌。
产生的原因:熟悉感带来舒适感。
避免策略:保持开放心态,探索新事物。
13.选择性知觉(SelectivePerception)
定义:个体根据自己的期望、信念或经验有选择地注意和解释信息。
表现形式和例子:在拥挤的房间里,人们往往更容易听到自己名字被叫。
产生的原因:认知过滤器。
避免策略:意识到个人偏见,努力全面观察。
14.赌徒谬误(Gambler'sFallacy)
定义:错误地认为随机序列中某事件的发生概率会受到之前事件的影响。
表现形式和例子:连续几次掷骰子出现的是偶数,赌徒可能会认为下一次掷出奇数的概率更高。
产生的原因:未能理解随机事件的独立性。
避免策略:学习概率论的基本原理。
15.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Bias)
产生的原因:媒体和历史记录倾向于报道成功。
避免策略:寻找并考虑失败案例的信息。
16.现成性偏误(RecencyBias)
定义:最近发生的事件对人们记忆和决策的影响更大。
表现形式和例子:面试官可能对最后几位面试者印象更深。
产生的原因:短期记忆的影响。
17.沉没成本谬误(SunkCostFallacy)
定义:人们不愿意放弃已经投入资源的项目,即使继续下去的预期收益很小。
表现形式和例子:坚持观看一部无聊的电影,因为已经花了钱买票。
产生的原因:情感投入和避免损失的欲望。
避免策略:评估未来成本和收益,而非过去投资。
18.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
定义:最初接触的信息对人的记忆和决策有着不成比例的影响。
表现形式和例子: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往往决定后续交往的态度。
产生的原因:长期记忆的优先编码。
避免策略:收集全面信息,避免过早下结论。
19.乐观偏误(OptimismBias)
定义:普遍存在的倾向,认为积极事件更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消极事件则较少。
表现形式和例子:大多数人相信自己比同龄人更健康、更长寿。
产生的原因:自我保护机制。
避免策略:理性评估个人和一般情况。
20.零和博弈谬误(ZeroSumFallacy)
定义:认为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表现形式和例子:认为国际援助只会让捐助国受损,而受援国获益。
产生的原因:对合作和共赢概念的理解不足。
避免策略:教育和了解合作带来的潜在双赢机会。
21.功能固定性(FunctionalFixedness)
定义:难以将物品用于非传统用途。
表现形式和例子:无法想到将砖头用作锤子或纸镇。
产生的原因:习惯性思维模式。
避免策略:创造性思维训练。
22.可得性级联(AvailabilityCascade)
定义:一种想法或信息由于重复和传播而变得越来越突出,影响人们对其重要性的感知。
表现形式和例子:某个健康谣言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导致公众恐慌。
产生的原因:信息的重复加强了其在大脑中的可得性。
23.旁观者效应(BystanderEffect)
定义:在紧急情况下,有更多人在场反而降低了每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性。
表现形式和例子:公共场所发生紧急事件时,人们可能犹豫不决,等待他人采取行动。
产生的原因:责任分散。
避免策略:明确分配责任,提高个人责任感。
24.反应性(Reactance)
定义:当个人感知到自由或选择权受到威胁时,会产生逆反心理。
表现形式和例子:强制性的健康建议可能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使他们更不愿意采纳。
产生的原因:对自主性的需求。
避免策略:提供选择,强调个人控制。
25.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
定义:与首因效应相反,最近接触的信息对记忆和决策的影响最大。
表现形式和例子:在一系列演讲中,听众可能记得最后一位演讲者的观点最清楚。
产生的原因:短期记忆的最新信息占据优势。
避免策略:平衡信息的接收顺序,避免偏重。
26.社会认同偏差(SocialIdentityBias)
定义:人们倾向于偏爱属于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歧视外群体成员。
表现形式和例子:公司内部的部门之间可能存在不必要的竞争和偏见。
产生的原因:群体归属感和认同。
避免策略:促进跨群体交流和理解。
27.虚假共识效应(FalseConsensusEffect)
定义: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观点的普遍性。
表现形式和例子:认为大多数人都同意自己的政治立场。
产生的原因:确认偏误和个人信念的强化。
避免策略:调查和了解不同观点。
28.后验推理(PostHocErgoPropterHoc)
定义:错误地认为“先发生的事情必然导致后发生的事情”。
表现形式和例子:吃了某种药后病好了,就认为是药物直接治愈了疾病,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恢复因素。
产生的原因:因果关系的错误推断。
避免策略:科学方法和因果关系的教育。
29.光环效应(HaloEffect)
定义:基于对个体某个特征的积极印象,而对整体品质做出过高评价。
表现形式和例子:一个外表吸引人的候选人可能被认为在所有方面都优秀。
产生的原因:整体印象对具体细节的影响。
避免策略:详细评估每个具体属性,避免整体印象的干扰。
30.选择性遗忘(SelectiveForgetting)
定义:有意无意地忘记那些与个人信念或目标不符的信息。
表现形式和例子:忘记过去的失败经历,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
产生的原因:认知失调的缓解。
避免策略:记录并回顾全面的经历,包括失败和挑战。
31.可得性梯度(AvailabilityGradient)
定义:人们倾向于高估那些更容易想象或回忆起来的事件的重要性。
表现形式和例子:自然灾害后,人们可能过度高估未来类似事件的发生概率。
产生的原因:记忆的易取性影响判断。
避免策略:学习统计学和概率论,理解事件的真实频率。
32.归因误差(AttributionError)
定义: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分强调个人特质,而忽视情境因素;反之亦然。
表现形式和例子:当别人迟到时,我们可能认为他们不负责任,而当我们自己迟到时,则会找理由如交通堵塞。
产生的原因:基本归因错误和自我中心主义。
避免策略:尝试从多个角度理解行为背后的情境。
33.基率忽视(BaseRateNeglect)
定义:在做出概率判断时,忽视已知的先验概率或基率。
表现形式和例子:医生可能过于依赖临床症状而忽视疾病在人群中的实际发病率。
产生的原因:过度依赖具体信息,忽视背景数据。
34.确认后视偏误(ConfirmationHindsightBias)
定义:在事件发生后,人们不仅认为自己早就预料到了,还会寻找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产生的原因:后见之明偏误与确认偏误的结合。
避免策略:记录预测,以客观标准评估预测准确性。
35.动机性推理(MotivatedReasoning)
定义: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偏向于支持自身利益或信念的解释。
表现形式和例子:在政治辩论中,人们更可能接受与自己政治立场一致的论点。
产生的原因:心理防御机制和认知舒适区。
避免策略:培养批判性思维,主动寻找反驳自身观点的证据。
36.过度简化(Overgeneralization)
定义:将特定情况下的经验或规则不恰当地应用到更广泛的场景。
表现形式和例子:一次糟糕的旅行经历可能导致某人对整个国家或文化产生负面看法。
避免策略:意识到例外的存在,避免一概而论。
37.认知闭合需求(NeedforCognitiveClosure)
定义:个体对于确定性和清晰答案的强烈需求,即使这种需求有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表现形式和例子:在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时,人们可能快速做出决定,避免疑惑。
产生的原因:减少焦虑和认知不适。
避免策略:培养耐心,学会容忍不确定性。
38.社会验证偏误(SocialProofBias)
定义: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行为,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境下。
表现形式和例子:看到其他人排队,我们也可能加入队伍,即使不知道为什么。
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模仿作为生存策略。
避免策略:独立思考,询问原因,避免盲目跟随。
39.过度解释(Overinterpretation)
定义: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过度解读或创造意义。
表现形式和例子:在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中读入过多的个人解读,而忽视作者原意。
产生的原因:寻找意义和连贯性的自然倾向。
避免策略:保持开放性,同时考虑多种解释。
40.记忆扭曲(MemoryDistortion)
表现形式和例子:多年后,我们对童年的记忆可能与实际经历有所出入。
产生的原因:记忆重构,信息污染。
避免策略:及时记录事件,使用照片或日记等辅助记忆。
此外,还有六种常见的错误思维模式:
1.非黑即白思维(Black-and-WhiteThinking)
定义:非黑即白思维是指个体在思考问题时,只看到两种极端情况,忽略了中间的灰色地带。
表现形式和例子:认为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忽视人的复杂性。
产生的原因:简化复杂问题的心理需求,以及缺乏处理模糊性的能力。
避免策略: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学会在灰色地带进行思考。
2.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定义:过度概括是指基于有限的证据或个别案例,做出广泛的、不准确的结论。
表现形式和例子:因为一次失败的经历,就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成功。
产生的原因:认知上的便利性,以及情绪对判断的影响。
避免策略:寻找更多的信息和案例来验证结论,避免以偏概全。
3.情绪化推理(EmotionalReasoning)
定义:情绪化推理是指个体基于自己的情绪反应来评估现实情况,而不是基于客观证据。
表现形式和例子:感到焦虑时,就认为一定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产生的原因:情绪对认知的强烈影响,以及缺乏情绪调节能力。
避免策略:学会区分情绪和事实,进行理性分析。
4.责任归咎(Personalization)
定义:责任归咎是指个体错误地将外部事件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即使事件与自己无关。
表现形式和例子:朋友情绪低落,就认为是自己的错。
产生的原因:自我中心的认知倾向,以及过度的责任感。
避免策略:客观评估事件的原因,认识到并非所有事情都与自己有关。
5.幻想灾难化(Catastrophizing)
定义:幻想灾难化是指个体过度夸大负面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
表现形式和例子:一个小错误就被想象成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产生的原因:对未知的恐惧,以及缺乏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
避免策略:理性评估风险,学会接受不确定性和不完美。
6.应该思维(ShouldStatements)
定义:应该思维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用“应该”或“必须”来陈述这些期望。
表现形式和例子:认为别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否则就会感到沮丧。或者在工作中习惯于讨论应该怎么怎么样,但是没人能提出解决方案如何去做。
产生的原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对控制的渴望。
避免策略:设定现实的期望,学会接受事物的自然发展。
谨记:把个人情绪、偏见、偏好、道德、感受、期望、先入为主的观点、断言、传言统统抛弃,冷冰冰的没有任何起心动念去观察这个世界,去观察事实、数据和证据,然后用严格的数理逻辑去分析和提炼。在此基础之上,然后再去考虑偏好、利益、立场、感受等主观层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