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需求,如何对食品安全的前沿发展达成共识?如何对发展势头正旺的替代蛋白等新型产品开展安全评价及监管技术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6月22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围绕“以‘大食物观’把握食品安全与健康新机遇”的主题,在线召开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陈君石、孙宝国、苏国辉、江桂斌、陈坚、任发政、谢明勇、单杨等8位院士参加大会及各分论坛。
顺应三大变化共同破解新课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表示,2021-2022年中国食品工业的深刻变化,以“大食物观”目标的确立、全新行业的迅速生长、市场向价值型回归三个主要变化为特征。一是“大食物观”目标的确立。树立大食物观,深度开发国内现有资源,为确保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注入了科技的内涵,提出了多元化的路径。科技界数十年以“藏粮于食”为目标所形成的科研积累和新资源食品法规标准的逐步完善,已构建起支撑“大食物观”落地的软实力,对中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利好。二是中国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自信正影响和改变市场的格局。网购习惯被延伸,预制菜行业等行业迅速生长,激活了中小食品、餐饮企业的创新。三是食品消费市场向价值型回归。企业向内发力,走科技创新、差异化发展、品牌培育之路。在大食物观目标的指引下,坚定地走“三减”与功能食品相加的“双轮驱动”之路,推动食品工业健康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张晓峰谈到,食品工业稳定增长,为稳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政策及标准,引导和支持食品生产企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强化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二级巡视员李建伟表示,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产品需求正由过去吃得饱向吃得安全营养健康转变,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农业农村部将不断强化全程监管,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点做好推进标准化生产等工作。
让中国食品安全更上层楼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坚围绕“树立‘大食物观’,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蛋白”,从合成生物学及政策角度,探讨未来食品的任务与挑战。陈坚认为,树立“大食物观”具有重要、长远的现实意义。以蛋白供给为例,预计到2050年,食品蛋白需求增量为30%-50%。建立基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细胞工厂的高品质蛋白生产体系,对于保障国家食品供给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科学三减”到“科学加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目前已进入以“风味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但同时也凸显出诸多待解的问题。如油、盐、糖被妖魔化。油、盐、糖,源自天然,是重要的营养素,是美味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原料。当前由于对“三减”不科学的认知,带来了新的健康风险。我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需要发展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根基,应用具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的食品。因此,食品产业界的“三减”与功能食品等新一代健康食品的“加”,“双轮驱动”是实现是中国食品产业健康转型的关键所在。食品安全是健康的基本保障,而“风味、健康双导向”是食品的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谈到,随着“食药同源”文化逐渐被人认同以及中医药走向世界,“食药两用”正成为国际营养健康食品发展的大趋向。“食药同源”产业面临的挑战,包括对其加工方式、组分互作、配方设计、营养健康效应、制造技术、功能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今后,产业应朝着全面解析“食药同源食品加工方式-组分变化”的关联性、系统阐明“食药同源”食品的健康效应机理等方向发力。
此外,大会主办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带来“新型食品管理前瞻”“乳品科技与儿童营养健康论坛”“食品科技创新与健康老龄化”等分论坛报告,开启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