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八日是国际妇女节。妇女节是勋章,也是赞歌,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这一节日,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江阴市夏港实验幼儿园开展了一次特别的课程。
探究一:什么样的蛋才能孵出小鸡?
探究通道:
1找一找:查阅图书
2查一查:电脑、手机查找
3问一问:向家里长辈咨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心妍:两个鸡蛋长得不一样。
小敏:老师我看到了第二个蛋黄上面有一个白色的点点。
垲垲:老师,那就是小鸡吗?
老师的话:这两个蛋实际上大不相同,右边那个上面有白色东西的蛋叫受精蛋,只有它才能孵出小鸡。左边那个没有白色是未受精的蛋,是不能孵化出小鸡的。
我们的问题:
小鸡如何在鸡蛋内生长?
它们从哪里得到生长所需的营养?
鸡妈妈如何保护它们?
一起学绘本:
母鸡需要孵化三个星期,期间它会给鸡蛋一定的温度,而且翻翻鸡蛋,让鸡蛋平均受温,这样有助于孵化。小鸡一天一天地生长,先是一个受精卵发展成一个小鸡的心脏(一个小黑点),然后慢慢发育身体,小鸡的脑袋变得很明显,最后身体也发育完全,羽毛慢慢长出来。
在蛋里,小鸡会在蛋壳一端的气室里啄开一个小孔进行呼吸,然后用它的卵齿开始破蛋壳,这就像孩子要生下来的那个阶段,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但是小鸡还是努力去克服了,只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
经过一系列的奋斗,会发现小鸡累坏了,出壳后有点站不稳,不过母鸡这个时候就会张开翅膀保护刚刚出生的小鸡,让小鸡在它的翅膀下休息,几个小时后,毛绒绒的小鸡就会开始去谷仓寻找食物吃的了,小鸡就这样诞生了。
绘本价值:
价值
体现
绘本元素
与幼儿发展契合点
认知
1.早晨吃的鸡蛋通常是不会发育成一只小鸡的。
2.经过三周,小鸡会从鸡蛋中孵化出来。
3.小鸡在第三天及第五天的发育过程。
1.知道小鸡孵化的条件。
2.详细了解小鸡孵化的生长变化过程。
情感
态度
1.母鸡坐窝孵蛋三天了,母鸡不时地给鸡蛋翻身。
2.母鸡不再离开鸡蛋,它不吃不喝,直到小鸡孵化出来。
3.小鸡醒来后,便一刻不停地啄上好几个小时。
1.感受母鸡妈妈在孵化过程中对小鸡无微不至的爱。
2.学习鸡妈妈耐心细致地照顾蛋宝宝的品质。
表达
表现
1.小鸡看起来像字母C,小鸡的头占了身体的一半,它在蛋清中扭动,弯曲身体,蜷缩在蛋壳内。
2.它使劲地伸展爪子蹬开半边蛋壳,再用脖子和肩膀使劲地将另外半个蛋壳推开。
1.动作模仿,角色扮演体会小鸡的出壳的能量。
2.感受小鸡生命的顽强及神奇。
探究二:怎样才能孵出小鸡?
孩子的猜想:
孩子们在探讨的过程中奇思妙想:鸡蛋一定要在鸡窝里才能孵出来、要在鸡妈妈的屁股下才能孵出来、把鸡蛋放在温水里能孵出小鸡、放草里或者食物上也能孵出小鸡、给蛋宝宝盖上被子、给鸡蛋洗个热水澡、把蛋宝宝放在盒子里……
绘本阅读《狐狸孵蛋》
通过绘本阅读,原来只有在温暖的环境中,才能孵出小鸡。通过调查,37—38℃是孵蛋的最佳温度。
可是,37—38℃的温度是怎么样的呢?
柯柯:被窝里的样子。
琎琎:很难受的温度,我发烧到38度的时候零食都不喜欢吃了。
彤彤:会很热,会流汗
发现儿童:
体验温度后孩子们说:暖暖的、好舒服呀、温温的、不热也不冷、很舒服小鸡宝宝一定很喜欢……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大家发现原来孵出小鸡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探究一:解密孵化器:
问题:
老师,孵蛋器上面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我们需要为蛋宝宝做什么事呢?
老师和孩子通过查看孵蛋器的说明书,知道了孵化器可以模拟母鸡妈妈孵化的环境,孵蛋器上面有两个数字,一个是温度,另一个是湿度,湿度大于40小于80,温度大于37度小于38度,太高或者太低孵蛋器都会自动发出警报声。我们需要给鸡宝宝2天加一次水。第16天开始晾蛋喷水。孵蛋器会自动给鸡宝宝翻蛋,这样蛋宝宝每一面都会暖暖的。第18天要拔掉里面的线,小鸡要准备出壳了。
我们的思考:
幼儿对周围世界中新奇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遇到奇妙的现象他们会百看不厌,百问不倦。神奇的智能孵化器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对这个长长方方的机器,孩子们充满了好奇。接下来,老师将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感知事物的真相,感知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探究一:开始孵蛋喽
小喆:“要轻轻地把蛋放进孵化器里面,不然会吓到小鸡宝宝的。”
景怡:“蛋宝宝,你要乖乖的哦,你一定要孵出小鸡来哦!”
小敏:“蛋宝宝,你要加油哦,我会天天来看你的。”
2021.2.26孵化第一天
星星:“老师,小鸡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啊?”
麒麒:“老师,老师,小鸡在孵化器里吗?”
跟孩子们说要21天才能有小鸡出来呢。孩子们都很疑惑,显然对21天没有概念。于是我们在主题墙上设计了一个等待小鸡出壳的记录表,让孩子学习记录。
2021.2.28孵化第三天
希希:今天的蛋宝宝和昨天一样,它的“家”有38度,应该很温暖,我还往里面加水了。
桐桐:我发现一件神奇的事情,孵蛋器有时候会转来转去,蛋宝宝也在里面“叽里咕噜”。转圈圈。诶!它会不会头晕了呀?
2021.3.7孵化第十天
到了第10天,我们开展了一次的精彩小活动,也满足一下孩子多日的期待。师:“小朋友们想不想见一见小鸡啊?”曦曦:“想啊,可是小鸡在鸡蛋里面,怎么才能看的到呢?”
老师:“能够看得见,宝宝们在妈妈的肚子里,医生用B超的一个仪器,大人就可以看见宝宝,也能把宝宝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样子拍下来,你们可以用一个工具——手电筒,也可以看见蛋壳里小鸡的样子。”
垲垲:“好神奇啊!”小羽:“哇!老师,我真的看到小鸡了。”睿睿:“那个红点点就是小鸡。”
桐桐:我和小朋友们照蛋的时候,发现蛋壳里面有一条一条的线,是小鸡在里面长大吗?
小毅:真的哎,里面有长长的、短短的线,一点点黑黑的好像小鸡的脑袋啊!
小敏:我感觉鸡蛋里面有一块东西。
昕昕:我看到这个鸡蛋里面有蜘蛛网一样的线,好神奇呀!
孩子们议论着那黑黑的一团到底是小鸡的什么部分:“可能是身体吧”、“不对,应该是它的脑袋”……小鸡到底是怎么生长的呢?我们通过PPT和视频带孩子了解了小鸡胚胎发育的过程。
孩子们眼中的鸡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0天以来的记录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当孩子们通过图片、视频观察小鸡孵化全过程,了解了小鸡各个部位生长发育的先后顺序,感受到了生命原始状态的奇妙,激发了进一步探索以及期待小鸡出壳的愿望。
2021.3.13孵化第十六天
孵化到第16天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第二次照蛋。“老师,老师,我发现蛋宝宝一小半的地方都是空空的,为什么呀。”“老师,小鸡躲在什么地方乖乖睡觉啊?”“老师,小鸡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啊?我都急死了。”
2021.3.16孵化第十九天
小鸡踩水:把鸡蛋放在温水中,叫“小鸡踩水"”,如果有小鸡,等水静止后,鸡蛋就会摇动起来,就是所谓的胎动。
航航:哇!鸡蛋动起来了呢
菲菲:是啊是啊!好神奇哦!
孩子们每天都会时不时地趴到孵化器边静静观察鸡蛋的变化。通过真实的体验、实践操作,大家对孵化小鸡的漫长过程多了一份耐心、细心,也对小鸡孵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是啊,不只是人类,动物也一样,孕育生命的过程都是一样艰辛而充满挑战的。大家继续在紧张和期盼中等待着……
2021.3.17孵化第二十天
哇哦,蛋宝宝又有了新的变化,有的鸡蛋掉了一小块蛋壳,还有小鸡的声音,它是不是要出来了呀······
2021.3.18孵化第二十一天
这天早上,蔡智敏说听到了“叽叽叽”的声音。本以为是窗外的鸟叫,没放在心上。可这样的叫声持续了很久,我们便去一探究竟。寻着声音,向孵蛋器内望去。呀!小鸡真的孵出来了。最先出壳的一只小鸡还站不稳,陆续进班的孩子们都不敢说话,怕惊扰了它。还有一只小鸡正在努力啄壳,在孩子们的期盼下,另一只小鸡也终于出壳,孩子们既高兴又着急。蛋宝宝破壳啦!等待了整整21天,小鸡出生的好消息让小5班的老师、孩子和家长们都激动不已。
在21天的守候中,孩子们知道孵蛋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而且每天都要翻一翻鸡蛋。它们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对话等方式,进一步感受了蛋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变化。孵化过程中,孩子们欣喜、着急、担心、害怕等情绪情感的表现,也说明他们开始有了照顾生命的责任感,且充满期待。
在自然课程的开展中,我们认为:“兴趣引发,儿童自主;自然生活,真实情境”是课程生成的重要思想。《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借助幼儿对绘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的媒介,我们创设有效的自然情景,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小鸡的孵化过程。在21天孵蛋的过程中,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变化,孩子们学会用手电筒去观察小鸡在蛋壳里的生长过程,对小鸡的到来更加期待。当小鸡出壳时,孩子们激动不已,这是对一个生命降临的珍惜和惊叹。
探究一:鸡蛋未孵化成功原因
我们从本班生活老师那里了解到:将鸡蛋放在温水里,如果鸡蛋浮在水上就是好的,如果沉在水底就是坏了?。因此孩子们展开了沉浮实验。
孩子们发现所有的鸡蛋都浮在水面上了,无法判断鸡蛋是否坏掉,于是我们展开了另一个实验。
探究二:破壳查看
我们将未孵化的鸡蛋一个一个打开,通过看、闻,探究鸡蛋是否坏掉及其失败原因。
这就是童年中的生命教育,是生活课程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把事实的真相委婉地呈现给孩子,而不是一味让他们在被粉饰过的环境里成长。儿童需要慢慢感知生活的酸甜苦辣,内心才逐渐从容强大。
小鸡宝宝可爱的样子,很快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凑”到小鸡旁边不断观察着、交流着……
2021.4.2——小鸡出生两个星期啦,终于可以出保温箱了,小鸡好可爱哦!让我摸一下小鸡宝宝吧!
小鸡初印象:
小沐:哇!它好小啊,眼睛像绿豆,小小的。
心妍:小鸡宝宝的身体像个毛绒球,圆滚滚的。
小倪:它的背上有黑色的花纹,真可爱。
可可:小鸡宝宝“叽叽叽”,叫起来像小鸟一样,真好听。
第一次见面,小朋友们对小鸡充满了兴趣,他们非常喜欢这些新朋友。好奇的孩子们还学着可爱的小鸡,叽叽叽地叫呢!
新生命的到来,孩子们惊喜不已。他们细心观察小鸡宝宝,通过多感官的参与(用眼睛看一看、用耳朵听一听、用手摸一摸),了解和发现小鸡宝宝的基本特征,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爸爸、小妈妈。
刚出生的小鸡宝宝很娇弱,我们准备了保温箱,可是怎么照顾小鸡呢?问题来袭。
(1)我想这样照顾小鸡
铭铭:“我想亲亲小鸡。”
杰杰:“我要把它放在婴儿车里。”
小枢:“我要给它喂食物吃。”
(2)怎么饲养小鸡
带着这样的疑问,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共同查阅资料。
原来小鸡出生24小时是不能吃东西的,等到24小时后才能吃东西和喝水,而且吃的是小鸡专门的饲料。
探究一:小鸡喜欢吃什么?
猜想:
汐汐:
小鸡宝宝要喝奶奶的。
桐桐:
不对,小鸡是吃米粒的。
雨昕:
它爱吃青菜的呀。
涵涵:
我知道小鸡最爱吃奶酪棒了,动画片里就是这样的!
洲洲:我觉得小鸡宝宝喜欢吃小虫子。
宸宸:它们可以吃胡萝卜吧!
探究二:怎样合作喂养?
一天又一天,随着小鸡长大,排泄频繁,进食进水也更频繁,需要更多的照料。在老师照料小鸡时,孩子们总会围过来,很乐意帮忙,经过小朋友和老师共同商讨决定,由小朋友来负责每天的清扫、喂食和喂水三件事。
喂食
青菜太大颗了小鸡宝宝啄不了怎么办?有了,我们可以用剪刀剪一剪、然后跟鸡饲料搅拌在一起。
喂水
范宇晨说:“小鸡还要喝水,要喝凉开水。”田羽柯说:“喝我们茶桶里的水吧。”她拿茶杯盛了一杯水,准备喂给小鸡喝。范宇晨说:“水有些烫,冷一会儿喂吧!”老师随即问道:“有办法让水冷得快一些呢?”陈沐寒说:“用勺子搅拌。”陈乔语说:“可以用嘴巴吹。”于是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勺子,只见几个孩子边搅拌边用嘴巴吹,很快水就凉了,柯柯小心翼翼的将水倒进石槽内,陈乔语送给小鸡喝,动作极其轻柔。
打扫鸡舍
小鸡吃饱喝足了,孩子们发现小鸡的尿布脏了,纷纷要求给小鸡换尿布,说:“要把小鸡的家打扫干净,小鸡住着小鸡住着才舒服。”
感恩父母
老师:“做鸡爸爸鸡妈妈辛苦吗,你们还要继续照顾小鸡们吗?鸡宝宝长大后便便越来越多,你们还愿意照顾吗?”
孩子:“愿意的。”
老师:“鸡宝宝们会吃的越来越多,哪里有粮食呢?”
孩子们说:“我把我的饭给它吃;让妈妈买许多饲料……”
老师:“看来照顾小鸡们是非常辛苦的事,就像爸爸妈妈照顾我们也很辛苦,我们要好好感谢爸爸妈妈们。”
孩子们从兴趣引发——观察探究——悉心照顾的过程,这是孩子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支持幼儿的探究。因此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孩子们了解怎样去照顾刚出生的小鸡宝宝,而在照顾的过程中也了也体会到爸爸妈妈照顾宝宝的辛苦。
日常照料工作需要幼儿的相互协作,例如把鸡抱出来需要两人合作,帮小鸡换垫子也需要两人合作,合作方式由老师安排每天两人固定搭配,到后来的幼儿自主选择搭档去合作,接下来老师会请幼儿去选择还未合作过的搭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供的是幼儿合作的机会,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体验和不同的同伴合作的感受。
探究三:邀请小鸡去我家
玟玟:“我把鸡宝宝回家,和我的好朋友一起照顾。”
星星:“小鸡在箱子里拉了臭臭,我们找来餐巾纸给它擦干净。”
小语:今天我们一家带着小鸡去玩穿越丛林冒险了呢!
汐汐:“我带小鸡去楼下草地上找小虫吃,还带它散散步。
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是幼儿获取经验最好的方式。幼儿在饲养小鸡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都能通过各种途径找寻答案,并能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实践服务,孩子们乐在其中,并自我成长着。
探究四:我给小鸡取名字
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九只小鸡的颜色、大小各有不同,该如何区分它们呢?于是,就想到了给小鸡起名字。
征名大会开始了,孩子们脑洞大开,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大家的商量,九只小鸡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小不点、大个子、花花、养乐多、可乐、麦奇、大宇、朵朵、欢欢。最后,我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了小鸡的名字,还把名字卡系在小鸡的脚上,便于大家区分。
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中,成功地给小鸡做上了标记,取了属于小鸡自己的名字,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教师的思考:
我们班的小鸡越来越大了,小小的箩筐对于小鸡们来说已经略显拥挤。通过全班讨论后,决定给园长妈妈写一封信请求帮助给小鸡围栅栏、盖房子。邹雨桐小朋友就代表全班萌娃“写”好了信送到园长妈妈那里…
园长妈妈听完邹雨桐小朋友读的来信,明白了小朋友的心声,表示一定会大力支持我们小五班个小鸡盖房子。不过园长妈妈给了我们三个问题:
1.鸡窝盖在哪里?
2.要想搭什么样的鸡窝?
3.搭鸡窝需要哪些材料?
探讨:你们会和建筑师一样给小鸡设计漂亮的房子吗?
让小班孩子用绘画形式来设计鸡窝一致确实有点困难,那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说请爸爸妈妈帮忙,有的孩子说请老师帮忙,有的孩子说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忙。小朋友想的办法还真多,是啊,搭鸡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怎样让小班孩子参与到撘鸡窝探究活动中来呢?有了给园长妈妈“写”一份救助信的经验,最后我们决定请大班的哥哥姐姐来帮我们设计鸡窝图纸。这样的过程体现了大带小、合作的关系。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倪翊晨小朋友“写”好了邀请函,代表我们小五班去大(8)班寻求帮助。
大(8)班的哥哥姐姐们知道了我们的邀请事宜,热情的答应了我们,表示一定会帮助我们给小鸡宝宝建造出一个温馨的家。”
探究一:鸡窝的选址
那我们把鸡窝建在哪里呢?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们一起观察了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去了食堂、去了菜地、去了小木房等各个地方。一边观察,调查组的哥哥姐姐们还一边记录。
哥哥姐姐们发现这些地方都不行。
顾晨希说:菜地旁边是医院,建造鸡窝不卫生。
徐润泽说:小五班门口草地周围有教室,到了炎热的夏天会有气味,所以不能建造。
最后我们来到了小五班后门的一块空地上,经过观察、讨论,一致决定把鸡窝建在小五班后门的空地上。
采访组和调查组的成员将自己记录的内容向全班小朋友汇报,汇报采访的结果和调查的结果。
探究二:鸡窝材料的选择
1.寻找身边的鸡窝
2.设计鸡窝图纸
大家奇思妙想,创意无限。说干就干,设计师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笔认真的在图纸上讨论设计起来。
设计结束,我们将设计的房子进行了分类:有树枝类的、砖头类的、玻璃类的、帐篷类的、纸箱类的、树叶类的。
设计代表们拿着图纸来到了小五班,认真的向弟弟妹妹们介绍了自己设计的鸡窝。
哥哥姐姐们为小鸡们设计了六类房子,弟弟妹妹们很开心,纷纷对自己喜欢的房子进行投票选择。投票结束后,姐姐开始统计票数。
砖头房,钢丝围栏票数最多,最后大家决定就造砖头房,砖头房最坚固,小鸡宝宝们呆在里面最安全。
3.调查鸡窝的材料
哥哥姐姐帮我们设计好小鸡的房子后,我们也在班里讨论搭这样的鸡窝会用到哪些材料?
最后孩子们把讨论的结果画了下来。
探究三:搭建鸡窝
1.材料搬运组:
鸡窝建造有困难,叔叔阿姨来帮忙!在叔叔的指导下,搬运组的成员开始忙碌起来。
材料购买回来啦,搬运组的哥哥姐姐们和弟弟妹妹们,帮着叔叔阿姨们开始搬运材料。有砖头、水泥、钢丝网栅栏、黄沙等。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搬砖、有的搬水泥、有的运水,忙的不亦乐乎!
砖头怎么搬,才能又快又安全的搬运到指定地方呢?
曹宸浩说:可以跟我们做操传圈的方法,排成一条火车,然后一块砖一块砖传过去。这个方法真好,说干就干,按照大朋友小朋友大小朋友小朋友的顺序,排好了队,马文钰从爷爷那递过了第一块砖,开始传递。
砖头传递完毕。开始搬运水泥,黄沙,水。水泥真重呢,几个大哥哥同心协力,使劲全身的力气把水泥拖到了建造鸡窝的地方。接着帮着叔叔推推车,把黄沙运到了指定位置。哥哥和弟弟妹妹互帮互助,把要用的水运到了空地上。
叔叔说:要把水泥和黄沙混合在一起,搅拌。叔叔一边说一边指导小小工程师们怎么搅拌水泥。
首先,将黄沙和水泥搅拌在一起,搅拌完成后,用铲子在中间挖一个洞,然后把水倒进去,最后将黄沙、水泥、水均匀混合。第一次见到这么有趣的场面,大家激动不已,拿起小铲子学着叔叔的样子忙碌起来。
2.工程建造组:
材料准备就绪。建造组的成员们开始工作起来。叔叔说,建造房子首先要打地基。大家学着叔叔的样子,手握铲子,开始挖土、铺砖。瞧!挖不动的时候,还会用脚来帮忙,踩一下铲子,土就被挖出来了,太棒了!
铺砖的时候,小朋友帮着叔叔递砖头,材料搬运组的成员负责递水泥
叔叔说要左右手各拿一个刮板,一个刮板上舀出适量的水泥。接下来将水泥平铺在地上,用刮板熨平。最后要反复将水泥浆熨平至无明显凹凸状,施工结束。这可是一项技术活,操作起来确实很难,工程建造组的成员也想尝试一下,于是,拿起工具学着叔叔的样子模仿起来。
发现孩子:
孩子们在搭建鸡窝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的建造材料和工具,还学到很多的本领和技能:有花样传递砖头、和水泥、刷墙等等。
老师的思考:
搭建鸡窝的活动是孩子们自发的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学习空间,尊重幼儿的想法,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充分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讨论,逐步引导幼儿自主完成各类探究,积极与家长配合,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向成人请教。我们要引导幼儿在劳动中善于思考,乐于交流和表达,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探究一:乔迁事项
小鸡要搬新家了,那我们要准备些什么呢?
小朋友们通过回家问长辈,得出以下结论:
1.乔迁的风俗事项:
结合孩子们回家得到的乔迁知识,再结合我们的多媒体材料,我们得出了以下的乔迁风俗:首先,我们需要给新家张灯结彩,挂灯笼,贴对联,我们还要敲锣打鼓送小鸡入住新家,我们得送小鸡红包、礼物,还得抛馒头,扔糖果······
2.装扮新家挂灯笼,贴对联
很快,小鸡的新家就被孩子们打扮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房子前的栅栏上挂满了小灯笼,鸡窝上挂了大灯笼,门前贴了乔迁的对联,这真有意思。
3.宴请宾客
邹雨桐小朋友帮我们班设计好了邀请函,刘宸睿小朋友主动请缨到隔壁小4班、小6班去邀请老师和小朋友来参加乔迁之喜。
宾客之礼
4.黄道节日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翻了一下黄历,嗯嗯,5月18日的日子真正好,正适宜乔迁,日子订好了,孩子们便风风火火的张罗起来。
5.乔迁准备
搬家可是件大事,马虎不得,大家给小鸡们准备了许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瞧瞧吧!
6.鼓乐队练习中
咚咚咚……锵锵锵……哒哒哒……
热闹非凡,宝贝们在干什么?敲小鼓、小铃、打圆舞板、拍铃鼓、摇沙锤,原来宝贝们在为下周小鸡搬家练习乐器呢!
7.打扮小鸡
我们先给小鸡戴上大红花,今天可是属于小鸡的好日子,可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瞧,戴上大红花的小鸡多神气!
8.场地布置
加油干呀么吼嘿!加油干呀么吼嘿…小5班今天为小鸡举办乔迁活动,早到的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布置场地,干得热火朝天!
9.欢庆乔迁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小五班的鸡宝宝们搬新家啦!敲锣打鼓,喜炮阵阵,送红包,抢抛梁,好不热闹
没有邀请到的班级,听到敲锣打鼓声,老师也带着孩子们出来加入了欢庆的队伍,可热闹啊!欢庆后,小鸡们可算是正式入住新家,我们祝小鸡们在新家也能健康欢乐地成长!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举办关于乔迁的活动,孩子们都积极参与,热心讨论,关于乔迁的事宜,他们都是通过平时的耳濡目染和询问父母长辈来得知的。我们通过欢庆小鸡的乔迁,也进一步的理解了我们中国古往今来对乔迁的知识礼仪,这是一场充满欢乐的乔迁,是一堂来自生活的课程,同时也是载满课程价值的生活!
爱的情感是需要培养的,通过为小鸡搬家,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他们会为小鸡住进新家而高兴。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支持性环境,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牢固的支架。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惊喜,孩子们的成长,让我们坚定了实践的信念,收获了尝试的勇气,每一次尝试,都是成功的开始。随着课程推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小鸡互动,给自己增添了许多乐趣。我会照顾小鸡、我给小鸡起名字、邀请小鸡去我家、我给小鸡造房子、我为小鸡办乔迁、我和小鸡玩游戏等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进程中,孩子们真正地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多种形式丰富了有关萌鸡的经验,真正成为了幼儿是课程主人的理念,多领域的能力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满足自身情感的需求,唤起心底那颗小小的“爱”的种子。
作为教师,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项目式探究课程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教师要把握课程“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追随孩子们的兴趣与需要,调整课程内容,使活动的开展真正成为师幼互动、交流、共同建构的过程。《萌娃与萌鸡小队的故事》课程实施了整整一个学期,课程留下的探究、表征等活动仍在继续,孩子们与萌鸡的精彩互动还在不断升华,萌鸡之旅未完待续.
孩子们在课程中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长,懂得了妈妈养育孩子的辛苦与不易,也留下了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
没有阳光雨露,幼苗就不会成长。
没有精心呵护,大树就不会茁壮。
虽然妇女节已经过去许久,但她们带给世界的温暖与爱是永存的,这样的课堂与故事值得永远存续。
最后,祝愿全天下女性同胞们节日快乐,开心幸福!
没有一片叶子的形状是相同的,就像没有一个孩子是一样的。
感谢今天你与这一叶的相遇,衷心祝愿未来,我们的每一个幼儿园都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