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旅游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学习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从而对旅游工作有初步认识,为今后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对口升学考试中也占有着较大的比重。
学情分析
虽然部分同学可能参与过旅游活动,对旅游的现象、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旅游专业知识,对《旅游概论》的专业知识非常陌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旅游产生的过程;掌握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难点:旅游、旅行、游览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导学案等。
教学媒体
教学一体机、PPT课件、微课、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教师展示图片,创设问题:
影视演员赵丽颖说:完美的旅程应该是你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和陌生人聊天结交新的朋友去融入当地,感受新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然后对于自身有着一些正面的改变或者影响,就像是肉眼可见的成长。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旅游是人民对远方美丽风景的向往,对异地美好生活的体验,是以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为前提的。
请结合自身的旅游经历,谈一谈你对旅游的认识,旅游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旅游的特征。
根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同时教师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
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我们该怎样认识旅游这一现象呢?下面我们以具体的旅游活动为例来分析一下。这个青海大玩家是一个旅行社的真实产品,客人报名参加青海大玩家旅游团,可以去领略青海湖、塔尔寺、金银滩草原的美景,可以在互助彩虹俱乐部体验土族民族风情。
首先我们看到客人的旅游活动是发生在青海的,没有在客人的居住地。这说明旅游是一种地理现象,有异地性特点。所以说旅游是以旅行为前提的,客人需要借助火车、飞机、汽车这些交通工具实现空间移动。
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
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
旅游是一种消遣享受的生活方式。
旅游是一种审美的文化活动。
师生归纳总结旅游的定义和特征: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这个概念体现了旅游的本质——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的特殊经历。这里的“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包含着人身的自由感、精神上的解放感和特定需要的满足感等多种内涵,使旅游与具有功利目的的一般旅行或其他社会活动相区别。
所以,这就体现了旅游的第一个特征——非功利性。也就是说,参与旅游活动的客人是不以赚钱为目的的。
本定义强调旅游必须以旅行为前提,并在异地进行诸如游览、参观、消遣娱乐等活动,以区别于在常住地的游览、休闲娱乐等活动。这就体现了旅游的第二个特征——异地性
定义中提到的非定居性体现旅游的第三个特征——暂时性。非定居性,说的是游客参与旅游活动,从常住地到目的地,游览结束后又回到常住地,而不是留在目的地定居。
定义中提到的旅游的目的是游览,体现了旅游的第四个特征——休闲娱乐性。在旅游活动中,观光、游览、摄影、体育运动、观看表演、欣赏音乐、人际交往、观赏花卉……几乎都是休闲行为;积极向上的休闲娱乐活动,既能使旅游者得到放松,恢复体力,增进健康,又能愉悦身心,增长知识,更能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所以参与性、刺激性强的娱乐活动更被旅游者看好。
学生借助实际的旅游产品,分析总结旅游的特征,归纳旅游的定义。
通过学生对实际旅游产品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旅游现象的理解。
活动三:
教师介绍案例,提出问题:
同学们,小明暑假从旅行社报名,参加了《游走云南》旅游团,小明乘坐国航航班到达昆明,开启了为期6天的云南之旅。在这六天当中,他游览了“天下第一奇观”石林风景区,寻访了充满魅力的大理古城,丽江古城,乘船饱览了洱海的风光,乘坐敞篷甲壳虫环游洱海+旅拍,欣赏了“游走之夜”民谣歌手驻唱,参与了啤酒party;乘坐冰川大索道领略了玉龙雪山魅力,体验了民族换装感悟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在云南,他品尝了具有云南各族风味的地道美食撒尼鲜花宴、白族海稍鱼、野生菌火锅、纳西火塘鸡。在丽江,他还观赏了云南特色的【印象丽江】,来自10个少数民族的铿锵汉子,来自16个乡下村庄的普通农民,500多个有着黝黑皮肤的非专业演员,用他们原生的动作,用他们质朴的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高中教学会员。连续多年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3个。曾在《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河南教育》、《青年导报》等杂志发表论文论著二十余篇,参与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