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份、7月份上海、北京陆续取消了博物馆的实名预约之后,全国各地很多城市陆续跟进。在取消预约制两个月之后,博物馆它接住了这泼天的流量吗?游客们能够忍受漫漫长队吗?在线上预约和现场购票这两个选择之间,还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加科学和精准的平衡呢?
博物馆等场所免预约后效果如何?
游客们便利了,自由了,但是对于之前一票难求的博物馆不再实行预约制,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那么参观的人流会激增吗?博物馆又能承担超载的压力吗?
以浙江自然博物院为例,自7月10日免预约后,参观人数就开始大幅增加,每天都在1万人次以上,最高一天达到17000人次。在实施免预约政策15天后,7月25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决定从当日起,杭州馆在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依然实行线上预约制度,周二至周五继续实行免预约参观。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普服务部副主任张洁:平时工作日因为不需要预约,来的观众还是挺多的,上周四有一万四千多人次,这样错开的话,会相对好一些。
7月22日,随着深圳最后两个文化场馆,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和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取消预约入场要求后,深圳全市范围内的旅游景区和文化场馆全面取消了预约进场管理模式。从实施效果来看,深圳的不少博物馆同样遇到了取消预约之后,参观人流量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况。
深圳博物馆讲解员袁旭:在之前还没有取消预约之前,我们馆是每天进行预约,大概这个观众量我们是限制在一万两千人左右。自从取消预约之后,我们大概的数据就是周一到周三我们保持在人流量是一天一万人,周四周五大概是一万五千人,周末就会比较多一些,而且现在因为正好是暑期,所以我们人流量大概是在两万五六。
取消预约制后如何保障游客体验?
从如约而至到不约而至,从定时抢票到说走就走。当博物馆和景区在预约上做减法后,在服务上又该如何做加法?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我觉得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调控:
保留预约制的场馆如何破解预约难题?
柴璐:当时我们取消预约制的初衷,实际上是因为预约制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说预约起来它的流程非常烦琐,比如说因为一票难求催生了“黄牛”等等,大家反而买不到票了。现在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并不是取消预约制的方法来去解决这些已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解决“黄牛”的问题,解决预约流程很烦琐的问题,或者是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您觉得有没有可能?另外您觉得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一个监管层面的问题?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我觉得两个方面原因都有吧。
第二,对那些不太擅长使用互联网的,能不能提供更多线下预约的可能。
第三,发挥我们广大旅行商的作用。很多游客去景区景点游玩的时候,跟团来的都需要跟旅行社打交道,这个时候很多旅行商变成抢票公司,这个就是预约带来的弊端,我们希望通过技术上改变一些。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对这些买了票又退票的情况,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来识别这些账号。无论是通过手机还是通过互联网,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从技术上堵,二从纪律上进行约束。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无外乎纪律监管和技术两个方面,从堵和疏两个方向上来去优化观众和游客进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