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非空无,而是生命奥秘的另一面,渴望中寻得安宁。”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死亡,在许多时候是需要被避讳的话题,但在现代社会,人们渐渐能够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自然生命的终结。
与此同时,越来越丰富的葬礼形式被人们广泛接受,比如近两年颇有热度的海葬,可令人不解的是,海葬不就是把骨灰撒进海里吗?为什么费用那样昂贵呢?
一、所谓“海葬”
海葬的历史非常久远,据说它最早起源于北欧的海盗,海盗死后,尸体无地可埋,便放进小船,挂上风帆,任其在夕阳的余晖下,漂泊到视野的尽头。
后来,海葬渐渐为军队所接纳,又传入平民群体。
而在我国,海葬长期以来都属于冷门葬礼,原因很简单,我们的传统习俗讲究“入土为安”。
但近些年,传统的土葬被限制,火葬被推崇,同时越来越多的葬礼形式进入公众视野,讨论度最高的大概就是海葬。
海葬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尸体海葬,也就是将尸体放入海里,让其自由下沉,直到被海水淹没;二是骨灰海葬,需要先将尸体烧成骨灰,再撒进大海。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骨灰海葬就是直接抓一把骨灰撒进海里,但在我国的很多城市,骨灰海葬其实是需要将骨灰装进降解罐里,再沉入海里的。
相较于人类习惯的土地,大海是陌生的,而陌生往往意味着浪漫,“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的理念,让海葬被各界推崇。
但它的高收费却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据光明网去年报道,海葬在不同城市、依据不同规格,有不同的价位。
北京、哈尔滨、福州、贵阳等地,都有免费海葬的服务,但同样有高收费套餐,例如北京某殡葬公司的的“尊贵套餐”高达13800元。
工作人员表示:“包括是否开车接送,还有车的型号、船的型号、船舱布置不同等区别。”
对于追求潮流的年轻人来讲,这样的祭祀方式可能蛮有时代感,但对于传统派来讲,这样的方式未免有些轻浮滑稽。
二、其它葬礼形式
2023年4月,星愿航天公司推出“太空葬”的新型葬礼方式,且在此前已经使用卫星将50人的纪念品送上太空,理论上来讲,送骨灰也是可以的。
民间常说,人死去后会化作天上的星星守护在世的亲人,谁能想到还真有可能成真呢?
所谓树葬,是将骨灰放入树下。树木是有生命的,亲人来祭祀时,可以为树木施肥、松土、浇水,树木慢慢生长,失去的人的生命似乎在此延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谓花坛葬,骨灰将随着可降解骨灰袋一起融入泥土,而泥土里,不同种类的鲜花张扬着生命的美好。
三、“死亡”
狄兰·托马斯在诗歌中写道:“死亡也并非是所向披靡,西沉的月亮融为一体。”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死亡视为避讳的话题,相反地,人们用温柔的、平和的甚至趣味的眼光看待死亡。
有人说,如果自己死了,不要给化死人妆,要化纯欲妆;
遗照不要黑白公式照,要把生前最光鲜亮丽的照片放上去;
来参加葬礼的人不许穿麻布寿衣,都要穿上最漂亮、最帅气的衣服;
没有必要献花圈或菊花,带上各自最喜欢的花就好;
葬礼上不要放哀乐,要放生前歌单里的歌;
不要将自己锁在小小的盒子里,将骨灰装进漂流瓶里,让骨灰继续浪迹世界。
而关于墓志铭,网友们也是脑洞大开。
“一生扭捏,这一刻正式自由了。”
“善语结善缘,恶语伤鬼心。”
“别偷吃我的贡品,如果有的话。”
“新的地图已开启,请不要找我。”
“不要拔我坟头的花,那是我最后的绽放。”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然而,纵然遗忘,又有何妨?
人生一遭,所体验的便是生命的一切。
参考资料:
光明网《海葬背后:费用从0到13800元,有地方已排到2025年?》
中国社会报《让生命在自然中永恒——各地推动节地生态安葬工作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