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消费者反映北京多家品牌黄金门店关门,导致消费者所托管的价值上亿元的黄金“消失”。到底是不是真的?
近期,多位消费者反馈北京市朝阳区双井富力城三层的黄金门店倒闭了,透过透明围栏可以看到玻璃橱窗上没有陈列任何商品。
记者在这家标志着“中国黄金”牌子的倒闭门店附近见到了陆先生,正准备前往派出所递交补充材料。
倒闭的这家黄金门店位于北京朝阳区双井富力广场,已经开了14年。据媒体2009年7月3日报道,这家中国黄金概念店号称中国黄金“京城单店面积之最”,两层共3000平方米。然而,去年12月底这家门店突然关门,人员不知去向,此前在该门店托管的投资金条也无法提取。
消费者表示,他们基本都是购买了这家门店的“无忧预定”服务,按照当时商家的宣传:“无忧预定”是一种黄金托管服务,商家承诺消费者可将所购买的投资金条交给门店按约定期限代为保管,比如购买一年期托管可获赠所购金条克数2.5%的纯金赠品,到期后可以提货、可续约,也可让门店按实时金价回购。消费者周女士告诉记者,她就是在2015年看到门店“无忧预定”宣传页后决定在该门店购买黄金,周女士还拿出来自己续约多年攒下的十多个金条赠品。
突然关张的门店不仅是这一家,北京市海淀区华懋商厦内“山东黄金”柜台的消费者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有消费者的母亲自2019年首次在该柜台购入金条后,不仅每年续约,还把在建设银行购入的1000克投资金条也存放在该门店托管,总托管黄金金额大约为90万元。她向记者展示了托管第一年签约时的保单,但是后来就再也没签过了。
中国黄金称闭店金店为品牌加盟商,非直营店
黄金门店突然关闭,不少消费者尝试与品牌金店的总公司取得联系,但总公司却表示不能直接承担消费者的损失。
周女士给记者提供了一份今年1月份时受害者们自发统计金额的表格,托管数量较多的消费者金额超过200万元,目前初步计算托管在该门店消失的黄金价值已经超过4000万元。
北京市消费者周女士:维权群里一开始30多人,这几天已经80多人了。出事以后,中国黄金总部才说这是加盟店,但我们心里认定还是中国黄金,只是出这事后才明白是有区别的。
然而多位消费者提供的连续几年的合同信息上都显示,合同乙方为北京市朝阳区的这家“中国黄金北京概念店”,但其实这家店目前在股权关系上和中国黄金并无关联。
记者在投资者平台发现,这并不是中国黄金第一次面临类似的问题。2023年3月,有投资者向中国黄金提问杭州一家旗舰店关门后消费者购买的金条未能提取如何处理,公司回复:“咨询当地经销商”。而中国黄金2022年财报显示,已开业门店合计3642家,直营店仅105家,超过九成的中国黄金门店均是加盟店。
据其2022年年报,加盟费用包括品牌使用费和管理服务费。前者在合同期限内允许加盟商从指定供应商处自行采购K金珠宝类产品,经公司及权威检测机构质量检验合格后,挂签使用“中国黄金”品牌上柜销售而收取的费用。后者在合同期限内向加盟商提供有关产品、经营等方面的培训及指导服务而收取的费用。这两笔费用都按照合同有效期分摊确认收入。
消费者唐先生给记者提供的一份银行流水则显示,2012年他在“中国黄金北京概念店”购入金条并进行托管时,入款账户名就是“中国黄金”,这些信息都让消费者困惑不解。
中国黄金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为购买投资金条的客户提供黄金托管服务”。但记者查阅该公司所有公告,都并未提及加盟店是否被允许提供托管服务。就以上问题,记者多次尝试与中国黄金取得联系,直至发稿前都没有成功。
律师:涉事加盟金店涉嫌非法集资
品牌总公司认为他们不该为消费者损失买单,而涉事加盟店企业大股东又疑似跑路,到底谁该来为消费者的损失负责呢?
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派出所,记者遇到了不少针对此事来报案的消费者,目前均在递交材料,等待朝阳区公安经侦大队进一步通知调查结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消费者已连续多年和门店续约托管,不少人甚至从未见过自己托管的投资黄金条实物。
北京市消费者唐先生:大部分消费者每年都是续签托管,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都集中在门店手里。后来去跟中国黄金的法务交涉时得知,他们事后调查了这家门店,结果发现这家门店这几年在中国黄金采购的黄金实物数量非常少。
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付希业:加盟商用保本付息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参与托管服务,以黄金实物为“虚拟”担保物,实际上消费者的资金并不对应具体的实物黄金,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担保措施或担保物。实际上加盟商是以黄金投资为幌子,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吸收消费者的资金,然后挪作他用,类似的非法集资案件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