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空巢老人到医院就诊,陪外地游客逛特色商街,陪学子共度难捱的备考历程……近两年,随着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陪伴经济”在省会应运而生,陪诊、陪旅游、陪考研、陪购物等新的服务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
石家庄日报记者焦莉莉实习生曹佳宇文/图
临时“伙伴”服务热情有温度
“您先坐这里稍等一会儿,我去自助设备上打印刚才的彩超检查结果。”8月21日,陪诊师张卫东在省中医院门诊陪同客户刘大爷看病。刘大爷今年68岁,两个子女均在外地工作,他最近感觉肠胃有些不舒服,想到医院检查一下,但不熟悉医院的看病流程,便让邻居帮联系了陪诊师来陪同看病。
从挂号到就诊,排队做检查,再到取结果,陪诊师张卫东全程悉心陪伴,在旁人眼里俨然一对父子。在聆听医嘱时,张卫东还在随身携带的便签上,简要记录下来其中几个要点。随后,撕下那张便签交给老人。在做完彩超等候出结果的间隙,得知刘大爷还没有吃早饭时,张卫东又去附近买了一份早餐,让老人先吃早饭。看诊结束后,他帮老人约了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送达地址,又叮嘱一定要送到小区门口,老人方便下车的地方。
应需而生解决急难愁盼
黄潇潇曾是一名美发师,从去年开始转型做陪购师。“我的工作就是陪客户选择合适的商品,比如买衣服时,会根据客户的发型、身材比例、肤色等外形条件来选择衣服,来帮助客户提升气质和形象。”黄潇潇说,陪购师的职业符合她的专业知识,与她的兴趣爱好也非常契合。
当然,仅有审美素养还不够,陪购师还要熟悉综合体的各个服饰品牌特点,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当客户面临多种选择犹豫不决时,我要给出专业中肯的建议;在聊天时,要选择有趣、有意义的话题,让服务过程更自然避免生硬尴尬,并从交谈中知悉客户的喜好。”她发现,选择陪购服务的群体大多是中高收入群体,他们标榜个性和追求自我的价值观在消费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需要我们的服务更‘走心’。”
记者走访发现,“陪伴经济”的服务领域覆盖医疗、教育、咨询、旅游、家政服务等,这个新业态的“走心”服务敏锐地捕捉到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需求和痛点,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品质化服务,解决了大家的急难愁盼。
例如,陪考服务为备考的公务员或研究生提供督学服务,把控学习进程,帮助疏导负面心理;陪游服务,帮助外地游客制定个性化旅游方案,筛选本地的特色点位,避开高消费区域,保证玩得尽兴又能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
陪伴服务的从业者们呼吁:“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服务行业,提供精细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服务经济蓬勃发展。”
延伸服务用心陪伴客户
“陪伴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消费方式的转型与升级,对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消费新模式与新业态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有学者将陪伴服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工具型或助力型的陪伴服务,例如陪玩、陪学、陪跑、陪游、陪逛等,目的在于帮助消费者通过接受服务提升消费体验、享受消费过程;另一种是情感型的陪伴服务,例如陪聊等,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精神交往上的需求,社交属性和情感属性相对较强。
由此,商业从业者受到了启发,创新更多的陪伴服务,进一步延伸“陪伴经济”的广义范畴。记者走访先天下广场、万达广场长安店等商业综合体时发现,餐饮区的等待服务越来越完善,陪伴客人度过美好的等待时光。
这些陪伴服务考虑到了不同圈层消费者的喜好,更加注重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中的参与度,与消费者建立起了更紧密的信任关系,大大增加了消费黏性。
科学引导实现健康发展
当前,陪伴服务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产业的发展,“陪伴经济”走向专业化已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所有新业态一样,陪伴经济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烦恼”,存在缺规范、缺标准、缺监管等问题,迫切需要规范的行业标准和到位的监管引导。
由于陪伴服务涉及到个人身份信息和隐私等,若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则存在着较大的公共安全隐患。目前,“陪伴经济”的从业者多数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消费者达成口头服务承诺,关于服务价格、服务过程、服务效果也没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一旦消费服务产生纠纷则难以调解和处理,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业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