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ionfromthePerspectiveofPsychology

收稿日期:2023年8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5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7日

摘要

关键词

社会知觉,面孔知觉,“大二”模型

SocialPerceptionfromthePerspectiveofPsychology

WenjieLi

SchoolofPsychology,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

Received:Aug.3rd,2023;accepted:Sep.15th,2023;published:Sep.27th,2023

ABSTRACT

Socialperceptionisaprocessinwhichanindividualinfershispsychologicalstate,behavioralmotivationandbehavioralintentionthroughhisperceptionofothersinthesocialenvironment,whichmainlyincludeshisperceptionofhimself,hisperceptionofothersandsocialgroups,andhisattributiontoevents.Inrecentyears,researchershavefocusedonthesocialperceptionofotherpeople’sfacesandtheroleofthisperceptioninthefieldofmoraldonation.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developmentoftheconceptofsocialperception,theinfluencingfactors,themaincontentsandsomerecentresearchprogress.Thispaperbelievesthatlinkingsocialperceptionwithsocialeventswillhelptoreconcilesomecontradictionsinsociallifeandhavecertain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SocialPerception,FacePerception,“BigTwo”Model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喜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1]。同时,为了给他人形成良好的印象,我们也经常对自我进行一定的印象管理。这些都是个体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与他人交往而出现的一些适应性行为。这种对自我的印象感知、对他人行为的推断以及对某些社会事件的归因和解释都属于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ion)的范畴。而对于社会知觉这一具体的概念,前人将其定义为是个体推测和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包括某种程度上对他人人格的判断、推理、归因以及分类[2]。也就是说社会知觉主要是以人为知觉主体,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这种对社会性信息的感知和解释,会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个体的社会行为,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3]。

2.社会知觉

2.1.社会知觉的起源和发展

2.2.社会知觉的维度

2.3.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社会知觉的主体是人,知觉对象也是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难免会受到知觉主体、知觉对象以及知觉情境的影响。首先知觉者本身的归因风格、情绪状态等会对信息加工的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丁如一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归因风格可以显著预测未来积极和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归因风格越乐观,预测积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18]。心境一致性模型认为,当人们处于某一种状态时,就会倾向于选择和加工与自己这种情绪状态相一致的信息。其次,知觉对象的外表、注视方向表情等也会对社会知觉产生影响。人们能依据陌生对象的面孔判断其可信性、支配性、热情、能力等多种特质[19],如相比于斜视的发言者,我们会认为知觉到的目光直视的发言者的言论的可信性会更高[20]。知觉情境在其中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对认知情境的理解能够转换到认知对象身上,我们的社会知觉是知觉主体、知觉对象和知觉情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3.社会知觉的主要内容

社会知觉涉及到人们心理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前人主要有这两种归纳社会知觉内容的方式。其中一种认为社会知觉包括对自我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群体的知觉以及对事件的归因四个方面[8]。对自我知觉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的评价、自己的活动表现与成功以及与他人进行比较而获得的;对他人的知觉和群体的知觉可以概括为对自我、他人和交往情境的综合性的判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觉察以及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觉知;对事件的归因是指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与解释[21]。另一种是将社会知觉划分为对他人表情的知觉和对他人行为方式的知觉。这种分类方式是通过对他人外部表情和外部行为方式的观察来推断其内心的心理活动,对他人的感知是在其每一个表情和每一个动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10]。近年来关于面部表情对人们感知的影响的研究也非常多,面孔是个体表达情绪、传递信息和认知他人的重要途径和窗口[22],对他人面孔表情的知觉偏差可能会给个体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对他人的知觉主要是指对人际关系的知觉方面。人际知觉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是选择信息的阶段,在此阶段个体对环境中的信息进行选择,这一阶段会受到个体兴趣、期待等因素的影响。其次是组织信息的阶段,最后对所选择的信息去进行解释[27]。印象形成过程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都属于人际知觉的范畴。

社会知觉还有一方面的内容是对社会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推理与判断。归因是指知觉主体根据被知觉者的外在行为去推断其内部心理状态的过程。归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因素,比如环境因素、他人影响等;而内因是指个体本身具有的品性或特征,比如人格、情绪、心境状态等等[10]。关于归因的理论,主要有海德的通俗心理学提出的内外因归因方式发展到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他们把他人的行为看作是稳定特质的体现。此外,凯利在内外因的基础之上提出我们在进行归因时要注意一致性、一惯性和特异性这三个要素。只有这三个要素水平得分均很高,才可以将事件发生的因素归结为知觉对象本身。通过合理归因我们才可以对社会事件做出合理解释。

4.社会知觉的研究热点

4.1.面孔社会知觉

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面孔社会知觉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会不自觉地根据他人的面部信息对其人格特质进行一定的推断[29],也即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以貌取人”。面孔表情在人们的生存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适应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健康状态、社会经济地位等重要社会信息[30],研究发现出生7个月左右的婴儿就能够对人类的面孔做出比较可靠的社会知觉[31]。

面孔社会知觉的主要线索是人们的面部表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面孔表情主要是高兴面孔和中性面孔[32]。一般来说高兴面孔通常会让知觉者觉得知觉对象更热情、更可靠且攻击性更低,尤其是微笑表情会增加面值,使知觉者对知觉对象产生一种晕轮效应[33]。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兴面孔都会带给人们更善于交际的知觉印象,有时“不恰当”的笑容可能会给知觉对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如有研究发现相比于微笑,露齿笑会带给人们更加平易近人的印象,但是同时它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的线索,可能提示个体没有改变当前环境和状态的动力,从而让人觉得知觉对象没有这么可靠[34][35]。

相比于高兴面孔,负性面孔会让知觉者认为知觉对象没有这么友好[36],如愤怒面孔通常会让知觉者感到对方很强势[37],而悲伤和恐惧面孔会被知觉并推断为知觉对象拥有软弱、无能等特质[35]。但有时愤怒面孔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有益影响。如在面试场景中提及自己的失败经历时,愤怒面孔往往比悲伤面孔会被知觉为更有能力。尤其是中等强度的愤怒程度,相比于其他程度的愤怒,它会被知觉为能力水平最高[35]。

THE END
1.“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符合社会知觉效应中的首因效应...一见钟情符合了社会知觉效应中的首因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指的是社会知觉中的()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晕轮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老年人往往会认为年轻人举止情妇、办事不牢,并在减到某个年轻人时把他归类到自己认定的形象之中,这是社会知觉偏见中的...https://www.xilvedu.cn/yiwei/539KD7PY.html
2.管理心理学全套PPT课件.pptx如何才能克服社会知觉偏见? 3、什么是归因理论?如何在管理中运用归因理论? 4、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有哪些作用?; 谢谢大家!;第一节 动机与激励概述 第二节 动机激励理论与管理; 第一节 动机与激励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二、与管理有关的动机;(一)权力动机;(二)成就动机;(二)成就动机;(三)交往动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614/6235221020005145.shtm
3.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考点)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史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一、本章主要讨论问题 1、研究对象与逻辑框架 ①吴江霖:(提出较早,被人广泛引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http://mip.mdgs-edu.com/fxzl/1782.html
1.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主要有()等几种【单选题】最常见的是() A. 腹股沟直疝 B. 脐疝 C. 腹股沟斜疝 D. 切口疝 E. 股疝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 A. 首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知觉防卫 D. 刻板印象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雷诺综合征发作诱...https://www.shuashuati.com/ti/8ed4e8b8d3ac435a9bd46730824c5b47.html?fm=bdbds8d7383d8a9f30f798bade5a5613bcf61
2.心理降人际关系教案(全文)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 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https://www.99xueshu.com/w/sg44d74xe5ms.html
3.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重点复习资料(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01 知觉的概念 ★★ ?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在知识经验的作用下,经过人脑的加工而产生的。 ?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http://www.zikao35.com/34429.html
4.《组织行为学》(斯蒂芬.P.罗宾斯)对“特殊性”的研究,如人的能力,气质,知觉与态度,乃至价值观等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美国学者霍夫斯德(Greet Hotstede)认为,人的个性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表现为四个维度: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前者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趋向建立 松散...https://doc.mbalib.com/view/ac1e81d28d0c4ab0a04c9baae90bd25a.html
5.谈社会知觉中的“偏见”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谈社会知觉中的“偏见”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优先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在行为科学中,人们在社会知觉方面存在着几种“偏见”,本文分析了这些偏见在企业管理中的影响,并阐述了管理者如何适当利用它们...https://wap.cnki.net/qikan-JJSS905.002.html
6.心理降试题及答案19.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BCD)的知觉 (A)环境 (B)自己 (C)群体 (D)他人 20.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BC) (A)态度 (B)偏见 (C)歧视 (D)距离 21.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ABD) ...https://www.ruiwen.com/shitidaan/8245190.html
7.《偏见的本质》:偏见百科全书,性别歧视替罪羊……打破偏见从...文/石墨杨(shimoyang1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是这样界定偏见的:“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者负向的态度”,一旦产生偏见又不及时纠正,扭曲后或可演变为歧视。有很多理论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如:最常见的社会学习理论,它认为偏见的习得途径与其他态度和价值观的习得相同...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047779/
8.对待偏见作文高中800字议论文个人因素:情感倾向;价值观取向;竞争需求;认知片面;处世态度;观察事物方法;心理障碍等等 动机理论用来解释偏见是如何满足个体需要的,如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偏见起源于群体间的竞争,是“群体资源或权力必然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偏见是一种人格障碍。 认知理论则认为,基于社会知觉的特点,即使没有经历引发偏见的社会化过...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f19594c32f44396866d0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