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应知应会100问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虽然源自制造业,但是对于提升质量、提高绩效、降低运营风险、精简运营、提高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富有成效。我们观测业务管理层级多、流程链条长、涉及业务部门和企业多,通过应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关于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一整套闭环的规范性标准,以数据为主线,重构业务流程,优化岗位职责,调整资源配置,引入风险管理思维,完善配套制度和标准,进一步提升观测系统稳定性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观测业务管理效率和标准化水平。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中国气象局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并明确指出“质量问题的关键是制度和措施”,“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党中央国务院也陆续出台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我们要严格按照总书记和党中央要求,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提高到质量和效益上,把提高气象观测质量作为我们实现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

经过多年业务发展,观测设备基础设施和气象设备有了很大的改进,整体标准化程度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质量体系不完善、质量环节较繁琐,质量标准不高等,亟需通过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来强化观测过程监管、提高数据质量、增加数据有效供给。但是我们软实力距离国际高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治管理、低效管理和重复管理等现象。

通过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灵活运用标准中蕴含的科学管理经验和方法,将逐步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我省气象观测领域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该决定是基于气象观测体系严谨、全面的优势,也是面向进一步优化提升观测业务质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气象其他领域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实践经验,为整体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观测质量体系的建设将进一步梳理和优化气象观测业务管理工作,搭建涵盖需求分析、站网设计、装备发展、项目建设、业务运行和用户反馈在内的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整体框架。

(1)搭建涵盖观测业务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整体框架。通过导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过程方法为抓手,结合本省气象观测工作特点,充分借鉴试点省份建设经验,推动综合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2)提高体系的集约化水平。基于ISO9001的管理框架,通过梳理、完善和优化,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打通装备保障、数据采集、质量控制、运行监控、数据服务、应用反馈、评估改进等观测业务中各子业务的横向流程,实现观测业务高效流转和各子业务的底层数据互通,提升气象观测服务效率。

(3)实现体系自身的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能力。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外部审核的监督模式提高观测系统持续改进优化能力。按照“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系统流程形成业务闭环,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4)提高综合观测系统质量和效益。建立完善面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梳理优化从数据采集到数据质量控制的核心业务流程,增强数据各环节的可追溯性。同时,通过用户反馈机制完善数据需求指标,增强数据可用性。

(5)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通过引入内审机制,以及培训和体系建设过程参与,逐渐培养出一批既精通业务,又善于发现问题,并为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建议的内审员队伍,并以点带面,促进全员形成标准化管理意识。

(6)开展ISO9001体系认证。通过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开展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评估认证,促进并推动气象观测领域管理系统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

观测精准智能高效科学管理创新发展

观测精准各类观测数据要满足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要求,准确的观测数据能够及时到达预报、服务人员桌面,当观测设备、通讯网络发生故障时,保障人员能够及时修复。

智能高效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及气象观测智能化发展,实现观测数据采集、传输、质控、产品制作快速高效。

科学管理以科学标准为基础、以系统化、目标导向、PDCA等科学管理理念为指引,构建符合客观规律的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使气象部门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

创新发展各级管理、观测人员,要具有改进和创新的思维,在观测设备、观测方法、观测产品、观测管理等方面不断持续改进。

根据江西省气象局制订的观测业务发展战略方向及质量方针,同时借鉴国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江西省气象局综合观测质量管理体系2019—2021年总体质量目标含多个方面,包括:

(1)观测业务系统稳定运行;

(2)观测业务数据准确及时;

(3)重大活动期间气象观测保障零事故;

用户满意度大于90%。

(1)与用户需求相结合: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以观测业务现有规章、制度和标准为基础,充分结合本省的业务实际和特点,紧紧围绕业务发展的根本需求,进行业务流程梳理、体系构架设计和搭建。同时,结合用户沟通和反馈机制,依据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管理、提升技术水平。

(2)与气象观测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建设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管理制度、规范和标准。全面提升观测业务发展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优化岗位职责和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为发展气象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

(3)与综合观测业务体制改革相结合:通过业务梳理和整合,保证观测业务各子系统的无缝对接,保证业务无重叠,实现观测数据格式统一,数据共享,产品兼容。通过体系建设的带动作用,形成全系统抓质量的强大合力,为深化综合观测业务体制改革做好支撑。

(4)与WMO在质量管理上的最新指南相结合:按照ISO9001的要求,以文件体系建设为重心,初步建成三级气象观测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同时要处理好体系文件和现有规章制度、管理文件的关系,体系文件是对现有管理文件的完善和补充,而非取消和否定。

(5)与外部专业第三方力量相结合:为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效,系统设计与搭建过程需与外部专业第三方力量相结合,并对最终建设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1)文件整理。收集整理现有观测业务工作涉及的工作指导性文件,包括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上级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文件以及本单位制定的规范业务工作的文件等。

(2)工作调研。梳理目前各项观测业务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现状调研总结和差距分析。

(3)流程梳理和风险识别。梳理对应工作事项和关键节点及业务流程,确定各流程、各级别间业务接口的相互关系;开展各项业务流程环节风险和机遇的识别、评估与确定。

(4)完善管理文件体系。明确何人、何时、何地、依据什么文件做什么工作、如何做,并绘制流程图。在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整合、完善、补充现有标准、技术要求、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形成“留废改立”清单并编制体系文件。

体系文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文件,是对现有规章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以现有业务的规章、制度、规范和标准为基础构建体系文件,对现行业务进行一次“体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在体系文件的建立过程中,通过全面、细致地排查不适合业务现状、不适于高效管理、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标准、规范和制度,按职责权限做好“留废改立”工作,立行立改或提出建议,不断完善气象观测业务的标准化和法制化,提高标准规范的实用度和执行度。

持续改进是ISO9001标准的重要质量管理原则之一。体系建设不是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终点,体系认证更不是建设的核心目的,切实提升管理水平才是最终目标。要按照PDCA(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持续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坚决执行体系文件,不断通过考核、运行和审核来进一步改进完善,确保气象观测业务运行始终符合各项业务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好内审员队伍作用,鼓励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言献策,全面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际上是理念的更新,管理的重构,质量的提高。领导作用始终放在重要位置,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起关键和决定性作用。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就是由繁到简的过程,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为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资源,积极协调管理部门和有关业务单位,全力推进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

指省气象局、各设区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气象局的三级管理。

(1)综合气象观测质量管理;

(2)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

(3)综合气象观测技术发展;

(4)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应用支撑等;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江西省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西省气象部门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观测业务稳定运行能力与观测质量效益大幅提升。随着中国气象局气象现代化“手段、过程、产品、管理”四综合的建设要求,对综合气象观测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观测业务体系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主要的风险和机

遇表现在:

(1)以科学需求与业务需求为牵引的观测规划、站网布局与统筹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进一步增强,观测系统建设设计中不同观测手段的互补、协同的综合利用能力不足。

(2)观测业务从获取到应用环节众多,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体系上下层级复杂,各环节责任不明确清晰,风险环节增多。信息化、集约化与标准化能力建设需要加强。

(3)观测业务的重叠性与交叉性日益增长,人员投入与业务质量的提高不成正比,科技手段的应用不足,综合气象观测运行效率需要提升

(4)以观测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尚不全面,满意度为指标的反馈改进机制尚不完善,造成业务质量无法及时反馈、修正,业务持续跟踪与管理能力亟待增强。

(1)强化科学规划,强化执行观测行动计划,强化项目导入标准化;

(2)完善业务准入、评估与持续跟踪制度;

(3)推进地面观测自动化;

(4)建立标准化数据共享平台;

(5)强化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仓储制度和采购制度;

(6)提升维修维护集约化管理水平,实现对全局外供方及备件的统一管理。

——对于上述规划和措施,均通过融入管理体系各过程及通过目标绩效的制订和测量分析来实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中作为输入进行评价,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变更。

业务过程、支撑过程、管理过程

业务过程是气象观测之根本,包括技术发展、装备业务、数据业务等;支撑过程为业务过程提供必要的标准规范、装备计量检定和准入等软性支撑;管理过程是对各项业务过程和支撑过程进行总体的管理、资源提供和监视和测量。

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时与省局所处的政治、社会、法律法规、技术、市场、自然地理等有关的外部环境因素;同时和气象部门自身发展战略、管理、文化、组织知识、资源配置和绩效等有关的内部环境因素。

b)上级主管部门:中国气象局、江西省人民政府等。

c)供应方:物资供方、维修、服务等外包供方等。

d)全省气象局内部工作人员。

e)政府机构(国家政府机关)。

f)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众等。

能够持续稳定的按照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给各级组织、社会团体、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服务,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活的不断变化的需要。

目标管理法、风险控制法、职责分配法、资源配置法、PDCA过程控制法、5W1H策划法等。

接受、使用江西省气象观测数据或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制作的产品(输出)的组织、团体、个人。

指气象观测数据及其加工产品。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第三方外部审核。

体系架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构建业务过程(“3”)、支撑过程(“5”)和管理过程(“2”)三大过程。即3-352体系架构。其中,业务过程分别为“技术发展”、“装备业务”和“数据业务”三个业务类别;技术支撑过程分别为“文件管理”、“标准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管理”、“供应方管理”五个工作项;管理过程分别为“行政管理”和“综合管理”两个工作项。

质量手册:党建工作和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它阐明了气象观测质量方针、目标等,规定了江西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管理过程、业务过程、支撑过程的原则、职责和活动顺序。

程序文件:为完成目标所规定的途径(方法)。

作业指导书:规定体系运行的操作性文件,是程序文件的细化和补充。

第一,确立气象观测工作质量方针;

第二,建立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目标,并转化为可测量的指标体系;

第三,依据方针和目标的要求,将气象观测工作过程归纳为三大过程;

第四,按照“5W1H”即: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何时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要求,落实气象观测工作职责和形成气象观测工作程序;

第五,按照体系关于“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效,有效的要有鉴证”的要求,对气象观测各项工作进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做到过程闭环控制;

第六,通过自查、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对气象观测工作进行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保证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和提高。

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1)P(plan)策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

(2)D(Do)实施,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A(Act)改进,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不合格工作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内审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审核组、下发内审通知、制定审核计划、召开首次会议、现场审核、召开末次会议、内审组提交内审报告、被审核单位整改和审核组跟踪验证等。

管理评审就是最高管理者为评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管理评审的主要内容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就管理体系的现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方针和目标的贯彻落实及实现情况进行正式的评价,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评价活动来总结管理体系的业绩,并从当前业绩上考虑找出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同时还应考虑任何可能改进的机会,并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自身的改进方向。

1.确保江西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的建立、实施和保持;

2.及时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观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情况,包括持续改进的需求;

3.通过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确保江西省气象部门职工的质量意识和满足用户要求的意识得到不断提高;

4.就江西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事宜负责对外联络。

不符合项是指某一客观事实不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这里所指的标准就是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所规定的要素的基本要求。

发生不符合项时,党组织应:

作出响应:

1采取措施控制和纠正不符合项;

2处理不符合项造成的后果。

评价消除不符合原因的措施,通过采取以下措施防止不符合项再次发生或在其他区域发生:

1评审不符合项;

2确定不符合项的原因;

3确定类似不符合项是否存在,或可能潜在发生。

(3)实施所需的措施;

(4)评审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5)对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改;

(6)需要时,更新策划期间确定的风险和机遇。

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不符合项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技术发展、装备业务、数据业务。

a)研发策划;

b)研发项目申报;

c)研发项目立项;

d)研发项目的实施;

e)研发项目的验收。

数据业务质量过程包括8种5大类观测,分别是地基遥感(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中心站(雷电、水汽等)、地面观测(自动站、土壤水分等)、大气成分(含温室气体)、探空观测(特指气球探空)。

观测数据信息提供的代表性、完整性、连续性、准确性、比较性、及时性和时效性。

a)在运作过程中应获得有关观测业务质量特性的信息。并根据观测业务作业的复杂程度、特性的重要程度以及有关观测业务人员的技能水平等因素,获得、或编制开展观测业务活动的作业指导书,并有效实施。

b)大探中心组织并指导设区市、县(市、区)气象局配置,并使用合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并对这些设备实施控制;

e)配备胜任的人员,包括人员所要求的资格;

f)当观测业务活动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应对观测业务运行过程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确认,并定期再确认;

g)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人为错误;

h)实施观测数据信息传输放行、产品制作、产品服务和服务后的活动控制。

a)省局审核、上报观测业务运行准入和退出申请。

b)业务运行准入的观测项目,应当执行中国气象局统一颁布的业务技术规范并参加业务质量考核。

c)经批准业务运行的观测项目,应多渠道筹措经费,配备相应技术装备,建立稳定的业务运行维持经费和装备保障机制。

站址管理、场地管理、无线电频率管理和探测环境管理。

由量值传递、建立计量标准、保持标准量值、全国气象计量业务计划控制、省级气象计量业务质量督察、国家级气象计量业务能力建设等业务项目组成。

b)观测站网;

c)观测装备、物资;

d)业务软件系统;

e)信息和通讯技术等。

地面气象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气候观象台、基准气象站、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站。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此外还有无人值守气象站。

(1)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的物体。

(2)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1)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北向扩展10m。

(2)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m),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cm。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

迁移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须在新址和旧址之间进行至少1年的对比观测。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必要时进行2年对比观测。对比观测必须在新址和旧址观测场内进行。对比观测的设备为自动气象站,对比观测要素为气压、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对比观测一般在批复迁移后进行,自1月1日开始。

(1)应具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使用许可证,或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用于观测业务;

(2)准确度满足规定的要求;

(3)可靠性高,保证获取的观测数据可信;

(5)操作和维护方便,具有详细的技术及操作手册。

能见度观测仪安装要避开常出现地方性烟雾的地方,周围不要有高大的障碍物。发射器和接收器都不能朝着强光源(如太阳光)或强的反射面(如积雪)等,但也可采取屏蔽或挡板达到这种要求。安装高度为1.5m左右,仪器底座要十分牢固。透射能见度仪基线要测准,并对准光轴。电源和通讯电缆要可靠。

平时要注意维护发射器和接收器镜面清洁,如有降水、凝结物或灰尘附着,应及时清除。仪器均应定期校准,才能保证测量气象光学视程的准确度。

能见度观测仪均能自动采样,取平均值输出能见度连续变化。

2019年6月15日起,根据观测司批复的试运行实施方案,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试运行。

雪深观测地段,应选择在观测场附近平坦、开阔的地方。入冬前,应将选定的地段平整好,清除杂草,并作上标志。

气象站一般用量雪尺(或普通米尺)来测量雪深。量雪尺是一木制的有厘米刻度的直尺。

(1)符合观测雪深的日子,每天8时在观测地点将量雪尺垂直地插入雪中到地表为止(勿插入土中),依据雪面所遮掩尺上的刻度线,读取雪深的厘米整数,小数四舍五入。使用普通米尺时,若尺的零线不在尺端,雪深值应注意加上零线至尺端距离的相当厘米数值。

(2)每次观测须作3次测量,记入观测簿相应栏中,并求其平均值。3次测量的地点,彼此相距应在10m以上(丘陵、山地气象站因地形所限,距离可适当缩短),并作出标记,以免下次在原地重复测量。

(3)平均雪深不足0.5cm记0;若8时未达到测定雪深的标准,之后因降雪而达到测定标准时,则应在14时或20时补测一次;记录记在当日雪深栏,并在观测簿备注栏注明。

(4)若气象站四周积雪面积过半,但观测地段因某种原因而无积雪,则应在就近有积雪的地方、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地点测量雪深(雪压同)。如因吹雪或其它原因使观测地段的积雪高低不平时,应尽量选择比较平坦的雪面来测定。

丘陵、山地的气象站四周积雪达到记录积雪标准,但由于地形影响,测站附近已无积雪存在时,雪深不测量(雪压同),但应在观测簿备注栏注明。

取消地面状态、低云量、雪压、小型蒸发、辐射作用层状态、大气浑浊度等6个观测项目。

下垫面温度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统称地温。

下垫面温度包括裸露土壤表面的地面温度、草面(或雪面)温度及最高、最低温度。

浅层地温包括离地面5、10、15、20cm深度的地中温度。

深层地温包括离地面40、80、160、320cm深度的地中温度。

地温以摄氏度(℃)单位,取1位小数。

测量地温使用玻璃液体地温表和铂电阻地温传感器。

(1)安装

草温/雪温的观测区域位于裸地地温观测区西侧,草地面积约1m2。传感器安装在距地6cm高度处,并与地面大致平行。连接电缆大部分埋设在土壤中,但在传感器一端有0.5m左右的电缆露出地面,可方便移动。

在冬季,当有降雪但未掩没草层时,继续进行草温观测。当积雪掩没草层时,将传感器置于原来位置的雪面上,这时测量雪面温度,并在观测簿备注栏内注明起止日期。积雪融化后,继续观测草温。

观测场无草层的台站,仍按上述方法观测。

(2)维护

当草株高度超过10cm时,应修剪草层高度。

观测雪温期间,应经常巡视雪温传感器,使其置于积雪表面上。其操作方法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表有积雪时的操作方法相同。

雨淞、雾淞凝附在导线上或湿雪冻结在导线上的现象,称为电线积冰。附着在导线上的霜、干雪花和沾附的雨滴,因气温下降至零下而冻结少量的冰,都不作为电线积冰。

从积冰架上的导线开始形成积冰起,至积冰消失止,称为一次积冰过程。有电线积冰观测任务的气象站,须视机测定每一次积冰过程的最大直径和厚度,以毫米(mm)为单位,取整数。当所测的直径达到以下数值时,尚须测定一次积冰最大重量,以克/米(g/m)为单位,取整数:

单纯的雾淞38mm

雨淞、湿雪冻结物或包括雾淞在内的混合积冰31mm

电线积冰观测,应在电线积冰架上进行。

(1)采用定向天线(雷达)观测系统的高空气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观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5°,特别是观测站盛行风下风方向120°范围内的障碍物对观测系统的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2°。在观测气球施放场地半径50m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无架空电线、建筑、林木等障碍物。

(2)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空气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接收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5°。在气球施放场地半径50m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无架空电线、变压器、建筑、林木等障碍物。

(3)高空气象观测站的电磁环境应满足观测系统的要求。由国家无线电频率管理部门审定的气象探空系统所使用的无线电频段,不允许其他部门或个人非法使用。

(4)高空气象观测站应有符合国家供电规范的电源和满足实时资料传输要求的通信方式。其水、电、暖、交通等附属设施齐全、便利。

(2)需临时增加高空气象观测时,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批准,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定时常规高空气象观测应在正点进行,不得提前施放。如在正点后75分钟内无法放球,该时次观测停止进行。

(4)遇有近地层高空风失测(海拔高度≤5500米),应在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用经纬仪测风(小球)的方法补测,确因天气原因无法补测的,按失测处理。

土壤水分自动观测采用北京时,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以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为观测时钟;采集器与计算机应每小时自动对时一次,以保持两者时钟同步。

探针式传感器、插管式传感器。

田间标定以仪器观测的10cm土层体积含水量变化为判断标准,在小于10%、10%-15%、15%-20%、20%-25%、25%-30%、30%-35%和大于35%等七个不同土壤水分体积含量区间进行相应的人工对比观测。原则上每一个土壤体积含水量等级样本数不少于4个,总样本数不少于30个。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器应每2年检定1次,不得使用未经检定、超过检定周期或检定不合格的仪器。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文件是指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业务终端计算机内生成的数据文件。包括正点土壤水分测量数据文件、实时土壤水分测量数据文件。

(1)侵占、损毁、擅自移动气象设施或者侵占气象设施用地;

(2)在气象设施周边进行危及气象设施安全的爆破、钻探、采石、挖砂、取土等活动;

(3)挤占、干扰依法设立的气象无线电台(站)、频率;

(4)设置影响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功能的干扰源;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其他危害气象设施的行为。

(1)在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周边2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或者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1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10的建筑物、构筑物;

(2)在观测场周边500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3)在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修建铁路;

(4)在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挖筑水塘等;

(5)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1)在观测场周边8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8的建筑物、构筑物;

(2)在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3)在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修建铁路;

(4)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挖筑水塘等;

(5)在观测场周边3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国家基准站为2000米;国家基本站为1000米;国家一般站为800米。

观测场以外高于观测场平面1米以上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作物等物体。

国家基准气候站站址应至少保持50年稳定不变。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站址应至少保持30年稳定不变。

(1)仪器装备开展计量检定、校准

(2)观测站站址迁移

(3)观测业务退出业务运行

(5)海上气象浮标观测站大修

(7)其他非人为原因导致观测业务中断的特殊情况。

依据能见度的观测原理,能见度仪主要有散射式能见度仪、透射式能见度仪等多种类型。

每3-6个月清洁一次透镜,或视情况及时清洁。

(1)雷达站址周围无高大建筑物、高大树木、山脉等遮挡。在雷达主要探测方向上(天气系统的主要来向)的遮挡物对天线的遮挡仰角不应大于0.5°,其他方向的遮挡角一般不大于1°。

(2)雷达天线所在位置以经度、纬度、海拔高度表示,经纬度定位精度应小于3秒,海拨高度测量误差应小于5米。

(3)建站时应绘制四周遮挡角分布图,以及距测站1千米高度和海拔3千米、6千米高度的等射束高度图。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应重新绘制遮挡角分布图、等射束高度图,并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4)雷达站周围不能有影响雷达工作的电磁干扰;

(5)雷达站应具备必要的通信、水、电、路和消防设施,人员生活基本条件及自备供电能力。

天线座水平、天线伺服控制精度、天线波束指向等。

立体扫描模式(VOL)、圆锥扫描模式(PPI)、垂直扫描模式(RHI)。业务观测主要以连续自动立体扫描模式为主。

(1)雷达开机前应当检查电源电压,天线位置,并确保天线附近无人,严防天线转动和微波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2)开机时应当检查系统中各项设置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雷达各分机是否处在正常工作状态,检查雷达系统的产品生成、使用终端及通信网络等是否正常,并按照规定步骤开机。

(3)雷达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后,确定观测模式。

(4)雷达系统运行过程中,雷达工作人员应注意监视运行状况。

(5)业务工作人员必须注意回波演变,监视重要天气的发生发展,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报告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信息。

(6)雷达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存储数据,生成和传送规定产品。

(7)观测结束时应当按规定步骤关机。

(1)县局根据年度计量检定计划,填写备件申请表提交至所属市局,由市局汇总备件申请表后提交省大探中心。

(2)省大气探测技术中心检定所依据备件申请表向供应站申领仪器,进行仪器检定,按国家级自动气象站检定省级作业指导书操作。

(3)省大气探测技术中心供应站将检定合格仪器与证书按台站检定申请表需求发送至县局,并登记。

(4)台站接收并检查仪器后,进行传感器更换,并登记,更换下的传感器寄回省大探中心,供应站接收并检查登记。

送检一般在每年7、8月份采用集中送取形式。送检前提前半月与检定机构联系。

“谱数据文件”、“降水现象自动观测分钟数据文件”。

本办法所称的气象观测业务事故是指因人为原因造成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断,伪造涂改毁坏数据,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情况。

观测业务事故分为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主要包括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

(1)因人为原因导致出现以下观测业务中断情况:

新一代天气雷达单站出现连续15天以上(30天以内)观测数据全部缺失或错误。

气象卫星的二级故障,地面应用系统的二级故障。

高空气象观测单站出现连续4个观测时次以上(6个时次以内)观测数据全部缺失或错误。

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单站出现连续3天以上(6天以内)观测数据全部缺失或错误。

大气成分膜采样、瓶(罐)采样业务中断或样品丢失、损毁等其它原因导致数据缺测连续2次。收到样品后3个月以上(4个月以内)未完成分析。大气成分在线观测单站数据缺测达3天以上(7天以内)。

运行监控中断2天,一、二级应急响应期间连续中断12小时以上(24小时以内)。计量检定、维护维修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影响业务保障60天以上(90天以内)。

(2)一年内单站气象探测环境评估得分降低20分以上(30分以下),未按要求上报且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申请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上岗证考试的人员如为大气科学类专业,则须在县级综合业务岗跟班3个月以上,非大气科学类专业则须跟班6个月以上,且通过市局组织的县级综合业务上岗证预考,才具备省局上岗证考试资格。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考核内容包括地面观测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地面观测数据质量、人工观测和发报质量四方面。

设备运行保障质量以设备业务可用性(即稳定运行率)为考核指标,观测资料传输质量以传输率为考核指标,观测数据质量以数据可用率为考核指标,人工观测和发报质量以人工操作错情率为考核指标。

白天正点记录异常时,定时观测时次的记录应及时处理,其它正点时次的记录应在下一定时观测前完成修改、上传。

夜间正点记录异常时,应在当日10时前完成修改、上传。若夜间异常数据影响到08、09时记录时,应在10时前对08、09时相应记录进行修改、上传。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以观测质量、探空平均高度、测风平均高度、重放球和系统故障五项内容为考核指标。

THE END
1.实验1分析系统业务流程和绘制系统业务流程图.pdf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_ 软件工程导论___ 学 院___计算机工程学院___ 班 级 14软件1班 学 号 2014144141 姓 名 秦川 2016年 10 月26 日 批阅教师 时间 实验成绩 课程名称 软件工程 学 号 2014 144 14 1 姓名 秦川 实验日期 2016.10.26 实验名称 实验1 分析系统业务流程和绘制系统业务流程图 实验目的: 1...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515/106913304.shtm
2.系统分析师之业务流程分析法业务流程分析法,主要方法有价值链分析法、客户关系分析法、供应链分析法、基于ERP的分析法和业务流程重组等。1、价值链分析法:找出或设计出那些能够使用顾客满意,实现顾客价值最大...https://www.jianshu.com/p/8bc659874494
3..:第二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2. 需求分析 3.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4.业务流程分析 5.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 6.功能/数据分析 7.新系统逻辑方案 一、可行性分析 1.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应用项目的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内容包括: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127/11/1105450197_1105450197.shtml
4.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含业务流程图及数据流程图.docx3.2业务流程图药物状况药物状况表库存单划价单出库单入库单仓库管理员药物分析药物出库药物入库划价收费部门药库主管药物基本信息药物类别信息供应商状况供应商状况供应商分析供应商分析供应商信息供应商信息3.3数据流程图药库管理员药库药库管理员药库管理系统划价收费部门入库单出库单库存表药物划价单主管D5D4D5D4P3D2D1...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5546759.html
1.3个角度分析系统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图有什么区别?系统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图是两种常用的流程图类型,他们各自有什么作用,系统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图的区别是什么呢,本文结合博思白板boardmix为大家进行详细分析! 1. 系统流程图是什么 系统流程图(System flowchart)是一种图形化工具,用于表示和描述系统的流程和控制结构。它通常由图形符号和文本说明组成,可以清晰地表示系统中...https://boardmix.cn/article/system-flowchart-vs-business-flowchart/
2.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报告1、系统现有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学生信息管理的过程是:当学生人员发生变动时,负责管理学生信息人员应对变动人员进行添加或修改。每年新生入学时,由学生工作办公室提供新学生信息,并由教务科存档以备用。学生毕业前,应将学生信息删除。其他学生的变动信息应及时更新,经过检查的变动名单由学生信息处理人员进行整理,并存入学生...https://www.ruiwen.com/shiyanbaogao/8103110.html
3.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报告1、根据所述系统功能需求,开展实地调查或通过Internet查阅相关资料或结合个人经验,进行系统分析。 2、明确管理业务调查过程和方法,包括所选管理系统典型组织机构、管理功能及业务流程,优化并以图形建模。 3、明确数据流程的调查与分析过程,绘制数据流程图,编制数据字典。 https://www.jy135.com/guanli/2180139.html
4.演出票务系统业务流程退票和改签是票务系统中比较复杂的环节,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平衡。为了确保公平性和准确性,票务系统需要严格的校验和审核机制。一旦确认退票或改签,系统将进行相应的处理,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演出票务系统的业务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从发布演出信息到在线购票,再到票务结算和决策分析,...https://www.1230t.com/jingqu/jqpwxt/7089.html
5.html5投票系统开源代码在线投票系统源码第3章 系统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1.1经济可行性 3.1.2操作可行性 3.2需求分析 3.3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3.4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结构 4.3 功能模块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模型设计 4.4.2 逻辑结构设计 ...https://blog.51cto.com/u_13633/7448754
6.深度解析组织结构评估与优化(模型方法流程)从系统论角度看,4个核心部分构成了组织结构设计系统的主体:战略对组织体系的要求;组织结构方案,关键管理和业务流程以及配套的绩效与激励体系。这4个部分构成了典型的系统论结构:输入、处理和输出,它们构成建构回路。还有一条反馈回路,起到反馈调节,以确保系统平衡的作用。战略对组织体系的要求是输入,关键管理和业务流程...https://www.ruthout.com/information/11763.html
7.cres.xmu.edu.cn/media/020015/course/bk001/kcjj/dzjc0203.htm3.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开发过程 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一个系统,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首尾相连的五个阶段,即一个生命周期(Life Cycle): 系统规划: 根据用户的系统开发请求,进行初步调查,明确问题,确定系统目标和总体结构,确定分阶段实施进度,然后进行可行性研究 系统分析: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https://cres.xmu.edu.cn/media/020015/course/bk001/kcjj/dzjc0203.htm
8.2021年10月自考02382管理信息系统真题与答案自考34.业务流程优化 35.风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自顶向下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37.简述电子商务系统的主要角色。 38.简述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特点。 39.简述系统切换的主要任务和方式。 40.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 https://www.educity.cn/zikao/318131.html
9.计算机毕业设计3.2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酒店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台的用户界面,方便用户进行酒店的客房预订管理、信息的查看修改等功能:后台的管理员登录查看酒店客房的预订信息、客房使用状况楼层信息、使用系统的所有用户的信息以及权限的分配等内容。通过我们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前台旅客客房预订系统流程图 3-1 和管理员业务...https://download.csdn.net/blog/column/12263520/1347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