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馆藏千秋,一眼千年。他镜头里的文物,不管是几十万年前的,还是几百年前的,都有一种岁月沉淀的智慧,给人意想不到的惊艳感。
从天门市博物馆到辽宁省博物馆,从南京博物院到山西博物院,他用镜头记录博物馆里的中国,拍了200多家博物馆积累了50多万张文物照片。
拍摄文物,机缘巧合下是最好的
“我只是一个喜爱博物馆的普通游客,只是一个‘发照片的’,什么也不懂,工作与博物馆及文博圈都没有关系,设备是5D4/R5+百微,字体是造字工房刻宋……”这是“动脉影”在社交平台的自述。
这个自谦只是“发照片”的人出生于1985年,原本,工作和博物馆、文博圈确实不沾边。只是,2012年的一次偶然,让他一脚踏进了博物馆文物摄影师这个“圈”。
他镜头下的文物似乎有了灵魂“会说话”,既有文物所在的年代感,又透着老祖宗们的智慧和审美,惊艳几百万网友。很多网友感慨:“角度太刁钻,太惊艳了!”“明明我也去看展了,为什么没看到这样的角度,这么好看?”
“动脉影”说:“对我来说,拍照只是记录博物馆参观的一个手段。而我在记录的过程中,尽量把它拍得好看一点。展品就放在展柜里面,灯光是什么样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我都不会尝试着去做改变。能有一些周围的、帮助我拍摄的、机缘巧合下的东西是最好的。”
“动脉影”对博物馆文物的拍摄有一种痴迷。今年3月,他在微博上写道:“我好疯,顶着10+小时飞机和7小时时差,回来上海落地直接飞机转高铁扬州转的士,趁最后一天展出把仪征博物馆展出的镇馆之宝‘彩绘羽人四神纹漆翣’给看了。”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中华第一玉龙,拍了;浙江省博物馆的良渚玉琮王,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拍了……在“动脉影”的微博里,可以看到博物馆里的中国。
都去过哪些博物馆?“动脉影”列出长长的博物馆名,既有“顶流”也有不知名的。他说,各地对博物馆建设越来越重视,博物馆的展览越办越好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逛博物馆,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南京博物院90周年庆特别推出的‘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太棒了,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玉器主题展览,我去拍了发在网上,无意中带火了一件文物——清代镶嵌碧玺玉带扣。”“动脉影”说,江苏的博物馆都很有看头,南京、扬州、苏州、常州这些城市的博物馆,不止一次打卡。南京博物院的“顶流”文物“小粉炉”——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在2013年,他就拍过了,当时有好几万的转发量,好多网友跟着照片到南博打卡。
Add:南京市龙蟠中路338号??Mail:nbs@nbs.cn??南京广播电视集团
法律顾问单位:国浩律师(南京)事务所/江苏刘洪律师事务所/江苏博事达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