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为现收现支(现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应收应支(理论,责权制)。而隐藏在财报附注中的“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让三者联系在一起,对我们正确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非常有用。
========
从利润表的净利润数据入手,做三类调整后,可反推出经营现金流量。三类调整指:①利润表里的费用,但实际并没有支付现金的;②利润表的收入或费用,但与经营活动无关的;③没有体现在本期利润表里的经营性应付、应收和存货的环比变化,对当期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影响。
第一步,将利润表原本计算净利润的步骤里,已经当作费用扣除、但实际并没有支付现金的金额,一律加回净利润去。表里的①部分,资产减值准备、折旧、摊销、资产处置或报废产生的损失,都是这种情况。注意:如果某科目为收益,比如坏账转回、处置资产盈利等,记录为负数即可。
第二步,因为是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所以将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支出或亏损加回来。上表的②:财务费用支出、投资亏损及当期公允价值下跌(盈利记录为负数即可),都不是经营活动范畴的支出,所以加回来。
第三步,经营性应收、应付及存货的变化,属于经营活动,会直接影响当期现金流人和流出。它们是现金资产和其他形态资产之间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在本期利润表上。所以从净利润反推本期经营现金流时,需要将这部分影响调整回来。
比如动用了预缴税款(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那么利润表计算净利润时扣除的税款,实际并没有在本期支付现金,所以要加回来。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额,是多欠了税务局税款,代表利润表里记录的税款支出,本期并没有实际支出现金,所以加回来。
同理,存货价值如果不变,可以看作公司当期卖出的商品成本等于本期采购或制造,利润表里的营业成本支付了足额现金。而存货若有减少,意味着利润表里对应金额的营业成本,是动用了过去支付现金采购或制造的存货(本期没有现金支出),所以计算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时,将这部分钱加回来。
(以上摘自《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新准则升级版))
=============
===========
特别是在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居然为负,从来没听说过税务局还需要给企业钱;少数股东损益为负,正收益却给母公司股东,当代的活雷锋。责权制下的利润表真是容易造假。
=========
综上,“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非常有用,可以用来排除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