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不低,育儿“外包”货真价实吗?时政

费用不低,育儿“外包”货真价实吗?

记者调查儿童成长陪伴师背后的问题

□本报记者张守坤

□本报见习记者张婉莹

“儿童成长陪伴师(以下简称儿童陪伴师)薪资多少钱一个月?不懂的点进来看:白班陪伴,每天至少工作8小时,每月工资10000元至30000元;住家陪伴,每月工资10000元至50000元;小时陪伴,每天至少工作3小时,每小时工资100元至500元;周末陪伴,每天至少工作8小时,每天工资500元至1000元”;

“儿童陪伴师现在挺流行的,我家孩子刚上小学,正是需要陪伴的年龄”;

“与传统的阿姨和家教不太一样,他们早教、娱乐、生活都能兼顾,但是价格实在太贵了”……

这样一份看上去“活少钱多”的儿童陪伴师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高薪请来的儿童陪伴师能否达到家长想要的效果?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记者近日对此展开调查。

负责提高孩童素养

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儿童陪伴师作为新兴职业,这两年来迅速崛起。在当下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家长们往往忙于工作,很难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引导,儿童陪伴师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广东省某家政公司负责人刘蓓向记者介绍,要想清晰理解儿童陪伴师的工作性质,可以结合市场上常见的三种和孩子有关的职业进行比较和判断。

“比如,影子老师主要负责特殊儿童的行为干预以及融合教育,为孤独症、多动症等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支持,帮助其发展社交技能、行为管理计划等;高级育婴师主要负责3岁以下婴幼儿的生活照料、护理和早期启蒙,有些会指导雇主科学喂养婴儿、培养婴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儿童陪伴师则负责2岁至12岁孩子的成长陪伴以及规划,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照料、全英环境、情绪引导、自驱力养成、社交能力培养等。”刘蓓说。

记者采访发现,由于儿童陪伴师要做的东西多且专业,因此市场报价工资待遇普遍高于10000元每个月。

尽管看上去待遇很好,但有儿童陪伴师坦言,这份工作工资高但很不稳定,因为他们不是某个公司的员工,往往要等着和雇主签订第三方合同,不一定什么时候有工作,也不一定什么时候工作就没了。没有五险一金,更没有其他福利,有些中介还要收取第一个月工资20%的“中介抽成”。有时候半年就会换三四个雇主,每次换雇主就意味着要重新融入一个家庭。

一些家长也有自己的顾虑:虽然对儿童陪伴师有需求,但由于这个行业起步晚,准入标准模糊,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儿童陪伴师的品行、专业素质很可能参差不齐,自己很难放心将孩子“外包”给他们。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胡晓雯的孩子正上小学,有些叛逆,经常和她“对着干”,为此她专门聘请了一名儿童陪伴师,每个月12000元,希望对方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绪引导。结果这名陪伴师只会基础照护工作,不会专业沟通,也不会心理疏导等技能。

并非官方认定职业

谨防成为学科培训

今年9月底,四川省成都市的王萌接到中介机构的儿童陪伴师面试通知。一到面试地点,工作人员就不停地向其描述儿童陪伴师工作的美好待遇和前景,王萌很快被对方说动。正当其准备入职时,对方却表示想要成为儿童陪伴师必须考取两本证书,两门课程需要缴费3600元。

“我问对方能不能便宜点,自己身上只有2000元,结果对方立马表示可以,还当场给我开了票据。结果所谓的课程就是网上都能找到的视频。”王萌说,直到此时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经过反复协商,中介机构才将她交的2000元退还。

记者注意到,还有部分儿童陪伴师急于找到工作,会故意美化自己的简历。

“市场上还有些培训机构只想赚快钱,收取家长和求职者的费用,对培训草草了事,导致这些机构派出来的儿童陪伴师专业素质较低。”刘蓓说。

儿童陪伴师本身的性质也有打擦边球嫌疑。记者采访发现,不少中介机构在招人或推荐时,都会着重强调陪伴师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比较突出,有些则将之前的教培经历作为卖点。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看来,儿童陪伴师是否是换了一个名字的“住家教师”,是否构成违规进行学科培训,主要取决于其所提供服务的性质和内容。如果提供的服务中包含学科类培训活动的内容,如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主要内容涉及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知识讲解和能力训练,可以依法认定为属于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情形。如果其所提供的服务,仅限于陪伴孩子学习、运动、玩耍,协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不涉及学科类培训活动的内容和特征,则不应将其认定为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建立完善职业标准

家长不能缺席陪伴

“目前来说还很难给儿童陪伴师作出精准定性。”蔡海龙说,儿童陪伴师以钟点工或居家的形式在雇主家庭从事有报酬的家庭教育服务活动,其所从事的工作可以归于广义上的家庭服务业,其身份可以被认为是家庭服务的提供者。从实践来看,儿童陪伴师的工作内容涵盖接送学生、陪伴游戏玩耍、心理咨询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范围不定的内容。从法律性质上来看,属于在一定期限内,接受家长指挥与安排,向家长提供劳务,由此获得报酬的行为,其与家长之间构成雇用合同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指出,儿童陪伴师属于尚未纳入人社部职业目录的新兴职业,因此其存在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不清晰、缺乏行业监管与自律、适用法律规范不明确等多种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以规范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明确的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当前行业缺乏明确的职业标准,求职者通过参与各种线上培训课程美化自己的教育工作经验,但实际工作后却不符合家长期待的案例有很多。因此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征和学习规律设置儿童陪伴师的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工作经历和职业培训等认证体系予以科学设置。

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目前该行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规范的交易平台和有效监管,当前部分雇用合同通过家政平台或社交网络予以建立,仍存在不缴纳社保、平台抽取高额中介费、薪酬体系不明确、权益保障机制不够透明和规范化等问题。同时,由于该行业涉及学业指导、家政服务等多重角色,其监管主体还有待明确。传统的家政服务监管部门一般是商务部门,而教育培训主管部门为教育部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明确对该行业的监管主体,并加强行业日常规范管理和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监管部门应定期对中介平台、从业机构和服务人员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此外,在该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后,建议设立行业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发展规范、提供职业培训指导、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等措施以提高行业的自我净化能力,改善当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当前儿童陪伴师这一职业类型缺乏明确的定义,其准入标准、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和管理监督机制有待明确。在未来的法律规范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儿童陪伴师的法律地位和监督管理机制,以保护儿童和家长的权益。如对从业人员道德品行的考察和规定,是否有过犯罪记录、师德失范行为均是行业准入制度的重要考虑因素。

蔡海龙提醒道,专业的儿童陪伴师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难题,能够满足一些家庭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陪伴师就可以取代父母的角色和作用。如果将父母的教育职责打包完全交由第三方来履行,会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亲子陪伴和亲子交流,不仅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应明确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第一责任主体,而儿童陪伴师及其他辅助只是起到辅助、支持的作用。家长可以依据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儿童陪伴师,但不应将孩子成长的陪伴完全交由儿童陪伴师来完成。”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方华说。

来自天津市的家长张欣对此深有体会。她先前给自己上小学的儿子请了半年儿童陪伴师,后来发现孩子和自己越来越不“亲近”。

THE END
1.平舆县民政局实地开展收养能力指标调查评估调查评估指标主要为:收养动机、道德品行、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经济及住房条件、婚姻家庭关系、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意见和抚育计划及邻里关系和社区环境等。期间,该县民政局评估人员本着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原则,独立、客观、公正地对收养申请人进行评估。主要采取面谈、实地走访、邻里访问、信息核查、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对...http://www.pingyu.gov.cn/content/detail/6732eedf9b94724c73005015.html
2.民政部出台家庭寄养评估标准要求家庭和睦民政部出台家庭寄养评估标准 要求家庭和睦 民政部出台家庭寄养评估标准 要求家庭和睦https://www.chinanews.com/m/kong/2019/05-27/8848305.shtml
3.MZ/T1222019家庭寄养评估《MZ/T 122-2019 家庭寄养评估》本标准规定了家庭寄养评估的术语和定义、评估原则、评估分类、评估人员、评估方式、评估内容、评估流程、评估档案、评估改进、监督与保障。本标准适用于对监护权在民政部门的儿童开展家庭寄养评估工作。监护权不在民政部门,但由民政部门收http://www.csres.com/detail/334653.html
4.MZ/T1222019家庭寄养评估.pdfMZ/T 122-2019 家庭寄养评估.pdf 下载文档资源简介 > 标准号 MZ/T 122-2019 发布日期 2019-04-30 实施日期 2019-04-30 制修订制定中国标准分类号 A16 国际标准分类号 03.080.01 批准发布部门民政部行业分类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标准类别方法标准 载入中...手动刷新 1/34页 载入中...手动刷新 2/...https://www.waitang.com/report/181519.html
5.MZT1222019家庭寄养评估.pdfMZ_T 122-2019 家庭寄养评估.pdf 34页内容提供方:778899123 大小:934.15 KB 字数:约3.82万字 发布时间:2021-01-29发布于天津 浏览人气:87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MZ_T 122-2019 家庭寄养评估.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128/5144121231003120.shtm
6.“儿童寄养”应规避二次伤害半岛半岛网6月28日,记者从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南京近日出台困境未成年人寄养家庭评估标准。记者注意到,与去年10月民政部出台的《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相比,南京更强调寄养家庭、邻居关系和睦的环境,“主要照料人离异次数不应超过2次,本次婚姻应持续满2年。夫妻及家人不争吵打架”。(6月29日《现代快报》)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506/20150630/news_20150630_2546320.shtml
1.如何判定抚养能力等级判断是否具备扶养能力需考量众多要素,例如:身心健康、工作能力、稳定经济收入、生活住房以及时间分配等。 同时,必须以保护孩子权益为主要出发点。 为证明一方经济状况优越,需要提供薪资单据或其他合法收入证明,或者加以相关住宅环境的佐证;关于身心健康、工作能力、生活住房以及时间分配等方面,须在全面视角下进行评估。 《民...https://www.66law.cn/laws/3011942.aspx
2.家庭寄养管理办法(五)监督、评估寄养家庭的养育工作;(六)建立家庭寄养服务档案并妥善保管;(七)根据协议规定发放寄养儿童所需款物; (八)向主管民政部门及时反映家庭寄养工作情况并提出建议。第十五条 寄养协议约定的主要照料人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儿童福利机构同意,经培训后在家庭寄养协议主要照料人一栏中变更。第十六条...https://m.xunlv.cn/laws/9580
3.家庭调查报告本次调查设计问卷3份,分别为家长问卷、学生问卷、教师问卷,每份问卷共15道题目,题目类型分别为选择题5道,判断题5道,填空题4道,简答题1道;题目内容涉及学生家庭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家庭教育方法、学生的心理需求、家长对待教师联系的态度、教师家校沟通的目的和方法等。 https://www.jy135.com/diaochabaogao/2461457.html
4.民政部出台《家庭寄养评估标准》截至目前,全国家庭寄养的儿童有6991人。近期,民政部根据《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出台了《家庭寄养评估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目的是更好地保障被寄养儿童和弃婴的合法权益,也能维护寄养家庭的正当利益、履行民政部门作为监护人的职责。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家庭寄养评估标准》对寄养家庭的条件包括:...https://www.gongyidaily.com/i/info/181
5.MZ/T1222019家庭寄养评估标准规范免费下载多蛋网是专注于设计标准规范免费下载的网站,为您提供MZ/T 122-2019 家庭寄养评估免费下载,文件大小为1.98 MB,文档格式为PDF电子版。https://www.duodown.com/biaozhun/2832386.html
6.寄养协议书范本(通用10篇)7、为乙方家庭养育被寄养儿童提供技术性服务。培养乙方家庭中的主要照料人,组织寄养工作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养育质量。 8、不定期对乙方家庭进行回访,监督、评估乙方寄养家庭养育工作。 9、积极向办法筹集资金,按标准及时发放被寄养儿童每月生活费。 10、负责被寄养儿童在寄养期间因病住院时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和就学学费...https://www.yjbys.com/xieyishu/fanben/1985142.html
7.寄养标准限制离异次数算不算歧视?——中国青年网再看南京这次出台的困境未成年人寄养家庭评估标准,“离异不应超两次”的规定戳中世俗痛点,也意味着寄养家庭门槛的进一步抬高,但初衷还是保护困境儿童的善意,并不是“制度刁难”。不过在当下的救济需求面前,是否还有更优化的办法引入评估,而非表面化地限定离异次数,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大要害。更进一步,关于寄养与收养...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pinglun.youth.cn/gtx/201507/t20150702_6817325.htm
8.家庭学习生活现状5篇(全文)经过几十年的探究, 国外日渐成熟的家庭寄养模式进入了研究者的视角:家庭寄养, 即foster care, 是一种由社会儿童福利院机构, 以一定的法定手续使孤残儿童, 进入那些愿意对他们提供家庭照顾责任的家庭实施养育的模式。 我国民政部颁布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民发〔2003〕144号) , 为中国家庭寄养模式的运行提供...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dbpou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