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分析」与「软件设计」这样的词眼经常听到,然而要真正理解「软件分析」和「软件设计」的本质是比较难的,本文带你了解软件分析与设计的「逻辑性」到底是什么。
一、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逻辑性框架
在日常的工作中,「软件分析」与「软件设计」这样的词眼经常听到,然而要真正理解「软件分析」和「软件设计」的本质是比较难的,它依赖极强的工作经验,又加上软件分析与设计没有标准的程式化步骤,导致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方法,也就造成了很多人认为软件分析与设计是非常「空洞」,还不如写具体的代码实在,而大部分的人写的是业务型代码,被嘲弄写CRUD的代码没成就感。
1.1方法
1.1.1分析阶段
软件分析与设计并没有那么神秘,本质来讲还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和「医生看病」、「工人修车」、「厨师做菜」一样的,都需要方法作为指导,否则没有任何头绪,只能抓瞎。方法是具有普适性,只是不同的行业有各自的特性,具体落地上有差异。
既然是要解决问题,那么总得知道问题是什么吧,就好比医生看病,做各种检查、化验,都是为了全面地了解疾病,所以第一步是需要定义好问题,然而当下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步,直接上来想我要用哪种中间件、哪个框架,连问题都没有定义好,直接想实现无疑是本末倒置。
问题是理想与实现差距的矛盾,现实是不满足理想的诉求,因此,首先需要了解用户的诉求是什么,想解决怎样的问题,这也即为是需求。需求分析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真正想要的,就好比一个病人说了一大堆的症状,他所说的症状表现与书本上的描述有时是有出入的,定义出真正的需求至关重要,接下来就要思考通过怎样的方法去梳理清楚用户需求。
用例只是一个概括的描述,因此还需要细化,一个用例包括一个或多个场景,场景是参与者与系统之间的活动和交互,比如用户下单,有下单成功,有下单失败两个场景。因此到这里还只是分析阶段,分析的目的是了解现状和目标,以及系统要素组成,它不关心如何实现做、如何实现。分析不仅限于软件行业,其它的行业也是如此,只是在分析过程的程式化步骤、方法不一样而已。
1.1.2设计阶段
当我们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之后,接下来要思考如何去实现,实现的途径有很多种,如同一百个厨师做同样的菜,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设计阶段有两点需要考虑的:一是如何将功能细化实现;另一点是如何更好地实现。第一点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实现,难的是第二点,更好地实现是需要遵循一些章法,也需要评判体系,要不然你怎么知道好与不好呢,常见的定量评判指标有:成本、性能、可靠性、效率等,还有一类是定性的评判指标有:开放性、体验性等。
度量的指标相对容易,就像医生看病,看疗效、看成本,软件设计也是一样,归根到底是「多快好省」。然而软件设计的章法就复杂得多,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比武一定可以比出个高下,谁打赢了就是胜利一方,然而比文就难了,不能说你写的就一定比我写的好,只是不同人的喜好不一样而已,当然这里指的旗鼓相当地对比,不同层次的对比一眼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在设计阶段最为关键的是定义出「关键的技术问题」,一般分类两类:一是站在用户视角的设计,它重点考量的是「便捷性」和「易理解」;另一个是站在系统层面,重点考量的是「复用性」、「扩展性」和「稳定性」。贴近用户的设计,让用户用最少的理解就能使用它,用户无须感知底层复杂的设计,核心是回答用户最朴素的原始诉求。系统层面的设计要灵活,多用组合正交设计提升系统的复用性和扩展性,在具体方案设计中要考虑到稳定性因素,比如写日志会带来性能问题,这个在方案设计中就要考虑到。洞察到关键技术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成,需要在工作中大量地实践,总结经验,保持技术的敏感度才行,在第二节中通过实际的案例方便大家加深理解。
1.2工具
有了方法,接下来要有工具来帮我们更好地做事,与方法对应的,我们软件设计的工具是UML,接下来介绍UML中常用的图。
1.2.1活动图
软件从本质上是在模拟现实业务运行的过程,是由一个个交互活动组成的,因此,在分析阶段需要梳理出业务的活动是怎样的,通过图形的方式记录下来。
活动图要体现出「参与者」、「活动起点」、「活动关键路径」、「活动终点」,比如用户下单,有「浏览」、「加购」、「支付」等活动。通过活动图可以看出业务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能够抓住业务的关键流程。
1.2.2用例图
用例图是强调用户的目标和观点,是文本化的情节描述,用例从本质上讲并不是图,它是文本,用图形是简化了表达形式,它核心有三点:「参与者」、「要做什么」、「结果是怎样的」。用例图是对活动图的细化,对其中的一个活动定义出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场景又是对用例图的细化,你会发现,从目标到实现,一步一步地细化下来,细化是对扩大对认识的理解,不在认识范围内,也就不会去做。
1.2.3顺序图
将场景通过顺序图表达出来,它核心强调的是系统应该提供怎样的能力,注意顺序图与时序图的区别,顺序图是人与系统的交互,它想表达的是系统应该提供怎样的能力满足用户的诉求,而时序图系统内部实现,强调的是如何实现这种能力。
其实到顺序图这一步,基本上系统要提供的能力就清楚了,当然,这里是知道系统要做什么,至于要怎么实现它并不关心。以上我认为它是分析阶段,把用户想实现的内容清楚地定义出来,接下来就是思考怎么实现。
1.2.4时序图
时序图有两种作用:一是表达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另一个是看责任分配是否合理。第一点比较好理解,一个功能实现是由多个不同的对象组合来实现,对象间有交互依赖。第二点是评判对象设计是否合理,如何两个对象频繁交互,是不是可以合并在一起,如何一对象中的操作过多,是不是可以拆解。
1.2.5类图
类图的作用也有两种:一是表达属性和职责;另一个是层次结构。类中的属性和职责是一个统一体,属性体现的是认知能力,职责体现的是行为能力,拥有怎样的认识,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类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它与其它的类之间有依赖、协作关系,因此,类图中体现继承、依赖、泛化、包含等关系。
1.3原则篇
软件设计原则汗牛充栋,简化下来就三点:「复用」、「变化」、「认知复杂度」,好的设计处处体现设计原则,把这些原则刻画到骨子里,而不是刻意体现,如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重点是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些原则,从本质上讲是为了软件能够「多快好省」地完成。
利润=收入-成本,从这个公式中,很明显我们想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怎么办呢,有两个方法:一是收入变多,最好地方式是实现规模化;二是成本降低,不需要或者很少投入成本。从这两点中,引申出「复用」和「变化」两个原则,复用是不投入或者少投入实现功能,相比从头做是不是要节省成本呢,我们的产品不可能一成不变的,那么变化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能支撑灵活地扩展是不是也能节省成本呢。
1.3.1复用
从上面的分析看,「复用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比起烟囱式开发,复用的成本要低得多,所以产生出了xx平台、xx中台,它们的本质目的还是为了复用,减少重复开发成本。实现复用的手段有很多,复用的程度也不一样,这个就要靠平时的积累,就像医生积累「药」和「药方」一样,这些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先要有复用的思维,否则只有工具也是无用的,不知道要怎么用、在哪里用。
不同的场景,复用采用的设计方法是不一样的,举几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完全复用
最简单的复用是100%的复用,比如加法计算操作,它肯定是100%复用的,只用传输不同的数字进去,就可以计算出结果。一般完全复用的是工具型的能力,它与具体的业务语义无关。
配置化复用
部分复用
然而,在实现世界中,没有太多像完全复用的事情,如果变化还不能通过配置化来实现,可以使用「模板方法」或「策略模式」,将变化延迟到子类中去实现,这种方法在大家日常工作很常见,也有的使用SPI扩展点实现。这一类复用场景是有明确的「主流程」,只有少量的变化随业务变化,变化也是可枚举的,那么就可以抽象出扩展点。
完全不能复用
1.3.2变化
复用和变化是一起出来的,软件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怎么支撑未来更好地扩展是我们要思考的,如果一个功能千年不变,怎么简单就怎么实现,而如果有变化的话,那就需要好好地设计,用最少的成本去支撑未来的变化。比较难的是要洞察出什么在变化,这个还真不是那么好想到的,需要有行业经验积累,看多了、实践多了,会发现里面的一些门道。
举一个应对变化的例子,税务在计税时,不同的业务计税规则不一样,有的金本位要计税,有的不需要计税,有的非金本位要计税,有的不需要。如果放在一个大的扩展点中实现,那么这就是典型的面向过程的设计思维,我们抽象出了「计税表达式」这个实体来应对变化,「计税项」要不要计税、计税口径是怎样的,新业务接入通过「配置化」来解决。
1.3.3认识复杂度
类的设计也是一样的,举一个例子,税务在开发票时,开票这个模型结构需要调用者感知吗,肯定不需要,因为发票中有很多的领域概念,如开票主体、发票行等,用户的目的就是开一张发票,他只用告诉你他知道的信息,不关心你内部要怎么实现,基于这个思考,我们抽象出了「开票申请」这个实体出来,它本质是贴近业务场景的实体,所包含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极大地降低了认知复杂度。
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2个案例
2.1日志框架
2.1.1日志框架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很快可以画出日志的概念模型,如下图所示。从本质上讲,我们是将日志信息存储到指定的地方,如存储文件中,输出到控制台上,另外还有日志存储的格式可以有多种,比如普通的格式,还有XML、HTML的格式等。
从概念模型上看,设计一个日志框架并不复杂,但在设计阶段中,还需要挖掘更多的信息,我们输入的信息更多,设计时考虑的因素也就越全,更能满足用户的诉求。
2.1.1日志框架设计2.1.1.1贴近用户的设计
2.1.1.1系统视角的设计
按照这个设计,很快可以设计出一个简易的日志框架,代码结构如下所示。
Appender类如下所示,它定义的是一个模板方法,先调用LayoutPattern获取格式化的日志数据,然后再输出到目标存储上,Appender和LayoutPattern是可以独立变化的,同时将写操作延迟到子类中实现。
再细细想一下,日志本身是为了方便排查问题,但额外日志的存储是有性能开销的,这个在设计时就要着重考虑了。如何减少写日志带来的性能开销呢,从三个方面考虑:
内存映射写文件:传统的IO写数据,操作系统需要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性能开销会很大,可以使用内存映射的方式写文件,提升IO性能。
同步变异步写文件:同步写文件是需要等文件写好了后再往下执行业务代码,而异步就不一样,它将日志记录存储在一个队列中,开户另一个线程慢慢写到文件中,不阻塞业务逻辑执行。
通过上面的分析,一个简单的日志框架随着对它的理解加深,设计方案也在变化,核心是要能看到关键的技术问题有哪些,能提供哪些增量价值或差异化的价值。
2.2定时任务框架
2.2.1定时任务框架分析
2.2.2定时任务框架设计2.2.2.1贴近用户的设计
站在用户视角,他关心的有三点:
任务要按照怎样的规范去编写,因此需要一个概念「Job」去表达,它定义了一个execute()接口。
任务如何提交,需要一个门面类「Scheduler」去表达,接受用户提交的任务。
2.2.2.2系统视角的设计
站在系统的视角,很快能想到解决方法,用户提交任务后要保存至一个队列中「JobQueue」,「JobQueue」中存储的是「JobDetail」,「JobQueue」包含了「Job」和「Trigger」两部分信息,然后有一个调度线程「SchedulerThread」不断扫描「JobQueue」,判断当前任务是否要被执行,如果需要执行就调用「Job」的execute()方法,类的概念模型如下图所示。
按照这个设计,很快可以设计出一个简易的任务调度框架,代码结构如下所示。
这还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调度框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考虑到,比如任务分片、分布式定时任务等,还是回到需求分析上,我们要做的功能边界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再去设计对应的解决方案。
三、总结
在日常技术方案设计时,最为关键的是要能定义出关键的技术问题,有两类问题是我们要着重考虑的:一是贴近用户视角的便捷性设计,主要是对业务概念的抽象,用户以最小的知识感知系统;另一个是系统的视角设计,除了完成功能外,还要定义出关键的技术问题以及度量的方法,如打印日志带来的系统开销,怎么做到对系统产生最小的影响;定时任务调度的调度算法设计,选用不同的数据结构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普通的排序算法没有堆排序算法好,但堆排序同样涉及到性能开销,这就让我们不断想更好地方案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