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记者颜霏)日前,记者从江苏省文物局获悉,2023年江苏省备案博物馆参观人数为1128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的背后,彰显的是江苏各大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博物馆打造核心文化内涵的缩影。
如今的江苏各大博物馆已然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和旅行打卡地。如何让“博物馆热”生生不息,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网红”,值得深思。
南京博物院(图源:视觉中国)
江苏各大博物馆成为旅游文化地标
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近几年,博物馆从昔时的“门可罗雀”,到如今“门庭若市”“一票难求”,不难看出,博物馆已然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和旅行的打卡胜地。
“跟着精彩活动来逛博物馆”成为许多游客打卡江苏各大博物馆的重要理由。2023年,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精心组织策划,中国江苏网承办的“博物知旅”主题活动季,开展“我的博物馆足迹”征集、融媒体采风行、“强国主播团”走进博物馆评选活动,系列活动吸引越来越多市民游客走进文博场馆,深刻感受水韵江苏的人文之美。
数据显示,疫情之前,2019年江苏备案博物馆参观人数为10034万人次,相比之下,2023年的参观人数较2019年增加1253万人次。
读懂“博物馆热”的流量密码
江苏的博物馆为何这么火?记者调查了解到,“火热”的背后,是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博物馆主题鲜明的文化内涵散发的独特魅力。
推进文化阵地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圈。南京博物院开展了馆内课程、研学活动、馆校合作和社区项目等多种活动形式,全年开展社教活动累计968场次。
文博场所扎根于城市肌理深处,除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外,也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2023年12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迈向新时代,博物馆需要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让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为更多人所了解。
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其推出的“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展览圈粉无数,火出了圈。“这场展览太精彩了,让我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洗礼,汇聚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南京本地游客刘先生对南博的“玉润中华”展览连连夸赞。
2023年是南京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南博对公众开放“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展,展览以40余万件文物收藏史为纲,精心选取90组242件珍贵文物,带领广大观众共赴文化盛宴。
在去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创新能力在其文创产品中便可见一斑,其全年上新的700余款文创产品中,自主研发的就有111件,包括“丝路运河”系列、“运博限定”系列、“诗图卷”系列等,这些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中,彰显了扬州作为运河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文脉传承。
博物馆还需持续释放活力
如何让“博物馆热”生生不息,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网红”,值得我们深思。
有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创新的科技能力,打造博物馆的核心内涵才是重中之重。当前,博物馆在展览内容、展示展品等存在同质化问题。事实上,不同博物馆的资源禀赋天然不同,应当结合地域特色,打造专属文化IP,让“博物馆里的文脉底蕴”直抵人心。
标签:博物馆;江苏省;南京博物院
责任编辑:王晶枫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54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