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们一样是挑战荆棘险壑的探险者。面对复杂而多变的时代,愿你们永远对未知的探索抱有热情,对真理的坚守绝不动摇,勇于求索不惧艰险,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世界变得更好而努力!
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
责任导师
宋协伟教授
《碳基银行》作者:王琪导师组:宋协伟海军景斯阳
在可持续理念背景下,结合后疫情时代社区现状与社会心理,传统社区需要自足性、生产性与社交性的激活,“碳基银行”作为一次未来社区自足系统的可能性服务模式探索。将居民在社区中已形成的低碳生产行为转化为碳额积分建立系统基础,社区共享农场作为物理空间载体,两者共同为社区提供相对自足和社交关联的新方式。
《建议食用6070》作者:刘昊天导师组:宋协伟潘镜如李卫
为应对国家9073养老模式下90%居家养老的饮食困境,设计个性化、便捷化、食养化及疗愈化的老龄日常食品为作为未来居家饮食新方式。通过个性化营养的信息收集匹配适合用户身体及生活状态的易食饮食,并以传统的食养为底层逻辑通过疗愈化的手段触达。阶段产品瞄准老龄人群的情绪、骨骼健康及脑部认知功能以食物进行干预。
《冰川上最后的婚礼》作者:范纾怡导师组:宋协伟李世奇封帅
在全球变暖影响中没有消退的喀喇昆仑冰川下,传承着自然与人等同的生态世界观和一项古老的种植冰川技术(冰川婚礼)。但随着气候危机加剧,最新数据表明,喀喇昆仑异常状态正在消失。本作品讲述了一项诞生于气候时钟倒计时结束后的“冰川复活计划”。人们通过现代科技,遵循喀喇昆仑下古老的生态世界观,重新找寻遗失的冰川种植方法,试图复活“已经死亡的自然”。《“不合格”工厂/UnqualifiedFactory》作者:倪尔璐导师组:宋协伟景斯阳吴帆
作品通过实地调研和亲身工作,对皮革价值链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皮革连接了动物福祉、生态影响与人类贸易。作品围绕皮革生产、加工、与消费三部分的研究进行创作,以皮革生产工厂为展示场域,将皮的概念抽象置换成一张蓝幕,跟随其他皮革经历所有加工流程,并将其售卖。蓝幕作为被重新定义的批判象征,由它引导的机械加工流程被艺术化仪式化。通过可视化被“消费行为”隐藏的复杂生产链,让人们反思当下时代生命材料、产业链与消费的关系。
滕菲教授
《求生之路》作者:陈进杰导师组:滕菲刘骁张凡
在当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不仅通过传递带来价值,还伴随着信息本身价值。作品以纸媒为切入点,着眼纸媒中信息的真实感,试图以首饰语言对纸媒的价值进行转化并创作,让纸媒以更具价值的形式重回人们的生活。《每一座孤岛都被海水拥抱》作者:侯淼导师组:滕菲张欣荣孙聪
这一次,我将“一线劳动者”领入首饰创作的场域,以首饰为行为和媒介,从基本生存、社会福祉、阶级跨越、精神世界、美好生活等角度,或苦涩或挣扎,或静默或热烈地引发观者对于民生问题的思考。在似曾相识的现实之前,在静默无声的叙事之后,他们的灵魂一样会发出声响,坚硬而澄明,每一座孤岛都将会被海水拥抱。
《眼部计量/Deepintotheeyes》作者:李梓汐导师组:滕菲刘骁薛天宠
由对眼部生理结构的探索为起点,通过将其提取为可佩戴物的构件,以一种结构性、计量性的方式探索新的感知体验。作品通过可移动的单元使佩戴者获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并借助度量标尺得到记录,从而使感知得到“编码”。
《ANISLEOFINNISFREE》作者:谷雪导师组:滕菲刘骁强勇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尼采的话指出了人们对视觉旋律在舞蹈中的重要性的忽略。舞蹈是人的情感的表达,首饰是人特质的展示。爱尔兰的舞蹈因情绪而起,因而对音乐背景的要求比较低,此舞蹈中独特的韵律、节拍及动作成为了此次创作的灵感,作品将舞蹈与首饰结合为视觉整体而呈现。
《氪金玩家的浪漫》作者:李知原导师组:滕菲王捷吕越
随着疫情的反复,封闭的生活使人们的聚会地点从现实转移到虚拟世界,高频度的虚拟生活让人们对虚拟游戏中的自我产生身份认同,开始为“我”而情感消费。将虚拟游戏中的情感消费记录凭证印刻在金片上,通过折纸的形式表达这份精神与情感,展示这份情感的珍贵性。折纸常常承载着人们儿时的单纯友谊和对人的美好祈愿,因而作品希望以其传达出虚拟世界中的人们在游戏中感情互助建立友谊和人际的方式。
吕越教授
《192小时游猎计划》作者:李雪丹导师组:吕越谢梦荻王捷
缪晓春教授
《万相》作者:王钰导师组:缪晓春周博王钰雯
以千禧年出生一代的青年度,创建在未来视下回望2000年时的虚拟石窟。以敦煌元素为线索,对集群形象再设计,对集群记忆、群体行为进行梳理和布置,透过传统雕塑的纱幔进而发掘具有时代色彩的人性,阐述万相之源的“你”与“我”的存在。
《混沌而生》作者:肖作玲导师组:缪晓春徐彤程可槑
混沌之初为圆,圆,亦有“源”之意味。作品创造了一种虚拟的语境,在这个虚构人造世界中,想象力和巫术构建了一切,提供了能量和叙事源头,生命多以仪式的形式诞生,并遵循原始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崇拜法则。我以女性身体、传统生育崇拜物为仪式场景和道具的原型符号,探索遗迹式的仪式空间与人类情感记忆的储存连接关系;仪式道具与女性身体、自然之间的连接关系。利用不同媒介在幻想世界和现实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将情感隐喻储存其中。
《他者视角》作者:陈露羽导师组:缪晓春费俊陈小文
以跨文化和代际的视角思考21世纪被媒体景观化的灾难与其形象在人们心中的重建。用媒体素材、谷歌地图、live网络摄像头与软件虚拟生成模型结合,形成记录与虚构相间的画面,利用左右画面双声道音频,并以虚拟中一镜到底串联起所有拍摄地点,完成时长4分43秒的单屏影像。
《风,是什么颜色?》作者:徐佳辰导师组:缪晓春廖柳钧周子书
“风,是什么颜色”一个盲童女孩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不知如何回答,它似乎有一千种答案,却又无从说起。于是我与盲童们一起出发,用摄影来捕捉风的颜色,每个孩子都用自己的镜头给出了答案。盲童艺术教育的可能性在何处?想象力和感受力本身是一种力量吗?......我走进真实的盲童家庭,用这份作品交出了答卷。
《我自己的戏剧(Playofmyself)》作者:金贤娥导师组:缪晓春陈小文费俊
杭海教授
《界——探讨年龄界限的有效期》作者:鞠文悦导师组:杭海刘钊周岚
作品基于电影《重庆森林》对“过期”概念的阐述,以年龄为维度,集中探讨了当下社会对个人社会价值和角色的划分。作者列举了7个社会普遍认知下社会身份转变的年龄节点,作为划分社会角色的界限,以餐桌和食品的形式来表达一名普通人被社会固有认知划分社会身份的一生。
程可槑教授
《镜中人》作者:芦晗导师组:程可槑刘钊靳军
以二维动画的形式表现疫情条件下,享乐与客观条件的冲突。我在梦中拥有了通过镜子分裂自己的能力。通过分裂自己,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用简单的黑白风格来表现缺乏娱乐的无聊生活,用拼贴的方式来表现娱乐的多姿多彩。
《人科》作者:彭逸涵导师组:程可槑林彤封帅
《红|RED》作者:秦懿导师组:程可槑张文超孙子唯
《网红地》作者:徐钰童导师组:程可槑陈卓王黎明
在快节奏的生活与文化泛滥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持续追求短期而强烈的刺激,在这场网络狂欢之中参与者的价值观扭曲、状态异化。我试图在创作中再现这个社会浮华背后的不安、光怪陆离的文化符号所构建的畸形社会审美以及荒诞滑稽的群体行为,从而引发观者对网红生态的思考。作品分为三个片段:“擦玻璃”、“大长腿”以及“你在看哪里”,以动画结合虚拟装置的形式进行综合呈现。
王川教授
《交付你的另一半》作者:吕伟康导师组:王川姚璐缪晓春
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与网络科技的联系越加密切,生活节奏也如同高刷新率屏幕一般越来越快,手机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将我们大半的生活都交托于网络之中。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我尝试以摄影的方式来塑造出个人视角下的网络生态景观,从生态的三个角度出发,让我们慢下来,重新感受身边的现实生活。
《剧照》作者:朱宸璐
导师组:王川姚璐王钰雯
作品主要采用了视角转换的方法,将电影中的某一个静帧进行提取,在同样的场景下转换视角,以器物的角度出发,呈现这一瞬间身份的转换或倒置。环境和角度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感受和认识,如果此时处在我们无法改变的环境当中,换一个视角去看待这个环境,或许会发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机会和可能,获得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
陈小文教授
《Mush_mind》作者:梁圣喜导师组:陈小文刘钊王子源
通过感恩日记,可以拥有一个自己心理环境里成长的小蘑菇。越是认真对待感恩日记,我的心理环境就越好,随着自己的价值,我心中小蘑菇的价值就越高。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人,在Mush_mind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价值可视化的体现出来。
《隐匿于寂静之中》作者:刘雨辰导师组:陈小文刘钊何浩
作品创作了一个虚拟空间,用机械化的人体讲述网络世界中的故事。最初的互联网,给了我们拥有自由发言的幻想。今天,我们又重新失去了表达的能力——语言的本意被隐没,新的词汇被发明。就像《1984》中“2+2=5”“newspeak”等概念,当人人都相信谎言就是真理时,它是否最终会变成真理?
费俊教授
《比特岛(BitLand)》作者:刘思涵导师组:费俊张文超李玉峰
作品聚焦于近年来在中国农村兴起的虚拟货币挖矿业,尝试通过新闻资料收集、田野调查等方式深入探究在农村挖矿产业背后,新兴技术与传统环境的冲突与纠缠关系;作品将虚拟数字场景与真实的新闻图片进行解构与拼贴,尝试建构多个具有舞台感的数字景观,以超现实的数字景观展现被掩盖在偏远山区深处的人与技术的后现代场景,探索一种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叙事方式。最终的作品形式为交互影像与短片。
《脱敏-Desensitization》作者:史迪雯导师组:费俊张文超廖柳钧
合法图像被系统错误审核后,需要打码或是寻求人工帮助图像重获展示权。在审核系统眼中,界定敏感图像的标准是否清晰明了?在没有人工纠正的前提下,用户为了使图像“脱敏”会导致一种什么样的数字景观?项目内含在线交互平台,搭配严格刻薄的审核算法,将合法图像二次审核后屏蔽。观众需通过打码遮盖敏感部位使图像“脱敏”。项目不仅探讨算法审核的逻辑,后台还记录并梳理人类敏感史演变历程,可供观众查阅。
《言表之间|RE-CODE》作者:张若鸿导师组:费俊张文超林彤
探索当下时兴的“网络暗语”并结合流行符号,以交互网页形式,让大众参与到了解暗语、制作暗语的过程中。根据参与群众的不同圈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逻辑,暗语的表达也会有所不同。这种语言流行的新形势,大众对于它的使用、传播或是二次创作,在网络交流的语境下,又会产生怎样的新动力和可能性?
姚璐教授
《“流”》作者:邓卓尔导师组:姚璐周岚廖柳钧
离开故土十余年的我对于这座处于三峡库区的城市浅淡的记忆与来自他人的诉说、和我如今身处这座城市的真实体验相结合。而我对于这座城市的情感处于距离感与熟悉感共存的矛盾状态:距离感是故乡高速城市化进程下翻天覆地的变化,熟悉感则是原住民处于与以往不同的城市环境下仍旧保持不变的生活方式。蓝晒影像置于砖块形态的透明材料中或扭曲或模糊的画面表现了如今我对故乡的印象,这座沿江小城今日的景象将继续淹没在城市发展进程之下。
《全家福|Familyportrait》作者:王思琪导师组:姚璐林彤王龙江
“全家福”这个名字源于本人一个很非常简单的念头—“在成年之后,我发现我和我的父母亲至今没有过一张全家福,”所以我想通过这次的拍摄,由我一个人扮演全家人,虚构出些我心中的美好场景,用幻想弥补一些人生的遗憾。全家福代表家庭,但也代表人和人的关系,我发现人和人之间日常的互动其实是异常的珍贵,无论是对视,一起吃顿饭,还是为你拍一张照片,不要等当那个“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才开始发现陪伴即是无比宝贵的事情。
《瘾》作者:梁晓峰导师组:姚璐王川周岚
现今社会“瘾”一词代表的不再是广泛意义下的酒瘾、毒瘾、网瘾等。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瘾”已经开始逐渐大众化,普遍化。人们对于一件事物的依赖到习惯,可以形容为“过度使用”由于重复性使用所导致的慢性或者周期性着迷,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作品通过成瘾极致进行分析,对“瘾”通过仪式进行净化,将“瘾”物化而达到审判的感受。
靳军教授
《收藏夹:拟像的第三序列》作者:陈心怡导师组:靳军程书馨沈采
社交媒体里的数字记录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拟像,它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我们对现实的视觉体验。伴随着社交媒体而来的算法与大数据越来越决定我们以何种视角看待现实、记录现实。我们的记忆在数字媒介下逐渐被塑造成近似现实的状态,记忆在社交媒体中逐渐失去个人特征。任何一件事物、一处地点都是由无数个不一样的视角共同构成,而不由算法与大数据所推算出的“最具美感”的机位决定。
《再生Reborn》作者:管天淇
导师组:靳军宋协伟李世奇
《空地铁》作者:鲁宇时
导师组:靳军海军张洺贯
以地铁为主题创作的虚拟现实交互体验作品,体验者通过VR设备进行体验,将一列拥挤的地铁进行元素解构重组成为具备一定挑战和可玩性的规则,以职业属性为切片,结合当前的所处状态、所观所感,重现作者在现实地铁中的某刻情绪体验。以数字合成技术制作,使用Unity引擎完成。
《OZ0713b》作者:贺舟舣
导师组:靳军杭海程可槑
以“反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由视觉化图像、伪学术书籍和动画,声音共同构成的一个虚拟学术成果展。线上以网页的形式存在。该网页具有悬疑性、自由探索性和交互性,由网状逻辑构成。参与者在阅读,观看和聆听中,逐渐对所看到的事物和学术研究的对象产生完整的认知。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观众得以完成“人类中心主义”到“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转变。
王子源教授
《阅读障碍症的知识设计与疗愈》作者:段庚鑫导师组:王子源陈慰平蒋华
《蓝色回忆录》作者:季冉导师组:王子源刘钊王捷
《语龛|LanguageNiche》作者:张菁导师组:王子源强勇吴帆
文学作品被视为连接历史、连接地域的桥梁,描述了地理景观,许多时候也塑造了地理景观。语义随环境、时空变迁而不断被拆解重构,因而对“对象”的描述也需要从单维的考察中脱离出来。作品《语龛|LanguageNiche》串联文学概念、抽象与具象的地理概念,以联觉为切入点进行视觉转译实验;以个体对词汇的冠名,探讨文学与空间形象的新可能。
强勇教授
《表里:气息的追寻》作者:史儒导师组:强勇李玉峰王捷
皮肤包裹着人,就像人类心底里蕴藏着的情感与情绪,我想通过表层皮肤的气味去触及里层的情绪。我将气味贴合到人的身上,而服装就像自我内里的表述,是情绪具象化的自我表达的铠甲。我将虚拟的服装与具象的服装结合,期望可以把自我探寻过程中的崎岖与经历化为舞蹈、挣扎与释放。
《SELF-LOVE》作者:孙伊宁导师组:强勇李宁刘治治
该系列服装通过黑白两种颜色的结合形成相对鲜明的视觉冲击,将婚纱和西服元素同时呈现在同一套服装中,表达了女性可以拥有独立的个性和多重身份,同时可以基于社会和家庭演绎出更多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能性。
《这根掸子来自地球》作者:赵一泽导师组:强勇王子源孙子唯
以鸡毛掸子这一生活物件为创作起点展开想象,创作分为七个章节对应七个装置,每一章节所对应的主题是:《第一章:看上去很美》-感情;《第二章:狗十三》-规训;《第三章:一地鸡毛》-理想与琐事;《第四章:七道门》-自省与克制;《第五章:可爱的洪水猛兽》-形式主义;《第六章:过把瘾就死》-白日梦想家;《第七章:新兵连》-集体主义。
韩涛教授
《动物园》作者:崔译丹导师组:韩涛林彤靳军
在当今网络中,拟人化的宠物往往能得到广泛传播,但那些宠物已经不再是动物,只是人类的单纯投射。作品从这样时代问题出发,将动物与摄影器材相结合,试图创造出后人类语境下的赛博格动物。作品视频分为三个篇章,分别讲述了动物与人从被看到互看再到看的过程,希望能借此引发人们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渡|桥》作者:李杨
导师组:韩涛张文超靳军
机制的快速运行塑造和规范着社会生活,形成一种无形的城市秩序,从特定城市的社会风景叙事铺开故事,寻找抽象的,扰乱常态的“逃逸线”,展开通过渡桥而逃离城市机制与规训日常的想象,最终又把想象禁锢在城市无休止的工程建设模型中,逃逸没有结束,渡桥没有终点。
《信号》作者:任莹月导师组:韩涛石韵媛薛天宠
信号,发射和接收。声音,可以归结为一种听觉电信号。通过这种信号,我们传递大量信息,同时接受着大量信息。但当声音不再被接收,连接是否会断开,信号是否会减弱直至消逝。《信号》基于父亲失聪的左耳制作模型,作品意在为听力障碍者包括父亲和社会建立起桥梁,进而引起社会关怀和重视的观念艺术。
《非等价交换》作者:邓益如导师组:韩涛费俊王黎明
周岚教授
《消化》作者:河知惠导师组:周岚缪晓春赵斌
就像人类身体有分解并吸收食物的消化器官,视频中展示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的体内还有能够消化他人表达和表现的“器官”。为了把人际关系这种虚化概念以视频形式实化,视频试图将社交行为以视觉形象表现出来,形象化为进食,展示当”食物“即他人的言行表达渗入到体内后,进行分解、吸收,到最后排出体外作出反应的阶段与过程。
李卫教授
《知足常乐》作者:奥庆妍导师组:李卫陈小文林彤
通过跳出功能外的“超物质”设计,满足人的感官直觉从而获得良好体验。
从三种需求出发:节食、控糖以及控烟。通过对碗、糖果、香烟的局部设计,使得有限物质在呈现体量上依旧保持充足感。
物质满足外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感,人虽知“不足”亦能知足。同时体现“看山还是山”的意境以及造物需思物外的“惜物”之情。
《万塑更新》作者:李佳一导师组:李卫海军李文龙
从生态问题出发,聚焦减塑问题,并将其转换为设计问题。通过建立万塑更新平台,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复用循环系统和复用概念产品,并基于app平台提供推广加盟平台、产品购买平台、资讯共享、线上服务、社群运营五大功能板块,更好的推动以减塑为目标的复用系统新模式。
《Plan动力MOTOR+》作者:罗森豪导师组:李卫李文龙李世奇
PlanMOTOR+是笔者论文研究成果的验证,是一个将电动产品进行分解、重组的计划。在这个项目中,笔者将五款常用的电动产品进行了解剖研究,验证其产品部件的通用性,将电动产品中的“心脏”与“肌肉”进行模块化重组,在满足所有产品功能与体验的同时,将产业资源最大化利用。
《2022-2200女性安全防护产品发展史》作者:隋心怡导师组:李卫王捷张凡
《2022-2200女性安全防护产品发展史》设定出版于2203年,书中详细总结了不同年代女性安全防护产品的发展。通过对未来情境下女性安全防护产品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构想,设计了危险预测功能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呈现形式,并希望通过设计的手段,引发人们对女性安全防护这一社会问题的思考。
王选政教授
《给姥爷整辆车—针对重度帕金森症患者的出行系统设计》作者:蔡雨阳导师组:王选政冯东升王倩男
《近景未来家庭出行体验设计|METAPHOR》作者:姜子涵导师组:王选政宋协伟王倩男
作品概念基于当下对虚拟数字空间的探讨和无人驾驶技术逐步发展的前提,对近景未来家庭出行空间和出行场景提出新的思考。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数字空间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部分。作品也基于家庭,未来家庭结构会更多元,未来出行场景之中,人们可以在载具内和远方的家人有更真实,更有趣的互动场景,补偿用户对于家庭氛围的需求。未来或许用户需要的只是在载具内的这段时空体验,并不再仅限于对出行目的地的要求。《盲域》作者:强亮亮导师组:王选政张欣荣强勇
在后疫情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居家办公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交通工具不再只是帮助人们在城市中实现空间切换的工具,它是城市的一部分、是空间本身,需要承载更多的日常需要及情感需求。立体化的社会模型由每个人的空间构成。《盲域》从交通工具设计角度出发,对移动空间进行再定义,用交通工具为空间规划到社会规划构建桥梁,差异性与多样性共存,使最朴素的情感有所依。为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方式提出了新可能。
何君教授
《元界面》作者:陈琪心导师组:何君宋协伟王黎明
你看着界面中映射的自己,活在当下,体验未知。元界面是界面的一次归档,创作并收录了从0101——0202的102种体验,通过视觉与触觉两个角度切入现实与虚拟的关系,以碎片化的方式,文本、图像、物品给予人的感官联结,体验界面的无限可能。在这个一切都碎片化的时代,元界面将102个文本、人与机器在某一固定视角下所看到的不同图像相对应,呈现的是人与机器意识相交的瞬间;这些瞬间在界面中被不断的展开、合并,通过视觉让人们体验人与机器意识碰撞的非自然蔓延;用机器通过滤波扫描“界面”本身,还原界面在虚拟中的一种未知状态。未知是下一秒的未知,是潜意识的未知,是界面的无限可能。
《环形电梯》作者:鲁泽华导师组:何君刘骁刘治治
《新通路TheNewPathway》作者:陈佳立
导师组:何君周岚周舒
当虚拟世界语言已渗透进日常生活,元宇宙作为一促成讨论的钥匙,将虚拟世界化身为承载人类未来幻想的场所。当一切事物被发生在虚拟世界中,它将被元宇宙提供未来化、虚拟化的内在意义与外在形态,从而实现事物自体的变化与进化。作品以虚拟世界物性作为哲学根基,试图构造视觉形象设计被发生在虚拟世界后的三维化形态。
张欣荣教授
《翻转加缪TurnCamusInsideOut》作者:李可佳导师组:张欣荣刘治治薛天宠
《关系生长》作者:李昕莹导师组:张欣荣李世奇潘镜如
《临界》作者:林梓瑶导师组:张欣荣王黎明薛天宠
临界情境之下,人所思考的是最接近内心深层的事物。作品以数字雕塑、虚拟现实场景和图像影像为媒介,构建了一场存在主义自我审视的体验。VR场景从标有1-6的骰子展开叙事,立方体的每一个面通往虚拟场景里符号化艺术化的人的境遇。抽象的数字空间就像是无边际的心灵区域,六条怪诞的悖论背后折射了人类难以摆脱的困境。
《亲密关系|BelieveInFood》作者:刘林曦导师组:张欣荣封帅薛天宠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存在特异性认知加工,为塑造理想身材建立主观的新饮食规则而忽视生理需求,将自我意识与身体的统一性割裂,在社会规则指导下,身体客体化成为新的意识形态被反复改造。作品对食物线索再设计,对食物与限制性饮食者的关系进行再认知,食物线索的表达与人的感知及心理、精神反应相呼应,饮食成为双向互动的行动形式。
《下视尘寰中,茫茫若蝼蚁》作者:赵崇民导师组:张欣荣王黎明缪晓春
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是否包罗万象?宇宙中的生命形态是否仅此而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命与非生命的边界问题一再被讨论提及。作品以此为话题,通过对未来生命的多种构想,展现生命形态变化趋势的可能。作品以蚂蚁作为意象与未来建起联系,不仅仅是生命面对浩瀚尺度上的微不足道,也是生命之间辅车唇齿、不息探索的张力。
蒋华教授
《呼吸云雾——个人水经济》作者:高孟琪导师组:蒋华程书馨李玉峰
通过虚构以水作为平行货币的未来,建立起一套水信用系统,以限额的手段使资源浪费与消费建立量化联系。在系统构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装置用以偿还水信用。该装置涉及人、呼吸、云雾、大气与水之间的微妙转换。通过该系统我希望能够重新思考消费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消费与全球生态退化之间的内在冲突,增强公众责任意识,建立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无明火时代》作者:高子童导师组:蒋华王钰雯刘钊
通过探索火所代表的精神能量符号来回应今天不再提倡明火的时代。以当代社会中火的符号、图像、事件为样本,搭建一个根植在互联网中不断生长的开源网站。这个“空间”中充斥着火的在线符号。通过互联网的开源算法构建符号本身,其可生长性变化又转而映射了互联网对火认识的不断丰盈与更迭。火的一种社会性在互联网的开放中被不断讨论和塑造起来。《色度黄|Chroma:AbookofYellow》作者:黄乔导师组:蒋华何君吴帆
我的名字里含有50%的黄,我体内的23%是黄色人体组织。我的肤色、我的虹膜,都含有黄色,这些共同组成了一个黄色的我。我的毕设围绕色彩研究的可能性展开讨论,以“黄”作为研究对象,试用视觉的方式度量黄色的边界。作品将黄色从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标准来认知、讨论、展开这个世界。最后将这些相互关联又不同的表达,装帧裁切成一个255mm的描述“黄”的“色立方”。
《语言展开世界》作者:杨茗月导师组:蒋华吴帆廖柳钧
语言展开世界是一个线上页面,存放关于“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语言的转译是展开认知的路径”这一思考的视听创作。“现实的句法本质,魔法的真正奥秘,就在于世界是由语言组成的。如果你掌握了那些组成这个世界的语言,你就能介此构建你所想的一切。“语言”不单是文字语言,“句法的本质”其实存在于任何语言的系统中。理解语言,也就开始理解世界。
李玉峰教授
《不契·NOTFITIN》作者:黎心翼导师组:李玉峰李文龙周子书
2018年4月10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我国学者完成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首项成果,揭示了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流行状况,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构成重大疾病负担。通过对病理的学术与技术研究,采用音乐、视觉等艺术疗愈手段,缓减COPD患者的身体与心灵伤痛,改善生活质量。我希望通过我设计的海星投影仪、海螺音响以及章鱼香薰机给COPD患者营造出一种集视觉、听觉和嗅觉为一体的一种疗愈空间,对他们的身体以及心理进行疗愈。《北地的风》作者:夏鸣浠导师组:李玉峰张欣荣周博
本次毕设以几位女性为主题和叙事脉络,她们分别是拥有神技的阿婆、表妹和年老的女客。作品使用的布迪厄的场域论与齐泽克应对伤痛的四种本真形态作为理论支撑,思考他们如何在庞杂的环境中生存。《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蜜蜂的危机与生命的契机》作者:于穆晴导师组:李玉峰程书馨梁明
自CCD“蜂群崩溃综合征”爆发后,使蜜蜂种群在全球范围大规模灭绝,将蜜蜂变成了生态脆弱的原因和象征。如果蜜蜂灭绝,由于无法授粉,全球饮食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人类与蜜蜂需要共同面对这场危机。作者透过作品支持蜜蜂——唤起人类的危机意识,作品中作者将以花粉为媒介与电子蜜蜂共同绘制曼陀罗图形,将生态危机信息可视化。用艺术与设计手段面对危机,喚醒和治愈被傲慢、無知和焦虑笼罩的脆弱心灵。
孙子唯教授
《Proustphenomenon乐章》作者:金知隐导师组:孙子唯刘钊程可槑
《呆——Spaceout》,以“大健康”问题与韩国流行的发呆文化现象为背景,重新定义”发呆”的概念,从心理学的层面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艺术疗愈、冥想、催眠疗法,作品设计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心理学理论支撑,导出了一套有助于“发呆”的颜色、形态及动态变化系统,产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情绪疗愈逻辑和方法,帮助观者舒缓心情、稳定情绪、提高注意力,降低压力指数、焦虑指数,达到疗愈的目的。《五行山墙》作者:卓润妃导师组:孙子唯杭海靳军
闽汕地区建筑多数为马背式硬山顶,少数为歇山顶,庑殿顶多为庙用,形制各异的山墙设计恰如其分融入与建筑第五立面的衔接结构中。其设计理念多源于阴阳家的五行相生之道。试图以当代视觉交涉古老的建筑设计哲学,从视觉角度对空间结构加以引用,以产生更多新的视觉效果。
赵斌副教授
《海隅THEISLE》作者:梁若水导师组:赵斌何浩张凡
作品共包含四个创作系列,以“海”为起源,《海隅》为题,分四个阶段:发生期、震荡期、回落期和寄生期,分别用浮游生物、深海热泉、海冰与珊瑚四个海元素代表发生期的萌生、震荡期的颤动、回落期的静默、寄生期的长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融合自然元素与传统资源,以陶瓷灯具、坐具、摆件为载体,作为产品的应用和延伸。《镜中的“我》作者:梁云霄导师组:赵斌韩涛刘钊
城中村是城市中的一块夹缝地,这一特殊的定位决定了其内部独特的运作方式和社会问题;同时城中村和其中的村民也时刻面对着来自外部的刻板偏见。越是亲身体会到这些问题,渺小个体的无力感越会加剧,我只能尝试用创造模型产品的方式传达一些想说又不知如何说的话。在此作品中我创造了一个空想的城中村功能集合。但在外观上如实保留或隐晦夸大了许多关键性特征,正是这些合理或异常的特征构建了今天的城中村,除此之外,为了保留想象的空间,整体没有任何写实涂装,而是模拟还原了产品材质原色。《看得见风景的窗》作者:李熠燚导师组:赵斌张凡傅爱臣
疫情时代,人与微生物的关系再次受到重视。我们对疫情的恐惧心理来自于微生物的无形,这种对于形态的不确定性更是导致了我们对现实的疏远。如今,微生物形态随着观察方式进步而得到更多元展现。以微生物形态变化为起点并加以延伸,利用数字媒体交互和模块化的空间搭建,试图去建立微生态空间和真实生活空间的链接,为观者感知微生物提供全新的观看角度和视角指引。《绕道而行——以路障设计探索人与空间动态重组》作者:滕媛导师组:赵斌李文龙周子书
对常态化的路障进行思辨,以植物作为路障的形态,用植物路障进行空间划分,完成一次有趣的重组。集合气动装置具有的呼吸感,让人在城市空间感受到植物的呼吸,空间的呼吸,以呼吸感的充气变形和人互动,对空间进行重组,让路障是具有“生命”和温度的,尝试以新的形式启发人对空间新的思考。
王龙江副教授
《忧郁的躯体化》作者:赵慧水导师组:王龙江黄泽奎姚路
现代韩国的年轻人的忧郁症和高自杀率是很大问题。他们因为社会的无理要求而承受巨大压力。这部作品表达被社会结构压迫的年轻人所感受到的压抑和孤独。照片的中心被摄物体是它采取的是蜡烛的形式,而脸是看不见的。这个无脸的蜡烛形人物代表了所有现代韩国社会感到被压抑的年轻人。背景是城市的各种要素。城市元素意味着一种压制年轻人的社会结构,也就是一种韩国年轻人被要求的主导性文化。
林彤副教授
《异邦》者:周竞先导师组:林彤周岚廖柳钧
何浩副教授
《在贩卖书写的间隙》作者:罗佳其导师组:何浩杭海刘钊
有人认为“沉默是金”,有人甚至深陷沉默而不自知,但历史上有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沉默的群体,听到沉默者真正的声音,通过分析社会中因沉默而导致悲剧的事件,将失语者的发声转化成书中的孔洞。书籍插入装置转化成真正的声音,奏出掷地有声的乐曲。《化外之境|InTheLake》作者:刘舒扬导师组:何浩李世奇刘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