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比较营业收入在年度间的成长性。
看一下合并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规模。
第二步,比较企业的净利润变化。
从案例中展示的合并利润表的最后一行“净利润”的数据来看,企业的净利润增长了约4.99亿元,同比增长53%。增长态势仍然非常清晰。
两步看下来,初步结论是:企业营业收入在增长、净利润也在增长,而且是增幅还不低。
第三步,比较营业利润的变化。
营业利润项目的数字显示,营业利润的变化趋势与净利润是高度一致的,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增幅高达45%。在具体数据上,企业2020年的营业利润(14.37亿元)比2019年(9.8亿元)增加了4.49亿元。
第四步,对企业营业利润的结构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对“三支柱、两搅局”的结构进行分析。
(1)核心利润的规模
我们先计算一下合并利润表的核心利润(单位:亿元)。
计算出来的数据显示,企业的核心利润在营业收入有所增长的情况下,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从规模来看,无论是2019年度还是2020年度,企业核心利润的规模并不大,一是与营业收入相比较得出来的核心利润率不高,二是核心利润与营业利润的规模相比,对营业利润的支持力度并不强。
(2)其他收益的规模
(3)杂项收益的规模
杂项收益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
企业2019年利息收入为0.76亿元、投资收益为1.12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0.04亿元、资产处置收益为17.93万元,合计1.84亿元;企业2020年利息收入为0.56亿元、投资收益为0.32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3.55亿元、资产处置收益为0.17亿元,合计4.6亿元。
这说明企业能够持续获得各类杂项收益。从规模来看,杂项收益占营业利润的比值虽然没有核心利润高,但也比较接近了,尤其是2020年,核心利润5.84亿,杂项收益4.6亿。如果从营业利润14.37亿里扣除掉杂项收益的4.6亿,营业利润就只剩9.77了。比2019年看起来强力增长的背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占了大头。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只是一个暂时的数字,实际上并没有产生真实的现金流入。
(4)“两搅局”的情况
企业2019年度的信用减值损失为2.24亿元,2020年度为2.99亿元;资产减值损失2019年为0.07亿元,2020年为0.3亿元。
从数据上看,该企业的信用减值损失占营业利润的比重还是较大的。2019年占比22%,2020年占比16%。说明企业资产质量存在某种问题,这是一个需要更深一步观察的地方。
(5)总结
常识告诉我们,当企业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并在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时候,如果其营业利润的主体还是靠各种补贴来支撑的话,至少意味着这家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可能存在明显劣势—营业收入不能支撑起营业利润的主体。
上述论断,摘自张老师自己的话。但我们在深入挖掘利润表里的数据之后,也能明显看出来,在其靓丽的增长数据背后,企业的日子可能过的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好。
我想这也是深入研读财报的意义所在。财报是我们了解企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数字背后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