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介绍投资中常见的12个认知偏差。无论是主观还是量化投资,交易者都应通过不断努力和科学方法去克服它们、规避它们造成的危害。
引言
无论是在消费还是投资中,非理性决策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大脑中根深蒂固的认知偏差(cognitivebias)。
Wikipedia上关于认知偏差的定义如下:
Cognitivebiasesaresystematicpatternsofdeviationfromnormorrationalityinjudgment,andareoftenstudiedinpsychologyandbehavioraleconomics.
译:认知偏差是在决策中系统地偏离范式或理性的行为;它通常是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在Wikipedia上列出的认知偏差超过110种。本文介绍的12种偏差包括(字母顺序排列,重要性不分先后):
Anchoring(锚定效应)
AvailabilityHeuristic(可得性启发法)
BandwagonEffect(从众效应)
ConfirmationBias(确认偏误)
FramingEffect(框架效应)
Gambler’sFallacy(赌徒谬误)
Hindsight(后见之明)
InsensitivitytoSampleSize(对样本数不敏感)
OutcomeBias(结果偏误)
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
Peak-EndRule(峰终定律)
SelectivePerception(选择性知觉)
1、Anchoring(锚定效应)
Anchoringorfocalismisacognitivebiasforanindividualtorelytooheavilyonaninitialpieceofinformationoffered(knownasthe"anchor")whenmakingdecisions.
译:锚定或聚焦是一种认知偏差,它指的是个人在做决定时过度依赖其被提供的初始信息(称为“锚”)[哪怕该信息和所做决策毫无关联]。
Anchoring(锚定效应)是在生活和投资中都经常出现的一种认知偏差。行为金融学的先驱AmosTversky和DanielKahneman曾对它做过大量研究(TverskyandKahneman1974)。
2、AvailabilityHeuristic(可得性启发法)
Theavailabilityheuristicisamentalshortcutthatreliesonimmediateexamplesthatcometoagivenperson'smindwhenevaluatingaspecifictopic,concept,methodordecision.
译:可得性启发法是一种心理捷径,它指的是当人们评估问题、概念、方法或决策时,往往依赖于脑海中最容易想起来的那些示例。
可得性启发法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人们能够很容易的想起某个示例,那么它一定是重要的。在这种认知偏差下,人们在投资中往往错误地被近期发生的事情所左右。不成熟的交易者会过分看重最近交易的结果,并让这些交易——无论盈利还是亏损——来支配他们未来的决定。在亏损后,交易者往往急于回本;在盈利后,交易者可能会变得信心爆棚(下面会有专门一个偏差叫做overconfidence)。这两种状态都容易让人在随后的交易中变得更加草率。
BarberandOdean(2008)的研究发现,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倾向于考虑那些最近引起他们注意的股票,诸如近期新闻中的集中报道的股票、交易量异常大的股票、以及单日内回报极高的股票。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会给投资者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导致他们出现可得性启发法偏差。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分析师中间。Leeetal.(2008)发现分析师倾向于使用最近的经验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当经济扩张时,分析师对公司每股收益长期增长的预测往往相对乐观;而当经济收缩时他们则相对悲观。这个现象说明分析师在做出长期预测时夸大了经济当前状态的影响。
3、BandwagonEffect(从众效应)
Thebandwagoneffectisaphenomenonwherebytherateofuptakeofbeliefs,ideas,fadsandtrendsincreasesthemorethattheyhavealreadybeenadoptedbyothers.
译:从众效应是指人们受到多数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动影响,从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BandwagonEffect的中文名是从众效应。这个英文名字可能不太常见,它还有另外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Herding(羊群效应)。人们喜欢随波逐流是因为群组有一种自我加强机制,能产生群组极化。同样的观点在组内被不断地重复,使得组内的成员倾向于相信同样的观点。
从众效应每天都发生在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通过观察大多数人的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或是过度依赖于舆论而模仿他人决策。影响从众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意见本身的正确与否而是认同此意见人数的多寡。个人非理性行为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表现。羊群行为说明个体不顾私有信息,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
People'sactionscanbetotallyindependentoftheirowninformationandtotallydependentontheirobservationofothers'actionsorwords.
译:人们的行为可以完全独立于他们自己的信息,完全依赖于他们对他人行为或言语的观察。
从众效应和大脑构造有关。神经学家发现,真正的痛苦(realpain)和社会性的痛苦(socialpain)是由大脑的同一部位感受到的;不随波逐流相当于寻找社会性的痛苦、从而带来真正的痛苦。因此,没有人勇于寻找真理,这也使得逆向思维格外可贵。更多的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请看《投资中的逆向思维》。
4、ConfirmationBias(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bias,alsocalledconfirmatorybias,isthetendencytosearchfor,interpret,favor,andrecallinformationinawaythatconfirmsone'spreexistingbeliefsorhypotheses.
译:确认偏误,也被称为证实性偏差,是个人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诠释。
投资者在做投资决定时倾向于收集确认证据,而不是评估所有可用的信息。在分析公司基本面时,分析员有时早早的就提出了结论,之后便陷入了确认偏误——努力寻找所有能够证明其观点成立的论据和数据,而忽视了那些使之结论不成立的数据;当处于亏损的交易之中时,交易者有时会拒绝接受事实、而是如饥似渴的寻找所有可能支持自己交易的证据,迷失自我。确认偏误在投资者持有先验时的杀伤力可能更大。在贝叶斯框架中,如果新息不能客观的反映交易的全貌而陷入确认偏误,那么它对于先验只能是强化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希望新息是无偏的。
5、FramingEffect(框架效应)
Theframingeffectisanexampleofcognitivebias,inwhichpeoplereacttoaparticularchoiceindifferentwaysdependingonhowitispresented.
译:框架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它指的是当呈现方式不同时,人们对于特定选择做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FramingEffect(框架效应)是ProspectTheory(KahnemanandTversky1979,见《获得诺奖的行为金融学是怎么一回事?》)的重要组成部分。AmosTversky和DanielKahneman在研究框架效应时举过下面这个例子(TverskyandKahneman1981)。有600名患者感染了一种致命疾病,救治方法有A和B两种。方法A预计将导致400人死亡(200人获救),如果使用方法B,则有1/3的几率无人死亡,但2/3的几率所有人都会死亡。通过positiveframing(积极框架,即有多少人会活下去)以及negativeframing(消极框架,即有多少人会死亡)向参与者陈述这两种疗法,并让他们从A和B中选择。
当采用positiveframing时,有72%的参与者选择A;当采用negativeframing时,仅有22%的参与者选择A。上述结果说明,选项如何呈现能够极大的影响人们的反应。当结果以获利(positiveframing)的方式呈现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更多的人选择了疗法A以确保200个人100%获救);当结果以损失(negativeframing)的方式呈现时,人们倾向于追求风险(更多的人选择了疗法B,尽管它有可能让全部600人丧生)。
ProspectTheory指出,在人们决策时,亏损带来的痛苦要高于同等程度收益带来的喜悦(通常痛苦是喜悦的两倍);在确定性的低收益和大概率的高收益面前,人们往往错误的选择前者;在确定性的低亏损和大概率的高亏损面前,人们往往错误的选择后者。
由于这种偏差,在盈利的交易中,由于提前平仓能够带来确定性的利润,交易者在这时往往做不到坚持持有、而错误的提前平仓。反之,在亏损的交易中,由于追求风险,交易者总奢望能够回本而无法按照策略的信号止损,因为止损造成的确定性亏损将给他带来很大的痛苦。
除了极少数高频交易者来说,大部分投资者使用的都是中低频策略。这些策略能赚到钱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策略时,投资者能够拿住盈利的单子,让利润奔跑。不幸的是,框架效应造成的对确定性收益的偏爱正是投资者的大敌。
6、Gambler’sFallacy(赌徒谬误)
Thegambler'sfallacyisthemistakenbeliefthat,ifsomethinghappensmorefrequentlythannormalduringagivenperiod,itwillhappenlessfrequentlyinthefuture(orviceversa).
在投资中,赌徒谬误意味着当交易者经历了连续的几次亏损后就会错误的认为下一次交易赢钱的概率会更高。如果每次交易的结果是独立的,那么下一次交易的胜率和之前的连续亏损(或者连续盈利)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依然是坚持策略,而非因错误的高估概率而进行人为干预。
在《夏普率随想》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定义:当一个策略的收益率序列满足IID且均值为正时,该策略是有效的。针对这个有效性的定义提出了一个猜想:对于一个有效的策略,任何overlay策略都无法进一步提高它的夏普率。
7、Hindsight(后见之明)
Hindsightbiasistheinclination,afteraneventhasoccurred,toseetheeventashavingbeenpredictable,despitetherehavingbeenlittleornoobjectivebasisforpredictingit.
译:后见之明是指在某一事件发生后,我们回过头来认为该事件的结果是可预测的,尽管可能根本没有客观依据来表明该事件具备可预测性。
生活中不乏事后诸葛亮。Lifeislivedforwards,butunderstoodbackwards.
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坚持复盘是一门必修课。然而,我们不应该让复盘成为后见之明的牺牲品。盈亏同源,当市场不满足策略的假设时,任何策略都会亏钱,而这在事前根本无法判断——即便策略的胜率再高也有亏损的交易。摒弃后见之明,在市场面前心怀敬畏。
8、InsensitivitytoSampleSize(对样本数不敏感)
Insensitivitytosamplesizeisacognitivebiasthatoccurswhenpeoplejudgetheprobabilityofobtainingasamplestatisticwithoutrespecttothesamplesize.
译:对样本数不敏感是指人们在不考虑样本量的情况下计算样本统计量的概率时产生的一种认知偏差。
在投资中,大数定律(LawofLargeNumbers)是一个优秀策略的朋友;而小数定律(LawofSmallNumbers)则是一种偏差。只有当交易次数足够多的时候,才能客观的评价一个策略的优劣。仅在有限次交易后就急于评价交易系统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以价值投资为例,进入2018年以来,全球的价值投资都不好做,一直跌跌不休。但是,价值投资毕竟经受住了几十年的考验,短期的低迷表现并不能撼动价值投资有效的内在本质。我们也应该坚持信仰,正如AQR的创始人CliffAsness说的那样:
Let'sallbenicertofinancialtheory.Ifwestickwithitlongenough,itwillprobablybenicetous.
9、OutcomeBias(结果偏误)
Theoutcomebiasisanerrormadeinevaluatingthequalityofadecisionwhentheoutcomeofthatdecisionisalreadyknown.
译:结果偏误指的是人们总是以结果判断当初决策的质量,而不考虑决策的过程。
打破这个偏差的关键在于,在评价一个决策的好坏时,我们应该注重决策的过程本身,而非结果。好的过程+好的结果=应得的成功;好的过程+坏的结果=坏运气。虽然好的过程不一定会产生好的结果,但我们不应该因为一个坏的结果就否定过程。
在商品期货界,有一个人神一般的存在——Mr.Fairy(这是别名,真名不详)。在2000年日本举办的ROBBINS-TAICOM期货冠军赛上,Fairy一战成名,获得冠军,在历时半年的比赛中获得了超过1000%的收益。此外,他在随后的几年中又两次夺冠,收益分别为709%和1131%,说明他第一次夺冠不是偶然。
坊间有一本出版物记录了Fairy在比赛中每天的交易日志,读过之后给人最深的感受是他对于每笔交易严谨的评价。他总能客观的看待交易的结果,如果好的结果来自于运气而非正确的决策,他会马上反省而非洋洋自得,这便是Fairy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投资中,收益不可预测,风险控制有时也很有限,唯一能控制好的就是过程。而科学的投资,尊重事实,严谨分析数据就是能够形成好的过程的必要条件。
10、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
Theoverconfidenceeffectisawell-establishedbiasinwhichaperson'ssubjectiveconfidenceinhisorherjudgementsisreliablygreaterthantheobjectiveaccuracyofthosejudgements.
译:过度自信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在这种偏见中,人们对于其判断[能力]的自信心总是高于该判断[能力]的客观准确性[水平]。
过度自信似乎与生俱来。在一项对600名基金经理的调研中,有74%的人认为自己比别的基金经理更好(这远远超过50%)。大量类似的例子出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除此之外,研究表明信息过载能够导致过度自信。在一项研究中,8位经验丰富的赌马者使用88个变量来鉴别马匹的好坏(类似多因子选股)。他们首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这些变量按其对于选赛马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在随后的测试中,这些赌马者首先仅通过最重要的5个变量来挑选马匹,然后变量的个数增加到10个、15个、以此类推,一直到40个。研究发现,这些赌马者挑出优秀马匹的准确率并没有随着使用变量个数的增加而提升。换句话说,他们用5个变量选出马匹的准确性和用40个变量选出马匹的准确性并无统计上的显著差异。但是随着信息的增多,他们对他们预测的信心却显著增加。
在交易中,过度自信的一个严重后果是illusionofcontrol——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偏差(我自己也犯过)。当交易者连续出现盈利之后,他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交易系统或者量化策略真正的发现了一些别人没发现的关于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因此认为市场的走势是可控的。在这种错觉下,交易者往往会不顾控制风险、干预策略、大幅加仓,一旦幻想破灭,等待他的往往是巨大的亏损。
反过来,illusionofcontrol又可以放大过度自信。比如在一个扔硬币的游戏中,如果一个人连续猜对了几次硬币的正反,他就会觉着他是“天选之人”,可以控制扔硬币的结果。在Insensitivitytosamplesize中我们提到了LawofSmallNumbers。当样本数量非常有限的时候,连续的盈利(或连续的亏损)均有可能出现,这在统计上并不意味着什么显著的情况。理性的交易者应避免过度自信、客观的分析每一次交易。
11、Peak-EndRule(峰终定律)
Thepeak–endruleisapsychologicalheuristicinwhichpeoplejudgeanexperiencelargelybasedonhowtheyfeltatitspeakandatitsend,ratherthanbasedonthetotalsumoraverageofeverymomentoftheexperience.
译:峰终定律是一种心理启发,它指的是人们对于一个体验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仅仅取决于体验在峰值时和在结束时的感受,而非整个体验期内的平均感受。
这个翻译有些拗口,来看下面这张图。图中上下两种情况代表了某件事情的发展过程带给我们的体验。从体验值的起点和终点来看,这两种情况的体验值变化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二种情况中体验的峰值远远超过第一种情况的峰值。峰终定律表明,人们通过Peak和End两点的体验值来评价整段体验,因此图中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带给我们更大的痛苦。
人类的大脑并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只能记住那些帮助我们生存的事情;记住最痛苦的事情(negativepeak)可以让我们在未来避免它们;记住最愉快的时刻(positivepeak)能够指引我们在未来更好的通过努力获得它们。
在交易中,我们时常由这样的感受:
大盘走出了倒V的形状,当天虽然录得正收益,但是收盘的价格较日内的最高价差了不少。
大盘走出了V字反转,当天虽然录得负收益,但是收盘价较当天的最低价已经着实反弹了不少。
由于峰终定律,第一种尽管是正收益,我们的体验是大盘从最高点到收盘价之间的下跌造成的失落;第二种尽管是负收益,我们的体验是从最低点到收盘价之间强势反弹带来的慰藉。显然,这两种体验都是认知偏差。客观的评价一个交易应该以交易开始时的价格作为合理的参考点,而非peak时刻的价格。
在交易中,策略的浮盈(亏)随投资品价格的走势发生变化。如果交易者频繁看盘,他则更有可能踏入峰终定律的陷阱。每当策略的浮盈从peak时刻下跌的时候,峰终效应偏差就会给他造成痛苦。这种痛苦会促使他错误的寻求继续改进策略的空间,从而锁定peak时刻的最高浮盈。任何以此为目标而对策略的改动都会带来过拟合,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12、SelectivePerception(选择性知觉)
Selectiveperceptionisthetendencynottonoticeandmorequicklyforgetstimulithatcauseemotionaldiscomfortandcontradictourpriorbeliefs.
译:选择性知觉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忽略或快速遗忘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快或和我们的观念相左的因素。
直白的说,选择性知觉偏差和我们平时常说的“戴着有色眼镜”类似。比如,当我们在看一副画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心理希望看到的,而非这幅画客观传达出来的画面。
学术界对类似的情况也有研究。HastorfandCantril(1954)分析了普林斯顿和达特茅斯橄榄球比赛的情况,发现主场作战的普林斯顿球迷表现出了显著的选择性知觉。
选择性知觉偏差对交易十分危险。交易者都惧怕亏损造成的痛苦,而面对亏损时经常自我辩解。选择性知觉让交易者倾向于忽略掉自己在决策中所犯的错误,而寻找其他的原因。在市场好的时候,所有人都赚钱,有人错把市场的β当作自己的α;而当市场差、β消失的时候,这些人却回避自己的问题。优秀的交易者不应该责备市场、抱怨环境以及任何外部因素。交易者必须为自己的交易结果负责。
13、结语
行为金融学中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本文介绍了12个认知偏差,每一个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直以来,量化投资的一个优势是能够摒弃或者减少投资中常见的认知偏差。然而,我越来越觉得有些偏差的杀伤力太过巨大,就连量化投资也很容易中招,比如overconfidence、peak-endrule、以及insensitivitytosamplesize。一旦策略出现连续的盈利或者亏损、这些偏差就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干预策略的冲动。归根到底,无论是主观投资还是量化投资,它的使用者都是人,而人不可避免要犯错。
如何减少这些偏差的危害呢?一方面,我们应通过不断的实盘积累来历练自己的心性,在交易中追求一致性(见《追求卓越,但接受交易中的不完美》)。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将整个投资流程中的步骤有效的分解、隔离,比如策略研发、交易执行、复盘回顾由不同的团队独立执行,从而防止认知偏差在投资流程中扩散,确保量化策略的严格执行。
克服、规避投资中的认知偏差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