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会”是李婧女士家里的小时工张转会的名字,一位自强不息的震区在京创业女性。张转会女士在工作中对李婧的家庭和孩子全心付出,李婧深受感动。当李婧得知张转会的孩子在京入学遇到困难时,她毅然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们,他们都和张转会的孩子一样面对着许多受教育难的问题。由此便出现了我们今天的“爱心转会计划”。
“爱心转会计划”了解待受助者最急需的帮助,通过我们搭建的平台向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发出最直接的号召,让爱心搭上直通车,发往最需要它的地方。
2010年1月23日,以全国青联委员李婧女士、欧阳中石先生的学生们和部分青联委员为主要发起人,中央国家机关青联、中央财经大学为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志愿者部为指导单位的转会计划对接仪式在中央财经大学礼堂正式举办。
2.志愿参与情况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家庭的希望,帮助他们,就是在帮助这些家庭的未来,就是在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家长们普遍对该项目评价很高,学期初联系时都会很积极地要求继续参加,家长都表示认为这项活动为他们的孩子带来了很积极的影响。由于该志愿活动对孩子们影响之大,家长们口口相传,在过去的一年里有8位孩子加入了我们。在本学期开始,就有另外7名孩子的家长在已参与项目的孩子家中主动与志愿者沟通联系,表示希望能参与爱心转会计划。
将知识和温暖传递到更多需要的地方,用爱点燃希望,这就是“爱心转会”这一活动的初衷。
青协常规项目介绍——奥体中心志愿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办过程中,作为城市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基础,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蓝立方)应运而生。全市城市志愿者以蓝立方为服务平台,为确保赛时城市良好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广大市民和来京观光旅游、观看赛事的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工作任务后,蓝立方也未曾停止脚步,事实证明蓝立方自奥运会服务以来,为协助政府、方便市民、服务社会、展示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社会反映,树立了城市志愿服务品牌形象,已经成为北京的一道温情而亮丽的风景线。
每周末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6名志愿者来到蓝立方进行志愿活动,志愿者们主要进行的志愿服务为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和游客指路。
3.志愿服务的影响
青协常规项目介绍——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馆志愿项目
宣武区青少年科学技术馆现址在宣武区上斜街36号。场馆占地建筑面积5363平方米,是一所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校外教育单位,隶属宣武区教委,承担全区中小学生校外科技教育活动。
1981年,宣武区少年科学技术馆筹备阶段即开展活动有: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无线电,学员120人左右。后逐步建立群众活动组。1981年10月24日正式建馆,同时举办地理、生物考察展览。北京日报记者为此采访报道,标题为:“本市第一个最大的区属少年科技馆――宣武少年科技馆昨起开放”。当时增设天文、地理、生物、黑白电视维修技术培训班,学员900人左右。茅以升同志亲笔题写“宣武区少年科学技术馆”馆名。
每周六、周日约18名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来到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馆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们主要担任比赛引导员,引导参赛者到指定地点参加比赛,维持赛场内外秩序,或是比赛裁判员,担任比赛裁判,保证比赛时参赛者遵守比赛规则并记录比赛成绩,并且会不定期举行知识讲座,帮助孩子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