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摘要:旅游治理毕业论文: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心态的日益成熟我国旅游业已经出现了由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更为高级的消费模式体验旅游逐步过渡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体验旅游和我国导游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适应体验旅游发展的导游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验旅游导游新型要求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心态的日益成熟在经历了多年“黄金周”的培育之后我国旅游业已经出现了由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更为高级的消费模式—以情景化、体验化为特征融高品味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体验旅游”逐步过渡的趋势。美国两位闻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姆在《体验经济》中认为以后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体验经济”时代。所谓“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旅游”是在体验经济规模不断膨胀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崭新旅游产品其最大的特征是注意旅游者的体验效能本质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快乐感、亲切感、自我价值。因此“体验旅游”特殊强调游客自身的积极参与和自身体验使游客真正感受到旅游中的乐趣。
体验旅游与观光旅游是在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下的产物二者在产品形态、消费心理、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体验旅游用个性化旅游产品代替原来的标准化旅游产品。面对同样的景区景点或娱乐设施不同的游客亦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即使为了同样的一种体验(犹如样的道教旅游的体验)不同的游客也会选择不同的实现方式、地点等。因此体验旅游时代旅游者将不再满意被动接受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旅游产品而是希望能亲自参与设计自己的旅游线路和旅游经销商共同完成其所需旅游产品的生产。个性化特征由此凸现。
摘要:2019年末,肺炎疫情突至,全国各地高校被迫推迟开学,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完成上遭遇危机。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以湖北某省属本科院校2020届毕业生为研究样本,探讨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方法体系。
关键词:肺炎;毕业论文;实践教学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析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方法体系
毕业论文总结
一、概论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依照《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关于200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施细则》,我们坚持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高职阶段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在毕业论文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尤其要着重培养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检索[replyview]文献的能力。
2、独立思考,对方案进行论证、分析与比较的能力。
3、实际工作的能力,旅游实践工作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摘要: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在学校最后一次综合性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能力的实用性与岗位针对性,改进毕业设计内容与方法,使毕业生既具有适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思考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高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毕业设计是教育管理部门考查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毕业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最终目的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是否扎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无法满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问题,其原因是很多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思考,以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在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环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毕业环节中,增加毕业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整心态,做好从校园到职场,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转变,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毕业前的教育指导工作,完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毕业设计;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肩负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学习、实践教学、企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中毕业实习及论文写作是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一次总结和检验,也是提升理论研究的一个尝试[2]。通过毕业实习和论文的完成过程,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环节分析
(一)毕业实习岗位对口性不强
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进入门槛低、学历层次不高、工作流动性大、岗位工作强度高,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脆弱性,大多数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原则,但行业有淡旺季差异,旅游淡季对实习单位的确定有很大的困难,旅游景区或旅行社等企业用人需求量不大,实习单位很难落实,酒店相对旅行社用人需求量较大,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人数比例较高,由于实习岗位不对口,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提升和锻炼,实习效果欠缺,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受到一定影响。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互联网对各行各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行业改革与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依托互联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互联网;改革路径
当前,中国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已经位居世界首位,旅游业发展迅速。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对基层人才以及高技能的专业管理人才需求量旺盛。面对旅游业的需求性特征,旅游专业教育必须积极变革,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形势,要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开展研究,完善不同资源稀缺性与完善性建议,探索适应行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依然招办母体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学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自然会锻炼实践能力。在这种错误认知的影响下,教学安排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于该学科极为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时,呈现出“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特点。学生的考核也是以理论识记和撰写小论文为主,仅能够对其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查,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却几乎为零。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导致学校对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要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求这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同时具备了这2个条件,才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骨干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虽然具备高学历,但并没有相应的旅游管理从业经历,因此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老师实践能力都不高,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实训、实习等方面的实践,从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三)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不完善
目前,有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办学理念不清、学生专业思想不牢、教学环节偏重理论化、忽视对学生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因此,需要转变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笔者在此提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其内涵是知识储备复合、拥有多种能力、创新意识较强和综合素质较高,以下是我们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改革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对以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相对封闭、僵化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进。根据学校建立通识课程体系的要求,我们对2008级及其以后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采用了通识课程与模块式课程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总体上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17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师范专业方向50学分、非师范专业方向39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师范专业方向74学分、非师范专业方向80学分),个性发展课程(6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又包括学术型课程模块(师范37学分、非师范39学分)、应用型课程模块(师范25学分、非师范27学分)、复合型课程模块(师范12学分、非师范14学分)和实践教学环节模块(23学分,主要包括专业技能、专业见习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二、打造优秀师资团队
我们考虑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少接触旅游行业实践,几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针对这种现状,旅游学院可考虑联系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同时,利用寒暑假的机会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锻炼,以熟悉旅游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另外,除引进外,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外派访问学者、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