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是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北漂,离开家乡独自在外奋斗。那时,她正处于人生中最困难的阶段。支付房租已经成为一项巨大的负担,男朋友背叛并出轨,童年经历的阴影也开始对她产生影响,同时还要承受父母的期望和工作带来的压力过载。经历了无尽的绝望,她变得嗜睡、爱哭、不愿与人交往,甚至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在父母的帮助和精神科医生的治疗下,小刘开始试图改变。与此同时,她机缘巧合地遇到了一只大金毛。当她情绪低落时,金毛会走向她坐在脚边,仿佛在问:“你好些了吗?”或缩成一团,蜷在小刘怀中,好像它和小刘一样感到被保护。在金毛的陪伴、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医生的帮助下,小刘最终艰难地从黑暗的抑郁症深渊中一步一步爬了出来。
这是一个狗狗辅助疗愈患者的案例,在临床上,除了宠物带来的陪伴,以动物为主角的宠物疗法,也逐渐被应用到心理等病症的辅助治疗当中。现代“动物辅助疗法”以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博里斯·勒文森的研究为标志。
勒文森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他偶然发现一个前来就诊的交流困难的儿童与他的狗相处得十分融洽,孩子和狗说话很流畅,宠物可起到引导、发挥社会催化剂的作用。宠物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引发并促进社会接触,打开了一条与病人探讨问题的渠道,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勒文森被称为“动物辅助疗法之父”。动物辅助疗法已被用于治疗自闭症、认知障碍、焦虑症及抑郁症患者中。2018年,两位葡萄牙精神科医生的最新研究发现,饲养宠物可以改善那些对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抑郁症症状。
宠物如何“抚慰”患者
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宠物是怎样“抚慰”患者的呢?
1缓解压力
2获得被需要的感觉
宠物是需要照顾的,在养育照护宠物过程中,患者会发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觉,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宠物的出现可能为日常交往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更具吸引力的社交渠道,让患者感到自己有能力有责任照顾一个生命。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病因来自对人际关系的失控,而养宠物弥补了患者部分缺憾,对疾病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在通过养宠物逐渐改善掌控感后,患者仍需继续训练人际交往。
3无条件接纳
宠物给予患者的温暖,无条件地爱主人,通常会以各种方式向人传递愉悦和友善,使患者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它们对主人没有过分的需求,不会对主人造成威胁,使患者不需要进行过多思考,很容易建立情感连接,通过情感的回馈可以建立人的自信与责任感,起到陪伴作用,而越是简单纯粹的关系,就越有力量。这种“自我赋能”是宠物帮助患者从严重精神疾病中康复过来的重要方式之一。
4增加运动机会,保证生活规律
在养宠物的过程中,患者有时会“被迫营业”,比如带着宠物出门遛弯,定时给宠物喂饭因而不能赖床,外出给宠物打疫苗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不得不离开家门,增加运动,呼吸大自然新鲜空气,通过运动与场景变化改善心情,保证了生活作息规律,获得秩序感与控制感。在与宠物医生或其他宠物主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宠物辅助治疗不能替代常规治疗
我们要强调的是,养宠物只是一种辅助治疗,而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其次,每个人病情不同,并不是所有患者养宠物后都会有积极的效果。如果病情较重,一定要尽快到专业的精神专科医院进行就诊,积极寻求治疗和专业帮助,正确面对,对症治疗,切莫讳疾忌医,耽误了治疗时机,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养宠前须慎重考虑
此外,饲养宠物意味着承担责任,在决定养小动物之前,有一些问题应该提前慎重考虑,对于养宠新手来说,应思虑周全,做好心理准备,具体包含以下方面:
●自己、家人及共同居住者是否对动物毛过敏,害怕动物。
●宠物的寿命是有限的,也会经历生老病死。正确面对宠物的生命周期,包括成长、成熟、衰老和死亡。
●了解不同宠物的不同需求。有的运动量大,有的会破坏家具,有的对居住饲养条件有要求,作为主人心理要有提前预期。
目前,已有不少公益组织开展活动,尝试这一新的辅助干预手段。如上海吴起团队的PFH治疗犬(PAWFORHEAL)公益项目,旨在通过治疗犬的辅助陪伴服务,帮助老人和特殊儿童加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交流,丰富他们的生活。亚洲动物基金的“狗医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运营成熟的创新性动物辅助治疗项目。在2004年引入我国,从成都、广州、深圳等城市开始复制推广,这种方法逐渐走进公众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帮助更多的患者康复。(马瑀涵/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
因宠知爱:浅谈宠物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宠物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以萌趣添欢乐
以陪伴解孤独
在上面的调查中,也有62%的人表示养宠物是为了减少孤独感。这种孤独缓解效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供客观陪伴。对于宠物主而言,宠物在生活中的角色更多是像家人一样,提供陪伴和温暖,这点在独居人群、空巢老人中较为普遍。对于那些没有亲密家人和朋友的人来说,宠物有时甚至取代了其他社交网络成员。新冠期间,社会隔离、焦虑成为影响大众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养宠物的人在疫情中应对逆境的信心更强,也报告了更多的积极情绪。
二是作为沟通桥梁。宠物的拥有和照料可以增强现有的社交关系,也能促成新的社交关系。比如对有孩子的家庭而言,共同照料宠物能增进亲子互动;对青年人而言,可以在网络上形成各种各样的宠物社群;此外,拥有宠物在社交中还可能给人带来“有爱心”“爱生活”的光环效应。
以忠诚稳依恋
情感依恋对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熟知,这种依恋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它存在于整个生命过程中。研究发现,长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会把宠物置于自己的社交网络的中心,因为人与宠物关系中的亲密与安全感是在别处难以获得的。这种关系有三个典型特征:
一是单向主导。在人际关系里,
双方都有自主意识,那就给这段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最亲密的恋人也难免会担心遭到背叛。而在宠物与主人的关系中,主人是绝对主导的,宠物则以绝对的“忠诚”处于其中,这种忠诚属性对于缺乏人际安全感的人而言十分宝贵。
二是无条件接纳。宠物不会对主人进行评判,也不会因主人的行为而产生疏离,有时候宠物还能体察到主人的情绪状态,并予以回应。有的创伤经历者甚至会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到宠物身上,产生“同病相怜”的感觉,从而在与宠物的关系中体验到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
三是低需求。除了必要的食物,宠物不会再需要主人提供别的什么,关系更加简单和直接,是一种无所求进而无压力的关系。
以互动促疗愈
养宠物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会让人动起来,这与心理治疗里行为激活的策略很相似。还有专门的动物辅助治疗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改善或维持病弱或残障人士的身体状况,或帮助他们加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进而促进适应与康复。
比如,通过让病人带着狗散步以增加肌肉力量,或者让受虐儿童温柔地抚摸并与动物交谈以传授温柔关系的概念。当然这种疗愈作用并不局限于临床人群,对普通人而言宠物一样能促进身心健康。
总体来看,养宠物对人的好处多多,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养宠物并非全无风险。
一是身体健康的风险。目前全世界证实的人兽共病有250多种,一些细菌、病毒、寄生虫可以在人和宠物的接触中传播。除皮肤病、抓伤、咬伤等常见问题外,诸如狂犬病、鹦鹉热、弓形虫感染等恶性疾病更会给人们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饲养宠物应当注意好防疫和卫生清理,也要格外注意孕妇、老人、小孩与宠物接触后的情况。
二是人际屏蔽的风险。虽然上面提到养宠物可以促进人际沟通,但在一些人身上也出现了相反结果。比如有研究发现,养宠物的人对他人的喜欢和被他人喜欢的感觉都比没养宠物的人低,抑郁情绪较高的个体养宠物的比例更高等。当然这些不能完全说明人们是因为孤独才去养宠物,还是因为养了宠物变得与他人更疏远。但实际生活中确实可以观察到,有人因为宠物推掉了正常社交,也有人会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唯一”。当宠物成为一个逃离现实社交的避难所时,心理健康的风险就增加了。
三是增加应激的风险。宠物还可能会给生活带来一些额外的应激源,比如因为饲养宠物带来的经济压力,或者因为家人或舍友不喜欢宠物引发的冲突争吵。甚至还有一些人对宠物投注了全部的感情,但是因为宠物走失、死亡,而产生了类似于失去亲人的长期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