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走出课堂新闻频道

“走走植”领养活动,家长带着孩子驻足。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高冶牵着移动植物走在路上。

种植在黑土地里的156颗种子,它们有着不同的种类。

乡村的原种

双鸭山的冬天总被厚厚的白雪覆盖,黑土地静谧地沉睡着。

这里几近中国的最东北端,北面是三江平原腹地,东面隔着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庆丰村是这座小城里一个普通村庄,村子里坐落着281户房屋,如今仅剩156户人家长居于此,其中140户是留守老人。村庄正在衰老,一位村民说:“(这里)从你出生那天就这样,到你死亡那天也就这样,没有什么两样。”

两年前的冬天,刘迎回到庆丰村的姥姥家尝试完成她的毕业设计。

刘迎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社会设计方向的学生。2019年年初,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正式开设社会设计方向。在官方介绍中,它被如此定义:社会设计力求在全球语境下,为当代中国的人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公平问题,提供策略性研究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社会设计是用创造性的方法去激活差异的人们,展开对生活的想象,进而展开行动。”社会设计方向的教研室负责人周子书副教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

初回庆丰村,最让刘迎难以忍受的是酷寒。姥姥家还烧着旧时的火炕,每到凌晨四点,她就会被冻醒,脸颊冻得通红皲裂。手指在室外活动10秒后开始僵硬,用于拍摄和记录的相机也时常无法工作。

比起物理条件的艰苦,更大的困难是与村里人的隔阂。姥姥姥爷不理解外孙女要在村子里“折腾”些什么,刘迎在村子里收集风干植物,想以此为灵感进行创作,却被姥姥一把火烧掉。“平日里他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这有什么用’。”刘迎说。

事实上,在刘迎回到家乡时,脑海中并没有周密的设想和计划。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训练带给她的,是在电光火石间捕捉到灵感并为之实践。跟随周子书在成都做艺术疗愈工坊时,刘迎曾带着小朋友们就地取材,用植物的汁水作为颜料作画。这个想法的灵感来自于,她在前一天不经意间瞥见一位阿婆的手被核桃果的外壳染成了青黑色。

雪是庆丰村在冬日最常见的事物,刘迎决定在村子的正中央搭建起雪屋,利用雪打破和村民的那层隔阂。商店的阿姨帮她为雪砖浇水定型,村医送来装着医疗用具的废旧纸箱做雪屋的房顶,还有村民把家里剩下的“福”字插在雪门上作装饰。

“在这个外界信息流动缓慢的小山村里,我从乡村的边缘逐渐转移到乡村的内部成为了新闻和话语中心。”刘迎在创作手记中写下。她借助搭建雪屋,真正成为了一名“村民”。

刘迎意识到,整个乡村都贯穿在“农”字之中,遵农时、务农事。正临春季播种,姥姥在家里摆弄起“原种”,这是上一年优秀果实留下的种子。老人们留下它们,种在自家的院子里,既节省了一部分开销,也想保留一些食物旧时的味道。

以此为灵感,刘迎从村子的156户人家中收集了共计156颗24类作物的原种,制作出来156份“种子盒”,里面包含种植手册、本地黑土和村民的自留种子,再把它们作为一份小小的礼物寄到“农二代”“农三代”城市移民的家中。在她看来,土地维系着家乡,种子是从其中孕育出来的生灵,某种意义上,人和植物代表着相同的意象。

刘迎在庆丰村停留了五个月,她将在村里的实践概括为“雪屋计划”和“原种计划”,构成了毕业设计的主体部分。外出务工的游子给刘迎发来消息,他们收到种子后,把它种在城市的阳台上、花园里,还常跟家中老人交流如何能培育好这些种子。种子让老人和年轻人再次连接在了一起。

真实的世界

刘迎不喜欢“触摸不到的东西”,学院里的教授常提出来那些“很大的概念”,诸如人类的未来或是星球的存亡,都让她觉得过于遥远,身边具体的事物才是最切实的。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在1971年发表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被认为是这一学科的先声之一。二战后的西方世界,正是商业主义设计风头最劲之时,设计界被商业利益驱动裹挟,缺失对社会责任的考量。他极力反对华而不实、琐碎、无用的设计,倡导设计师应该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为穷困者设计、为最广大的社会福祉设计。

以服装设计为例,他认为高端的时装设计不过是“往有癌细胞的痛处贴创可贴”,真正的需求反而被遮蔽了——为残疾人设计衣服,使他们自己穿衣和脱衣成为可能。

2014年,周子书从英国中央圣马丁设计学院毕业后,回到硕士母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任教,将“社会设计”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每年都有学生一开始觉得社会设计好酷,觉得我做的事情好酷,但是一旦让他们实操起来,很多人都放弃了。”周子书说。

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在实践中确认彼此的旨趣是否合拍。在社会设计的课堂上,周子书带着学生们不断探访真实的世界,去过养猪场,也和格子间里的程序员打过交道。路途最远的一次,他们来到了新疆和田墨玉县。

墨玉县的孩子们给周子书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决定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学们一起做一个简单的摄影工作坊,教给当地孩子们基本的摄影方法,鼓励他们记录下珍贵的瞬间。他们还为孩子们和家人拍摄了全家福合影,在当地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这些全家福合影被打印成一人高的巨幅相片,张贴在自家门口的墙壁上。

在沙漠深处,周子书用村上仅有的广播喇叭,为沙漠里的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在青岛录制的大海的声音,波浪声中夹杂着海鸥的鸣叫。有小朋友听出来了这是大海的声音,他说,自己之前跟着爸爸妈妈去过大海。

“是哪里的大海呢?”周子书问。“喀什卡拉库里。”小朋友回答道。帕米尔高原上的湖泊,对他来说,就是大海。

团队为“听海”拍摄了一个小短片,在视频的结尾,一个小男孩跑向站在沙丘上的周子书,问道:“你明天还会再来吗?”

周子书把这段经历称为“生命里难得的一次对话”。现实有些无能为力,海的声音不能永远在沙漠响起,“改造社会”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这至少给孩子们带去了些什么。

落地

设计的商业化是个现实的选择,而与它在伦理上针锋相对的社会设计却如同在建造一个乌托邦。“好像一谈起钱,社会设计就有点变味儿了。”高冶说。今年,他刚刚以研究生的身份,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社会创新研究专业毕业,并且把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走走植”作为了创业的起点。

自2021年开始,高冶频繁往来于北京和深圳之间。在深圳,他作为一名实习设计师,跟随深圳市城管局的团队共同完成社区“共建花园”项目的设计与更新。

若将城市里的花园理解为绿化用地或街心公园,它们其实随处可见,在城市中央带来了一抹清新的绿色或短暂的休憩之处。而“社区共建”的花园却在城市中很难寻觅到,这是一个社区共治共享的产物,通常是将闲置土地分割成小块租借或分配给个人和家庭用于种植蔬果,需要社区的居民共同打理和维护。

“传统的社区概念,就是一群人待在一个地方,形成共同的生活习惯,然后慢慢变成这个社区的一种文化。但是深圳几乎没有可以慢慢等你变成文化的地方。”高冶说,流动是这座城市的特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的流动人口达到了总人口70%以上,流动人口为城市带来了发展的活力、急促的步调。

结束实习后,高冶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社会设计项目,将“社区花园”和“流动”结合起来。既然人是流动的,那么何不让植物也流动起来?

在高冶的“走走植”项目中,居民可以把每一株植物“领养”回家,放在自己家中日常照顾。高冶用再生材料为植物设计出了特殊的箱体样式,在底部装上轮子,还配备了牵引绳。这样,植物也变成了宠物,可以被领养的居民们“拉”到楼下,组成传统意义上的社区花园。

领养的居民被叫作“植爸植妈”,他们领养的信息被记录在箱体上,包括为植物取的昵称和自己亲手绘制的植物简笔画。领养活动通过事先报名的形式组织起居民,高冶会在活动当天为“植爸植妈”们分发“走走植”的养护指南,告诉他们如何养护这些植物。

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高冶曾经在两个国内运营社区花园的机构实习过,他发现这些机构都需要靠别的项目来“养活”社区花园,无法达成成本与收入的平衡,而他想要探索社区花园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而高冶最希望的是,能够有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花园的建设当中。因为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人们才真正愿意长久维护这个花园。“就算丑,花园也是自己做的,设计师做的东西反而让他们觉得高高在上。”

截至今年7月,高冶已经举办了17场“走走植”快闪活动,5场“走走植”展览,共有415位“植爸植妈”参与领养植物,地点涉及北京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深圳的节日大道商圈。这项设计走出了校园,最终落地于社会。

“曲折”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周子书反复问刘迎和高冶一些直击内心的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为什么是你来做?为什么现在做,而不是以前做?

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它触及了每个人生活的原动力。周子书希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去建构生命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提高效率、走捷径,最终成为系统的工具。

他的最高期待是,学生在做社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社会的“曲折”,还能展开自身的“曲折”。

“社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一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已经很好了,因为他们才是未来的社会。”周子书说。

在回到家乡做毕业设计之前,刘迎原本打算去英国留学,几个月的乡村生活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现在,她在一家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公司工作,负责项目运营和策划。从坝上草原到鄂西群山,她的工作地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帮助有意愿改造的村民将自家的住所改造成民宿。毕业设计帮助她了解了中国乡村的结构,也在她的心中留下一个原点。

“也有工作是每天两点一线,坐在写字楼里机械地完成一项工作,精力耗尽了就可以回家了。”刘迎说,“可那样你的世界就被局限起来了,我很想知道其他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她想与社会发生直接的接触,从中获得真实的反应与感触。

高冶在构思“走走植”时,想让植物和人一同流动起来的一个原因正是,他自己即为深圳流动人口中的一员,对在外的漂泊生活感同身受。他说,培育植物也是在流动中找到安定感的一个方法。

THE END
1.创意设计欣赏,2019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毕业设计展「延」《基于儿童非智力教育的交互立体书设计》 作者:蔡易南、曹宇涵 指导老师:张克俊、郑林风 《基于AR技术的海洋环保交互设计》 作者:陈律先 指导老师:张克俊 《音乐可视化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孙天霖 指导老师:孙凌云 《基于声音的心理疗愈交互设计》 作者:袁明清 ...http://m.ugainian.com/news/n-7177.html
2.天津城建大学2024届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名单公布34 沧·生——基于“织补”理论下的港九片区韩仓河沿线整体景观及乡村风貌规划设计 ( 一 ) 徐静涵 王琳 建筑学院 (联合毕设) 35 污水厂景观营造与河道生态修复景观规划设计 吴朝辉 阎淑龙 建筑学院 (联合毕设) 36乡村疗愈视角下东钓台村设计 王春阳 霍艳虹 建筑学院 (联合毕设) ...https://m.sme-gov.cn/tianjin/news/43779.html
3.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4届本科生优秀毕业作品展——设计篇次所展览的数百件艺术作品,包括国画、油画、书法、水彩、版画、装饰画、艺术设计等种类,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气息,是你们四年专业学习之后毕业创作和设计成果的集体呈现,凝结着二零二四届全体同学及其指导老师的辛勤汗水,所创作作品无论成熟还是稚嫩,都饱含了每一位同学蓬勃的艺术激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和...http://jsrw.cn/h-nd-42976.html
1.springboot毕设科学养宠程序+论文通过该系统,宠物主人可以便捷地获取专业的宠物养护知识,与其他宠物主人分享经验,共同学习成长。同时,系统还能根据宠物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喂养建议、洗护产品推荐以及看病指南,极大地提高了宠物养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设计并实现一款功能全面的“科学养宠”系统,通过整合宠物养护知识、用户互动交流...https://blog.csdn.net/sheji308/article/details/143723769
2.毕业设计成果序号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制 毕业设计选题名称 毕业设计展示网址 毕业设计成果 1 播音与主持 雷梦玲 ...173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 袁宇璐 3 《宠物殡仪》纪录片调色与制作 https://bysj.arthn.com/gd-expert/...377 环境艺术设计(景观方向) 宋悦 3 《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基于疗愈当代青年精神内耗景观空间设计...https://www.arthn.com/html/1048/
3.设计毕业秀中央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本科2020年的毕业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采用了网络展览方式,这给毕业创作和展览带来别开生面的效果,希望借此独特的方式,呈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同学们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和艺术思想,那些“可见”和“不可见”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预祝毕业生展圆满成功。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771558463%3Ftype%3Dlike%26type%3Dlike
4.蚂蚁新村答案最新(持续更新)蚂蚁新村答案今日答题答案4月2日:猜一猜:“颂钵疗愈师”主要是用什么方式进行疗愈声音 4月1日:非遗小常识:以下哪一项是我国二胡演奏的经典曲目《二泉映月》 3月31日:以下哪个职业以设计制作人偶为主要工作人偶师 3月27日:婚礼缺少合适的伴娘,以下哪种职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职业伴娘 ...https://mip.ali213.net/gl/html/757877.html
5.(推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5篇1、职业通道设计 目前自己定的大致计划是:毕业要求到达——过运算机更高等级、英语六级——课外扩大自己的知识——得到职位。 2、具体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教材主编。公开发表生涯规划相关论文二十余篇,xx图书馆阅读疗愈专家组成员。 讲座时间:11月29日晚 主办单位:...https://www.wenshubang.com/zhiyeguihuafanwen/4118883.html
6.热闻·新职业艺术疗愈师:当艺术成为良药外卖运营师、捏脸师、宠物代喂养、农村无人机驾驶员、艺术疗愈师……近几年,新经济、新业态催生出了不少新兴职业。 这些灵活性、自由度较高的新职业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这些新职业到底“新”在哪?从业者的日常工作状态如何?新职业折射了怎样的社会新需求? https://m.ql1d.com/new/general/2123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