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6.17浙江
《论文写作完全指南:从选题到发表一本通》
二、调查的提问顺序
(一)导语及第一个问题
接下来,先向大家展示一个调查的指导语及第一个问题的案例:
第一个问题,请问您对宿舍的整体满意度,您认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还是非常不满意?
(二)从熟悉到陌生
问题应该从最熟悉的到最不熟悉的。在一个关于健康服务需求的调查中,可以首先问被调查者自己对于服务的需求,然后再问社区的、国家的,等等。回忆性的问题应该按照自然时序组织。不要泛泛地问“研究者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慢跑”或“为什么研究者选择慢跑而不是其他健身项目”这类的问题,而是提示被调查者:“研究者高中时是否对慢跑有一定兴趣?大学时呢?”
(三)从复杂到简单
有时候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会影响另一个问题的内容。因此建议把相对容易回答的问题置于调查的末尾。当问卷长或内容较为困难时,被调查者可能会变得疲劳,回答最后的问题时会比较草率甚至干脆不答。研究者可以把人口学问题(年龄、收入、性别和其他背景特征)放在末尾,因为它们能够被快速回答。
(四)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问题应该符合逻辑顺序。不要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除非研究者提供了过渡说明以帮助被调查者理解顺序的意义。避免许多相像的问题。20个问题都是询问被调查者同意还是不同意,会导致疲乏和厌倦,被调查者可能会放弃答题。为了尽量减少兴趣的损失,将问题分组,并提供描述形式或主题的过渡。越敏感的问题越要往后放。诸如打扮习惯、宗教观点和一系列争议问题上的立场,应该适当靠后,这样既能引起被调查者注意,又不会因为过于疲劳而不能正确回答。
三、问卷美观及其他注意事项
问卷的外观非常重要。难以阅读的书面自填问卷会令被调查者感到困惑或烦恼,极易造成数据的损失。没有为记录答案留出足够空白,这样设计不良的访谈表格也会降低访谈人的效率。因此建议研究者在设计问卷时,注意保持问卷的美观,比如一行只放一个问题,为回答留出足够空间。切忌把几个问题放在一起,或简化问题。
为了提高自填问题的回答率,需要事先计划并监控结果。网上调查系统能够让研究者实时做到这一点。考虑在调查开始前以及调查期间向被调查者发送邮件,可以是普通邮件或电子邮件,使问卷简短,并考虑提供奖金。访谈需要好好准备并做计划,访谈员需要进行系统培训,建立一个体系监督访谈全程的质量。调查前还应该做小规模测试,以检验调查能否很容易地被接受和执行以及是否符合计划。
四、小结
质性研究需要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获取数据,当研究者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各种方法终于拿到宝贵的数据资料后,又会陷入新的困境——面前的数据过于杂乱无章,可能同时涉及文字、音频、图像资料等多种类型,各数据间的逻辑也混乱不堪。究竟如何进行数据分析才能有效解决研究问题?约翰·W·克雷斯威尔教授在其著作《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质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指出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过程实际就是研究者从文本和图像等数据中提炼认识的过程,并提出了“六步走”的数据分析策略。
一、质性研究数据分析的定义
(一)基本定义
数据分析是一个在整个研究中不断进行数据反思、提出分析问题、拟定备忘录的连续过程。它并不能与研究中别的过程,如数据收集或叙述研究问题等明确地分开。数据分析与说明的过程大都要使用开放性数据,这就要求研究者要提出一般性的分析问题,并从参与者提供的信息中展开分析。一般来说,分析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准备待分析的数据,实施不同的分析,逐步深入地理解数据、描绘数据,并对数据所隐含的大量意义进行解释等。
(二)依具体类型而定
除了一般的方法,研究者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必须结合质性研究策略的具体类型。比如,扎根理论有系统化的步骤,包括进行信息分类(开放式编码),选一个类型并将其定位于一个理论范式之中(主轴式编码),然后说明这些类型的关联(选择性编码)。个案研究和民族志研究涉及对研究场所或个体的具体描述,并以此对主题或论点的数据进行分析。现象学研究使用了重点陈述分析,催生意义单元,进行“本质”描述。叙事性研究采用了重述参与者故事,结构包括情节、背景、活动、高潮和结局等。
二、质性研究数据分析步骤
尽管不同的设计类型所使用的分析模式存在差异,但克雷斯威尔教授还是总结出了适用于质性研究方案中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比较理想的状况是将下列一般步骤与具体的研究设计步骤相结合。
(一)第一步:数据分析的组织和准备
(二)第二步:通读数据
通读数据的首要环节是获取信息的大体意义(generalsense)并据此反思其总体意义。参与者所说的主要意见是什么,参与者提出该意见时是怎样的语气,对信息的深度、可信度和用途的整体印象如何?在该步骤中,研究者有时会对数据提出一个大体的想法。
(三)第三步:详细地分析和编码
“编码”是指在把意义带入“模块”前把材料纳入“模块”的组织步骤(Rossman&Rallis)。包括把文本数据、图片、句子或段落进行分类,并用特定的术语将其标示出来,这个术语通常是基于参与者的“真实语言”(invivo)。
(四)第四步:编码过程
就像范畴或主题是用于分析一样,编码过程是为了产生对场所或人的描述。描述包括对研究中的场所、人或事件的信息的细致解释,研究者能生成这些描述编码。这种分析方式对于个案研究、民族志研究和叙事研究进行详细描述来说都是十分有用的。然后,用该编码来形成少量的主题或范畴。这些主题将作为质性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并在其后的研究结论部分有所呈现。他们应表现出来自个体的多重视角,并能够被多种引文和具体证据加以支撑。
在确认编码过程的主题之外,质性研究者还可以用它来建立复杂分析的附加层(additionallayer)。例如,研究者把主题与故事情节联系起来(如叙事法)或把它发展为一种理论模式(如扎根理论)。为每一个体的或不同的个案交叉进行主题分析(如个案研究),或者形成一种一般的描述(如现象学)。复杂的质性研究超越了描述和主题确认,探究复杂的主题关联。
(五)第五步:陈述分析结果
现阶段最流行的方法是用叙事性段落来陈述分析结果,可以是按事件年表顺序进行论述,或对几个主题进行细节论述(用二级主题、具体示例、从个体中生成的多重视角和引证来完成),或者是交互式主题的论述。许多质性研究者还将图像、文字或图表等作为附件来论述,他们提供了一个过程模型(如扎根理论),提出了一个具体研究场所的图解(如民族志)等。
(六)第六步:数据的解释或意义
数据分析的最后一步是对数据的解释或数据的意义。这些解释可能是研究者个人的理解,表达了研究者由于自身文化、历史和经验所决定的个体理解。它同样也可以是从信息分析的结果比较中得出的意义,而这些信息是从文献或现存理论中收集得来的。这样,作者认为结果说明了过去的信息,或结果就是由过去的信息演变而来。它也可以提出需要探索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由研究者在研究的早期并未预见的数据和分析引出。沃尔科特(Wolcott)指出,民族志学者结束数据分析的方法是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提问法同样适用于质性研究中辩护式和参与式方法。因此,质性研究中对于数据的解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适应不同类型的设计,灵活地表达个人的、基于研究的和行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