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作业成本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章拟就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又译为作业成本计算法,以下简称ABC)的历史、产生依据、概念体系等三个方面对ABC的理论概况作以介绍。

第一节ABC的历史

ABC起源于美国,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

(一)科勒(Kohler,EricL.)的作业会计思想。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来自于对20世纪30年代的水力发电活动的思考。在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很高,这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其原因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指制造成本法),预先假定了一个前提,即: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如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中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体)。科勒提出的会计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

1、作业(activity),指的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个规划或重要经营事项的具体活动所作的贡献,或者说某一个部门的某一类活动;作业在现实生产活动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时才第一次被运用到成本核算和生产管理之中。

3、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一直到最高层的作业总账,类似于传统科目的明细账、二级账和总账。

4、作业会计的假设是,所有的成本都是变动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够找出具体责任人,控制由责任人实施。

在会计史上,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第一次把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被认为是ABC的萌芽。

(二)斯拖布斯(G.T.Staubus)的会计思想。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学者,他分别在1954年的《收益的会计概念》、1971年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的《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业成本观念。其理论要点有:

1、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个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同时,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该明确其基本概念,如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黄淮学院国际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通过对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认为产量是能够解释产品成本变动的唯一动因,因此以产量作为分配基础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它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实际不符,导致管理层的众多决策失误,不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作业成本法能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从而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企业成本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法;成本核算比较分析

一、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联系和区别

(一)传统成本法工作原理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根据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相结合为依据将成本项目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制造费用属于间接费用,在发生时不能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先在“制造费用”总账中进行归集,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发生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标准一般是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和工人的工资。例如,驻马店中集华骏厂某生产车间共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是生产工人的工时,2015年5月制造费用一共发生40000元,甲、乙两种产品耗用的工人工时分别为600小时和400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为每小时40元[40000÷(600+400)],甲乙产品所分担的制造费用分别为24000元(600×40)和16000元(400×40)。传统成本法下没有考虑制造费用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间接费用组成的集合,用单一的分配基础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过去的企业,制造费用和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相比,占用比重较少,按照单一的分配标准进行分配即使不精确,但是对管理层的决策影响不是很大。而现代的企业,直接人工费用越来越少,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成本法不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工作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服务或顾客)消耗作业。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可以把成本计算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分配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第二个阶段,根据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到各有关成本对象。

(三)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联系

1.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目的相同,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计算产品成本。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将间接费用按照某单一标准进行分配到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是先确定作业,然后建立成本库,再根据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把作业成本根据多个标准计入产品成本。

2.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基本相同的。对于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两种方法都是采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方式。两者的不同点是对制造费用间接费用的处理不同,传统成本法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标准是单一的工时,而作业成本法是按照作业进行分配。

(四)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

1.两种方法的应用条件不同。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适应当时大批量生产和流水作业的生产模式,能满足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对于传统的企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少,企业做决策时对成本信息的准确度要求不高的企业,可以继续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是从成本结构分析,企业的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项目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通过产品品种分析,企业的产品多样性程度高,包括产品产量、规模、原材料和产品组装的多样性。当公司面临的竞争越激烈,企业就会增加产品的多样性,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就会被放大,如果使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容易发生信息扭曲。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还和企业的规模有关,规模较大的企业,拥有更为强大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完善的信息管理基础设施,需要更精确的成本会计信息,因此规模较大的公司更适合使用作业成本法。

3.成本核算对象不同。传统的成本核算对象仅局限于最终产品,而作业成本法则更注重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成本的前因后果,将成本划分范围夸大,更加准确计算产品成本。

二、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分析

下面以案例来说明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区别:某公司业务以生产服装为主,设有两个基本生产车间,分别生产两种款式的西装和两种款式的运动服。该公司属于按订单或批别组织生产,以产品的批别为成本的计算对象,每批生产50件。因为两种方法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核算方法一样,为了简化,本案例仅仅介绍制造费用分配的核算。2015年5月制造费用发生额130000元,其中包括生产准备、抽样检验和供应成本是50000元。西装产品线成本是40000元。运动服产品线成本是30000元,其他成本是10000元。本月生产批次合计20批,其中包括西装1为6批,西装2为4批。运动服1为7批,运动服2为3批。本月生产工时合计1000小时,其中包括西装1为300小时,西装2为200小时,运动服1为350小时,运动服2为150小时。

1.按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

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是生产工时,制造费用分配率=130000/

1000=130(元/小时)

西装1分配的制造费用=300×130=39000元,西装2分配的制造费用=200×130=26000元,运动服1分配的制造费用=350×130=45500元,运动服2分配的制造费用=150×130=19500元。

2.按作业成本法计算成本

按照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首先将制作费用设计为四个成本库分别为:第一个成本库是批次级成本库用于归集成本并按生产批次数进行分配。第二成本库是西装线作业成本库,按生产批次作为产品级作业成本分配基础。第三个是运动服线作业成本库,按生产批次作为产品级作业成本分配基础。第四个是生产维持成本库,本例分配基础选择生产工时进行分配。

根据上面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传统成本法下,运动服1负担的制造费用是45500元,而在作业成本法下负担的费用是42000元。引起差别的原因是传统成本法下按人工工时为标准分配全部的制造费用,而不管制造费用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在作业成本法下,将制造费用归集到批次级成本库、产品级成本库和生产维持成本库,分别按不同成本动因分配,提高了制造费用分配的合理性,计算产品成本更精确。

三、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

通过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比较分析,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产量被认为是能够解释产品成本变动的唯一动因,按照单一的分配基础进行分配,不是很合适。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很多:第一作业成本法可以获得更准确的产品和产线成本,减少了传统成本信息对于决策的误导。第二作业成本法提供了了解产品作业过程的途径,通过对成本动因的确定,可以将管理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动因的耗用上,从成本动因上改进成本控制,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有助于持续降低成本和不断消除浪费。第三作业成本法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成本领先战略,除了规模经济之外,需要有低成本完成作业的资源和技能。

总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产品盈利能力、客户的活力能力进行分析,发挥更强大的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位春苗.H火电厂“全生命周期”成本费用管控实践.《财务与

会计》2013年第8期.

[2]位春苗.物流服务水平导向下企业物流成本最优决策问题研

究《物流技术》2014年07期.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关键词:业成本法;动因;运用

现代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为作业成本法、作业基础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把企业看成是一条完整的作业链,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分成不同的作业分别进行,计算其作业成本的多少,最后对其作业分析、作业改进、利用作业成本信息优化经营决策等内容。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和反映,以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出现有一定的依据,因为生产会导致作业发生,产品会耗用一定的资源,资源消耗会出现生产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分类

1.资源动因

2.作业动因

作业动因计量是针对成本对象耗用了多少作业量,将不同作业中归集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依据。例如设备检测费、仓储费、产品工艺及设计费,再如折旧费、企业行政管理费、员工培训费,原材料费、直接人工费、设备维修及运转费、人工准备费、机器调整费、材料处理费及质量控制费等等,这些作业项目都需要进行归集、分配。

3.基于资源和作业动因的因素,企业的各项作业具体分类

三、作业成本法的运用

首先,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已经从原来的成本确认、计量等转到企业管理方面,形成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即作业管理。作业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观念,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作业管理尽可能改进“增值作业”,从而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目的是提高“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西方发达国家的作业成本法比较完善,运用中比较注重如何通过作业成本计算实施作业管理。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方法、手段比较滞后,学者对如何运用作业成本法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谈论的较多,但是对从作业成本计算转到作业管理这方面研究的不多。其实,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作业成本法的最好的用处是让他们了解哪些作业是增值的,哪些是不增值的;哪些是关键作业,哪些是一般作业;从而尽可能的抓住关键作业,发展增值作业,减少不增值作业,从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价值。比如管理者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分析,认识和消除“不增值作业”的浪费,抓住增值作业,从而更好地掌握生产过程。

四、结术语

作业成本法作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决策的基础,必将在一定的领域中发挥特别的作用,所以,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同时,更要注重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

[1]李晓艳.作业会计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J].财会月刊,2000,(2)

一、作业基础成本法整合的可行性

二、作业基础成本法整合的原则

2、适应性原则

企业在进行作业基础成本管理方法整合时,要企业自身特点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若企业经营的行业、产品特点发生变化,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管理会计部门就要随时、准确地调整各各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方式。

3、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

以作业为基础进行的成本管理系统的优点在于流程,不足之处则是不便于进行责任管理。为保证其有效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应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成本管理整合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以责为关键,以权为保障,以效为标准,以利为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

4、战略原则

为了强调企业特定时期或特定情况,企业可选择作业战略成本管理整合方法,但除此之外的其他作业基础整合方法也应考虑其战略性,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作业基础成本管理整合方法的战略性要求其提供企业外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协助企业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具体地说,整合方法提供的战略性信息可以分为战略性财务信息和战略性非财务信息。

5、灵活性原则

从成本管理信息载体的形式来看,它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格式,因为它只需对内报告,无需对外报告;从管理会计信息的计量指标来看,不仅有财务指标,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等等。

【关键词】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结合;运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涵义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有关产品,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异,只是直接成本的范围比传统成本计算的要大,凡是可方便的追溯到产品的材料、人工和其他成本都可以直接追溯,尽量减少不准确的分摊。不能直接追溯的成本,则先追溯或分配到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产品。

作业成本法实行的条件要求强有力的计算机环境,利用光学扫描、条形码和机械化等系统,它所花费的成本比传统方法要高,但由于它的成本计算更准确,能够提供给管理者更有用的信息,能够运用于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

二、传统成本计算制度和作业成本计算制度的区别

(一)传统成本计算法与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比较(表1)

(二)传统成本计算制度和作业成本计算制度的区别(表2)

三、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结合运用

(一)资料

1.某工业企业大量生产A、B两种产品。生产分为两个步骤,分别由第一、第二两个车间进行。第一车间是机加工(包括设备调整作业、加工作业、检验作业、车间管理作业),第一车间为第二车间提供半成品,第二车间为组装(主要包括组装、车间管理等),第二车间将半成品组装成为产成品。该厂为了加强成本管理,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按照生产步骤(车间)计算产品成本,各步骤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为本步骤的50%,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该企业不设半成品库,一车间完工半成品直接交由二车间组装。各车间7月份有关产品产量的资料如表3所示。

2.该企业目前试行作业成本法,企业只生产A和B两种产品。

3.一车间(机加工车间)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公司管理会计师划分了下列作业及成本动因(表4)。

根据一车间材料分配表,2009年7月一车间A产品领用的直接材料成本为172000元,B产品领用的直接材料成本为138000元;由于一车间实行的是计时工资,人工成本属于间接成本,并已将人工成本全部分配到各有关作业中,所以没有直接人工成本发生;

根据一车间工薪分配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燃料和动力分配表、材料分配表及其他间接费用的原始凭证等将当期发生的费用登记到“作业成本”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户,如表5所示。

一车间7月份生产A和B两种产品的实际耗用作业量如表6所示。

5.2009年7月份有关成本计算账户的期初余额如表8、表9所示。

要求:按预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实际与预算的差异采用调整法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中,计算填列一车间A和B的成本计算单;按照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填列二车间A和B的成本计算单。

(二)成本计算过程

1.编制一车间A、B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计算单(表10、表11)

2.按照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填列二车间A和B的成本计算单

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单(表12、表13)。

从以上计算的结果看,第一车间采用作业成本法来分配间接费用,它提供了设备调整作业、加工作业、检验作业、车间管理作业的详尽信息,可追溯到产品成本的作业动因,明确指出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而第二车间采用传统完全成本法仅是按生产工人工作小时平均分配车间管理费。这样既可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又节约了成本费用,真是一举两得。

【主要参考文献】

[1]韩艳华.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与联系[J].商场现代化,2007(2).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库

引言:

1.作业成本法概述

1.1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改善的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的尖端化和“适时制”(JIT)的应用,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的差距越来越大。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进行全面的反思。这个时期,以直接人工作为费用分配标准计算产品成本的传统方法对产品实际成本的扭曲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作业成本法(ABC)的研究全面展开。

1.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业成本法,即给予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1.3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2.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价值分析

2.1作业成本计算

2.1.1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建立的前提是:(1)作业消耗资源,产品生产又消耗作业;(2)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耗费之间寻找到一种桥梁-作业,通过作业对资源耗费的归集,再通过作业成本确定产品耗费的归集和分配,形成各种产品成本。

2.1.2基本步骤

从理论上ABC的计算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为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第二步为确认作业、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并建立作业成本库,将个各资源库汇集的价值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第三步为选择成本动因,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或劳务成本计算单,计算完工产品或劳务成本。

2.2作业价值分析

2.2.1基本程序

作业价值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作业的识别和计量、资源费用的归集与确认、产出消耗作业的确认与计量,产品成本费用归集等步骤方法,分析评价作业的有效性和增值性,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出价值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基本程序如下:(1)通过流程图和其他方法描绘企业的经营过程;(2)建立和计算一个ABC的草图模型;(3)通过分析和企业经营过程连接的价值链成本寻找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机会,并就结果展开讨论;(4)用企业现行的判断和分析方法,解释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方案;(5)通过ABC的数据,通过量化成本节约、成本避免和提高收入的可能性,对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计划进行相应的改变。

2.2.2作业价值动因分析-评价作业的增值性

作业动因价值分析的程序是:(1)从构成作业成本库的各项作业中,选择并计量代表作业;(2)确认并计量各产出所消耗的代表作业;(3)计算、归集各产出的作业成本;(4)分析各作业对产出的贡献,确认作业的增值性。

2.2.3作业改善选择方式

3.X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1.传统成本控制主要着重产品生产成本控制

传统的成本控制主要注重企业内部生产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成本的控制,从而忽视了原料采购、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等这几个方面的成本控制,没有全面的融合于企业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仅仅是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本身,忽略了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降低成本形成的动因和途径。

2.传统的成本控制不利于企业找出降低成本的机会

传统成本控制的对象是产品,没有深入到整个产品生产的作业过程中,产品在资源上的消耗。而产品在资源消耗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生了产品的成本,控制产品成本要发生在生产产品的各项作业上,在各项作业中成本得到了控制,那么产品成本在总体上也就得到了相应控制。而从产品本身去控制成本,找不到成本产生的动因,这就意味着找不到有效的产品控制方法,也就达不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3.传统成本控制信息处理的方式落后

由于在技术方面的落后,所以传统成本控制信息的录入主要是以手工录入为主,而计算机的使用是很少的,几乎是没有,这也就使传统成本录入的信息不全面或者是不准确,这就影响了成本控制的效果,人工录入处理的信息数据必然还存在着缺乏时效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扭曲的成本信息可能会造成判断上的失误,甚至还会导致战略决策失误。所以说传统的成本控制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了。但是由于某些企业的观念落后,为了减少成本仍然还是采用手工录入的成本信息控制,使传统的成本控制法更加的糟糕,就是这样的恶性循环,影响到了企业现在的生存。

4.传统成本控制法是单一的控制标准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企业成本模式构建

1.提高对作业成本控制的认识,研究具体实施细节

要想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控制法,让企业管理者认知到作业成本控制法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能力,那就要从企业竞争的战略高度去看待和解决成本问题,消除实施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协调各部门的配合和运作。针对我国近年来的成本控制情况加强对作业成本控制法细节的研究,分析成本动因如何让选择、作业链和价值链如何优化、成本降低具体措施和成本降低率,了解这些企业在作业成本控制法中成功的经验。

2.变更固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建立严格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要以客户的需求为组织向导,加强计划控制力度,以落实作业成本控制目标进行生产,进行考核,强化成本意识。而且成本失真这不仅是会计核算方法问题,还有企业体制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用有效的制度来对企业进行规范和约束,这样才能消除人为因素对成本控制造成的影响,管理及时,保证对员工的培训到位,这样才能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保证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

3.全面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系统

采用适时生产制度,用需求拉动生产,实现零库存保证业务流程合理发展,环环相扣。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使用整个的循环系统来进行产品质量的管理,满足顾客需求,降低质量成本,避免因为质量问题发生的损失。总体来说,预防成本的增加可以使内部损失成本减少,而且通过适当的质量成本监管,也可以确保质量,这就使成本优化付出做到最小化。另外还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为计算机可以承受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带来的庞大的计算量,使之为作业成本法中制造费用的分配明确得到了保证。

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全民成本管理意识

想要实施作业成本控制,最主要的就是有一个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可以保证数据准确性和高效性,否则失真的成本信息数据就失去了成本控制本身的意义,所以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来培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全民成本管理意识,让企业人员知道并了解,他们少损失一分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润,会给产品创造多大的竞争空间。这需要公司提升员工对产品价值的认识,规范所有人的岗位职责。

三、结束语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成本动因成本控制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生存或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不利因素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迅猛上涨,各种生产资料价格,尤其是石油、钢材、煤炭等产品的价格也创出近几年的新高,企业的成本控制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集成制造系统和弹性制造系统的应用、适时生产系统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影响并冲击着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上的,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二、ERP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第一,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大,直接人工比重下降,从而制造费用分配率很大,很容易造成产品成本失真。科技进步及导致的资产密集,反映到生产工具上是设备价值的提高和经济寿命的缩短,而设备价值的提高和经济寿命的缩短反映到会计是单位会计期间内固定资产折旧增大。科技进步的另一个后果是需要越来越多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生产人员。这些人可以以一当十,其结果是传统方法下用以分配制造费用的直接人工工时大大减少。

第二,随着与工时无关费用的快速增加,用不具因果关系的直接人工去分配这些费用,必定产生虚假的成本信息。激烈的竞争使得传统的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模式让位于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模式。仔细观察,很多生产支持费与产出并无对应关系,诸如设备调整准备费、生产管理费用、工模具费用、设备及其维护费用等,如果把这些与产品生产工时无关的费用强行按工时去分配给产品,必然造成扭曲的分配结果。

三、ABC法下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利用单项成本改进基础上的作业成本核算信息,将“作业”作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然后将间接费用按作业量进行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计算过程有两个基本步骤:

(一)选择间接费用归集对象,确认作业成本库

归集在同一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费用应该是有相同成本动因引起的。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可以有购货定单,材料采购,设备维修,存货移动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也应本着重要性原则,选择主要的有影响作用的作业活动为作业成本库,这样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二)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由于成本动因决定了作业的发生,也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所以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分配的最佳标准。当然,引起作业发生的成本动因中,必定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应选择那些主要的、直接的、容易获得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明确了成本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接费用,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种产品中,从而计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

(三)ABC法的优点

通过比较作业成本法与现行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发现,作业成本法有以下优点:

1.作业成本法分配成本不是单纯根据生产产品数量,而是根据生产产品的作业来分配产品的成本。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都可以是成本的计算对象,把成本向作业、作业中心归集可以使企业了解更全面的成本信息,更为突出的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归集对象还可以是顾客或市场。

2.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遵循“资源——作业——产品”主线,即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成为沟通企业资源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桥梁。正好同理论上“成本”概念相吻合。

四、ABC模块的改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必要对ERP下传统的成本模块进行适当的改造,即引入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计量,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计量成本的先进性,提高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具体的设计思想如下:

(一)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

从存货、工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等子系统取得成本总耗费,将能够直观地确定为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成本划为直接成本,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或服务成本,其余部分则列为作业成本。

(二)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

(三)计量作业成本

(四)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

(五)汇集成本库

即将相同成本动因的有关作业成本合并汇入“同质成本库”,如动力与维护费用可归入一个成本库。

(六)作业成本分配

作业成本分配计算公式为:分摊成本=某作业成本(库)分配率×被某产品耗用成本动因数量。

(七)计算产品成本

将分配某产品的各作业成本(库)分摊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及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该产品的总成本,再将总成本与产品数量相比,计算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根据计算出来的成本动因率和产品(服务)消耗的成本动因数量,计算出产品(服务)的作业成本和单位作业成本:

Cm表示m产品(服务)的总作业成本,C-m表示m产品(服务)的单位作业成本,Rj表示j作业成本库成本动因率,Qmj表示m产品(服务)耗用j成本动因的数量,Qm表示m产品(服务)耗用的成本动因总数量。其数据处理流程可简单用图1表示。

ABC框架下成本控制与ERP的结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整体成本控制的能力,是在千头万绪的成本控制中,为管理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二者结合运用的成本很高,导致在小型企业应用可能性很低,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软件开发技术难度和开发成本将持续下降,作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块化管理工具,二者系统的结合应用将会为企业管理作出更大贡献。

作业成本法(ABC)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工具,更是一种管理工具。它根据成本动因分配成本费用,提供了比传统成本计算更为准确、有用的信息。

作业成本法最先在制造业产生并发展起来,但是我认为它更加有用于服务行业。本文通过作业成本法在医院中的应用,我们看到,作业成本法为医院成本控制及本行业医疗资源提供了更为及时有用的信息。

当然,为了使作业成本法在医院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还需要做大量基础工作,如,划分医疗作业,选择成本动因,统计作业量指标等。除此之外,更加需要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在医院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成本管理医疗成本

一、背景介绍

作业成本法通过细化间接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比传统成本计算能更为准确的提供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自创建以来已经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不仅局限于制造业,而且在提供劳务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学校和医疗机构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世界上许多企业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提高了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外资与外国企业的进入,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竞争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战略,已为我国许多企业所接受和应用,并日益受到重视。作业成本法既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是一种成本控制方法,是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基础管理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医院的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公立医院向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甚至股份制医院转变,由享受财政补贴向区分盈利性医院与非盈利性医院转变。医疗福利制度也由公费医疗转变为医疗保险制度,并先后由全额报销发展为有自负段和承担一定的自负比例,还有的地区已经开始试行按病种报销。药品制度改革也正紧张的进行中,由原来实行的以药补医向药品收入纳入财政管理。

这些改革措施,一方面提高了人民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的水平,降低了国家财政补助资金紧张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医院的发展,增强了医院的竞争意识。

二、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

医院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其成本核算也有其特殊性。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不健全性。国家为保证人民享受到一定的医疗服务,对医疗服务采取国家定价的办法,这使得医疗服务价格偏低,有的甚至低于其成本价格,这也使医院的收入与支出严重相脱离,出现相当大的财务赤字,政府一方面用以药补医的办法来提高医院的收入,另一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这也要求医院实行预算会计制度,并且只核算收入,不核算成本。

(二)间接成本占医疗成本的比重大。患者来医院就医,其成本中直接成本毕生相对较低,如仅药费,卫生材料费等,这些成本在门诊的医疗成本中约占60%-70%,在住院的医疗成本中则仅占40%-60%,(请王基鸿查看一下近两年来的数据),而大量的人工费用、检查成本、治疗成本、手术成本、监护成本等均是间接成本,无法直接计入某个患者或某个病种的费用里去。

(三)辅助费用分配困难。为了加强医院成本管理,还必须把辅助费用分配到各个医疗科室。但由于各医疗科室差异大,传统的分配方法,如以人工费用、业务工作量等,无法较好地做到合理的分配辅助费用。

(四)费用发生期与收益期不匹配。医疗服务是个连续的过程,成本费用也是不间断发生的,但一些成本费用与医疗服务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如医疗设备的大修理费、小型医疗器械费用等,这些费用的收益期较长,有个甚至跨跃几个会计期间,这些成本如果计算在一年的成本里,会出现不稳定的问题,也会打击医疗积极性。

(五)资金成本数额大。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价值大,技术含量高,进行投资的风险大。为了保证医疗秩序的正常进行,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应对这些资金占用大的资产单独进行核算,即单机核算。

以上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医院成本核算适合采用作业成本法。

三、医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分析

(一)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通过作业(Activity)进行动态的追踪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CostObjective)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PerformanceofActivity)和资源利用情况(UseofResources)的方法。它根据资源耗用的关系进行成本分配,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照成本对象对作业的使用情况将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由于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依据,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

医疗服务是一个有许多中间活动的集体。医院为服务,首先进行投资,配置房屋,购买医疗设备、仪器等,并使用必要的卫生材料、药品、水、电、热力及劳动力等。患者来医院就医,一般需要经过挂号收款、医生诊查、辅助检查、住院治疗、康复出院等几个主要过程,每个具体环节可视为一个作业,在这些作业环节中,一方面产生工作量指标,如每人次、每台次等,另一方面也消耗资源,如药品、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人工等,形成了成本。利用成本计算模型寻找各作业过程中成本支出与工作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出患者就医或是单病种医治成本。

病种(或患者)成本:=直接成本+作业量1*单位成本1+作业量2*单位成本2+……+作业量n*单位成本n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医疗成本关键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患者就医所需的各作业环节的工作量,二是确定各作业环节单位成本。

(二)作业分析与成本动因分析

患者就医一般要经过医院多个部门协同作业,才能最终医治好患者的疾病。每个部门有的专门处理一项业务,如心电、脑电,有的虽是一项业务却分为各种情况,如B超、CT,大部分部门是多项作业,如检验科有验血、验便、细菌检验、病毒检验等,病区更是全面付责患者诊治,提供床位、水电、供暖、处置、监护、手术等。一般说来应先按作业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无法直接按作业归集的间接成本按部门归集,同时各作业中心计量不同作业的工作量,期末按各作业量分配成本费用,计量出各作业的单位成本,供计量患者就医成本使用,也为考核各部门业绩提供了依据。一般地,医院作业分析与成本动因分析大致如下两图表:

四、医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及应注意问题

由以上对作业成本法的介绍及通过实例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应用于医院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1、ABC法提供了更精确的医疗成本计算,特别是由于医院医疗成本的间接成本较大,病种繁多,这种情况尤其适合采用ABC法。

2、ABC法可以灵活地根据成本动因及其作业量来进行决策,如某一病种是否开展,某一项医疗服务是否进行等,找出成本发生原因,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成本决策。

3、ABC法提供了有意义的财务(期间成本动因比率)和非财务(期间成本作业量)指标,可用于各个去年运行层次的成本管理和业绩评价。

4、ABC法重新分析、确认了医疗成本的性态,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概念,即将成本确认为约束成本和弹性成本,从而改进了成本预测。

5、ABC法为医院成本计算提供了更合理、可接受的和综合的成本管理工作基础。

当然,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实施ABC法必须得到医院及各科室领导重视,需要医院全体医疗、护理、管理、辅助人员的积极参与。ABC系统既是一个成本计算系统,也是一个成本近年系统,要有效实施它,首先要领导认识到ABC法重要性并大力支持,这是医院实施ABC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必须使全体员工具有强烈的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改进作业的意识,即ABC要与全员成本管理相结合。

2、ABC法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及基础管理工作。要正确分析医疗作业的组成及成本动因,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否则只能是乱摊成本,造成成本数据的失真。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即:⑴做好日常业务量的收集、统计工作;⑵做好成本收集、统计工作,正确区分约束性成本与弹性成本;⑶建立健全各个部门作业指标参数及作业指标计算系统;⑷制定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和计算制度。

RobertS.KaplanandAnthonyA.Atkinson.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ThirdEdition,PrenticeHall,1998.6;

《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应用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1.2

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从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广义管理会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8

张刚.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与应用.财会月刊.2001.6

屈成鹰、沈艺峰.作业成本法:厦门三德公司应用的实地研究.财务与会计.2001.04

牛雪筠、苗建中、殷桂芳.作业管理的应用.企业管理.1998.3

王平心.靳庆鲁.柯大纲.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探讨.中国会计财务研究.2000.3

欧佩玉.王平心.作业分析法及其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的应用.会计研究.2000.2

王平心.韩新民.靳庆鲁.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性.会计研究.1999.8

朱云.陈工孟.作业成本法在香港应用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00.8

林钢.杜(礻韦)清.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财务与会计.2000.1

王心平等.成本动因量的同质性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5

【关键词】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装备制造业

一、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简述

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国情咨文强调,要想经济发展的基业长青,关键的是重振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近十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悄然跟上国际形势,纵观全球的竞争格局,纵观全球经济,世界上的大国,无一不是有着强大的装备制造,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整体工业实力的竞争,还是工业制造实力的比拼,装备制造的比拼实际上是大国间综合实力的比拼,但是我国的综合实力仍然缺乏着核心技术,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一场转型和升级,这是发展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装备制造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由于国内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由资源控制引发的原材料价格垄断,使得中国制造逐渐失去成本优势,与国外高端产品的压力相比较,装备制造业的成本同样提出了新的挑战。产品开发初期,目标成本法就成为了决策者首选的成本定价决策手段。要想取胜,只有不断的寻找有效地降低和压缩成本的途径,才能以价格的竞争优势争夺有利的市场环境。

目标成本法主要是将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逐渐的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是收入=成本价格+利润,新时代背景下的模式逐步转变成收入-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的模式,现阶段目标成本法主要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独立核查制造过程的产品,不断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起点和基础是依据市场的大量研究,根据客户的认同,以及竞争对手的预期反应,合理预测未来目标价格,然后减去企业利润目标,最终达到成本目标。依据实践中的判断,不断改进供应和制造链上的成本构成,最终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目标成本法会涉及到产品生产和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要设计好产品的成本,必须从工艺和采购的角度设定好目标成本,当产品的成本不能够满足利润的要求时,要将产品重新返回到产品的设计阶段,将产品进行重新的规划。当然想要产品在装备市场上具有核心的价值,关键的因素是产品的核心制造能力。显然,在成本控制的制造过程,如目标成本法显然不具备有效的状态监测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对于当前的设备制造生产部门,作业成本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采用计算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作业成本从根本上完善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限定,两者比较之下,由于分配动因的基础发生量变,不仅仅局限在传统成本计算上,同时在多元分布的基础上,结合综合能力的变化及不断地质的变化,特别是要注重量化质量,注重量变与质变的基础配置组合,只有不断地消耗产品的价值,不断地提升产品的准确度,才能够发挥产品的价值。

二、运用作业成本法,持续改善成本,最终达到设定的目标成本

新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采用的作业成本法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实践勘察,进行成本规划。对目标成本的评估要进行实证评估,以评估的目标成本规划活动的结果。至此,新品的装备制造进入新的阶段,使得企业能够真正的对成本对象消耗的企业资源进行适当的计量和核算,坚持以作业成本为基础,使其限定在一定的状态。目标成本和作业成本法的有效结合,能够改善产品的成本控制水平,使得当前的我国装备制造业赶超世界的先进的水平,使整个团队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力,有效地实现利益共享,保证产业链成员的共同利益,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健康和长远的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成本战略,根据新产品的计划和目标售价的编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目标定价,产品的开发和计划,充分的考虑到市场变化的趋势,当前的发展阶段,企业已经进入到产品的最高限价,进入指定目标成本阶段。寻求产品的最佳组合是关键,各个部门要根据价值分析,合理的规划好产品,设计好规划方案才能降低成本,目标成本在现有的公司技术条件下,能够积极地降低成本,确定差距,采用各种新品的开发,就会缩短目标成本和作业成本法的差距,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

(一)比较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共同之处,才能很好的利用好两者的关系

一是从生产经营的方向出发,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不断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有效合理的安排生产,二是控制的方向在于产品,而是整个作业的工序和企业深入的管理。三是控制标准的确定,从后向前核定。四是注重成本控制,提高质量和完成工作的效率,消除浪费。不同之处是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坚持以作业来设置“成本库”归集分配成本,并计入产品。

(二)目标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控制

市场定位是目标成本的优势,但它的目标在设备制造实践之前,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控制是很难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对于各个操作部门的责任来讲将两者很好的结合是关键,运行成本也是成本控制的一种责任,既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财务会计的职能,例如监督。其次,目标成本控制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可以提前控制,但作业成本控制和目标成本控制只是程序相反,所以关键在于组合。最后,其控制经营成本高,限制了它的迅速推广,与目标成本控制系统简单易用相比,只有不断的减少操作成本控制成本,才能充分的实现两者的契合。

(三)基于两种方法在装备制造业中的综合应用

四、总结

当今企业的竞争日益的激烈,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必须借助于对产品成本的控制,并且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综合运用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目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通过采取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够使得企业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获得竞争的优势地位,才能够使得企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少武,陈鲁宁,司徒淑君.变动成本法应用新模式――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进行成本控制[J].财会通讯,2012(8).

[2]余秀丽.比较分析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8).

一、引言

二、基于TD-ABC的成本控制模型

上述模型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源使用效率进行分析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因而应首先对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设置一个阀值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以便识别企业的瓶颈作业和闲置生产能力。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范围是从0到100%。当企业的某项资源使用效率为0时,那么该资源就处于闲置状态。同样,当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为100%时,那么该资源就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这时企业的经济效益基本可以达到最大化,但如果企业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势必会对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而,在日常的经营中,公司有必要将资源利用率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这个范围没有确定的标准,要视公司的实行情况而定。

三、基于TD-ABC成本控制模型在X物流公司的应用

(一)前馈控制

1.确定作业中心。经实际考察X物流公司的部门详情及作业流程,确定了6个作业中心,分别为订单中心、质检中心、通信线缆部、通信设备部、财务部和易家湾仓库中心。

2.设置成本控制目标。对于X物流公司来说,其每年的业务量要随着通信运营商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一年四季的业务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淡季”、“旺季”之分。为了保证客户能够享有正常的服务水平和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经与公司管理层工作人员深入分析,一致认为对于X物流公司来说一个合适的资源使用率应该是70%左右,并依此作为下文判定瓶颈作业的临界点,即资源利用率高于70%的为该公司的瓶颈作业;反之则不是。

(二)过程控制

2.单位作业产能消耗及资源消耗。在本文中,单位作业的产能消耗是指正常情况下的产能消耗,成本动因量的确定是本步骤的关键。而不同情况下的产能消耗差异将通过成本动因量的计算来体现。

3.各成本对象最终成本的确定。计算出被归集的这三个主要客户的成本费用,及其所占公司总成本费用的百分比。

4.公司整体资源的耗用分析。据统计,在X物流公司中,其来自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三大通信运营商的业务占其总业务量的75%左右,所以根据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三大通信运营商在X物流公司的成本费用归集信息,来分析估量其整个公司的资源使用效率。经分析整理得出表2所示的信息。

(三)反馈控制

四、结论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贸易企业

一、现阶段贸易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部分贸易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二)部分贸易企业成本管理方式方法有待完善

目前,相当部分贸易企业仍然采用传统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但是部分贸易企业的业务趋于复杂化导致传统成本管理方式方法很难贴合于企业运营实际。特别是对于一些间接费用比占重较高的企业来说,传统成本计算中采用的单一分配标准极大地扭曲了企业产品、服务的成本信息。对此,企业应当量体裁衣,不断结合业务开展完善自身成本管理方式方法。

三、贸易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对于贸易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应当科学应用作业成本法

企业在考虑应用作业成本法时应当量体裁衣,有所侧重,应充分考虑作业成本是否适用于本企业的各类业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贸易企业大部分业务是针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即使同类业务在侧重上也会有所不同。举个例子,如果企业在开展物流业务过程中的重点不在于仓储,而在于配送,花很大的力气去核算仓储的成本就显得得不偿失。鉴于此,企业应当在应用作业成本法r有所侧重点,充分考虑是否有必要在每类业务中应用此种方法;第二,作业成本法主要适用于间接成本费用占比较高的企业。如果所在企业的间接成本费用占比较低则应当考虑应用其他成本核算方式方法对其成本进行核算。

(二)优化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性工作

企业要想妥善运用作业成本法需要准确、全面、及时信息数据的支持,但是从客观上讲,企业在收集一些基础性数据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现代化信息手段的支持。对此,企业应当优化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使会计人员在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产品服务成本核算过程中有及时的数据支持,进而提高管理的效益效果。

(三)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1]马林武.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4(1).

[2]杨世忠,许江波,张丹.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某高校成本核算的实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2(04).

THE END
1.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与优化.docxMacroWord.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与优化目录TOC\o"1-4"\z\u一、报告说明 2二、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2三、精准农业应用于蔬菜种植的可行性分析 5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8五、预期成果与贡献 11六、精准农业在蔬菜种植中的成效总结 13 报告说明精准农业技术在不同作物上的适用性存在差异。例如,一些...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9859196.html
2.决策智能:值得关注的决策革命研究报告罗戈研究决策可以被定义为决定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采取某种行动方案,以实现一组预先确定的目标的过程。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因为决策的唯一目标是指导组织和人类活动实现未来目标。决策过程涉及将组织资源投入到实现预定目标或通过遵循特定行动方案解决问题中。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是人生每一步成功的关键。在商业世界中,决策也...http://www.log-research.com/5816.html
3.广东2022年4月自考08816《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真题及答案...D.非结构化决策 7.衡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是它的实用性,这体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B)原则。 A.发展 B.经济 C.规范 D.创新 8.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中,(C)是类特有的性质。 A.抽象性 B.封装性 C.继承性 D.多态性 9.在诺兰模型中,组织中的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这一...https://www.exam100.net/html/2023/gll_0330/42357.html
4.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2.信息系统在管理各项事务中有着普遍的应用,促进了企业...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10357227.html
5.关于印发《广东省水利信息化“四统一”纲要》的通知以水利数据中心为基础,在水利信息化技术规范体系内整合全省水利业务资源应用系统,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厅直属单位的所有业务资源系统分门别类整合到统一的共享平台。 (七)促进和深化各类业务系统的建设 重点支持省三防指挥系统的建设,全面完成二期建设任务;重点推进我省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同时,在水利信息和业务...https://www.wuhua.gov.cn/xxgk/zfjg/xswj/zfxxgkml/bmwj/content/post_299866.html
1.政策百科全书构建透明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政策百科全书构建透明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在当今社会,政策制定和执行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公众对政策内容的了解,诸多机构已经推出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平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政策百科官网”。这种类型的网站旨在提供关于政府决策、法规变动以及公共事务的一站式服务。https://www.l9l01mz0mt.cn/jun-lei-gong-xiao/374172.html
2.行为经济学与决策支持系统DSS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影响...总之,将行为经济学与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人类心理偏好,也能够提高我们针对公共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的手段。当它们被融合应用于policy解读上时,就能让整个社会管理体系变得更加透明、高效,同时也促使创新思维不断涌现,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工具,只有当它服务于全面的...https://www.cehhoilbv.com/jun-lei-yang-sheng/446398.html
3.00051《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考册mis的名词形式3.【决策支持系统】(DDS)以数据库、决策模型和方法库为基础,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与决策者的分析能力有机结合,利用人机对话,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信息和运算结果,支持管理决策的系统。 4.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等实现内、外部资源的合理结合,使企业在经营方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全面提高...http://www.zzfmdn.com/article/804841
4.信息资源管理2012年4月真题(02378)自考7.决策支持系统(DSS)主要功能是成本分析、定价决策、投资分析等,它属于( ) A.战略层 B.管理层 C.知识层 D.操作层 8.对人员管理的重点在于人员组织机构建设、培训和各种( ) A.文化建设 B.制度建设 C.文档建设 D.标准建设 9.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由于用户需求增加而产生的软件修改或者再开发称为( ) ...https://www.educity.cn/zikao/27414.html
5.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InformationandDecisionSupportSystems,IDS...混合应用(Mashups):门户页面可以通过数据集成技术,将来自不同系统或数据源的信息汇聚在一个页面上,提供更加全面的决策支持。 案例 企业仪表盘:零售商通过仪表盘实时查看销售数据、客户行为和库存水平,从而及时调整市场活动和供应链管理。 6. 信息系统中的人类因素 ...https://blog.csdn.net/baidu_33597755/article/details/143827097
6.管理信息系统试卷带答案(本科班)4、简述决策支持系统在现代组织中的应用。 答:决策支持系统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w50ixom.html
7.工商行政管理试题6篇(全文)2.简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 3.企业系统规划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原型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试卷代号:219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企业信息管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5年7月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ixxgh9x.html
8.神经网络自适应pid神经网络自适应律混沌动力学系统的定态包括:静止、平稳量、周期性、准同期性和混沌解。混沌轨线是整体上稳定与局部不稳定相结合的结果,称之为奇异吸引子。 神经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 神经网络的云集成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应该有发展潜力,但神经网络有自己的硬伤,不知道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所以决策支持系统中并不是很热门,但是神经...https://blog.51cto.com/u_16213582/7081084
9.研究生开题报告模板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库因为可扩展性强、资源利用率高,高并发、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在大数据应用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此种应用只解决了前端的业务处理,要真正利用大数据实现商务智能,还需要为决策支持系统和联机分析应用等提供一数据环境——数据仓库。为此,导师指导本文作者拟此题目,研究基于Hadoop框架的数据仓库解决...https://www.yjbys.com/file/yanjiushengkaitibaogaomob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