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员属医疗辅助人员职业中医疗临床辅助人员工种之一,职业编码4-14-01-00,职业名称为“妇幼保健员”,是从事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承担孕产期妇女及婴幼儿日常护理及保健的人员。妇幼保健员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技能(对应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技能(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和高级技能(对应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妇幼保健员的就业方向:
医疗机构——综合医院、妇产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
社会机构——月子中心、家政服务、幼儿园、婴幼儿培训机构、妇幼保健员培训中心、医疗服务和托育机构等。
妇幼保健员培训合格证书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联合盖章、颁证,永久有效。该证书具有三大特点:
1.权威性: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联合颁发,官方档案备案,全国统一编号;
2.专业性:雄厚的教学资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高教学品质,打造更专业的“您”;
3.实用性:行业认可,联网可查,全国通用。
(二)培训标准
为进一步贯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若干意见》(国卫妇幼发〔2016〕53号)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医疗临床辅助服务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健康服务需求,更好地规范妇幼保健员职业培训,提高培训质量,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组织专家编制了《妇幼保健员职业培训标准》(以下简称《培训标准》)。
本《培训标准》是在各有关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参加编写的主要人员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首席专家金曦、中华护理学会妇产分会王立新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科研所裴开颜主任、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吴婕翎主任、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中心儿保部王惠珊主任,张悦副主任、北京市妇幼保健院李广隽护士长、北京五洲妇儿医院丁俊护士长、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中心侯启春等。
本《培训标准》简要介绍如下:
基础知识培训
1.培训目标
1.1总体培训目标
1.2理论知识培训目标
基础知识内容原则上是指要求从业人员在从事该职业工作时,必须掌握且各级别要求掌握程度一致、无等级差别的知识内容。基础知识内容的培训以本职业初级工标准规定的职业条件和鉴定申报条件为编写依据。
2.1培训方式
理论培训:面授培训、远程培训
初级:6学时
中级:6学时
高级:6学时
初级妇幼保健员培训标准
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妇幼保健的基础知识,能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
1.3技能操作培训目标
依据《妇幼保健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初级妇幼保健员的专业能力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监测、婴幼儿喂养、婴幼儿护理、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乳房护理、孕期监护、青春期健康教育、妊娠期健康教育、产褥期健康教育等工作技能,达到独立上岗工作的水平。
专业能力培训:面授培训
总培训学时:200学时
理论培训:60学时
技能培训:140学时
中级妇幼保健员培训标准
通过培训要使培训对象掌握妇幼保健的基础知识,能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等常规工作。
1.3专业能力培训目标
依据《妇幼保健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中级妇幼保健员的专业能力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妇幼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及管理等工作技能,达到独立上岗工作的水平。
总培训学时:100学时
理论知识部分:40学时
专业能力部分:60学时
高级妇幼保健员培训标准
依据《妇幼保健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三级妇幼保健员的专业能力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儿童眼、耳、口保健、儿童常见病护理、乳房自检、陪伴分娩、产褥期妇女健康教育等工作技能,达到独立上岗工作的水平。
理论知识部分:50学时
专业能力部分:50学时
(三)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共分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妇幼保健员课程、中级妇幼保健员课程、高级妇幼保健员课程。
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部分和实操技能两部分,涵盖职业道德、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传染病预防及管理、妇幼健康教育和培训指导等课程模块。
妇幼保健员课程是在权威专家和妇幼保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参与编写的专家主要有:
金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首席专家,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兼职副秘书长。从事妇幼卫生研究与管理工作30余年。针对妇幼保健服务和妇幼卫生管理的重点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全国性研究和项目。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卫生部(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和国际组织的多个研究课题,涉及领域广泛。主持编写了《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部门设置指南》、《妇幼保健专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母婴安全管理手册》、《中国儿童生存策略研究》等多个技术文件。
王立新:主任护师,原北京妇产医院护理部主任。北京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母乳喂养国家级师资、爱婴医院国家级评估员。从事妇产科护理、新生儿护理40年,承担全国医疗保健机构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培训工作。对于爱婴医院,母乳喂养有较丰富的经验及研究。主编《母乳喂养指导手册》《新生儿护理》《妇产科护理》等七本书。是EENC国家级师资。
游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健康教育科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医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
吴婕翎:硕士生导师,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高危儿童健康管理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委会常委/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中国妇幼卫生杂志编委,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获广东省2018年医学杰出青年奖,近年发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6篇。
裴开颜:研究员。国家卫生健康委科研所社会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科学伦理与道德审查委员会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导师。现任国际生殖健康权力政策学术网络平台中国项目中心负责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妇幼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生殖健康咨询师国家职业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妇幼健康研究会安全避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以及国内外多部学术期刊的编委常委/编委。主要从事生殖保健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协同创新项目、“十三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十二五”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课题/子课题各一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课题多项。近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主(参)编和主(参)译专著多部。
李广隽:主任护师。从事妇产科及新生儿护理工作30余年。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围产医学部总护士长。北京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命协会国际母乳哺育学部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健康职业(岗位)培训基地授课专家、世界中联产后康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侯启春: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管理和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健康教育室,《中国妇幼卫生杂志》编委。致力于健康促进学校、青少年生殖健康促进、全国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管理等,开展了“母婴信使-公益短信项目”、“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母婴营养与健康-促进妇幼健康教育专科建设项目”等研究和课题,参与编写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核心信息释义》、《儿童常见病防治手册》、《健康生活必读》、《孕产妇和儿童新冠肺炎防控手册(漫画版)》、《健康教育处方(2020年版)》等书籍。
丁俊:产科病房护士长,北京五洲幼儿医院产科护士长,临床护理工作12年,孕妇学校新生儿沐浴与抚触课程主理讲师,2012年取得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书。
胡华芸:任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儿童喂养专科主任,广东省保健协会儿童保健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营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儿童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营养与喂养学组成员。
姜莹:北京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健康教育科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委员;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妇幼健康促进与教育专业学组副组;WHO/国家卫健委《产后抑郁防治指南项目》执行负责人。
陶旻枫: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从事妇产科临床、妇幼保健工作27年。专业方向:妇产科、妇幼保健、妇幼健康教育、围产营养,参加首发基金、国家卫计委、中国CDC、北京市多项课题,担任北京妇产学会妇幼健康教育分会常务委员、秘书,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健康教育、营养与代谢、盆底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杨海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北京医学会早产与早产儿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市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专家。从事儿科临床、保健、教学工作30余年,专业方向为先天性内分泌疾病及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及诊治。擅长内分泌和遗传代谢病的筛查诊治、儿童生长发育养育指导及评估,对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及营养性疾病等有丰富诊治经验。主编《婴幼儿营养与喂养》,参编《儿科学》教材一部及儿科科普书籍多部,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
王小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科硕士;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中级康复医师;中级康复治疗师。孕期及产后疼痛的整体评估和治疗、盆底康复、孕期和产后全程康复,女性盆底功能评价和康复治疗、孕产期疼痛、产后形体恢复。社会任职: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盆底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儿医疗保健分会盆底健康管理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产后康复专业委员会产后运动学组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性科学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瑛: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儿童保健及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儿童管理)工作二十余年,出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学组成员等职务。
刘宏:北京妇产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从事妇产科护理、护理教育、新生儿护理三十多年。是国际认证泌乳顾问、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分会导乐培训常委。新生儿婴儿养育指南主编。
宋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健康教育室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常见病学组委员;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女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宫颈癌筛查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诊断质量控制技术专家组委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组成员;新疆“家庭建设”智库首席专家。
郭勇: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高危儿管理科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高危儿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委。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8项。
朱然科: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治医师;澳大利亚TRIPLEP项目注册咨询师;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科与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组员。
黄维勇: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主要从事儿童保健工作,对儿童营养、体格发育、儿童食物过敏、儿童行为问题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擅长儿童行为问题、儿童多动症、儿童睡眠问题等干预。
肖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心理卫生专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擅长多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儿童常见心理疾病诊治,认知行为治疗、亲子互动治疗等干预方法。
车頔: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师。主要研究方向:高危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外科术后患儿的营养支持及生长发育管理。
卢秀霞: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师,中国针灸协会小儿推拿分会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师从岭南民医邵瑛教授,擅长常规儿童保健、中医中药脾胃保健、小儿推拿、积食、便秘、斜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