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农村小学师资定向培养的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小学教育专业2019级)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专业代码:570103K(原专业代码670103K)(对应中职幼儿保育)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
三、修业年限
五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对应行业
所属专业类
主要职业类别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教育与体育
57
普通小学教育P8321
教育类5701
小学教师
20803
小学教师、
教育教学管理
普通话等级证
教师资格证
五、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职业道德良好、综合素养较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4)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艺术素养,形成至少1项体艺特长。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3)熟悉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4)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化工作的知识。
(5)具有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创新创业的知识。
(6)具备一定的艺术基础理论与和知识,为小学基础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7)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组织教学、管理和研究的知识。
3.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
(3)具有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独立思考、信息加工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6)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普通话流利、准确;三笔字规范、工整;能掌握简笔画的基本技巧和基本技能。
(7)具有较强的综合教育素养和融会贯通的知识迁移能力,具备多学科教学的能力。
(8)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9)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经过实践训练能较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六、课程设置
(一)公共基础课
1.思想政治(144学时/8学分)
本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2.语文(288学时/16学分)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数学(288学时/16学分)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4.英语(288学时/16学分)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有明确和持续的英语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了解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言习惯和语言功能等基础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基本形成适合自己的外语学习策略;让学生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前两年的基础学习,为后面进行的大学英语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体育(216学时/12学分)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形成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个人锻炼计划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6.美术(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课程以美术欣赏、中国画、素描、色彩、教学简笔画为主,兼顾儿童美术和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开设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课程重点加强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语言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美术素养,培养适应小学教育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教育实践能力;课程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协调发展人文素养。
7.思想道德与法治(54学时/3学分)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本课程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核心课程。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着重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运行和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增进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更好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做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本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准确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有助于学生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提高掌握基本理论、联系中国实际和自己思想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9.形势与政策(18学时/1学分)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主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密切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情、世情、国情教育。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事实,培养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适应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的时代背景下,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10.劳动教育(1学分/16学时)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本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识到劳动光荣,体会到时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有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11.信息技术(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通过该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相应的文化素养。该课程主要围绕认识计算机系统、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2010、计算机互联网等教学模块来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引入,理论解析,情景模拟等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校期间要求学生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课程的学习和考证的督促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技能训练和关键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和从事其他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自我意识,自我认知,悦纳自我;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与意志力培养;职业规划发展;健全人格的养成;常见心理问题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等。
13.军事理论(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本课程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14.创新创业教育(18学时/1学分)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识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念,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15.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各专业学生了解我国、当地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职业目标、职业方向、社会需求等情况,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选择适当的职业,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对学生进行职业适应、就业权益、劳动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二)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专业课程)
1.教师口语(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本课程帮助师范生获得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主要培养师范生准确规范的普通话发音能力,运用普通话从事教师职业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普通话语音发音能力,言语识别能力,言语判断能力和言语应变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合理运用教学口语技能、教育口语规律,使学生成为学习使用规范、文明、优美的教师职业语言的典范。
2.汉字书写(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规范汉字的临摹理论及实践,分析规范汉字书写的普遍规律,使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笔顺、字体结构和形态。课程从教师教学必备的基本功“硬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这“三笔字”入手,强调规范汉字的临摹训练和实践,通过严格的“三笔字”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硬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的书写技能,达到易识、美观、规范的书写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师教学基本功。课程还致力于不断培养学生对规范汉字书写语言的表现力和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厚植人文情怀和爱国情怀。同时,学校是推广和普及使用规范汉字的基本平台,汉字书写课程也担负着向全社会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推广使用规范汉字的义务。
3.基础心理学(54学时/3学分)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是教师资格国考和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认识心理的科学实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心理观,抵制和克服各种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树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了解心理规律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为以后学习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以及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4.教育心理学(54学时/3学分)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是教师资格国考和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内容。本课程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具的学科,由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三大模块构成,内容丰富,体系完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准确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学与教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分析小学教育情境中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学与教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方案。
5.教育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核心课。本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结合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研究教育教学基本原理、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的主干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形成教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常见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打下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技能、能力等教师职业素养基础,并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和各省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内容,是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和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强化职业认同、从教信念和大爱情怀的师德师魂培育,引导师范生能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使学生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基本要求,能对教师职场中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问题及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学会防范校园法律风险。
7.现代教育技术(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是培养未来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基础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有效利用教育技术,积极学习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须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进行日常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与同事、家长、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的合作与交流;能够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
8.教师职业技能训练(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旨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形成和巩固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为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设计、说课、试讲、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
9.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法(54学时/3学分)
本课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使学生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了解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掌握有关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校本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等理论,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具有驾驭教材,进行课堂实践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理论进行教学评价,初步具备教学科研的能力。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方面的知识,熟悉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与教学方法;能运用新课程理解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行基本功训练;掌握新的教学评价策略与技能;培养初步的独立研究的能力、反思教学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主要内容:小学数学学科的认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学核心素养解读、小学数学学习理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数与代数”的教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
11.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法(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摩、模仿、课前预演和课堂示范和评讲、到小学见实习等多种方式训练英语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并使之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三)学科专业课程
1.汉语基础(72学时/4学分)
2.文学基础(108学时/6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必修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外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对中外文学作家、作品、文学思潮与流派有基本的认识。通过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健全人格,提升思想水平。在教学中奉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辩与欣赏、写作能力。
3.应用文写作(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通过应用文写作基础理论和各种应用文体知识的教学和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提高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并通过常见应用文的案例分析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处理职业生涯及日常生活应用文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高等数学(144学时/8学分)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函数的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线性代数初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原则,力求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突出能力、重视创新。
5.小学数学研究(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形式和发展方向,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数学教育规律、数学教育理论,培养他们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具有扎实教学基本功的、合格的小学数学师资。
主要内容:自然数与整数、整数的性质、分数与小数、方程与比例、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小学数学原理,数学思想与方法。
6.综合英语(144学时/8学分)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篇章结构、语言功能意念等基础知识,通过全面的、严格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一般交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逻辑思维能力。加强英语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判断能力,培养和强化跨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把握英语篇章主旨、文体修辞、语言技巧,学会使用工具书获取所需信息,独立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在英语知识、应用技能及文化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和国际交往中较熟练得体地进行英汉口笔头的双向交流。
7.英语口语(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在已掌握的语言基础上,不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示语言功能的不同表达方式;通过大量的口语技能训练和语言实践活动,巩固和扩展所学语言功能的常用句型,强化交际技能;通过对不同话题的讨论加深对英、美等主要国家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的了解,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进行正确得体的交际。
(四)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观察/调查、教育实习、专业实践、劳动实践、军训、社会实践、毕业教育等。如表1所示。
表1实践环节安排
项目
周数
学期
校内外
内容
备注
入学教育
1
校内
学生手册、校史校情、专业计划、学习要求等
军事教育
2
国防知识、队列、射击等
劳动实践
1-8
劳动纪律、劳动观念等
劳动教育
教育观察
教育调查
7-8
实习前的现场学习等
教育实习
36
9-10
校外
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实践学习与应用等
专业实践
社会实践
8
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实践锻炼
寒暑假
毕业教育
10
职业道德规划、就业指导等
七、学时及课程(含学分)结构比例安排
学年
一
二
三
四
五
合计
3
4
5
6
7
9
教学周数
20
200
课堂教学
16
18
142
考试
教育观察/教育调查
(1)
(4)2
军事教育、劳动教育
30
机动周数
0
表3课程(含学分)结构比例表(五年制)
课程类别一
课程门数
学分
占总学分的比例
必修课(共180学分)
公共基础课
22
113
42.64
教师教育课
11
33
12.45
学科专业课
34
12.83
选修课(共44学分)
3.77
3.02
26
9.81
其他
(共41学分)
0.38
军事训练
0.76
13.58
76
265
100
课程类别二
(其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
27(20)
123(95)
42.64(35.85)
21
77
29.06
25
60
22.64
八、教学进度安排及学时分配表
课程属性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时
学时安排
开课学期及周数时数
考核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实践占比(%)
六
七
八
九
十
考查
必修课
思想政治
B
144
128
√
语文
288
230
58
数学
英语
历史
72
15
地理
29
19
物理
17
化学
生物
体育与健康
12
216
24
192
89
音乐
56
78
美术
思想道德与法治
64
4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C
75
*
形势与政策
信息技术
8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军事理论
81
*创新创业教育
67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大学体育
14
小计
2030
1275
755
59
选修课
党史国史类课程模块
3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模块
科学素养类课程模块
艺术素养类课程模块
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模块
180
110
70
123
2210
1385
825
37
23
教师口语(含普通话语音)
汉字书写
基础心理学
A
54
45
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
62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法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法(含案例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
32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50
92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
594
325
269
13
小学健康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中外教育史
家庭教育学
创新思维训练与指导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法(含案例分析)
音
乐
选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法(含案例分析)
体
育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法(含案例分析)
美
术
至少选满8个学分
124
31
41
774
449
42
汉语基础
文学基础
108
86
应用文写作
高等数学
115
小学数学研究
综合英语
英语口语
79
612
397
215
35
儿童文学
演讲与口才
逻辑学
美学基础
数学历史与文化
社会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科学实验与探索
61
英语歌曲与表演
美术基础(含素描、色彩等)
88
美术应用(含简笔画、手工等)
80
田径(含体能)
114
体育
体操(含队列等)
90
篮球
小学体育游戏
44
28
形体
琴法
音乐、体育、美术必须选一个模块,每模块16学分,其它课程选满10学分(是否可让模块学分增多)
313
299
48
1224
710
514
总计
224
4208
2544
1664
27
(一)师资队伍
学校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教师队伍。生师比合理,现有专任教师47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6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144人;有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小学教育专业定向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学科专业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多门科学,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在全校范围内遴选的课任教师,现有约80位专兼任教师参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三)教学资源
按照国家和学校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建立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充足,学校现建有省内外教育实习基地189个,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基地90个,能满足学生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质量保障
学校建立了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学校及系部构建了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了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合作学校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办学经费有保障。政府以生均经费拨款的方式保障学校的经费,2019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10320万元,生均1.2万元。
十、毕业要求
1.所修课程(包括实习)成绩全部合格,修满不少于260学分。(说明:根据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要求,学生在完成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等学科专业课程的的基础上,须在音乐、体育、美术三个学科领域中选择一项重点学习,达到能胜任小学音乐、体育或美术课中的一门课程教学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