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5.05湖北
架构师面试题之Kafka专题篇
1、Kafka是什么
Kafka是一种高吞吐量、分布式、基于发布/订阅的消息系统,最初由LinkedIn公司开发,使用Scala语言编写,目前是Apache的开源项目。broker:Kafka服务器,负责消息存储和转发topic:消息类别,Kafka按照topic来分类消息partition:topic的分区,一个topic可以包含多个partition,topic消息保存在各个partition上oset:消息在日志中的位置,可以理解是消息在partition上的偏移量,也是代表该消息的唯一序号Producer:消息生产者Consumer:消息消费者ConsumerGroup:消费者分组,每个Consumer必须属于一个groupZookeeper:保存着集群broker、topic、partition等meta数据;另外,还负责broker故障发现,partitionleader选举,负载均衡等功能
2.Kafka的设计时什么样的呢
Kafka将消息以topic为单位进行归纳将向Kafkatopic发布消息的程序成为producers.将预订topics并消费消息的程序成为consumer.Kafka以集群的方式运行,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服务组成,每个服务叫做一个broker.producers通过网络将消息发送到Kafka集群,集群向消费者提供消息。
3.为什么要使用kafka,为什么要使用消息队列
4.数据传输的事物定义有哪三种?
数据传输的事务定义通常有以下三种级别:(1)最多一次:消息不会被重复发送,最多被传输一次,但也有可能一次不传输(2)最少一次:消息不会被漏发送,最少被传输一次,但也有可能被重复传输.(3)精确的一次(Exactlyonce):不会漏传输也不会重复传输,每个消息都传输被一次而且仅仅被传输一次,这是大家所期望的
5.Kafka判断一个节点是否还活着有那两个条件?
(1)节点必须可以维护和ZooKeeper的连接,Zookeeper通过心跳机制检查每个节点的连接(2)如果节点是个follower,他必须能及时的同步leader的写操作,延时不能太久
6.Kafka中的ISR、AR又代表什么?ISR的伸缩又指什么
7.kafka中的broker是干什么的
broker是消息的代理,Producers往Brokers里面的指定Topic中写消息,Consumers从Brokers里面拉取指定Topic的消息,然后进行业务处理,broker在中间起到一个代理保存消息的中转站。
8.producer是否直接将数据发送到broker的leader(主节点)?
producer直接将数据发送到broker的leader(主节点),不需要在多个节点进行分发,为了帮助producer做到这点,所有的Kafka节点都可以及时的告知:哪些节点是活动的,目标topic目标分区的leader在哪。这样producer就可以直接将消息发送到目的地了
9.什么情况下一个broker会从isr中踢出去
10、Kafaconsumer是否可以消费指定分区消息?
Kafkaconsumer消费消息时,向broker发出"fetch"请求去消费特定分区的消息,consumer指定消息在日志中的偏移量(offset),就可以消费从这个位置开始的消息,customer拥有了offset的控制权,可以向后回滚去重新消费之前的消息,这是很有意义的
11、Kafka消息是采用Pull模式,还是Push模式?
12.Kafka存储在硬盘上的消息格式是什么?
消息由一个固定长度的头部和可变长度的字节数组组成。头部包含了一个版本号和CRC32校验码。
1.消息长度:4bytes(value:1+4+n)
2.版本号:1byte3CRC
3.校验码:4bytes
4.具体的消息:nbytes
13.Kafka高效文件存储设计特点:
(1).Kafka把topic中一个parition大文件分成多个小文件段,通过多个小文件段,就容易定期清除或删除已经消费完文件,减少磁盘占用。(2).通过索引信息可以快速定位message和确定response的最大大小。(3).通过index元数据全部映射到memory,可以避免segmentfile的IO磁盘操作。(4).通过索引文件稀疏存储,可以大幅降低index文件元数据占用空间大小。
14.Kafka与传统消息系统之间有三个关键区别
(1).Kafka持久化日志,这些日志可以被重复读取和无限期保留(2).Kafka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它以集群的方式运行,可以灵活伸缩,在内部通过复制数据提升容错能力和高可用性(3).Kafka支持实时的流式处理
15.Kafka创建Topic时如何将分区放置到不同的Broker中
(1).副本因子不能大于Broker的个数;(2).第一个分区(编号为0)的第一个副本放置位置是随机从brokerList选择的;(3).其他分区的第一个副本放置位置相对于第0个分区依次往后移。也就是如果我们有5个Broker,5个分区,假设第一个分区放在第四个Broker上,那么第二个分区将会放在第五个Broker上;第三个分区将会放在第一个Broker上;第四个分区将会放在第二个Broker上,依次类推;(4).剩余的副本相对于第一个副本放置位置其实是由nextReplicaShift决定的,而这个数也是随机产生的
16.Kafka新建的分区会在哪个目录下创建
在启动Kafka集群之前,我们需要配置好log.dirs参数,其值是Kafka数据的存放目录,这个参数可以配置多个目录,目录之间使用逗号分隔,通常这些目录是分布在不同的磁盘上用于提高读写性能。当然我们也可以配置log.dir参数,含义一样。只需要设置其中一个即可。如果log.dirs参数只配置了一个目录,那么分配到各个Broker上的分区肯定只能在这个目录下创建文件夹用于存放数据。但是如果log.dirs参数配置了多个目录,那么Kafka会在哪个文件夹中创建分区目录呢?答案是:Kafka会在含有分区目录最少的文件夹中创建新的分区目录,分区目录名为Topic名+分区ID。注意,是分区文件夹总数最少的目录,而不是磁盘使用量最少的目录!也就是说,如果你给log.dirs参数新增了一个新的磁盘,新的分区目录肯定是先在这个新的磁盘上创建直到这个新的磁盘目录拥有的分区目录不是最少为止。
17.partition的数据如何保存到硬盘
topic中的多个partition以文件夹的形式保存到broker,每个分区序号从0递增,且消息有序Partition文件下有多个segment(xxx.index,xxx.log)segment文件里的大小和配置文件大小一致可以根据要求修改默认为1g如果大小大于1g时,会滚动一个新的segment并且以上一个segment最后一条消息的偏移量命名
18、讲讲kafka维护消费状态跟踪的方法
19.kafka的ack机制
request.required.acks有三个值01-10:生产者不会等待broker的ack,这个延迟最低但是存储的保证最弱当server挂掉的时候就会丢数据1:服务端会等待ack值leader副本确认接收到消息后发送ack但是如果leader挂掉后他不确保是否复制完成新leader也会导致数据丢失-1:同样在1的基础上服务端会等所有的follower的副本受到数据后才会受到leader发出的ack,这样数据不会丢失
20.Kafka的消费者如何消费数据
消费者每次消费数据的时候,消费者都会记录消费的物理偏移量(offset)的位置等到下次消费时,他会接着上次位置继续消费
21.消费者负载均衡策略
一个消费者组中的一个分片对应一个消费者成员,他能保证每个消费者成员都能访问,如果组中成员太多会有空闲的成员
22.数据有序
一个消费者组里它的内部是有序的消费者组与消费者组之间是无序的
23.kafaka生产数据时数据的分组策略
生产者决定数据产生到集群的哪个partition中每一条消息都是以(key,value)格式Key是由生产者发送数据传入所以生产者(key)决定了数据产生到集群的哪个partition
24.Kafka中的消息是否会丢失和重复消费?
25.Kafka中是怎么体现消息顺序性的?
kafka每个partition中的消息在写入时都是有序的,消费时,每个partition只能被每一个group中的一个消费者消费,保证了消费时也是有序的。整个topic不保证有序。如果为了保证topic整个有序,那么将partition调整为1.
26.kafka如何实现延迟队列?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和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P3
2、广义的行为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和内隐心理活动。P4
3、行为的主体是企业、学校、机关、医院等,则此行为是:组织的行为p4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规律性。包括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P5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边缘性: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两重性。应用性。
6、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为:行为=f(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P18
8、个体是构成群体和组织的细胞和基础。P39
9、社会知觉: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社会知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角色的知觉、对因果关系的知觉。P41
10、人的知觉过程包括五个阶段: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P42
11、归因理论认为,将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于内因、外因中的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是影响进一步行为的关键。P48
12、西方组织行为学家认为经营管理价值观分为三类:最大利润价值观(局限性最大的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20世纪20年代开始);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20世纪70年代兴起,此类价值观既考虑组织利润,又强调组织的社会责任)p51
13、态度: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三要素:认知、情感、意向。P53
14、工作态度: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是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P55
15、组织认同感与员工辞职率成反比关系。P56
16、个性: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包括个性倾向性(如:兴趣、爱好、价值观、态度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能力、性格)两大部分。P58
17、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强弱的衡量标准是绩效。能力按其适应性,可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三类。p63
18、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9、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的划分是根据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P65
20、创造性行为的特点:首创性、有用性、适应性、主动性。P79
21、有效的事业生涯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P96
22、事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P101
23、为了进行正确的事业生涯选择,必须了解自己。霍兰德提出了关于了解自己的六种“个性定向”论。薛恩提出了五种“职业锚”。P105-106
24、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认为,群体的恶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的标准程序,即: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有所作为阶段、中止阶段。P122
25、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P145
26、社会惰化效应: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是更努力的倾向。是一种负协同效应。P149、150
27、阿希的经典实验表明:群体规范能够给群体成员形成压力,迫使群体成员的反应趋向一致,即从众。P153
28、鼓励和支持群体成员行为一致性的群体,比较容易引发从众行为;鼓励个性和独立性的群体,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P153
29、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情的交流过程。沟通过程的最后一环节是反馈。沟通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性沟通;按其方向可分为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按组织的结构特征,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0、群体决策的两个副产品是: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P168
31、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叫做人际关系。其中经济生产关系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关系。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特别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P175
31、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P177
32、社会交换理论是由霍曼斯提出的一种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观点,这种理论认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报酬及相应的成本,人们总是寻求报酬大于成本的行为关系,回避成本大于报酬的行为关系。
33、处理冲突的五种行为意向是:竞争、协作、回避、迁就、折衷。P208与此对应,处理冲突的策略包括五种,即:运用竞争,运用合作,运用回避,运用迁就,运用折衷。P216
34、冲突的管理包括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和解决功能失调的冲突两方面。P216
35、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景因素的函数。用公式表示: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情景因素)p223
36、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和集体。P224
37、根据领导的权威基础可以将领导分为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P224
38、有效领导的基础是:领导的权威。P229
39、权力是一种支配力,权力具有四种性质:权力的情景性,权力的依赖性,权力的不确定性,权力的资源性。P229
40、权力一般由三部分构成:资源控制权,奖惩权,专长权。P230
41、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领导威信具有两个特点:内在性和持久性。P234
42、检验领导者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准是绩效。而绩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衡量:工作的效率;工作的效益;人员的满意度;人员的流向;出勤率。P240-242
43、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把领导行为归纳为两个变量: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健全规章制度照章办事;以人为中心,协商办事。把领导行为方式分四种类型:即低规章低协商;低规章高协商;高规章高协商;高规章低协商。P258
44、领导作风论将领导方式归纳为三类:集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P262
45、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情景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三类因素:领导者自身的特点;被领导者的特点;领导的情景。P265
46、菲德勒于1967年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菲德勒模式。P266
47、LPC量表是一种反映人的行为类型的心理测量量表,菲德勒用其来测定领导者习惯采用何种领导行为方式。一般来说,高LPC得分的人是以人际关系为导向的领导,低LPC得分的人是以工作为导向的领导。P267
48、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强调被领导者的特点对有效领导行为方式选择的影响。P273
49、决策是领导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决策是在一定条件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P276
50、组织决策的未来趋势是决策的民主化。P293
51、按照心理学的分析,动机有三种机能:始发机能,选择和导向机能,强化机能。P301
52、内容型激励理论集中研究是什么因素激起人的行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奥德弗的ERG理论(ERG分别指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和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都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P315-323
53、ERG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也指出了“挫折——倒退”的趋势。P325
54、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综合激励理论、公平理论都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认为:激发力量是目标效价和期望值这两个变量的乘积。P328
55、华东师大心理学系的俞文钊教授提出了“公平差别阈”和公平分配理论。公平差别阈是指: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的比值。为了与国际接轨,可命名为EDT(equitydifferencethreshold),这是一个可测量的值。P342
56、美国的激励机制叫做:职业生活质量,其理论基础是:内容型激励理论。日本的激励机制是:自主管理(又称JK活动),其理论基础是核子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海尔的激励机制是“OEC”模式,就是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它的核心是“日日清”,其理论基础是期望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
57、组织老化的标志是:机构臃肿、反应迟钝、文山会海、模式僵化。P408
58、组织变革的关键是组织变革内容的选择。P409
二、问答题
1、人的行为的特点:P4
适应性:既要符合环境的要求又要满足自身的需要;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人的各种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措施等消除消极行为,诱导和发挥积极行为;是生理、心理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2、组织行为学研究过程的四个步骤:p26
观察和实验;分析和评价;预测和推断;检查和验证。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方法p28
通常采用五种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实验法(实验法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准实验法三种)
4、简述影响知觉的因素:p42
第一、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主观因素
第二、影响知觉组织的因素:对象与背景的配合;知觉归类
第三、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知觉防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5、组织认同感:p55
员工对组织认同的程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第二、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第三、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组织认同感不同于工作满意度,即员工可能对工作满意但不一定对组织有认同感。
6、事业生涯设计和开发的意义:p99
对个人、对组织、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第二、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第三、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第四、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第五、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和开发计划;第六、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7、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p121
简单地说,是因为群体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和利益。具体有六个方面的原因: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
8、简述制约群体绩效的因素。P127
四个方面的因素: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群体成员给群体带来的资源;群体的结构(包括领导者及其领导方式,群体的规模,群体构成成分等);群体的任务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程度。
9、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p143
10、减少小道消息消极影响的措施:p161
11、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p162
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有六个方面:失真源;沟通焦虑;过滤(指发送信息者有意操纵信息,迎合接受者);选择性知觉;情绪;语言。
12、简述人际关系的作用。P176
第一,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第二,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第三,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13、在哪些条件下可以运用合作策略来处理冲突p216
合作策略能够使冲突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在下列条件下可以使用合作策略:第一,当发现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且不能进行妥协或折衷时;第二,当目的是为了学习时;第三,当需要融合不同人的不同观点时;第四,当需要把各方意见合并而达成承诺时。
14、简述领导的功能。P226
创新功能;激励功能;组织功能;沟通协调功能;服务功能。
15、领导决策的原则:p279
信息健全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分析原则;对比择优原则;时效原则;集体决策原则。
16、决策民主化的特征:P293
决策民主化的特征有四点:决策观念的民主化;决策体制的合理化;决策研究的公开化;决策的法制化。其中决策的法制化是决策民主化的先决条件。
17、马斯洛需要层次激励理论的主要论点包括三个方面:需要的普遍性原理(需要具有普遍性,强调需要对激励的重要性),需要的层次性原理(低一层次需要满足后萌发高一层次需要,已经满足的需要其激励力量削弱),高层次需要的主导性原理(高层次需求对员工的激励力强)。P318
18、在我国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p351
第一,激励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昂的士气;第二,给人们尊重、支持和信任,给每个人以主人翁的地位;第三,激励领导人和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优异的成绩,作出更大的贡献;第四,在平等竞争、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果相联系,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去能留、工资奖金有高有低。
1.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提门科。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与发展
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3.模型: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的简化表示
4.按模型的发展变化,模型可分为静态模型动态模型按模型生产的形式,可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模型按模型的形态,可分为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按模型反映事物的特征,可分为标准模型和描述模型
5.模型的结构由目标变量和关系组成
6.组织外部环境的内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
7.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容:物理环境组织环境心理环境的要素
8.人的行为的特征: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发的2有原因的,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还同该行为导致的后果有关3有目的的4持久性的5可改变性的
9.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0.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
1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的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的影响。
1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的整体之中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称为本我自我超我
13.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
14.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15.气质差异的应用原则:1气质绝对原则。以其所要求的气质特征为绝对标准挑选和培训人员2气质互补原则.有的气质可以由别的气质特征予以适当的补偿,基本上不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这叫做气质互补。他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个原则就是这两面的互补3气质发展原则
16.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7.能力差异有如下几方面:(1能力的水平差异,这种差异又可分为:1能力低下2一般能力3才能4天才(2能力的类型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18.能力差异应用的原则:1能力限的原则,就是每一项工作要求的起码能力水平2能力合理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
19.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20.性格运用原则:1性格顺应原则2性格互补原则
21.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22.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4因果关系知觉
23.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24.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1客观因素包括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2主观因素包括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
25.知觉错误的表现:1.知觉防御: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们比较容易注意观察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近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后来该对象的印象也起着强烈的影响3.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影响4.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个行为特征,又称哈罗效应5.道因效应:是指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26.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他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既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1.更富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公正的晋升4.支持性的工作环境5.工作团队6.上级的管理7.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28.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所持续地从事的工作和担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9.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在职业设计中要留有余地2.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3.必须为所有成员提高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4.即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专业5.两种生涯的结合。
30.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31.激励机制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1.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2.认识是积极性的导向器和调节器3.环境对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
3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友爱和归属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求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33.成就需要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主要内容有:1.对权力的需要2.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3.对成就的需要
34.ERG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奥德弗提出,包括: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
35.挫折:是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36.工作设计:是组织向其成员分配工作和职业的方式,也包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37.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8.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满足和需要: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和认同的需要4.完成任务的需要
39.塔克曼提出的群体的发展阶段:1.形成阶段2.风暴阶段3.正常化阶段
40.“社会助长作用”: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
41.“社会抑制作用”: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有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
42.观众效应:是当一个人工作时,有一个或若干个旁观者在一旁观察他的行为,工作效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
43.共同活动效应:是当一个人工作时,其他人也在一旁作同样是工作,工作效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影响群体内聚力的有:1.群体的领导方式2.外部的影响3.群体规模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5.班组的组合6.与外部的隔离7.群体的效绩8.其他因素。
44.内聚力的作用有:1.满意感2.沟通3.敌意4.生产率5.对改革的阻碍6.群体意识
45.反头脑风暴法:让人们对某个方案只提批评意见,尽量挑毛病,甚至吹毛求疵,从而根据批评意见修改这个方案,使之达到完美。
46.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感情.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渠道。
47.人际关系的类型:1)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2)按人际关系的形成的纽带分:亲戚关系.地缘关系.业绩关系。
48.团队:是由少数为达到共同目标具有互补技能和整套工作指标及方法并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
49.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50.谈判是当事人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持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协商和过程。它是解决冲突维持关系或建立条件或合作构架的一种方式
51.谈判的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合法原则4事人有别原则5信用原则
52.提高领导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一个领导者要使自己有影响力1要素质好,即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2要有权,即说话算话,要明确的组织赋予的权利;3要人和,即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洞察群众的心理,创造激励的工作环境,满足人们的需要;4要让人信服,即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具有献身精神,不利用职权谋个人私利
53.领导工作的作用表现在:1能更有效更协调地现实组织目标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3有利于个人目标的结合
55.心理学家认为存在着三种极端的领导工作方式,即专制方式,民主方式,放任自流方式
56.布莱克与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理论的五种典型领导方式:(1.1)方式为贫乏型管理(9.1)方式为任务第一型的管理(1.9)方式为俱乐部型的管理(9.9)方式为团队式管理(5.5)方式为中间型的管理
57.任何领导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去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因此,领导者的有效行为就要随着自身条件被领导者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把期望理论与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途径—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途径—目标”理论的四种方式:支持型领导2参与型领导3指导型领导4以就为目标的领导
58.领导工作的要求有:1要及时为组织成员指明目标,并使个人避免与组织取得协调一致2命令要一致3加强直接管理4保证组织内外沟通联络渠道的畅通5运用适宜的激励的方法6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领导方法
60.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通过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关于事实.思想.意见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来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1.沟通的分类:1.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2.按沟通是方法分为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和非语言沟通3.按沟通方向的可逆性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4.按处理问题的方法分为快速处置人员和联络人员
62.信息沟通的方法:1.发布指示2.会议制度3.个别交谈4.建立信息沟通网络
63.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是有机体
64.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和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65.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打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66.工作设计的意义和作用:1.能减少单调重复性工作的不良效应2.有利于建立整体性的工作系统3.为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67.组织气氛的和谐性包括:组织成员的认同感2.组织成员的协同性3.组织成员参与意识的强弱4.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68.组织变革的内容:1.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2.以任务.技术为中心的变革3.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4.以适应组织环境为中心的变革
69.组织结构变革的非层级制总趋势具体表现为1.扁平化2.柔性化3.分立话4.网络化四个基本趋势
70.组织动因:1外部动因2内部动因
71.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1.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2.组织结构的改变3,组织职能的转变腌组织成员内在动机与需求的变化
72.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有:1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2组织环境的变得3管理现代化的需要4缺乏创新
74.压力:是指人对于外部情景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它导致组织的参与者的生理.心理或行为上的变化
76.组织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2.约束功能3.激励功能4.凝聚功能5.辐射功能
77.建设组织文化的方法:1.示范法2.激励法3.感染4.自我教育法5.灌输法6.定向引导法
单项选择题(在每道问题所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B)。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B)。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3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
4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
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
5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
A自我B本我C超我
6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D)。
A荣格B阿德勒C麦迪D弗洛依德
7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C)。
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C天才D才能
8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C)。
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中间型
9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
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10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B)。
A梅奥B马斯洛C赫兹伯格D泰罗
1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B)。
A马斯洛B赫兹伯格C麦克利兰D波特
12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
A尊重需要B交往需要C安全需要D生理需要
13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C)。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14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C)。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15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C)
A需要层次论B成就需要论
CERG理论D双因素理论
16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A)。
A成就需要B权力需要
C社交需要D安全需要
17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D)。
A主要取决于所作的努力
B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做该项工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
C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
D在很大程度上受所作的努力的影响
18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B),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A)。
A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B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
CX理论、Y理论
D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19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或A)。
A增加自己的投入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D使B减少投入
2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
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小群体D参照群体
2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22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B)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B异质群本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23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多的群体属于(B)。
A人际群体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D任务群体
24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D)。
A人际群体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D任务群体
25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A)。
A强制B开诚合作C妥协D回避
26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C)。
27“途径—目标”理论是(B)提出的。
A菲德勒B豪斯C布莱克D耶顿E沙特尔
28管理系统理论是由(C)提出的。
A菲德勒B豪斯C利克特D布莱克E沙特尔
29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C)。
A3—30人B30—1000人C1000—45000人D45000人以上
30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A)。
A社会功能B成员受益程度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D成员人数
31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D)。
A分化—整合组织结构B项目组织设计C距阵式组织设计D自由型组织结构
32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A)
A人际关系B协作愿望C共同目标D信息沟通
33“熵”能测量环境的什么特性(B)
A稳定性B有序性C复杂性D不确定性
34我们平常所说的企业精神实质上是一种(AC)。
A价值观念B职业道德C组织信念D组织情感
35一个造纸厂的商业环境最能反应组织环境的哪一特性(A)
A稳定性B有序性C复杂性D不确定性
36不能用现成的规范和程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需要专业管理人员对环境有深入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知识。这类环境是(D)。
A简单—静态环境B复杂—静态环境
C简单—动态环境D复杂—动态环境
37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是:(D)。
A调查反馈B群体建议C咨询活动D完善信息沟通系统
四、多项选择题(可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BCE)。
A边缘性B综合性C两重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
3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BD)。
A管理的两重性B人的两重性C组织的两重性D多学科性E多层次性
4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BCDE)。
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
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E)。
A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C分析方法的系统性D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E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行为测量量表有:(ABCD)。
A名称量表B等级量表C等距量表D比率量表E等值量表
7在行为研究中,对变量处理的方式有:(ABCDE)。
A置之不顾B随机化和不加控制
C保持衡定D匹配
E规定特定的标准和范畴
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CDE)。
A调查法B面谈法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E观察法
9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AC)。
A个人主观内在因素B心理因素C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D生理因素E人群团体因素
10人的行为特征有:(ABCDE)。
A自发的B有原因的C有目的的D持久性的E可改变的
11个性的特点是:(ABCDE)。
A社会性B组合性C独特性D稳定性E倾向性
12影响因素主要有:(AC
A先天遗传因素B家庭C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D文化传统E社会阶级和阶层
13特质论的代表人物有:(ACD)。
A阿尔波特B荣格C艾森克D卡特尔E弗洛依德
14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ABCE)。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黑胆汁E抑郁质
15气质差异主要应用于:(ABC)。
A人机关系B人际关系C思想教育D员选拔E行为预测
16气质差异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是:(ABD)。
A气质绝对原则B气质互补原则
C气质合理安排原则D气质发展原则E阈值原则
17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ACDE)。
A理智型B内倾型C情绪型D意志型E中间型
18斯布兰格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性格分为:(ABCDE)。
A理性型B政治型和审美型C社会型D宗教型E经济型
19社会知觉主要包括:(ABCD)。
A对人知觉B人际知觉C角色知觉
D因果关系知觉E自我知觉
20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ABCDE)。
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E定型效应
21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ABC)。
A改变行为B改变态度C引进新的知元素
D不予理采E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22一个人在组织内的职业生涯变动,一般是向:(ABC)。
A纵向变动B横向变动C核心变动
D水平变动E外围变动
23需要层次论的内容有:(ABC)。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需要B尊重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D工作和工作条件的需要
E文艺、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
24根据奥德弗的ERG理论,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主要包括(ACE)。
A社交需要B自我实现需要C安全需要
D人际关系和谐的需要E相互尊重的需要
25麦克利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ADE)。
A成就需要B生存需要C安全需要
D权力需要E社交需要
26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BD)。
A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B弗罗姆的期望论
C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D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E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7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下列因素中属于激励因素的有(ABCE)。
A工作本身的特点B责任感C提升和发展
D工作的物理条件E上司的赏识
28激励理论可划分为哪几大类(ABC)。
A内容型激励理论B过程型激励理论
C改造型激励理论D强化理论E需求层次论
29下列制度中属于采用固定间隔强化方法的有(BDE)。
A计件工资B计时工资C计件超产奖D月度奖E年终分红
30以下做法中,属于消退强化方法的有(BDE)。
A员工出现失误时,给以记过处分
B对爱打小报告者采取冷漠态度,使之因自讨没趣而放弃这种不良行为
C员工表现出色时,给他发奖金
D对请客送礼者,关门拒之
E对喜欢奉承拍马屁者,冷脸相待
31在我国,员工产生不公平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ACDE)。
A奖励分配制度的不完善B情感偏向C领导者的管理素质较差
D社会上的不正之风E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合理
32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方式有(ABDE)。
A思想政治工作B奖励C积极强化
D工作内容丰富化E职工参加管理
33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ABCD)。
A安全需要B情感需要C尊重和认同需要D完成任务的需要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34斯托迪尔指出领导可以按()分成不同的类型。ABCDE
A生理特性B社会背景C智力和个性
35能力是(CD)的综合体现。
A性格B知识C体力D智慧E见解
36领导连续流理论是(BD)提出的。
A勒温B坦南鲍母C利克特D施密特E沙特尔
37管理方格图中,典型的领导方式有(ABCDE)。
A贫乏型B任务第一型
C俱乐部型D团队式E中间型
38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条件是(ABDE)。
A合作精神B决策能力C领导能力
D敢于创新E尊重他人
39概括起来,我国优秀的领导者的素质应当包括(ABDE)。
A政治素质B知识素质C协调素质
D能力素质E身心素质
40勒温认为存在着(ACE)的领导工作方式。
A专制方式B协商方式C民主方式
D独立方式E放任自流方式
41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ABC)。
A职位权力B任务结构C上下级的关系
D个性结构E环境结构
42“途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方式有(BCDE)。
A专制型B支持型C参与型D指导型E以成就为目标
43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提出了选择领导方式的原则是(ABCDE)。
A信息的原则B接受型原则C冲突的原则D合理的原则E目标合适的原则
4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ABC)。
A调查反馈B群体建议C咨询活动D激励
45学习型组织的支持者们认为传统组织的问题是由其固有的特性引起的,这些固有特性主要有(ABC)。
A分工B竞争C反应性D协作
46组织变革大致涉及:(ABCD)。
A组织的人员B组织的任务及技术C组织的结构D组织的环境
47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ABC)。
A工作再设计B目标管理C建立社会技术系统D建立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