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GIS专业培训

1中国GIS专业教育的发展

2GIS专业培养现状

2.1缺乏适应专业发展的学科定位

2.2学科定位与培养实际不大一致

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工科人才在数理能力方面的理论学习不深入、培养力度不够;理科学生计算机能力不强,实习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显然这是由于各学校的专业背景不同,师资构成不够合理造成的,导致学科定位和培养实际相去甚远。

2.3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

2.4教学计划与实验室条件配合不佳,教学中动手和实践能力强调不够

因为GIS是一门非常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所以教学过程中务必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倘若学校在安排教学活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则学生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一定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势必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使GIS的实践教学无法深入,理论教学得不到巩固。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总结原因如下:

2.5师资学术机构不合理、办学经验匮乏

3面向社会需求的GIS专业培养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机遇和挑战下,GIS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3.1学科及专业定位。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开设GIS专业的高校也日趋增多。这样的一种形势对GIS专业在日后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为确保各校GIS专业学生能够在人才济济的竞争市场上占有一定位置,所以学科和专业的定位一定要明确和准确,第一原则就是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特色,面向学科内应用领域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GIS教学体系。

3.2培养科班出身、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另外,以科研促进教学,即“学以致用”一直是高等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GIS,作为一种为地理科学提供空间分析手段的专业技术,最终目标肯定还是要用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这也是GIS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应大力支持GIS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如能组织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则更好。

3.3GIS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1)针对GIS的专业特点,广泛占有资料,应全方位收集前沿信息;

(2)根据国家教委下发的本科专业新目录中确定的原则――“加强基础教育,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定位在实践型人才培养上。

(3)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运作讲解、演示、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突出重点、注重逻辑联系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4)加强实践训练,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运用GIS与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潜力。

参考文献:

大学一年级,冒着一点傻气,凡是感兴趣的课外活动我都积极地参与。失败了无数次,但还是有所收获。大学二年级,计算机类课程排山倒海似的袭来,压得我喘不过气。当我决定选修双学位之后,我更加觉得学业繁重了。大学三年级,我渐渐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节奏,但还是不免觉得吃力。大学四年级,我选择找工作。看着考研同学日日奋战,我顿生一种紧迫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时光不多了,要好好珍惜。

四年之中我最遗憾的事情是社会实践较少,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我担任过干事、副部长、部长,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活动,而且我认为自己在原有的岗位上没能做到最好。要兼顾好学业和学生工作需要技巧,我感觉自己还不错,年年都拿奖学金,还担任学生干部。现在总结这段人生,我觉得自己输了。

大学起步阶段,我没有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自己的定位是不准确的。而我选择的双学位方向和自己专业关联不大,导致我择业的时候像是站着一个岔道口,茫然无措。我希望自己能从事法律类工作,虽然屈指算来,双学位读了两年,但与四年制的本科生来说我接受的法学教育是不系统的。当然,教育还是其次的,受过教育的平庸之辈不是少数。关键是我缺乏自己的思想,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想过这些知识能用来做什么。也许我应该选择考法学硕士,但那只是也许。多年之后我会认为自己的青春又一次虚度了吧。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1建设目标与举措

首都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成立于2001年,以“教学、科研、团队协调发展,学科、专业、课程相互促进”为发展理念,依托“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4个国家、省部级优秀教学平台和4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等,高水平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和促进,加强开放、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性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近10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平台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鉴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年轻、发展又快,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硕、博课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实习实践有待加强,学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等老问题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因此,本专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力为出发点,研究人才知识结构与需求趋势,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践体系改革等建设为过程和手段,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案;建设一支掌握先进教育技术、教学水平高、实践与科研能力强、熟悉行业人才需求的队伍;建设校内校外相结合、国内国外项联系、实验与实习相贯通、应用与创新同步的立体化人才培养平台。

围绕该建设目标,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采取下列措施。

2课程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计算机科学类(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象处理、C语言、C++、VB、JAVA等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地理科学类(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国土资源学、城市规划等)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与技术类(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组件GIS、WEBGIS、ARCGIS、PCI等)。学生必须修满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规定的180学分方能毕业。课程147学分(含实习18分),其中通识教育51分,专业基础28分,专业核心25分,专业方向课43分;实验教学33学分。

团队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所有专业课必修课均配备优秀教材(其中自编教材20%),引进和选用外文教材3门,必修课配备率达17%。6门课程中采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良好效果,获得三项学校探究式课程建设立项。90%课程参加学校课程建设,其中优秀课程20%。90%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由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主讲,所有的教授、副教授都为本科生授课或做学术报告。实验指导教师多为博士和副教授。所有教学实习都指派有副教授以上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教学奖励22项,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

根据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积极推进优秀教材建设,力求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理论基础、实验内容技术与方法的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和先进性,并体现理论与基础、室内与野外、经典与先进的有机结合。自编的系列实验教材和讲义,基本体现了教材建设的理念。截至目前,本专业已经主编专著和教材25部,其中包括《地理信息实验系列教程》、《遥感图像处理系列教程》等实验教材4部,参编教材4部。目前中心自编实验教材与讲义,对于充实地理学发展前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合。有3本教材入选国家“十五”、“十一五”教育部规划教材,1项教材获北京市精品教材。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地理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建设单位,以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课程为建设平台,分别建立了基础、专业、野外综合、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平台。其中,由3个基础实验室(测量与地图实验室、遥感实验室、GIS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GPS实验室、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实验室、车载三维信息获取实验室、三维激光实验室、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组成课内实验平台,由5个野外综合实习基地(秦皇岛地质地貌、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北京金山测量与地图、北京地面沉降监测、北大方正3S技术开发与应用实习基地)组成校外综合实习、实践平台,由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组成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平台。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构建了符合学科特点、兼顾学习规律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四级逐步提高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实验项目设计的总体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在实验课程设计中,加强理论与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加强地理新技术的应用;在实验项目设计中,鼓励教师依托科研项目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扶持特色实验课程和项目的发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训练。

实践教学内容上,强调体现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根据专业和课程特色,分层次设立基本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构建“基本理论验证-基本技术操作-开发应用创新”的多级实验内容。坚持“室内基础实验与野外综合实践相结合”、“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相结合”、“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设计相结合”,以培养具有扎实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地理技术并具有应用创新精神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地理新技术相结合;二是高水平科研与创新型实验相结合;三是野外实习基地在遴选中遵循了区域性、综合性、先进性的原则。

4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初步搭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初步建立了“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地理信息高新技术相结合”、“室内基础实验与野外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创新型教学相结合”、“本科生、研究生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教学示范辐射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四级逐步提高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狠抓学生专业学习基础上,本专业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研究就业市场信息,力求为学生就业加强服务。通过组织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竞赛的各类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联系高水平的业内人士来做报告,为学生将来就业搭建起人脉网络。学生科研立项和毕业论文依托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等项目的比重逐年提高,选题的准确性、方法的先进性和成果的应用性都有显著的提高。主要举措体现在以下几点。

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80%是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的,部分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得到了沉淀。本科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参与创新、训练、竞赛活动的学生达60%,获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38项,获实验室开放基金43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北京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北京市一等奖、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和校级各种奖励47项。

学生的学习质量逐步提高,带来的社会声誉逐步上升。考研率突破45%,陆续有10余名学生成功申请出国交流学习计划并出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近三年中本科生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93.5%以上,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5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成立以来,在师资队伍、平台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鉴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即年轻、发展又快,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硕、博课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并将继续延续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以地学高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努力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先进仪器和软件,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应用高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教师团队创新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等,地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与改革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

[2]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等.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9(11):41-46.

[3]王艳慧.GIS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M]//地理学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35-40.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创新型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是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深化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以质图强的内在动力。[1]GIS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社会化,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化趋势也愈加明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下面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几个层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一、传统与现代方法相辅相成,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网络GIS和Flash等技术开发GIS专业教学软件,既体现了专业的技术优势,又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验。同时,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特点,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满足了对不同层次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表达、传授和推理,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内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坚持两课(课内课外)教学齐头并进的教学思路,强调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课堂内的讲授与讲解,而且包括课堂外的引导与指导。

在课堂内,围绕课程的知识体系和专题模块进行讲授,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开展学习小组讨论与答辩,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课堂“主题讨论”、“有问必答”和“辩论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提倡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和“挑战权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堂外,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选题和申报,辅导学生课外学习与创新,形成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良好学习机制,既提升了课内教学效果,也推动了课外专业实践与应用。借助“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GIS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及“全国GIS软件开发大赛”等课外科技竞赛载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与学术氛围。近5年来,学生先后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节能减排社会实践项目和开放性实验项目20余项,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特别是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的优异成绩。这些课外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突出和体现了第二课堂独特的育人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环节交叉渗透,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拓宽专业学术视野

将科研、学术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全面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坚持科研成果带动课程教学的理念,根据课程的内容及特点,以科研为先导,将科研成果、科研经验和工程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倡导学生直接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实现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专业技术在科研和工程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工程素质的提升,探索应用专业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途径。如通过智慧城市、数字国土和数字环保等项目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瓦斯爆炸、水污染事故等实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思路和技术方案。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组建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选题,进行自主科研实验和学术探索,这种科研项目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实验能力。[4]定期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教师介绍在科研中的方法与体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素养。借助Supermap走进高校活动、资环讲坛和GIS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的GIS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介绍学科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成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让学生了解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知识面,激发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五、结束语

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内涵建设,教学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更加合理、科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专业教师先后主持完成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5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5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和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学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0余项、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开放性实验项目30余项,并在全国GIS软件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节能减排竞赛中获得全国性科技活动奖励20余项。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超过4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层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安富.高教强国视阈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前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33-39.

[2]秦其明,董廷旭.中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34-37.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目标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地方院校会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以下简称MIS)课程列为学科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由教育特色发展、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共同确定的。社会互联网信息化需求决定会计专业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和处理信息的学生供给。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了教与学的吃力,产生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双向障碍。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反映来看,会计毕业生没能有效掌握利用MIS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不能适应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文献分析导致学生学习MIS课程的自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分别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知识储备不足、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和教师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1,2],然而却只描绘了经济管理类的MIS教学现象,有的放矢的对会计专业的MIS课程改革研究仍处于空白。

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大纲规定的既培养信息技能又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目标呢?强调“目标是管理的中心”的目标管理模式是制订、实现和检测目标的全过程管理方式,会计专业MIS教学改革工作是一个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本文在目标管理思想的引导下,剖析了教学改革目标工作的目标确定、展开、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给地方院校会计专业MIS的课程发展提供了借鉴。

1.目标管理理论。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根据目标设置理论提出了目标激励方案,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管理活动始于确定目标、执行过程以目标为导向、结果的考核以目标完成情况为准绳,逐步实现“自我控制”,目标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

2.目标管理理论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整合。文献提出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和构建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手段[3,4]。与此同时,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经历了单向“灌输式”教学过渡到单向启发式教学,发展到双向互动式教学。

文献和教学实践都承认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地方院校会计MIS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不可改变的特征,集中在讨论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与学的不积极性表现出来的是教学目标的不可衡量性、不具体或失效的结果,因此,要建立起有效的教学改革实施机制,需要全面梳理教学改革目标与教学改革实施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根据目标管理思想的三步骤“目标设立―目标实施―目标考评”,教学改革分为以下三个内容。

2.地方院校会计专业的MIS教学目标实施途径。

(1)教学课程改革。在培养专业特色鲜明的实践人才的教学改革总目标的指导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展开要体现“管理是核心,技术是工具,应用是目的”。因此,会计专业MIS课程内容一般划分为如下五个知识模块:MIS概念和与管理的关系;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和ERP等常用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企业系统选型基本知识和信息系统实施运行的新趋势,如电子商务;教学实务,如ERP―U8软件操作。

(2)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改革目标体系的指导下,教学方法可分为三类:灌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改革方法的实施设计如表2。

(5)大学生学业目标改革和职业生涯规划改革。MIS课程大多安排在大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MIS的课程时,最重要的是要有学业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设计和规划。考研的学生在强调成绩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可以跨会计专业考管理科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考取与将来就业有关的证书以期从事信息化职业,如ERP工程师等。

3.教学改革目标的评估。教学改革目标的评估是把教学改革的路径实施情况与“一个总目标、二级子目标和五维子目标”联系起来,是目标的调节和实现。

[1]孙晓娟,霍敏.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59-61.

[2]方兴林.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1,(8):110-112.

关键词:GIS技术公路交通环境设计应用现状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和优缺点

地理信息系统是运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技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空间数据的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的技术系统。它由数据、软硬件及网络、标准、人员、管理等五部分组成,是创建、管理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及编辑、制图、空间分析和可视化的信息系统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有三个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它的主要优点:

1.空间可视化。对客观世界空间的模拟,使人们对于各事物的状态和空间关系有非常直观的感受。

2.空间导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纵览全局研究区域,还可以利用GIS所提供的缩放和漫游等基本功能深入到更感兴趣的局部区域去研究。

3.空间联结。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在存储各地物空间描述信息的同时,还存储了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这一特点是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因其特点而得到推广应用,并不断扩大其应用范筹,各信息的关系也越趋明晰。然而建立健全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数据的采集、整理、储存等工作量大。信息系统的维护、更新又是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人力、物力须大量地、长期地投入。信息系统的创建、维护、更新,须由专业人员操作,目前还不能全民参与,其收录的信息也必然有限。这是地理信息系统尚待改进的方面。

二、我国研究状况

2000年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大量政府部门开始应用GIS,并在数字城市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期间,有12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设了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目前已有近4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数字城市的目标。2007年是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阶段的最后一年,2008年——2010年为数字化城市管理全面推广的阶段。深圳市已于2006年率先通过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验收。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在资源的调查、评价与规划的各个阶段,环境的监测、评价与规划的各个阶段,城市与区域规划,辅助决策等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1.应用于土地信息

通过GIS,结合土地信息进行道路设计,能减少多次无效的选线定线工作,提高设计效率,同时能很好地协调道路与周边用地的关系。

2.应用于城市规划

通过GIS,结合城市规划进行道路设计,能很好地衔接相交、相接道路(包括现状道路、待建道路)的空间关系,满足控规划要求。

3.应用于交通运输

通过GIS分析交通运输状况,能获得更合理的设计资料、数据,制定适合使用要求的设计指标。

4.应用于环境资源

通过GIS,结合环境资源,能有效减少环境破坏,拟定道路建设材料的采集、运输方案。

四、应用难题与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给道路设计带来若干便利,但其应用、普及、效果存在一定问题。

1.建库困难

我国国土广阔,南北跨度大,地形复杂,地理信息收集难度高。地区经济差异大,引起人力、技术资料分布不均,发达地区完成数字化城市的同时很多偏远地域仍处于信息盲点。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和内地发达城市发展迅速,土地开发加快,引起地形地貌日新月异,地理信息更新赶不上变化的步伐。“城镇化”发展加速,而公共用地,如道路、广场、公园等管理部门多,国土、城建、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存档的地理信息难以综合,给地理信息系统收录带来极大的阻力。因此须加大信息收集的投入,完善的数据库,是GIS应用的首要条件。新研制的运算速度达每秒10亿亿次的天河二号计算机,用于GIS信息处理也将提高GIS建库效率。

2.普及困难

应用GIS技术进行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是发展趋势,但GIS由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存储,大部分信息须高价购买。在设计收费标准11年不调整的背景,GIS应用将加大设计成本,因此GIS还不能普及应用。再者,大多数项目也不因GIS的应用而节约太多成本,因此也不优先考虑GIS的投入。随GIS的逐步完善,信息收录技术提高,收录工作减少,相应收录成本已降低,地理信息应适度下调收费标准,使之得到更进一步普及,惠及于民。

3.预期难达

我国环保意识薄弱,土地开发、项目建设造成环境、生态平衡破环严重,环保部自称四大尴尬部门之一,执法力度不足,虽然受益于GIS技术,但是远不能实现引入GIS技术预期的效果。而道路建设常将经济放第一,环保置后,即使使用了GIS,也仅仅只能满足于工程设计需要,达不到环保的目的。多年不变或空白的法律法规须作适当调整,促使GIS应用效果的实现。

五、结论与展望

地理信息系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在军事、工业、交通等的普及是时代的趋势,提高各行各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是值得持续发展的一门科技。道路交通作为最早、最大的获益专业之一,将地理信息系统纳入其专业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促使其质的飞跃。展望地理信息系统日趁完善,造福于民。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许捍卫、马文波、赵相伟、徐艳杰、贺巧宁编著,2010年。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应用与项目管理》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张超主编,2008年。

《地理信息系统与管理和决策》高湋编著,2009年。

《空间信息导论》边馥苓,2002年。

《地理系统科学》毕思文、许强,2002年。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地理新系统;发展与规划

目前可推测的最早的地理信息系统被称为数字地球。它是二十世纪末由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是一种实用的、具有网络特性的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的提出让世界各国的地学专家开始认识到建设数字地球城市发展战略将是推动各国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经济以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地理信息系统经过不断发展数字地球中投入了一个全新的科学工程项目――数字城市,数字城市从环境、资源、自然、社会等各方面集中收集信息,集中应用数字地球技术于城市,因此现代城市是由环境、社会、经济共同构成的综合性动态系统。准确的信息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持,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际上数字城市的建设相继拉开了序幕,例如说我国浙江省义乌市编制了“数字义乌”的设计方案,启动了“数字义乌”的城市建设。

就当前地理系统发展情况来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是城市信息领域的发展重点。数字城市体系的提出,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条明亮的道路。从某种角度来看数字化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入发展,是以城市信息系统要以数字化城市为前提,建设城市地理信息新系统。

二、数字化城市特点以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目前状况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对城市空间各种数据进行输入、存储、访问、管理、更新、分析、显示来实现对城市实体的宏观管理以及调控。它是一种先进的科技技术,通过不同地理坐标空间位置为城市信息管理、规划、建设提供良好地帮助。随着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与普遍应用,国内许多城市也相继筹划创建、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特别是很多城市已经在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如部分城市实行的城市规划、地下管线、电信等地理信息系统,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已经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各个层次,因此产生了空间位置数据能共享以及交互应用等需求。此外人们对地理信息的认知、理解越来越深入,这也要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需要加快发展的步伐,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正迫切需要向集成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

三、数字化城市地理新系统的发展规划

1.数字化城市与城市地理新系统的融合

数字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建立空间基础数据框架,作为其他地理数据的基础参考框架,以上传、整合各类数字化信息。空间基础数据框架包含框架数据和框架服务,框架数据基本提取自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城市各种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空间分析的建立必须依靠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数据包括利用航空影像、卫星遥感影像与地图数据制作DEM数字高程模型,此外还有4D图像包括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线划地图(DLG)等。对此类数据进行改造之后,数据可以重新被启用并以此建造数字城市的空间基础数据框架。

2.数字化城市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3.城市地理新系统数据维护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与运用已日趋成熟,数字化城市作为城市信息系统的进化,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新的发展方向。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必须以数字化城市为指导思想,实现数字化城市地理新系统的战略方针,并切实把握数字城市、城市地理信息产业化的新机遇,在产业化的进程中求开拓、求进步,为早日建成数字城市,实现城市信息化打好基础。

[1]简逢敏.从数字地球到数字城市规划(上)──兼论上海城市规划信息系统[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11(07)

关键词:GIS实验教学网络实验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或Geo-Informationsystem,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1]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多个重要的领域。[2]

为了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实习课程,以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本文基于我院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工作的实践,对实验教学中GIS课程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3]

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目标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近年来,GIS广泛应用于农林、交通、电力、水利等各个领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GIS基本原理与方法,如空间数据、空间分析等概念以及地理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方法,还要能够把GIS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某个领域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所以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

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实践性强是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我院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集中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城市空间信息学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但这些实习课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实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目前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媒体将实习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验性质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能快速、有效的进行信息的反馈。特别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实验课程,教师往往不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实习内容的掌握。[6]

2.跨学科综合实验安排不足

对于测绘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还需要掌握测绘基础知识,GIS、GPS和RS(3S)的综合知识等,但是目前学院只开设了一门综合实习,结合了测绘传统技术方法和GPS、GIS的结合,还缺乏对RS知识的融合掌握,所以亟需各种知识的融合也就是需要开设更多与其他课程相融合的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

三、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改善GIS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中心对GIS实验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具体的措施包括:

1.变被动式教学为交互式教学

实习课程从课堂教学变为任务式的课程。实习课程由任务书,课前预习,答疑,课堂操作,课后练习等5个部分组成。学生拿到任务书后先预习,自己在网上查资料,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变被动是听课变为主动式学习。集中实习过程中,教师选择典型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并且解释一些实验要点,避免学生的认知误区,并且学生在集中实习过程中分组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对于知识掌握较慢的同学,可课后在同学或者老师的帮助下自主练习。

2.实行跨学科综合实习

GIS学科侧重于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他与其他学科如GPS/遥感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建立GIS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是很关键的。

3.网络化教学与资源共享平台

四、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是该课程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掌握原理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探讨了GIS实习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进。通过实习任务模式,综合实习以及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1]赵春燕,杨志高等.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7(5):135-137

[2]程先富,吕成文.GIS课程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16-18.

[3]钟志农,陈浩等.“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34-37.

[4]尚颖娟.“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5):171-174.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野外工程;地质

一、前言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野外工程地质方面的运用

1、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1)矿山资源管理

在矿山资源管理中,品味管理与矿山资源储量是基础内容,如果想对上覆岩土剥离量以及矿山资源储量进行快速自动计算,则应采取GIS技术,从而实现动态的管理与分析表达,正确地矿山资源储量及其分布状况反应出来,以确保合理开采并充分利用资源。

(2)其它资源管理

其他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相应的伴生矿物,另一个是水资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加强对伴生矿物的开发与利用。而在矿山生产活动进行的同时,其周围水资源难免会遭到破快,这样一来,使得水资源管理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清查水资源,将水资源分布的状况反应出来,促进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2、地理信息系统在工程地质中的运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矿山规划和设计中的运用

当前,国际上许多工程已经应用了GIS技术解决矿山的工程问题。比如,德国的露天煤矿就使用了GIS技术对工作面的作业计划进行设计,并且,该煤矿的排土场位置以及矿岩运输线路也应用了GIS技术。我国也有许多矿山应用了GIS技术,其主要集中在对底层的矿图进行管理,但是,采用GIS技术建立分析模型,对野外工程地质进行优化分析的应用仍然较少。

此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可以对矿山的采场进行可视化的交互式设计。其主要是通过在GIS软件当中建立一个专业的分析模型,从而分析采场的设计效果,以便对设计效果进行改进。此外,矿山的设计人员还可以应用GIS专业模型对露天矿的生产系统进行优化,比如在对露天运输线路的布局和位置进行优化时,可以采用GIS的最佳路径分析功能,以便缩短矿岩的运输距离,降低运输的成本。

4、地理信息系统在矿山管理中的运用

(1)生产计划及调度

在制定矿山的调度方案与生产计划方面,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建立块状的矿床模型,其可以将矿山的矿岩分布状况与开采状况连接到计算机上,并用画面显示出来,从而建立开采优化的模型,以便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开采方案。我国当前很多矿山均采用采用电铲——卡车间断工艺系统,其采运成本占据了总成本的六成以上,所以,建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矿山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势在必行,其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电铲和卡车等设备的优化调度,提高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而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2)矿图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

5、地理信息系统在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中的运用

通常情况下,开发矿山的矿产资源对于环境有着较大的破坏作用,而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在一定程度上比矿产资源更加重要。因此,应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统筹的解决环境问题。

(1)矿山环境影响评价

矿山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通常容易以下环境问题,如土地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等。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露天矿的环境问题,且这一应用在当前页已经比较成熟。具体说来,专家地理信息系统(EGIS)可以对露天矿的影响进行评价;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缓冲区分析则可以对爆破导致的环境污染(飞出的岩石、烟尘以及噪音等)范围进行准确的评价。

(2)环境规划与土地复垦规划

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在评价矿山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科学的制定环境硅规划,从而合理的布局环境治理的措施。比如在对到达边界的排土场或者是废弃的采场进行土地复垦的工作时,就可以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地复垦信息系统,将当前和今后矿区的土地覆盖变化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动态地显示出来,并对今后土地复垦完毕后的景观进行预测和模拟操作,以便更好的指导与评价土地复垦作业。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理信息系统在矿山等野外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非常广发,其主要集中在资源管理、工程地质、辅助勘探、矿山规划设计、作业安排和监测、实时开采模拟以及生态修复等领域。因此,为了促进矿山企业向集约化程度发展,就必须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充分利用空间信息的资源,建立数字化矿山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

[1]陈伟,刘大锰,许露露.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油气资源综合评价[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06).

[2]段福州,赵文吉,李家存,蔡文博,刘连刚.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岩层产状测量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01).

[3]曾立斌,黄牧,戎晓力.地下工程施工监控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J].岩土力学,2010(S1).

[4]纪晓东,王双龙,张峰.深圳市地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通报,2010(0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GIS;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简述

1.2、GIS技术的重要性

2、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其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因此,能够利用其进行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以及输入,然后建立初步的数据库,同时,也能进行长期的储存,这样在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整理方面效果非常好。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数字化时代来临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在,地理信息系统在运用过程中在很多的领域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使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3.1、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3.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状态是在不断不变化的,因此在进行土地管理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土地的变更。在以往工作中没有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土地情况的跟踪是一个难题,工作量大,而且储存和调阅不方便,造成土地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很好的掌握土地的变化状态。依靠地理信息系统,能将产生变化的土地图片化、数字化,拿来与数据库中的图片进行比对,一目了然,能清楚的发现变化情况,并将变化部分与原有图片进行合并操作,通过合并分割土地的图片可获取变更后的地理信息图片,最后再将土地变更图片输入数据库,完成信息更新。通过专业分析,能直接作为土地利用的决策依据。这种管理方法因有原始数据进行对照,不但对比和分析效率高,而且能完善信息的整理工作,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3.3、在数据工作中的应用

在数据更新上的应用,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在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之后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在数据浏览中实现真正的快速无缝浏览模式;在数据查询中的应用,首先,图像等信息查询上,我们可以采取点查询、缓冲区查询、行政区查询和多边形查询这样的多种方式进行操作。其次,针对文字数据类型,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关键字查询、模糊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最后,我们的查询历史和查询的结果还能够得到一定的保存,方便我们下次的快捷检索;在信息数据统计中的应用,就是通过分开来制作了很多的表格,很好的对于现行的土地资源进行可很好地统计管理;在数据更新上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进行实时的更新,并且能够结合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把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转换成一种动态的模式,对于我们用到的土地资源进行实时的监测,从而确保了系统中数据的时效性,避免了因为更新不及时所导致的一些工作问题。

4.地理信息系统在未来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不断优化,已经研发了一批业务化的运行系统,比较突出的有国务院政府办公厅的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深圳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办公系统等。

从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地理信息系统在未来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主要应用前景有:

5、结束语

总言之,如今,国内很多GIS软件都在地区土地管理中加以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得益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优点。其一,地理信息系统收集大量信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进行决策;其二,在土地管理中不再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多次采集数据。分析统计,土地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其三,信息分析的正确性也得到提高;其四,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系统的优化使得土地管理更加的合理。相信,日新月异的科技必定可以使GIS技术与土地管理工作更加相得益彰。不仅如此,GIS对人文。环境和交通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使GIS技术不止步于只应用于土地管理的工作当中,而走向社会的各方各面。所以,在未来的GIS的研发过程当中,应该放长眼光,突破部门界限,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共享资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GIS的优势。

[1]李慧敏,王翠娟.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97.

[2]董德胜.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153.

[3]陈艳丽.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19:236.

THE END
1.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与优化.docxMacroWord.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与优化目录TOC\o"1-4"\z\u一、报告说明 2二、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2三、精准农业应用于蔬菜种植的可行性分析 5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8五、预期成果与贡献 11六、精准农业在蔬菜种植中的成效总结 13 报告说明精准农业技术在不同作物上的适用性存在差异。例如,一些...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9859196.html
2.决策智能:值得关注的决策革命研究报告罗戈研究决策可以被定义为决定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采取某种行动方案,以实现一组预先确定的目标的过程。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因为决策的唯一目标是指导组织和人类活动实现未来目标。决策过程涉及将组织资源投入到实现预定目标或通过遵循特定行动方案解决问题中。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是人生每一步成功的关键。在商业世界中,决策也...http://www.log-research.com/5816.html
3.广东2022年4月自考08816《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真题及答案...D.非结构化决策 7.衡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是它的实用性,这体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B)原则。 A.发展 B.经济 C.规范 D.创新 8.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中,(C)是类特有的性质。 A.抽象性 B.封装性 C.继承性 D.多态性 9.在诺兰模型中,组织中的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这一...https://www.exam100.net/html/2023/gll_0330/42357.html
4.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2.信息系统在管理各项事务中有着普遍的应用,促进了企业...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10357227.html
5.关于印发《广东省水利信息化“四统一”纲要》的通知以水利数据中心为基础,在水利信息化技术规范体系内整合全省水利业务资源应用系统,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厅直属单位的所有业务资源系统分门别类整合到统一的共享平台。 (七)促进和深化各类业务系统的建设 重点支持省三防指挥系统的建设,全面完成二期建设任务;重点推进我省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同时,在水利信息和业务...https://www.wuhua.gov.cn/xxgk/zfjg/xswj/zfxxgkml/bmwj/content/post_299866.html
1.政策百科全书构建透明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政策百科全书构建透明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在当今社会,政策制定和执行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公众对政策内容的了解,诸多机构已经推出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平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政策百科官网”。这种类型的网站旨在提供关于政府决策、法规变动以及公共事务的一站式服务。https://www.l9l01mz0mt.cn/jun-lei-gong-xiao/374172.html
2.行为经济学与决策支持系统DSS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影响...总之,将行为经济学与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人类心理偏好,也能够提高我们针对公共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的手段。当它们被融合应用于policy解读上时,就能让整个社会管理体系变得更加透明、高效,同时也促使创新思维不断涌现,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工具,只有当它服务于全面的...https://www.cehhoilbv.com/jun-lei-yang-sheng/446398.html
3.00051《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考册mis的名词形式3.【决策支持系统】(DDS)以数据库、决策模型和方法库为基础,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与决策者的分析能力有机结合,利用人机对话,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信息和运算结果,支持管理决策的系统。 4.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等实现内、外部资源的合理结合,使企业在经营方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全面提高...http://www.zzfmdn.com/article/804841
4.信息资源管理2012年4月真题(02378)自考7.决策支持系统(DSS)主要功能是成本分析、定价决策、投资分析等,它属于( ) A.战略层 B.管理层 C.知识层 D.操作层 8.对人员管理的重点在于人员组织机构建设、培训和各种( ) A.文化建设 B.制度建设 C.文档建设 D.标准建设 9.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由于用户需求增加而产生的软件修改或者再开发称为( ) ...https://www.educity.cn/zikao/27414.html
5.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InformationandDecisionSupportSystems,IDS...混合应用(Mashups):门户页面可以通过数据集成技术,将来自不同系统或数据源的信息汇聚在一个页面上,提供更加全面的决策支持。 案例 企业仪表盘:零售商通过仪表盘实时查看销售数据、客户行为和库存水平,从而及时调整市场活动和供应链管理。 6. 信息系统中的人类因素 ...https://blog.csdn.net/baidu_33597755/article/details/143827097
6.管理信息系统试卷带答案(本科班)4、简述决策支持系统在现代组织中的应用。 答:决策支持系统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w50ixom.html
7.工商行政管理试题6篇(全文)2.简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 3.企业系统规划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原型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试卷代号:219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企业信息管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5年7月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ixxgh9x.html
8.神经网络自适应pid神经网络自适应律混沌动力学系统的定态包括:静止、平稳量、周期性、准同期性和混沌解。混沌轨线是整体上稳定与局部不稳定相结合的结果,称之为奇异吸引子。 神经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 神经网络的云集成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应该有发展潜力,但神经网络有自己的硬伤,不知道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所以决策支持系统中并不是很热门,但是神经...https://blog.51cto.com/u_16213582/7081084
9.研究生开题报告模板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库因为可扩展性强、资源利用率高,高并发、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在大数据应用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此种应用只解决了前端的业务处理,要真正利用大数据实现商务智能,还需要为决策支持系统和联机分析应用等提供一数据环境——数据仓库。为此,导师指导本文作者拟此题目,研究基于Hadoop框架的数据仓库解决...https://www.yjbys.com/file/yanjiushengkaitibaogaomob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