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释义的内涵及特性文/杨德盛

训诂释义的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训诂释义”的内涵以及基本特性。什么是“训诂释义”?目前训诂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对“训诂”这一概念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而对“训诂释义”,迄今却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

长期以来,人们从辞书学的角度研究释义问题,建构基本的理论体系,界定了释义的概念。而这主要是在现代汉语范围内展开的。古汉语的释义,源于训诂。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一条基本原则:“训诂释义”是一种动态的语言现象,对它的任何讨论始终离不开古人的表述活动。

“向人解释一个名称或一个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句子可以叫作释义。”释义是:“面向(日常语言交流中)一定的语言使用者或一定类型的(词典)‘读者’,旨在用假定已知的词语(句子、同义词、反义词)来解释假定未知的词的语言活动。”(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释义包括多种类型,如词典释义、逻辑定义等,其中训诂释义也属于释义范畴,具备释义的一般属性。

训诂释义又是训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单位是训条。训条包括被训释项和训释项两个部分,有的带有证明或阐释部分。被训释项包括多种对象,有字、词、短语、句子或篇章等。训释项是对被训释项的直接说明与描写。证明或阐释部分是对被训释项的语义的论证,有大量的论据,还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这部分与训释项的功用完全不同。根据被训释项的特点以及训诂的目的,训释的内容非常广泛,诸如解释词义、说解文字、串讲文意、揭示章旨、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校勘文献、考证历史文化、说明表达方式等。这些涉及语义学、词典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等各类学科。训诂释义中的训条,被训释项是词,所以我们有时也把训条这个单位称作词条。训释项表现为以多种表述形式,直接说明或描写词义的内容,有时还包括词的理据以及词义之外的、有关对象的文化知识的说明。

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多数情况下被训释项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训释项说解的是词义。但有时,训释项表述的内容是说明字形、字用等,这部分要排除在训诂释义之外。比如,《周礼●夏官●大司马》“遂以蒐田,有司表貉”,郑玄注:“表貉,立表而貉祭也……郑司农云:‘貉,读为禡。禡,谓师祭也。书亦或为禡。’”其中的“读为禡”“书亦或为禡”,说明读音和用字,都不是词义的训释。只有“谓师祭”才是训诂释义。还有的情况下,训释项与被训释项之间是以字训字,而不是以词训词。如《尔雅●释诂》:“赓,续也。”“赓”,连续、继续。“赓”与“续”是古今字的关系。《说文●糸部》:“续,连也。赓,古文续,从庚贝。”这是以今字释古字,也不属于训诂释义。

训诂释义分单词训释与多词训释两类。前者表述简单明了,易于认知。后者比较复杂,既有一个训条的多词训释,也有多个训条的多词训释。这两种训诂释义由单个词到多个词,由单个训条到多个训条,表现形式丰富,释义功能各有不同。

被训释项由一个词构成时,既可以是单音词,也可以是双音词。《说文●又部》:“叔,拾也。”《广雅●释诂三》:“叛,乱也。”《礼记●燕义》“掌其戒令,与其教治”,陈澔集说:“教治,谓修德学道也。”《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毛传:“兢兢,戒也。”单词有时会出现用同一词解释的情况。例如:

《尔雅●释言》:“蠲,明也。”“茅,明也。”

《后汉书●窦宪传》:“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陆,万有三千余乘。”李贤注:“元戎,兵车也。长毂,兵车。”

这类释义比较繁复。

一个词条的多词训释,不仅在训诂专著中,而且也附于文献正文后。

《尔雅●释言》:“茹、虞,度也。”

《尔雅●释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尔雅●释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周礼●秋官●行夫》:“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媺恶而无礼者。”郑玄注:“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

《淮南子●俶真》:“道出一原,通九门,散六衢,设于无垓坫之宇。”高诱注:“垓、坫,垠堮也。”

多词训释的多个词条,具有内在的语义类比关系。

《说文●心部》:“恚,恨也。”“恨,怨也。”“怨,恚也。”

《说文●言部》:“诵,讽也。”“讽,诵也。”

第一例由三个词条构成,递相排列。第二例由两个词条构成,互相交换训词来表述。把各词条联系起来,显示了多词聚合结构中的词义关系。

小学训诂贵圆,即主要研究词的概括意义。经学训诂贵专,即主要研究词的临时意义。我们所说的训诂释义以小学训诂为主,研究词的概括意义的解释,同时重视概括意义与临时意义的渐变关系。

这三类都有基本的词义解释工作。第一种的训诂释义词条最集中,还涉及全局的编排方法。后两种是分散的训诂释义。第二种还显示了概括意义与临时意义的对比关系。第三种的训诂释义词条数量少于前两种。古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释义的一些规律,第一类集中于专集的序中,第二类散见于各类注释中,第三类的理论分析比前两类更集中,但仍是零碎而不成体系。总体来看,训诂释义以实践活动为主,以理论研究为辅。

第二类与第三类的训诂释义往往与词义的推求、分析杂混在一起,需要爬梳整理,准确区别开。例如,关于本义与引申义,训诂学者根据词的各个义项的关系,理出词义引申线索,从而厘清一个词的词义系统。而训诂释义只对各个义项进行说明,不分析词义的引申关系。我们比较以下几例:

《说文●丘部》:“虚,大丘也。”段玉裁注:“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伸之为空虚……又引伸之为凡不实之称。”

《说文●比部》:“比,密也。”段玉裁注:“其本义谓相亲密也,余义‘俌’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类’也、‘频’也、‘择善而从之’也、‘阿党’也,皆其所引伸。”

《说文●目部》:“相,省视也。”段玉裁注:“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瞽之‘相’,古无平去之别也;《旱麓》《桑柔》毛传云:‘相,质也。’‘质’谓物之质,与物相接者也,此亦引伸之义。”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郑玄注:“典,常也,经也,法也。”孙诒让正义:“《说文●亓部》云:‘典,五帝之书也。’又引庄都说:‘典,大册也。’典本训书册,书册所以著政法。故又为典法也。《毛诗●周颂●维清》传云:‘典,法也。’典法者,治之大经,可以常行者,故又训经、训常,此并展转引申之义。”

有的根据行文条例次第推敲说明词群的意义。其中单个词的解释即训诂释义。段玉裁注《说文》,以玉部为例,详尽分析许慎对玉部字排列的顺序。

其中像“瓒”“瑛”“靈”等都属于训诂释义。

有的根据义例辨析词义,其中包含了释义之条。清代,陈玉澍《尔雅释例》卷三《名异义同例》引《尔雅●释丘》:“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偏高,阿丘”,系统阐述了这个词条之义例:

偏者倚也。阿与倚古同声,阿亦倚也。偏高阿丘,总承上四句言之。左高则右卑,右高则左卑,前高则后卑,后高则前卑,皆倚于一偏之状。阿丘与咸丘、临丘、旄丘、陵丘之名虽别,而偏高与左高、右高、前高、后高之义则同也。

作者以为“阿丘”是统称,前面的“咸丘”“临丘”“旄丘”“陵丘”为专名。五词于“偏高”意义上构成同义词,它们又有微别,表现在“左”“右”“前”“后”“偏”五词上,前四词为“一偏之状”,“阿丘”泛指偏斜之状。作者以此例归纳出“名异义同”这一义例。其中,像“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偏高阿丘”等为训诂释义。

词义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词义与释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美国学者卡勒在介绍索绪尔对意义的看法时说:“索绪尔经常强调,与其说意义或所指是实体,倒不如说是一组表示差别的价值,是差别系统中的一个空间。解释一个词或句子的意义,就是用别的符号填充这个空间,然后用词语来描绘这个空间的差别特点(因此,要说明‘语言系统’的意义首先要区分语言系统和言语)。既然所指是无形的,就完全有理由把施指放在首要地位。施指可以用文字来显示。文字表示意义,使人去寻求所表示的意义。”卡勒以为词义是于一组系统中表示差别的价值,也即空间。释义就是描绘这个空间,通过它帮助我们去探询、了解词义。词义具有本身的特点,训诂中对词的解释,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性,这两方面的特性本来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但由于词义是训诂释义的对象,研究训诂释义也就同时应该对词义有清楚的认识,我们把它们相对照,更可以显现出训诂释义的特性。

词义与训诂释义的特点呈明显的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词义是客观的,训诂释义具有主观性。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概括反映,具有客观性。词形是词义的载体,在词进入使用状态后,意义就会在确定的语境中自然显示出来。训释者首先要理解这个词义是什么,然后才能把它们表述出来。词义的理解、表达与注释者的立场观点、知识阅历、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等有关。譬如,“珠”,珍珠。如果释义者熟知古代的阴阳之说,他会从这个角度释义。《说文●玉部》释“珠”为“蚌之阴精”,训语中用“阴”,折射出许慎所处的文化背景。如果释义者具有词义系统性思想,他会从此角度释义。《急就篇》卷三“璧碧珠玑玫瑰瓮”颜师古注:“圆者曰珠,不圆曰玑,皆蚌之阴精也。”又如,《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这体现了注者的忠君思想。《说文●鬼部》:“鬼,人所归为鬼。”这反映了注者的认识论。

同一个词有多个释义,释义者在思想认识方面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如“人”,在古代处于一个多级词义系统中。《荀子●非相》:“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这两句话中,都涉及“人”,“人”与“禽兽”构成一个初级词义系统,它们又与“草木”构成上位系统,以此排列,构成一个逐级排列的“生物”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人”表示的意义是客观的。

训诂中,“人”的释义不拘一格,《故训汇纂》汇集它的本义训释,达八十多个注项。如: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文●人部》)

人也,谓施以人恩也。(礼记●表记》“仁者,人也”郑玄注)

人,谓凡人小人也。(《列子●仲尼》“人之游也,观其所见”张湛注)

“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用语言进行思维的高等动物。这三条释义的“人”表示的都是这个概念。同时,又体现了释义者主观认识的不同,处于社会群体中的人具有什么本性?释义说明对“人”的不同看法,融进了哲学观念。

释义与原本客观的词义之间,究竟有多远的距离?原文是词义得以再现的土壤,决定了词义的特点。词义的解释总会受到原文的制约。德国的伊塞尔说:“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义项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原文为注者提供了词义辨识的依据,释者试图使释义在原文中能再现词义的本质特征。我们以此作为衡量释义的标尺,有的能反映词义的本质特征,有的能反映一项或几项次要特征,前者离词义最近,后者离词义较远。对于次要特征的表述,也有远近之别,孰远孰近,有时是很难精确衡量的。汉代,训诂形成朴学之风,注者注重语言文字的训诂,力求根据原文注释词义。训释者的主观表达追求尽量接近词义的目标。宋代,理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宋儒注释,大谈义理。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章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该例是按照理学的要求来解释词义的。“格物”,客观的词义表示推究事物之理。朱熹释“格物”为完成事情之及至。其目的是世间万事万物,各顺其性理,“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显然这类解释未忠实于原文,释义与原本表示的词义较远。

二是词义内容是完整的,训诂释义具有不完整性。词义的内容,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张联荣从语义学的角度,以为词义包括区别性义素和指称义素。黄金贵分析同义词时,认为词义内部由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构成。苏宝荣指出词义有表层所指义与深层隐含义。这些都揭示了词义的内部成分。在训诂释义中,确实表述了这些词义内容。《说文●木部》:“朴,木素也。”训语中的“素”为区别性义素,“木”为指称义素。《说文●心部》:“息,喘也。”又,《口部》:“喘,疾息也。”段玉裁注:“喘,疾息也。喘为息之疾者,析言之。此言息者喘也,浑言之。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这是辨析“喘”“息”的同中之异,两词都表示喘息,一部分理性意义(气息的促缓)不同。又如,《玉篇●刀部》:“刀,亦名钱,以其利于人也;亦名布,分布人间也。”“以其利于人”“分布人间”均揭示了词的深层隐含义。词义的内容是完整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上述几类词义是其中的一部分。释义表达了其中的一部分。

对于训诂释义来说,不能也不需要揭示所有的意义成分、说明词义的全部特征。以“索”为例,古汉语中表示粗大的草绳。故训各有不同:

单为纫,合为索。(《楚辞●惜誓》“并纫茅丝以为索”王逸注)

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小尔雅●广器七》)

麻丝曰绳,草谓之索。(《急就篇》卷三“累繘绳索绞纺纑”颜师古注)

《说文》从原料特征解释“索”的词义。后三条释义不同于《说文》,把“索”与其他词置于系统中说明“索”的意义。“纫”“索”一组,“索”侧重于制作方法,区别性特征为“合”。“绳”“索”一组,“索”侧重于形状、材料,区别性特征为“大”“草”。无论是直接解释,还是于聚合中比较解释,均列出词义的某方面特征,说明词所表示的对象。

不完整的训诂释义并存,能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有利于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词义。《说文●羊部》“美,甘也”,段玉裁注:“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管子●五行》“然后天地之美生”,尹知章注:“美,谓甘露醴泉之类也。”《说文》用同义词“甘”解释,指味道可口。段玉裁以“五味之美”解释,尹知章以“甘露醴泉”解释。许慎的解释是概括的,段、尹二人的解释更形象具体。这些释义互相补足,,“美”的词义被呈现得就更趋于完整。

各条释义都内含合理的成分,具有存在的价值。各条释义之间共生互补。历代文献把它们传承下来,今人视其为珍贵的训诂材料,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训诂释义使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词义。舍弃某些释义,训诂释义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三是词义是统一的,训诂释义的表达形式具有多样性。词义反映了全民族的共同认识,而训诂释义的表现形式却是丰富多彩的。

释义可以有详略的不同。

罍,器也。(《尔雅●释器》)

罍,酒器也。(《后汉书●班固传》“列金罍”李贤注)

罍者,尊之大者也。(《尔雅●释器》“罍,器也”邢昺疏)

罍,酒器,刻为云雷之象,以黄金饰之。(《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朱熹集传)

罍,瓦为之,受五升,赤云气,画山文,大中身兑平底有盖。六彝为上,受三斗;六尊为中,受五斗;六罍为下,受一斗。(郑玄《三礼图》)

“罍”,古代的一种容器。外形或圆或方,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和鼻,与壶相似。用来盛酒或水。多用青铜铸造,亦有陶制的。《尔雅》与李贤注均解释“罍”所属的类别,后者比前者的范围小。邢昺解释“罍”的类别与外形。朱熹解释“罍”的类别、外形以及装饰材料。郑玄解释“罍”的类别、材料、容积、外形、装饰图画等。5条释义由略到详,表达了同一个词义。

释义详略不同,同时还有语句表达形式的不同。

以人从葬为殉。(《左传●文公六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忡行、针虎为殉”杜预注)

杀人以卫死者曰殉。(《礼记●檀公下》“不殆于用殉乎哉”郑玄注)

杀人以葬,旋环其左右曰殉。(《诗经●秦风●黄鸟》序孔颖达疏引服虔注云)

杜预只讲出“殉”的一个特征:陪葬。郑玄的解释更详细,不仅点出了“陪葬”的特征,训语“卫死者”还指出了“殉”的目的。第二条词义的区别性特征揭示完整。孔颖达也点出了“陪葬”的特征,训语“旋环其左右”,明确讲出陪葬人尸体的摆法,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后两条的释义详略程度大体一致,但都详于第一条,第二条用一句话表述,第三条用两个句子表示。

释义也有深浅的不同。

石,山岳之物(《春秋●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杨士勋疏引贾逵云)

石,山石也。(《说文●石部》)

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经络之生爪牙也。(《初学记》卷五引《物理论》云)

“石”的词义不解释读者本已明白,那么点一下就可以。前两条的释义未尝不可。第三条释义,把“石”当作一个百科词语,训者对它反映的所指物做出了科学说明。这条释义显然比前两条释义深人。

简略、浅显的释义并非低劣的释义,亦能达到让读者理解的目的。《古今韵会举要●御韵》:“虑,思有所图曰虑。”《尔雅●释诂上》:“虑,谋也。”前者以义界式解释词义,揭示了词义的本质特征。后者以同义词释义,也解释了词义。相比之下,前者释义比后者精确,但它们都达到了以已知释未知的目的。后者虽然简略、浅近,但提供了“虑”所处的词义系统,于系统中显示它与其他词的共义,对词义这一方面的表述是“虑”的义界式所不具备的。我们参考《尔雅》的释义,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认识词义。

四是词义是稳定的,训诂释义具有时代性。有些词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变化,而对它们的解释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代,人们的认识受时代的局限,对词反映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当注者把这种认识表达出来时,相应地,释义也未必精确。譬如“鲸”,古人认为是鱼纲动物,释义中都把它归入“鱼”类。例如:

鲸,大鱼也。(《文选●张衡●西京赋》“鲸鱼失流而蹉跎”薛综注)

鲸,鱼之王也。(《玉篇●鱼部》)

“心”,本指心脏。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后引申为脑的代称。释义表达虽不同,但都揭示出它可以用来思维。

心也者,智之舍也。(《管子●心术上》)

心,统性情者也。(《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朱熹集注)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像“鲸”“心”这类情况很多。现代人对“鲸”“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鲸”是水栖哺乳类动物,“心”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而不是思维器官。现代辞书释“鲸”时,不再把它归入鱼类。对“心”,虽然古人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但它的这个意义却保留下来。我们看《现代汉语词典》对“鲸”“心”的解释:

鲸,哺乳动物,种类很多,生活在海洋中,胎生,外形像鱼,体长可达30多米,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一类动物……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

心,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

古今释义相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词典学角度看,义项是稳定的,没有从一个义项变化为另一个义项。那么,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这是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蒋绍愚分析:“‘鲸’和‘心’的变化,是这些概念内涵的改变。由于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和加深,许多概念的内涵都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内涵的改变和词义的变化无关。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词义并不要求科学概念那样深入和精确……所以,应该说‘鲸’和‘心’古今词义没有变化。”(《古汉语词汇纲要》)蒋先生的分析很有道理。古今释义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表述的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

训诂释义反映了人们认知的一个过程,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比如,“鲸”“心”的释义,并不是说每一个词义成分的认识、说明都是错误的,而是对某个方面的认识不够精确,人类的认识是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的。训者表达了“鲸”“心”错误的概念内涵,但不能说这样的释义是完全错误的,它还是表达出反映的对象物。

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涉及政治思想、阶级利益,相应地,释义就有政治倾向性,而词义是没有政治倾向性的。

王者,民之所往。(《春秋繁露●灭国上》)

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白虎通义●号》)

王者往也,神之所输向,人之所乐归。(《春秋元命苞》)

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春秋繁露●灭国上》)

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义●三纲六纪》)

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吕氏春秋●长利》)

“王”,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君”,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统称。古代“王”“君”是“人之始”,“王”的三条释义和“君”的三条释义均反映了维护大一统的思想。现代对“王”“君”的解释均无政治倾向性。

从上述这四个方面看出,训诂释义的特点分析离不开词义特点的分析,二者相反相对。词义学“以词义为自己的唯一研究对象,探讨属于语言范畴的稳定的词义所具有的基本成分和构成方式,探讨词义系统的基本属性、类聚组合、结构层次和演变规律”。(苏新春《汉语词义学》)词义的特点是在词义学范畴中体现出来的。训诂释义以词义解释为研究对象,探讨它的表现形式、术语、表述方式,探讨训释系统的基本属性、结构层次。训诂释义的特点是在训诂学领域中体现出来的。训诂释义的特点与词义的特点不同,表明训诂释义的研究不是词义的研究。

训诂释义与词义的特点充分说明它们又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有密切关系。训诂释义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成果为词义研究扫清理解障碍,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训诂释义中内含的对词义的认识成果和处理方法为词义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词义研究也推动了训诂释义的发展。人们对词义的认识不断发生变革,使得训诂释义在方法上发生一些重大变化。词义系统的深入研究促使训诂释义系统不断完善。

训诂释义与形训、声训、义训不同,但又有密切关系。前者只是用一定的方式表述出词义。后者是一种训诂过程,用于探求或证明词义。它们探求或表述的对象又有交叉之处。实践中,学者会把形训、声训、义训误识为训诂释义。这种现象导致人们对词义的各种类型、字义与词义的界限认识混淆不清,也模糊了对训诂释义的认识。

一是形训探求词的造意与实义,训诂释义表述词的一个义位。陆宗达、王宁在《训诂方法论》中给形训下定义:“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形训。形训表明依义造字的意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形训所探求的包括造意和实义两类,两位先生以《说文》为例,明确指出这两类的性质不同,云:“造意指字的造形意图,实义则是由造意中反映出的词的实际本义。造意仅仅是对字形加以描绘,以便从中显示实义,它有时只是实义的具体化、形象化,并非真正在语言中使用过的词义。只有真正在实际语言中被使用过的意义,才能称作本义。”本义就是实义,也即一个完整的义位,而造意在语言中未被使用过,并不能代表一个义位。实义是训诂释义的表述对象,造意不是训诂释义的表述对象。我们应注意识别。

形训正确求证词的造意,训诂释义表述词的本义

《说文●广部》:“庞,高屋也。从广,龙声。”段玉裁注:“谓屋之高者也,故字从广。”

《国语●周语上》:“敦庞纯固,于是乎成。”韦昭注:“庞,大也。”

“庞”在文献中表示大。“庞”并无表示“高屋”的用例,《说文》所训为造意,是解释从“广”的意图,以屋之大来体现任何事物之大。段氏进一步解释了“庞”之造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庞”下又云:“庞,引伸之为凡高大之称。”他把《说文》所训“高屋”作本义,以文献中的“高大”义为引申义。韦昭解释“庞”的词义为本义。

《墨子●备穴》:“柱善涂亓窦际,勿令泄。”孙诒让间诂引毕沅曰:“际,缝也。”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此皆阴阳之际也。”王聘珍解诂:“际,会也。”

《淮南子●精神》:“与道为际。”高诱注:“际,合也。”

《说文●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徐锴系传:“犬匿于穴中伺人,人不意之,突然而出也。”

《广雅●释诂二》:“突,猝也。”

“突”在文献中的词义是忽然、猝然。《周易●离》:“突如其来如。”孔颖达疏:“突然而至,忽然而来。”现有文献没有“犬”表示“犬从穴中突然而出”的用法。《说文》说解的是造意,字形本身以会意描绘了“犬从穴中突然而出”的意象。徐锴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后世学者也有误识此意为本义的,段玉裁《说文解字》“突”字下注:“引伸为凡猝乍之称。”段氏以《说文》所训为本义,以文献中使用的意义“猝乍”为引申义。此言误。《广雅》所释为词的本义。

《广雅●释诂一》:“阽,危也。”

形训错误求证了造意,训诂释义正确解释了本义

《集韵●换韵》:“散,分也。”

《广韵●翰韵》:“散,分离也。”

《说文●苜部》:“蔑,劳,目无精也。从苜,人劳则蔑然,从戌。”

《周易●剥》:“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王弼注:“蔑,犹削也。”

《国语●周语中》:“今将大泯其宗祊,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韦昭注:“蔑,犹灭也。”

许慎以为“蔑”字从“苜,人劳则蔑然,从戌”,朱骏声通训定声:“按许说此字误也。当云从苜,伐声,结字似戍耳。”“蔑”的甲骨文、金文都像以戈击打人头,朱说近是。《说文》错误分析了“蔑”的字形结构,造意推求不当。“蔑”尚无表示“目无精”义的文献用例。王弼、韦昭解释“蔑”表示削、消灭,这是其本义。

声训探求的词源意义不同于训诂释义表述的词汇意义

《释名●释山》:“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称也。山小高曰岑,岑,嶃也,嶃然也。”

《尔雅●释山》:“山小而高曰岑。”

“岑”,小而高的山。《尔雅》解释了“岑”的义位,属于训诂释义。《释名》“山小高曰岑”是解释词的义位。“嵩”“岑”相对,形成一组同义词。“岑,嶃也,嶃然也”探求“岑”的词源意义,意思是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目前尚无文献用例。古代文献还有“岑”解释为险峻义的。《礼记●大学》“止于丘隅”郑玄注:“知鸟择岑蔚安闲而止处之耳。”孔颖达疏:“岑,谓险峻。”孔氏揭示了“岑”的词义特征,并非解释一个完整的义位。郑玄注中的“岑”应表示山。

《释名●释天》:“酉,秀也。秀者,物皆成也。”

《说文●酉部》:“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徐锴系传:“就,成熟也。”

“酉”“秀”同源。“秀”,草类植物结实。《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秀葽。”毛传:“不荣而实曰秀。”刘熙认为“酉”源于“秀”,表示事物皆已成功。以“秀”释“酉”,是揭示了两者的同源关系,训语“物皆成”进一步说明了“酉”的得名之由。目前所见文献无“酉”表示“秀”的用例。《释名》运用了声训。“酉”有表示“就”的用例。《淮南子●天文》:“酉者,饱也。”《史记●律书》:“酉者,万物之老也。”两例的“酉”均表示成熟、老。因此,《说文》属于训诂释义。

《释名●释丧制》:“(锡)緆,治也,治其麻使滑易也。”

《玉篇●糸部》:“緆,治麻布也。”

《说文●糸部》:“緆,细布也。”

《释名》以“治”释“緆”是声训,“緆”源于“治”,谓织治而成细麻布。《玉篇》盖沿用了《释名》的声训,现存文献没有“緆”表示“治麻布”义的用法。《玉篇》可能是误释。“緆”是名词,《说文》解释了它的本义,表示“细布”。《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郑女曼姬,被阿緆。”李善注引张揖曰:“阿,细缯也;緆,細布也。”

声训探求的多个词源意义同时也是词汇意义

组一:

《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

《诗经●大雅●灵台》:“于论鼓钟。”朱熹集传:“论,伦也。言得其伦理也。”

组二:

《荀子●儒效》:“人论,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王念孙案:“论,读为伦。伦,类也,等也。”

组三:

《礼记●王制》:“凡制五刑,必即天论。”郑玄注:“论或为伦。”陆德明释文:“论,音伦,理也。”

《淮南子●兵略》:“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此大论之所不取也。”刘文典集解引王念孙曰:“论与伦同,伦,道也。言为天道之所不取也。”

《<论语>序解》宋邢昺疏:“论者……蕴含万理故曰理也。”

第一组,“论”表示伦次、条理。《释名》以“伦”释“论”是声训,训语“有伦理”表示事物有条理。这是进一步揭示了“论”的得名之由。《诗经》有这样的用例。第二组,“论”表示类。“论”与“伦”同源。王念孙释义为“类”“等”,在《荀子》中表示词汇意义。第三组,“论”表示道理。“论”仍与“伦”同源。三条释义都训“论”为“理”“道”,在《礼记》《淮南子》《论语》中都表示词汇意义。

三是义训探求意义,训诂释义表述意义。义训是不借助于音和形,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推求词义。其中有一类叫据文证义,即根据文献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说解词义,也就是根据文意来推求词的含义,应该说,这是义训的实质。义训是一种推求意义的方法,训诂释义是表达义位,两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

训诂释义的表述言简意赅,义训通过上下文句、训诂条例或修辞方式等推证词义

《诗经●小雅●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毛传:“殪,壹发而死。”陈奂传疏:“小豝言‘发’,大兕言‘殪’,互词。故《传》以‘壹发而死’释经‘殪’字,必兼上句‘发’字以明意耳。”

“发”,发箭。“殪”射死。“发彼”二句为互文,意谓“发而殪彼小豝,发而殪彼大兕,皆一发即死。毛传是训诂释义,毛亨为什么释“殪”为‘壹发而死”?一般读者不容易明白。陈奂指出“发”“殪”为“互词”,即互文,故“殪”的训释要关照到“发”字。陈奂的传疏通过求义,使我们豁然开朗。

《诗经●鲁颂●閟宫》:“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郑玄笺:“亏、崩,皆谓毁坏也。震、腾皆谓僭踰相侵犯也。”孔颖达疏:“亏、崩以山喻,故皆谓毁坏也。震、腾以川喻,故皆谓僭踰相侵犯也。”

郑笺先解释概括意义,然后随文而释。孔颖达探讨了表示这两个文中之义的根据,都因比喻而来。郑笺是训诂释义,而孔疏是求义。

《诗经●大雅●皇矣》:“修之平之,其灌其栵。”朱熹集传:“灌,丛生者也。栵,行生者也。”王引之述闻:“下文柽据檿柘方及木名,菑翳灌栵则泛言木之形状耳。‘栵’读为‘烈’,烈,枿也,斩而复生者也。”

“栵”,丛生的小树。朱熹解释了“栵”的义位,属于训诂释义。王引之分析,下文“柽”“据”“檿”“柘”指具体的树木名称,“菑”“翳”“灌”“栵”泛指树木的形状。根据行文的对应关系,推证“栵”所表之义。这属于义训。

训诂释义与义训的得失形成对照

有的词义训释是错误的,而正确的词义通过义训来求得。

《尚书●洪范》:“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该句在多处文献中被引用,其中的“谋”释作“谋事”。王引之通过义训解作“机敏”。

《史记●宋微子世家》:“恭作肃,从作治,明作智,聪作谋,睿作圣。”裴骃集解:“孔安国曰:‘所谋必成审也。’马融曰:‘上聪则下进其谋。’”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恭与肃、从与义、明与哲、睿与圣,义并相近,若以谋为谋事,则与聪字义不相近,斯为不类矣。今案,谋与敏同,敏古读若每,谋古读若媒,谋敏声相近,故字相通……故《五行传》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不谋即不敏。若以为不能谋事,则谋上须加能字,而其义始明。是毛公之解或哲或谋,伏生之解聪作谋,皆以谋为敏,正与经指相合,而董、刘、马、郑诸儒以谋为谋事,胥失之也。”

王引之根据上下文句意和词与词的组合对应关系,推断“谋”当“敏”讲,纠正了前人的误训。

《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毛传:“终日风为终风。”韩诗:“终风,西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云:“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燕燕》曰:‘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北门》曰:‘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小雅●伐木》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甫田》曰:‘禾易长苗,终善且有。’《正月》曰:‘终其永怀,又窘阴雨。’终字皆当训为既。”

毛传、韩诗都直接说明《诗经》“终风”的词义,表示西风。该条释义是否正确呢?王引之举证《诗经》大量文例,最终推证“终”表示既,“终”与“风”不是一个合成词,而是两个词。王氏的求义修正了前人的误训。

有的词义训释是正确的,而义训反映了错误的求义过程与结果。

“相”,质地、实质。原文的“章”与“相”相对,“章”指表现出来的形式,“相”即金玉的质地。毛传训“相”为质是确诂。郑玄以“相”的常用义解释,推证的过程脱离了上下文意,所以结果是错的。

THE END
1.幼山“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运行体系畅通经济动脉+网络”通道...京津冀物流业增加值达,截至、央视网消息、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京津冀物流产业协同发展跑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家,的运行体系初步形成“我国仍是全球物流需求最大的市场”陆,认证数量逐年攀升2024京津冀地区的数字物流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生态系统7月,遍及全国“智慧物流”年增长近83个省。https://bbs.9you.com/forum-239-9.html?s=/index/wap/detail/id/495410.html
2.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培训教材.ppt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成因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能使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状态和功能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按来源 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按受污染要素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 按污染物形态 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 按污染物生成 一次污染...https://m.book118.com/html/2018/0629/6125100205001203.shtm
1.基于需求分析模型来结构化剖析IM系统首先,我们需要对所有的需求点进行筛选,区分出【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这一步非常容易。 然后,对【功能需求】进行分析,识别出【基础功能需求】和【扩展功能需求】,这样则将一团需求点从同一视角出发拆分成了同类要素,化繁为简。 【基础功能需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典型特征就是 “稳定” 和 “原子化”;这...https://blog.csdn.net/wang_zong_sheng/article/details/143441163
2.周金涛:涛动周期论◆ 第二类资产是房地产,就是经济周期理论中的枯枿周期。房地产周期20年轮回一次,一个人当中可以碰到两次房地产周期。为什么呢?一个人的一生作为群体来讲会两次买房,第一次是结婚的时候,平均27岁。第二次是二次置业,为改善性需求,是在42岁左右。一个人的消费高峰,最高峰出现在46岁的时候,46岁之后这个人的消费...https://www.douban.com/note/866711454/
3.以知识本体为基础的语意查询系统之的究以图书馆为例4、將知識區分為十大類,每類有100 個數碼,再以十進位往下細分,稱為圖書十進分類法。l優點是內容能不斷的維護與發展,目前的維護工作是由美國國會圖書館負責,有專門的部門負責反應新文獻主題成長的趨勢與使用者的需求。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2021/11/147杜威十進分類表(部分內容)管理资源吧(),...https://m.renrendoc.com/paper/163967644.html
4.摇头幌脑的读音,拼音是什么,摇头幌脑怎么读脑满肠肥->肥猪拱门->门庭如市->市井之徒->徒有虚名->名高天下->下坂走丸->丸泥封关->关情脉脉->脉脉相通->通无共有->有害无利->利害攸关->关山迢递->递兴递废->废寝忘餐->餐云卧石->石赤不夺->夺其谈经->经营惨淡->淡写轻描->描写画角->角巾东路->路绝人稀->稀奇古怪->怪诞诡奇->...https://www.shuashuati.com/ti/c501e596a0718dd4401752c94ae3647f.html
5.名人故事:颜真卿,刀光剑影度一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熟悉的《劝学》诗,出自唐代的颜真卿之手,然而真正让他名动天下的并不是诗,而是书法。他的书法丰腴雄浑、骨力遒劲,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不过比他的书法更让人惊心动魄的,是他一辈子刀光剑影的人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人故...https://www.ruiwen.com/zuowen/mingrengushi/519237.html
6.经常做口活有害吗寻医问药网根据有无器质性损宿阳痿分为功能怿精神怿阳痿和器质性阳痿功能性阳痿多因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神经系统的...https://club.xywy.com/static/20170214/126137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