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奶茶行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内卷、成瘾机制崩塌以及消费降级的结果,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小品牌和创业者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这种局面不禁让人思考,曾经风光无限的奶茶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以奈雪的茶为例,这个品牌曾经在国内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并且以高端茶饮的定位迅速扩展。2021年,奈雪的茶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接近500亿港元。然而,奈雪的财报却显示,到了2022年底,公司净利润率持续为负,甚至陷入亏损泥潭,门店扩张速度与盈利能力不匹配。
大量新店在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效益,不得不关闭。到2023年年中,奈雪的茶在多个一线城市开始缩减门店,甚至撤出一些租金较高的商圈,这是高成本运营与低利润率的典型问题。奶茶行业的内卷现象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是奈雪,另一大品牌喜茶也面临类似的困境。2023年初,喜茶宣布将对旗下部分门店进行战略调整,关闭位于商圈、租金较高、经营效益不佳的店面。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喜茶的整体营收下滑了近10%。这是因为奶茶行业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小品牌和创业者不断涌入,导致大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根据2023年的数据,奶茶店的平均利润率相比2019年下降了40%以上,门店的存活周期也从早期的2-3年缩短到如今的两个月左右。
即便是大品牌通过供应链优势压低价格,也难以完全消化成本,而小品牌更是举步维艰。一句话概括,内卷到了尽头,拼的不是奶茶的味道,而是谁先倒下。
我们再来看一个典型的区域品牌案例。沪上阿姨在2019年通过主打中式奶茶迅速崛起,凭借差异化定位迅速占领市场。然而到了2022年,沪上阿姨的扩张遇到了瓶颈。品牌负责人在采访中提到,由于市场竞争过度,很多新开门店的存活周期只有几个月,部分门店甚至在运营半年后就不得不关门撤店。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沪上阿姨2022年上半年关闭了近100家门店。这反映出即使是找到差异化定位的小众品牌,也无法躲避行业过度竞争和高成本的挑战。
奶茶行业曾依赖的成瘾机制也是其快速扩展的原因之一。以鹿角巷为例,品牌通过营销打造了排队买奶茶的消费场景,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高糖、高脂、高盐的配方让饮品味道浓郁,深受欢迎。
然而,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根据2022年中国饮品行业报告显示,45%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已经明显减少了对含糖饮品的消费。尤其是18-29岁的年轻人中,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60%。市场上打着低糖低卡旗号的饮料销量逐年攀升,而奶茶这种高糖饮品的销量增速则开始放缓,鹿角巷和其他品牌的网红效应逐渐衰退。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成了奶茶行业最大的敌人。
消费降级对奶茶行业的冲击也不可忽视。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能力下降,非必需品如奶茶这样的高价饮品成为消费者首先削减的对象。2023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降至4.5%,远低于过去几年的水平。
以一点点奶茶为例,曾经主打平价奶茶的它,在消费力下降的背景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其2023年上半年报告显示,消费者的平均单次消费额下降了约12%。同时,外卖平台数据显示,消费者在奶茶类饮品上的支出同比减少了15%。消费者削减在外卖和饮品上的支出进一步加剧了奶茶行业的萎缩。
此外,奶茶行业的商业模型本身也存在问题。很多品牌依赖加盟费和投资人的钱来维持扩张,而不是通过产品销售获得持续的利润。这种模式类似于庞氏骗局,靠新进入者的资金来支持品牌的扩展。
但随着市场饱和,新加盟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亏损成为常态。2021年,某奶茶品牌的加盟商平均亏损率高达60%,这意味着10个开奶茶店的加盟商中,有6个最终以亏损告终。而行业中的最大受益者却是房东、装修公司、品牌方。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言,奶茶店倒下,最开心的是房东。
尽管行业困境重重,但并不意味着毫无机会。未来的奶茶品牌可能需要在产品健康化和差异化上做更多努力。例如茶百道已经开始推出低糖无添加的健康奶茶,瞄准那些仍然喜欢奶茶口感,但更加注重健康的消费者。此外,区域化小众市场也是一个突破口。在三四线城市或县城,奶茶市场的竞争较小,当地消费者的健康意识相对薄弱,因此这些地方的奶茶店依然具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总结来看,当前奶茶行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内卷、成瘾机制崩塌以及消费降级的结果,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小品牌和创业者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对于那些还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或许一句经典的话值得深思: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徒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行业深刻变革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