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社工通过外展工作发展成为服务对象
2.服务对象类型
①自愿型:自己主动求助、由他人介绍并愿意成为服务对象
②非自愿型:政府、法院或者其他权力部门或个人(父母、老师等)转介的
③现有服务对象与潜在服务对象
二.会谈准备与提纲
1.服务对象资料准备
①是否接受过服务
②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
③社会支持网络情况
2.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
①自我介绍
②会谈目的和内容、双方角色和责任
③机构服务介绍、工作过程
④了解服务对象期望
⑤是否存在紧急处理事情
易混淆点.2
会谈
一.会谈的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寻求帮助的原因、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服务对象期望达到的目标
2.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对社工的角色期待;社工对服务对象的角色期待、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对比找出双方与各自想法差异,协商并达成一致的看法
3.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角色引导--帮助服务对象接受角色
4.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5.达成初步协议
6.决定工作进程
二.会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2.通过“治疗性沟通”了解服务对象需要和问题
3.倾听
①身体传达的专注和态度上传达的内心专注
②理解对方传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排斥、不歧视,设身处地感受
③与服务对象互动,对其叙述给予适当回应
易混淆点.3
介入的分类
1.直接介入
②针对服务对象采取的直接行动以及直接服务提供和介入
2.间接介入
②由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采取行动
3.综合介入
①将直接实务活动和间接实务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介入行动
②对各种与服务对象系统有关的系统进行的介入
易混淆点.4
评估的类型
1.过程评估
①对整个介入过程的监测评估,包括社会工作介入进行中的评估。
②关心的重点是工作中的各种步骤和程序怎样促成了最终的介入结果。
③在介入初期和中期,过程评估的重点是对服务对象的表现及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和技巧进行评估,用于评估的资料包括个案记录、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叙述资料等。
2.结果评估
①结果评估是指工作完成的最终成果。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
②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易混淆点.5
评估的方法
一.基线测量评估
1.建立基线
①确定介入目标:服务对象的行为、社会关系或环境的变化及指标
②选择测量工具:直接观察、使用标准化问卷、量表
③基线期: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
2.进行介入期测量
介入期:对基线调查中所测量的各项目标行为和指标进行再测量
3.分析和比较
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基线进行对比
二.对服务对象影响的评估
1.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对介入效果的看法
2.差别影响评分
①服务对象对介入影响进行自我陈述,报告自己有哪些变化
②分析区分出哪些是介入本身带来的变化,哪些是其他因素带来的变化
易混淆点.6
儿童社会工作的类型
一.支持性儿童福利服务
1.对象:全体儿童及其家庭
2.内容:个别化咨询辅导、为儿童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为准妈妈提供咨询、协助办理新生儿户籍登记服务
二.补充性儿童福利服务
1.对象:父母亲职能力不足的儿童及其家庭
2.内容:为困难家庭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经济补助、提供托育服务、为新生儿及父母提供育儿资讯和技能培训
三.替代性儿童福利服务
1.对象:亲职严重不当和亲职缺失的儿童
2.内容:家庭收养、家庭寄养、机构养育或教养
四.儿童保护服务
1.对象:遭受到人为侵害的儿童
2.内容:多数时候是替代性服务
易混淆点.7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提供家庭支持服务
1.亲职辅导
①服务对象:父母
②主要内容:父母的指导和教育工作(个别辅导、家长自助小组、亲子互动团体)
2.婚姻辅导
①服务对象:有儿童的夫妻
②主要内容:夫妻双方个人的身心素养成长
3.家庭辅导
①服务对象:全体家庭成员
②主要内容:改善家庭成员关系,恢复家庭功能
4.亲子关系辅导
①服务对象:父母和子女
②主要内容: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二.开展儿童支持服务
1.儿童问题辅导:针对儿童自身问题行为、与他人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开展的康复活动
2.儿童娱乐和休闲:对儿童情绪、认知、语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儿童社会化引导:自我认同、技能学习、团队精神、社会责任
易混淆点.8
救助和保护儿童
一.儿童收养服务
1.儿童收养又被称为儿童抱养或儿童领养,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为失去了家庭监护的儿童(如孤儿),在潜在的收养家庭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家庭。
2.我国目前能够提供儿童收养服务的机构为儿童福利院或社会福利院。
3.服务环节和程序:
①送养儿童信息发布
②收养人/收养家庭招募
③收养人/收养家庭评估
④收养人/收养家庭培训
⑤送养儿童与收养人/收养家庭适配
⑥办理收养手续
⑦送养儿童进入收养家庭
⑧收养后跟踪回访
⑨评估结案
二.家庭寄养服务
1.将出现家庭监护永久或者临时缺失的儿童,如不满18周岁的孤儿、查找不列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委托给家庭养育的照料模式。
2.家庭寄养可以分为临时寄养和永久寄养两大类。
①寄养家庭招募
②筛选合格家庭
③评审合格家庭
④寄养家庭培训
⑤儿童寄养家庭适配
⑥寄养监督与支持
⑦寄养结案
易混淆点.9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承认与接纳青少年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充分照顾青少年的特点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2.发展性原则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理解青少年,强调青少年自身蕴含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的内在动力,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福利的影响。
3.整体性原则
重视青少年与其家庭、学校、社区、朋辈及服务机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全面系统地识别青少年的需要,提供整合性社会工作服务。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1.危机介入
针对可能危及青少年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问题而实施的紧急干预。(中途之家、类家庭、收寄养)
2.家庭治疗
适用于改善并重建青少年和家庭组员之间的关系,实现家庭组员之间的良性互动。
3.外展服务
针对很少参与主流的青少年活动并容易受不良影响的青少年,走出去开展的服务。
4.历奇辅导
有目的地把青少年带离安适区,进入低冒险区,通过体验性活动经历新奇,促进青少年自我探索、自我觉察与自我成长。
5.朋辈辅导
6.向导服务
由志愿者提供“一对一”的长期陪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和养成健康积极的行为习惯。
易混淆点.10
老年人机构照顾
易混淆点.11
家庭教育
开展家庭教育不只是父母应尽的义务,更是父母的法律责任。父母实施家庭教育,要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
1.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2.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3.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4.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5.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6.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7.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8.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9.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
易混淆点.12
“受虐妇女综合征”的特征
1.低自尊
认为自己应该对施暴者的行为负责,有严重的罪恶感和心理压力,并带有身心疾病,相信除了自己外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2.暴力循环
婚姻暴力是有规律的,呈现出周期性循环发生的特征,分为愤怒情绪积蓄期、爆发期、道歉、宁静、爱、喘息期等不同阶段,有时也被人们称作“螺旋状”的暴力。每次暴力不仅有周期而且深度也不同。
3.暴力正常化
长期和反复经受暴力的妇女,不是不愿反抗暴力,而是逐渐将暴力行为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其正常化。她们被暴力控制了身心,否定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够摆脱暴力等。
易混淆点.13
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
1.建立平等的协作关系
①倾听、反映感受和表达认同
②接纳妇女防卫和否认行为以及带来的问题
③鼓励表达个人经验
④肯定妇女在家中的价值
⑤尊重妇女表达逻辑
⑥社工是促进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协同关系
2.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
①不要将问题个人化
②分析问题成因
④寻找其个人能力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原因
3.挖掘潜能,链接资源,解决问题
①认清性格、特长和优势
②肯定其努力和成绩,体现出能力和优势
③认清问题带来的机会
④从生命回顾找到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契机
⑤链接资源,建立支持小组
4.建立支持小组
①建立小组要兼顾妇女的两种需求:实用性性别需求、战略性性别需求
③社会工作者和妇女的平等关系
易混淆点.14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理论视角的特殊性
1.社会代价理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付出的代价
2.社区照顾理论--正式照顾+非正式照顾,促进回归社会
3.社会网络理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功能发挥的特殊性
1.微观层面--个人
①提供直接的物质性帮助
②提供能力建设的支持服务(心理认知咨询与环境适应的能力)
2.中观层面--机构组织
①残疾人组织和为其服务社会组织的发育
②推动社区性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发育,推进残疾人社区融合
3.宏观层面--政策文化
①推进残疾人社会政策变迁,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②增加社会资本,“亲和力”的残疾人文化
易混淆点.15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入的方法
1.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特殊性
①政治参与--行使政治权利
②经济参与--促进残疾人就业
③文化参与--组织残疾人文化活动
④社会参与--公平享受公共服务
2.残疾人社会融入的目标
①生理方面:提高残疾人的生理功能,使残疾人功能的丧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②社会方面:提升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③就业方面:提升残疾人的职业技能
二.促进残疾人就业权利实现的方法
1.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资源
①政府部门--税收减免、安排福利企业、职工指标等
②企事业单位--加大力度聘用残疾员工
③残疾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激发组织活力
④社区各类志愿服务
2.残疾人职业康复的流程管理
①职业咨询
②职业评估
③职业培训
④就业指导
易混淆点.16
军休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接收安置前
1.收集、分析列入交接计划的资料
2.了解军休干部移交地方后的政策
二.接收安置中
1.处理遗留问题,做好思想工作
2.做好问题评估与诊断
3.开展个案工作
4.群体性政策解答和心理疏导
三.接收安置后
1.引导进行平民化角色转换
2.做好基本生活上的保障
易混淆点.17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阶段一:家庭组成阶段--结婚
1.脱离原生家庭
2.组建新的家庭
3.形成夫妻角色的分工和规则
阶段二:学龄前子女家庭阶段--生育(父母+夫妻角色)
1.学习父亲和母亲的角色
2.调整夫妻的角色
阶段三:学龄子女家庭阶段--子女上学
1.培养子女的独立性
2.对学校等新机构和新社会成员保持更大的开放性
3.接纳家庭角色的变化
阶段四:青少年家庭阶段--家庭界限
1.调整家庭界限满足青少年的独立要求
2.适应家庭成员对个人自主性的新要求
阶段五:子女独立家庭阶段--子女独立需求
1.为子女独立生活做准备
2.接纳和促进子女自立的要求
阶段六:家庭调整阶段--子女成年
1.重新调整夫妻的角色
2.学习把子女作为成人对待
阶段七:中年夫妇家庭阶段--子女有新的家庭
1.适应新的、不以子女为中心的角色的要求
阶段八:老年人家庭阶段--孙子女与老年阶段
1.学习与成人子女以及孙子女沟通交流
2.学习应对衰老带来的困难
3.维持生活的尊严、意义和独立
易混淆点.18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
1.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克服考试恐惧情绪
①放松训练
②敏感等级建构
③脱敏训练
2.行为契约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①确定目标行为
②商定奖惩清单
③书写行为契约
④签字承诺
⑤填写“执行记录表”
3.拍卖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做名片、小背摔--帮助低自我概念的学生提升自信
易混淆点.19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资源链接
1.社区资源是指可以被社区运用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文化和组织等资源。
2.社区资源的链接方式:
①资源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之间协调、合作,形成功能上互补与互依
②资源共享--相邻社区共同合作
③资源配置--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地弹性使用种类繁多的资源
二.推动居民参与
1.社区参与的层次和形式:
①告知--“自上而下”
②咨询--征求意见
③协商--参与决策过程
④共同行动--分配任务
⑤居民自治--“自下而上”
2.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因素:
①参与价值--3种态度:不关心、自责、无用感
②参与意愿--动机
易混淆点.20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1.职工福利服务--工资以外的福利
2.职工职业生涯规划
3.职工情绪管理--疏导消极情绪
4.职工素质提升
5.职业安全与健康
6.职工休闲生活与服务
7.职工工作与家庭生活平衡的服务--老人照护、少儿托管、婚姻辅导等
8.企业劳动关系协调
9.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
10.特殊群体关怀
1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BeijingTransVentureInternationalManagementConsulting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