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刀区人民政府区域规划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发展“十三五”规划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发展“十三五”规划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成立于2010年5月18日。五年来,规划体系逐渐完善,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园区形象基本形成。湖北省人民政府于2012年5月正式批复成立省级湖北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建成千亿化工园区的发展要求。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及荆门市对化工循环产业园的发展要求,实现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跨越发展,特编制《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十三五”发展规划》。

规划编制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制造202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修改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荆门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等。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期间将在现有以炼油化工为主体的产业基础上,依据“提能、提质”的建设需要,完善配套生产装置,以炼油化工为主体,煤化工相配套,合理规划产品,通过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打造产品链,形成具有油、煤相结合产业特色的以炼油化工为主体、化工新材料与精细化工并举发展的“一主两翼”产业格局。将湖北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建设成湖北一流、全国知名的化工循环产业园区。

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和亚太地区石化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作用下,近年来全球石化产业仍呈现出了健康发展的势态。

随着世界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的提高,石油资源的探明储量将不断上升。世界能源消费的重心继续从经合组织转向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地区。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主要经济体货币和财政政策取向分化;欧佩克成员国增产保市场,美国非常规油气生产展现了较好的韧性,并未如预期减速,世界油气市场严重供大于需,价格低位运行。油气行业步入景气周期低谷,总体仍延续了原油、成品油、天然气供大于求,油价、气价两跌的“三大两跌”总趋势。2015年,化石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继续下降,从2010年的86.5%下降到2015年的85.7%。其中石油所占比例下降了0.2个百分点。

石化工业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石油化工行业占石油需求的份额占比目前为12%。石化产品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受世界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世界石化产业供需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波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化行业一直处于重组和调整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市场格局、贸易流向、供需特点及新的产品需求。亚太地区受中国等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增长较快;而中东地区凭借原料充足、生产成本低廉等优势,新建了大批石化装置;欧美地区受能源价格较高的影响,不断进行结构调整。世界石化市场增长的重点已由北美、西欧转向中东和亚太地区。2015年,世界原油加工能力增长放缓,加工量创历史新高,炼油毛利显著改善;乙烯供应偏紧,石脑油生产乙烯成本大幅下降。

煤化工是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行业,根据生产工艺与产品的不同,可以分为煤焦化、煤气化和煤液化三条产品链。其中煤焦化及其下游电石PVC、煤电石、煤气化中的合成氨等都属于传统煤化工领域,而煤气化制醇醚燃料、甲醇制烯烃(MTO/MTP)、煤液化则是现代新型煤化工领域。

目前,全世界大部分的合成氨、甲醇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除中国、南非、美国少数煤资源大国外,世界上很少有大型煤化工装置运行。

由于石油危机,警醒了世界化学工业对煤原料路线的重视。从保障能源安全出发,世界各国加紧了大型工业化煤化工技术的开发,煤电转化等先进洁净煤利用技术,大型煤气化技术投入工业化运行,标志着先进煤化工的核心技术有所突破。

进入21世纪,煤化工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快了大型煤化工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推广的进程,积极开发大型煤气化、煤制烯烃、合成油等石油替代技术。二是包括中国在内等煤资源大国积极推进项目建设。201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估计为127.6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0.7%。其中煤炭下降3.5%。

新型煤制车用燃料和煤制烯烃是现代煤化工的关键,也是传统煤化工通往石油化工的桥梁。目前,采用煤原料路线生产石油替代燃料包括煤制合成油、甲醇、二甲醚等醇醚燃料,在生产和应用技术上己基本可行,在油价高于60美元/桶时,经济上有一定的竞争力。

中东、南美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甲醇的主要产地,两个地区的甲醇生产能力分别占世界甲醇总生产能力的20.2%和24%,其甲醇装置规模大多在2500~5000吨/天之间。

甲醛是甲醇最大的消费领域,约占总消费量的36%,其次是MTBE和醋酸,分别占24%和12%。世界甲醇消费的主要地区是亚太、北美和西欧地区,消费比例分别为34.81%、27.41%和19.96%。

由于中东和南美地区本地甲醇市场容量有限,大部分产品出口到世界其他市场,该地区是世界甲醇主要出口地区。而美国、西欧和东南亚是主要甲醇进口国和地区。

(1)企业间的购并将继续

经过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企业间购并,目前全球石化业已基本形成了垄断性竞争的格局,但随着中东和亚太地区石化业的崛起,新一轮的购并将开始,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经营的垄断性,有利于控制行业的利润率。

(2)亚洲地区的石化产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亚洲地区是世界石化产能和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从三大合成材料看,五大通用合成树酯、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产能、产量以及消费量均已超过北美,居世界各地区之首。中东地区利用资源和成本方面的绝对优势,迅速发展石化行业。展望未来,亚洲地区凭借巨大的市场优势。中东地区凭借显著的资源优势,将继续成为世界石化投资的热点地区。据分析,新建的乙烯装置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亚洲地区。中东新建的多套大型乙烯装置将使其聚烯烃能力大幅增加,在世界聚烯烃出口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3)全球石化继续向大型化、基地化和炼化一体化发展

炼油化工一体化已成为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全球现已形成了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日本东京湾地区,韩国蔚山、丽川和大山,新加坡裕廊岛,比利时安特卫普等一批世界级炼化一体化的工业区。其中,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炼油能力占美国总能力的44.0%,乙烯生产能力占美国总能力的95%;沙特朱拜勒石化基地炼油能力和乙烯能力分别占沙特总能力的约20%和70%。世界最大炼油公司-埃克森美孚80%以上的炼油装置实现了与化学品或润滑油装置的一体化,90%以上的化工能力与炼油装置或上游天然气加工装置相邻的一体化。

(4)发达国家石化工业向差别化、清洁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石化工业的发展趋于成熟,常规大宗石化产品市场进一步饱和,获利空间减少。而中东在基础大宗石化产品领域具有明显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因此,美欧等石化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把其大宗石化产品的生产转向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和具有天然资源优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时利用其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将发展的重点转向于高科技产业有关的产品,大力推进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加强高档、精细和功能化学品的研究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从而减少成本劣势带来的不利影响,获取高端产品的超额利润。

(1)甲醇生产向中东等低成本地区转移

全球80%以上的甲醇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近年来,全球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甲醇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居于高位。因此,目前全球甲醇生产正在向具有丰富天然气、且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尽管北美关闭了不少高成本甲醇装置,但中东和亚洲等地区新增扩建装置的产能超过北美关闭装置的产能。

(2)甲醇装置向更具规模效益的方向发展

如果将甲醇装置的规模从30万吨/年扩大10倍,单位成品投资额可降至原来的68%,生产成本降至原来的73%。因此,装置规模的大型化成为当今世界甲醇装置的发展趋势。目前,世界在建的最大规模装置是新加坡EuroChen公司采用Topsoe公司技术,建于尼日利亚的248万吨/年甲醇装置。

(3)替代资源的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国内需求增加,带动和促进了石化产业的发展,石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承压,稳中趋缓,石油供需宽松程度加剧,消费中低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炼油能力首次下降,炼油能力依然明显过剩,成品油净出口连续三年大幅递增。2015年,全国原油产量2.15亿吨,增长1.7%;全年进口原油3.35亿吨,同比增长8.8%。全国原油加工量5.22亿吨,同比增长3.8%。

我国是石化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化肥、农药、成品油、乙烯、合成树酯等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相继建成了14个千万吨级炼油、3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我国石化工业具备了较强的实力。目前我国石化行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石化龙头产业乙烯产能达到千万吨,位居世界第二,多种主要石油化工产品位居世界前列,绝大部分石化产品自给率近年有较大提高。目前已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炼油和乙烯企业平均规模分别提高到600万吨和60万吨,中国将跻身世界石化大国行列。

我国石化工业技术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和自主开发,我国石化工业已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一批既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代世界先进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为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石油炼制方面,先后开发成功了包括重油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加氢精制、渣油加氢处理、加氢改制等一系列有特色的成套工艺技术。在石油化工方面,开发成功了乙烯裂解炉、丙烯腈、SBS、溶聚丁苯、聚丙烯、淤浆法聚乙烯、乙苯/苯乙烯、PTA、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芳烃抽提和碳五分离等成套技术,部分技术已出口国外。近20种炼油和石油化工生产装置使用的催化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炼化工业生产所用催化剂85%以上已实现国产化。

但同时,我国的石化工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石化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炼油方面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配额的取消,特别是零售、批发市场的放开,国内成品油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化工方面随着关税的逐步降低以及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国内石化产品也将受到进口产品的进一步挤压。周边地区石化工业发展迅速,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中5个、20个大炼油国家中的7个、世界十大乙烯生产国中的4个都集中在我国周边,资源、市场、投资的竞争十分激烈。从目前情况看,韩国、新加坡以及中东地区将成为争夺我国石化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特别是中东石化产品具有原料价格低廉和规模优势,加之西方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使得其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国内油气生产不足。多年来,国内原油产量增幅低于石油需求的增长,原油进口数量和比例越来越高。我国目前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

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对石化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对石化工业生产过程的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已经和将要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特别是对一些中心城市的污染物控制排放指标将日益严格,这对国内石化产业实施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将使石化企业面临投资增加和成本上升的压力。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的十年是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黄金十年,在高油价和现代煤化工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十二五”期间,一些煤化工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部分工业化示范试验取得良好进展,我国现代煤化工的技术水平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煤化工生产大国。到2014年底,国内煤制油(包括直接液化、间接液化)总产能达158万吨,煤(或甲醇)制烯烃产能达613万吨,截至2015年6月,煤(或甲醇)制烯烃的产能已经达到732万吨。到2014年底,煤制乙二醇产能为125万吨,截至2015年上半年,煤制乙二醇产能已达190万吨。煤制天然气到2014年底达到31亿立方米的规模。现代煤化工的产业规模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快速增长,尤以煤制烯烃产业的发展最为迅速。2015年,我国乙烯总产能达到2200.5万吨/年,增加160万吨/年,同比增长7.8%。非石油基乙烯生产能力已占总产能的15.4%和新增产能的75%。但目前低油价对煤化工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煤(甲醇)基烯烃在低油价下开工不足。

传统煤化工产业,产品主要包括焦炭、合成氨、电石和甲醇等。近年来,随着中国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源丰富地区的崛起,传统煤化工和部分产品产能较快增长。从产品的供需来看,我国传统煤化工总体上呈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1)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近期有全球经济危机冲击的负面影响,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将处于较快发展阶段。石化工业作为能源和原材料的提供者,势必要继续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不断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提升技术,适应国民经济需求的快速增长。

由于我国石化产品消费仍处于增长期,油品、化肥、农药刚性需求长期存在,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今后我国石化工业仍将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深化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三个产业集群将继续做大、做强,在满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将充分发挥本地以及周边国家的资源优势,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石化骨干企业,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做出贡献。一些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的小炼油、小化工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2)走循环经济之路发展我国石化产业

今后将更加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通过优选原油品种、增产化工原料、资源循环使用、采用绿色技术、搞好末端治理等途径,使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并实现与环境协调发展。采用可循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生产能源、化工产品,替代日益紧缺的石油和煤等化石资源,也是未来发展石化工业的重要途径。

(3)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产业联合的模式发展

依托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模式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石化产业向化工园区集中的趋势将更为明显,石化工业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将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将在国务院“非公36条”指引下加快整合和发展;外资企业将全方位地、实质性地、大规模地进入我国石化领域;除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系统,其他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也将继续进入石化领域拓展业务。

通过科技进步,推进炼化一体化、园区化建设,可以使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互相可以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化工工业的发展基本上要依靠上游的石油化工产品,如乙烯、丙烯等,而这些产品大部分来自宝贵的优质石油资源裂解。近几年煤化工技术进步明显加快,煤制烯烃技术已经进入大规模工业应用阶段,可以替代一部分石油烯烃,节约石油资源,使国内资源利用区域合理。

近年来,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煤液化合成油、煤基甲醇制烯烃、煤基甲醇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醇制烯烃是煤化工的主要发展方向低碳烯烃作为最基本的化工原料之一。在塑料产业中,五大通用塑料均可通过低碳烯烃来合成:乙烯及丙烯不仅可以直接聚合为聚乙烯(PE)及聚丙烯(PP),也可以作为原料生产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及ABS塑料。在化纤产业中,乙烯则可用于制备环氧乙烷,进而生产聚酯的主要原料之一乙二醇。此外,低碳烯烃还可以用来生产醇类等化工原料,丙烯可用于制备环氧丙烷等。

低碳烯烃主要下游需求分布:乙烯(左图);丙烯(右图)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对低碳烯烃的需求稳定而快速的增长。

鉴于我国低碳烯烃需求巨大的严峻现实,同时前些年石油价格的上涨和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催生了我国煤(甲醇)制烯烃产业的兴起。目前国内煤制烯烃技术进展迅速,以大连化物所为代表的第二代DMTO技术实现了甲醇和C4同时向烯烃的高效转化,已经建成8套工业装置,烯烃总产能达到460万吨/年。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性项目运转良好,已经具有可观的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煤(甲醇)制烯烃项目中,经核准的有神华包头的煤制(MTO)烯烃项目、神华宁煤煤制烯烃(MTP)和大唐多伦煤制烯烃(MTP)项目,这三个项目规划烯烃能力为168万吨/年。目前均已成功投产。

随着煤制烯烃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得到验证,外购甲醇制烯烃成为沿海地区获得乙烯和丙烯并进而生产下游产品的选择之一。宁波禾元外购180万吨/年甲醇制60万吨/年烯烃项目目前也已建成投产。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将有一定比例使用国产甲醇,可以缓解国内甲醇产能过剩的现状。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甲醇制烯烃产业的优势有:(1)甲醇制烯烃技术已在我国成功实现商业化。国内对甲醇制取乙烯和(或)丙烯的各种技术研发均取得重要突破。(2)国内过剩的甲醇产能也将提升甲醇原料供应的保障程度。(3)国内庞大的烯烃产品市场需求。(4)较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能节省一半以上的投资。

第二章园区“十三五”发展现状与战略选择

一、荆门市的基本情况

(一)概况

1、区域位置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腹地,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过渡带。东通孝感下汉泸,与安陆、应城接壤,距武汉市217公里;南连荆州通湘粤,与江陵、潜江、天门毗邻,距荆州市80公里;西扼宜昌接渝蜀,与南漳、远安、当阳交界,距宜昌市120公里;北望襄樊达中原,与宜城、随州相连,距襄樊市111公里。

荆门市现辖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漳河新区和屈家岭管理区。地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

荆门市区域图见下附图。

荆门在湖北的区域位置图

2、社会经济概况

2015年荆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8.5亿元,增长9.2%,增幅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1422亿元,增长19.5%,增幅居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3亿元,增长13.5%,增幅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33110万美元,增长12%;出口总额85200万美元,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43亿元,增长19.3%,增幅居全省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66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29元,增长10%;;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入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3、资源状况

(1)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面积122.44万公顷(不含沙洋农场0.955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101.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2.9%,建设用地13.59万公顷,占11.1%,未利用地7.35万公顷,占6%。全市人均占有土地6.11亩,人均占有耕地2.53亩。

(2)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非金属矿具有矿种多、储量大、品位高的特点。全市探明矿种50多种,已开采23种矿产,225个开采矿区。其中,市直属5种,4个矿区;钟祥市10种,76个矿区;京山县8种,87个矿区;沙洋县4种,9个矿区;东宝区7种,35个矿区;掇刀区6种,12个矿区;屈家岭3种,7个矿区。已探明储量并得到开发利用的矿产主要有煤炭、石膏、磷矿、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制灰用灰岩、累托石、白云岩、砖瓦用粘土、玄武岩、矿泉水等23种。截至2011年底,保有资源储量(包括占用和未占用)分别为,累托石698万吨,居全国之首;石膏、磷矿石、白云岩、水泥用灰岩、硅石储量居全省前列,分别为11.18亿吨、8.38亿吨、1.35亿吨、3.04亿吨和1.06亿吨。

(3)水资源

境内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泉眼、水库星罗棋布,地下水和地表水十分丰富。全境大小河流900余条,形成以汉江中下游、漳河、长湖和府环河为主的四大水系,连接着连接着58座湖泊556座大中小型水库,全市水域面积18.52万公顷。据测算分析,辖区内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3.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5.4亿立方米,全市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6.13亿立方米。过境河流主要有汉江、漳河和富水河;入境河流主要有蛮河、长寿河;出境河流主要有京山河、天门河、西荆河。汉江皇庄站多年平均过水流量1710秒立方米,过境水量504亿立方米;漳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91亿立方米。

漳河水库据荆门十余公里,是荆门工业发展及人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地。漳河水库是我国八大水库之一,水域面积104平方公里,库容约21立方米,为荆门市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

4、交通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荆门市已初步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空运一体化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铁路总里程255公里,水运总通航里程465.9公里。

(1)公路

全市境内公里通车里程9355公里。荆门已有襄荆高速、荆宜高速、武荆高速、随岳高速四条高速穿境而过。市内交通布局以“三纵三横一环”公路为骨架:三纵(207国道、寺沙公路、安京公路和京天公路),三横(皇当公路、汉宜公路、荆潜公路和荆南公路)、一环(荆、钟、京、沙),以县乡油路为支脉,以乡村公路为基础的,辐射各县市区、连接各乡镇、通达各乡村的干支搭配、内外联通的全市公路网络;

(2)铁路

“一纵一横”:焦柳铁路、长荆铁路。

(3)水运

江汉航线穿越荆门将长江和汉江连接成一条水运捷径,全市共有航道11条435公里,港口4个,港区19个,码头12258延米,159个泊位,沿江汉基本形成了一城一港或一城多港的格局。

(4)空运

荆门市中心距武汉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襄樊机场均在100-200公里左右,境内冷水机场将按4C级标准扩建成以货运为主、客运为辅的民用机场,形成鄂中地区最大的航空物流中心。

5、产业基础

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湖北实施的“一带两圈”区域发展战略中,荆门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内,紧邻武汉城市圈,既占“两圈”地利之便,又享“两圈”政策之利,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荆门市工业体系日臻完备,已形成化工、食品、建材、机电、纺织为主的产业新格局,拥有以荆门石化、国电长源荆门热电厂、葛洲坝水泥厂为代表的中央、省属企业,以洋丰集团、宝源木业为代表的地方大中型骨干企业。

(二)市委市政府对园区的部署及要求

随着201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将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提升为省级湖北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园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战略部署。在2014年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完善配套功能,推进碳四、碳一、芳烃三大产业链项目建设”,打造千亿园区。

湖北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按照“六个一体化”(产业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交通物流一体化、公共技术服务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的思路全方位规划布局,实施推进。紧盯“千亿”的战略目标,突出“六个一体化”的建设理念,狠抓基础配套、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争尽早建成千亿产业园区。

二、产业园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历程

2010年5月18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正式挂牌成立。园区建设遵循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公用工程、交通物流、公共技术平台、安全环保“六个一体化”原则,促进园区产业发展。2012年5月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园区,命名为湖北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

(二)发展现状

化工循环产业园位于荆门市的东城区,东至襄荆高速公路,南抵老垱水库南路,西临石化铁路专用线(含荆门石化),北到月亮湖路,总用地面积20.6平方公里。南部有老垱水库、东宝水库,东部地势较平坦,竹皮河从中穿越而过。

化工循环产业园产业基础较好,是全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新型建材生产加工基地,工业体系比较完备。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7亿元。路网建设方面,规划建设主次干道40条、86公里,已建成主次干道12条共19公里,基本形成贯通东、南两片区的环形路网。电网建设方面,规划建设变电站5座。目前,220KV掇刀变、110KV花竹变已建成并网运行。剩余3座110KV变电站根据发展需要逐年配套。架设及迁改供电线路35公里,满足了已入园项目用电需求。累计铺设供水管网17.5公里。已建成7公里管廊;敷设供热管道4公里,在建1.6公里;供气管道即将上架。工业气体岛、污水处理厂均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明年7月底试运行。固废填埋场项目,已与青岛新天地公司签订协议。北京塝安置小区一期508套分配到位。二期规划计划建设616套。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成立以来,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目前,累计引进项目32个,计划总投资130亿。目前,天茂碳四、爱国石化、固润科技等11家企业已建成投产;圣通二期、金贤达、君尚科技等8个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逐步形成以油化产品为主体,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园区现有荆门石化、国电长源荆门热电厂、天茂集团、盈德气体等近30家企业。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简称荆门石化)拥有生产装置22套、润滑油装置12套、综合利用装置6套、化工装置2套,以及油品储运、水、电、汽、风等配套公用工程和处理能力为1000吨/时的污水处理设施等,是中石化系统加工手段比较齐全、生产灵活性较大的炼油化工企业之一。原油加工能力55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南阳油田和江汉油田管输进厂的原油,通过沿江管线和洪荆管线输进厂的鲁宁原油、进口原油、海洋原油,以及通过铁路运输的西北原油;生产燃料油、润滑油基础油、溶剂油、化工原料、石蜡、沥青、石油焦、液化气、聚丙烯9大类100多个牌号的石油化工产品。

(2)天茂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是一家从事新能源化工、医药化工及保险金融的综合型上市企业。总资产20亿元,净资产15亿元,员工1500余人。公司先后被列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公司生产涵盖新能源、合成树脂、原料药及中间体、医药制剂四个板块,共100多个产品的大型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有二甲醚、聚丙烯、布洛芬、医药制剂及碳四深加工产品。化工板块拥有50万吨/年二甲醚装置,20万吨/年C4裂解制丙烯装置,2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为中南地区较大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医药板块在原料药和医药制剂方面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4500吨/年的布洛芬原料药生产和销售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和国内第一,百科格莱制药有限公司被中美史克评为优秀供应商,在特色原料药领域已有多个产品通过FDA现场检查和COS认证。

(3)荆门盈德气体有限公司

盈德气体集团成立于2001年,2009年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集团专门从事工业气体装置的投资、建造、生产运行和管理,为化工、冶金和航空航天等行业用户提供氧、氮、氩、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合成氨等工业气体和专业化服务。

荆门盈德气体有限公司是盈德气体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拟建规模210000Nm3/h氢气联产20万吨/年合成氨、40万吨甲醇项目,其中一期规模为53000Nm3/h氢气联产20万吨/年合成氨、40万吨甲醇。为荆门石化油品升级改造工程配套煤制氢项目。项目预计于2016年10月建成投产。

项目是采用以煤为原料,经煤气化、变换、低温甲醇洗、变压吸附、液氮洗,生产高纯氢气和合成气。各工序都采用了世界先进且成熟可靠的工艺技术,从而保证项目是工艺技术先进、洁净化生产的新型煤化工企业。

项目装置配置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工程装置,含空分装置、气化装置、净化装置、合成装置;二是公用工程装置,含110kv总变电站、各分变电所、循环水站、脱盐水站、污水处理装置等;三是厂前区,含中央控制室等。

目前,项目施工前期工作已完成,场区施工队已进场,全面开展工程施工。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30亿元,税收3亿元。

(4)湖北固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合作研发的光引发剂系列产品在国家科技部已经立项。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被评为湖北省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产品广泛运用于UV固化涂料、UV印刷油墨、UV粘合剂、光导纤维涂料、光致抗蚀剂、光聚合印版、立体平板树脂、复合材料、牙齿填充料等领域。

项目计划分三期完成,第一期投资1.9亿元,占地210亩。项目于2011年1月开工建设。一期四个合成车间已投产。2013年7月企业与中国科学院王佛松院士签订协议,成立我市第一个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污水处理系统现已全面启动,出水已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目前企业生产的光引发剂FMT、XBPO、TPO等5种产品经瑞士通用公证行(SGS)关于产品ROHS指令检测,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标准(其中FMT/XBPO可替代国外的同类产品)。产品出口到日本、英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在一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企业在进行二期投入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期生产肟酯、ITX、369、651光引发剂和阳离子光引发剂、光聚合单体等产品。公司将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在全世界固化行业的知名度,把企业做强做大,多出口创汇。

(1)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经过几年的发展,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已有中央、省及地方几十家企业入驻,已形成石油炼制、新能源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及制剂等多个产业门类。

(2)具有较好的配套条件及基础设施

产业园现已建成较为完备的公用工程设施。园区供水、供电及污水排放建设已基本完成,并正在加紧管网建设;园区内建有大型热电厂,为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蒸汽保障。为园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

产业园经几年的发展沉淀,已培养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化工产业队伍,在化工工程管理、工程施工、设备制造、技术管理、生产维护、生产管理、技术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力,为产业园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1)产品单一,附加值低

化工业以初加工产品居多,工业产品普遍在低端领域集中,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资源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向下游的精深加工延伸不够。如石油化工行业主要以石油炼制为主,深度开发、延伸加工程度较低。

(2)园区产业产品链横向耦合不足

园区内的企业相对独立发展,产品间的配套和链接少,产品关联度低,产业产品链横向耦合不足,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

(3)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迟缓

园区现有化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缺乏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上市,缺乏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板块和产品;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

(5)园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乏力,未能体现出园区的“公共技术服务一体化”发展理念。

(1)良好的区域位置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所在的荆门市,地处湖北中部,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及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市,也是我国中部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市内多年的石化产业发展,使荆门市已经形成我国西北石化产品与东南沿海石化产品汇集地和交易地。目前每年在荆门市汇集和交易的石化产品达百万吨之多。

(2)便捷的交通条件

荆门市是湖北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湖北省公路网络中的“二纵”(太原——澳门高速公路和随岳高速公路)“一横”(杭州——兰州高速公路)以及国家铁路交通网中的“一纵”(焦柳铁路)“一横”(长江埠——宜昌铁路)均穿越荆门。汉水纵贯荆门、南连长江。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为产业园区物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正在建设中的蒙西铁路是国家“北煤南运”新的战略运输通道,输送能力为2亿吨,途经产业园,为园区煤化工发展提供便利的煤资源运输通道。

(3)丰富的资源优势

产业园区所在地荆门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非金属矿具有矿种多、储量大、品位高的特点。已探明储量并得到开发利用的矿产主要有煤炭、石膏、磷矿等23种。

电力资源充裕,园内已建有装机容量160万KW的国电长源荆门热电厂,同时国家正在区域内建设华能电厂,为产业园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

产业园区域内水资源丰富,漳河水库容量21亿立方米,另还有汉江流域水资源可供利用。

(4)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化工产业园已具有石油炼制、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基础,为园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荆门市现有6大产业园区,主要为磷化工、轻工、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为化工园提供了配套资源。

(5)良好的发展环境

产业园发展得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将产业园提升为省级产业园,并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中石化总公司决定将荆门石化的生产能力扩至1000万吨,将带动产业园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荆门市委市政府也将产业园的建设发展列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

(1)主要企业规模偏小,工业经济总体规模偏小

园区内主要企业荆门石化现有规模仅为550万吨/年,国内目前类似企业产能均在千万吨以上,部分企业已达2000万吨/年的规模。且为单纯的炼油型企业,主要加工生产燃油,副产很少的可用于深加工的石化副产品;对园区产业发展的拉动不够。

(2)产品深加工不足,产品单一

初加工产品居多,低端工业产品居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资源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向下游的精深加工延伸不够。如石油化工行业主要以石油炼制为主,深度开发、延伸加工程度较低。

产业园内与石油化工相配套的煤化工等配套能力较差,使产业园内石油化工副产品深加工缺乏配套,未能使产品链延伸。

产业园内缺乏有效利用荆门地区优势资源(累托石、煤炭、石膏、磷矿)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缺乏这类资源利用的技术开发。

(1)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中部各地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重点加大对中部地区现代农业、能源新材料、高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此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荆门市地处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域优势和综合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新型煤化工的技术突破

煤制烯烃技术已取得突破,工艺成熟。其核心技术之一甲醇转化制烯烃单元,除反应段的热传递方向不同之外,其他都与炼油过程中成熟的催化裂化工艺过程类似,且由于原料是单一组分,更易把握。醇制烯烃的技术发展,为地处中原缺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荆门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甲醇发展烯烃产业、带动荆门市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4)现有产业深加工不足提供的发展机会

荆门的石化企业现主要以石油炼制为主,原油的加工手段比较单一,产品深加工不足,原料利用效率较低,特别是来自炼油装置的一些副产品基本没有利用。并且随着炼油能力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扩大,各种副产资源大幅度增加,为发展深加工提供充足的条件。

(1)产业竞争激烈、国际竞争加剧

受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影响,世界石化产品市场趋于饱和,石化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区域内虽然拥有区位、水源、电力等优势,但产品品牌优势与规模优势仍具有很大发展空间;与国内外类似企业在技术、人才、产品和市场上仍存在很大差距。产业园若不能尽快做大、做强,将在市场处于劣势。

(2)新型产品开发速度加快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装备的不断改良,新产品的研发周期越来越短。对园区产品升级换代、新品研发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3)环境、资源的制约

石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和排放三废。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治理及排放三废。

根据对湖北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发展的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分析,得到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发展战略选择表: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发展战略选择表

机遇威胁

SO战略,主要分析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和机会的发展战略。ST战略,主要是把优势和威胁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因素,避免或减少威胁因素影响的战略。WO战略,力求使劣势因素的影响趋于最小,使机会因素的有利影响趋于最大。WT战略,是一种防御或弥补型战略,是在正视劣势和威胁因素的情况下,力求使劣势和威胁的影响达到最小的战略。

综合以上分析,从内部条件看,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在区位、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条件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自身发展的优势大于劣势;从外部发展环境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需求的增长、新型石油化工技术的突破、资源综合利用为园区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遇,但原材料的供应及产品市场的变化,在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此,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应选择以ST战略为主,兼顾SO战略。其基本战略如下:

利用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合理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优势产品。加快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开发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消耗少、具有特色的化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综合规模。

走发展炼油化工与煤化工相结合的循环产业道路,构造以油化产业为基础,煤化产业相配套,以油化工产品为主体,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产业体系。同时注重加强产品间的配套和链接,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产品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加强与资源供应商建立战略同盟,保证产业园资源和原料的有效供给。

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综合效益;严格执行排放物排放标准,保护环境。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推动力,以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为原则,充分发挥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势。以荆门石化提质提能向千万吨炼油规模发展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荆门市现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及市场优势。走创新发展炼油化工与煤化工相结合的化工循环产业道路。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总体水平为总目标;以产业集群化、产品规模化、产业特色化为发展方向,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型产业。构造以油化产业为基础,煤化产业(为炼油提供氢源)相配套,以油化产品为主体,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为重点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现代产业化体系。贯彻落实荆门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千亿化工循环产业园”发展目标,将荆门循环产业园打造成具有现代产业优势、产业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油化与煤化相结合的化工循环产业园。

园区建设坚持六个一体化原则:产业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交通物流一体化、公共技术服务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实现整个园区资源增值最大化、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生产物流成本最低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3R”—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使产品的开发到产业链的延伸构成一个循环链,做到资源的吃干榨尽。

园区通过油化、煤化工及炼油副产物深加工利用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和合理延伸,真正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园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对三废排放物(废水、废气、废渣)进行有效利用和妥善处理,同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对于引进项目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大多回收利用,消除环保安全隐患。

园内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制度。

园区致力于在碳四的综合利用及与煤化工结合上形成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

优先选择国家政策扶持、技术先进、经济社会效益好、对园区产业带动性强、污染小易治理的项目。

在园区落户的项目以产业链为纽带实现整体布局、有序建设,实现资源和原料的有效利用。

结合产业园现有的区位、资源、技术、产业优势,强化与现有产业配套,园区产业将以石油、煤炭、甲醇等资源为原料,以油品炼制、醇制烯烃为产业基础,以炼油副产物碳四等综合利用,乙烯、丙烯等产品延伸为主线,以发展高端油品、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为核心,稳健扩大油化产业,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构造以炼油化工为主,以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将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建设成炼油化工产业基础稳固,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园区比较优势突出的湖北省一流、国内主要的油品化工、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区。

充分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依托产业园内现有油化产业基础,强化完善产业配套,依循产品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的园区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实现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形成以炼油化工为主体,新材料化工、精细化工并举发展的产业格局。

产业园发展以园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支撑,以现有炼油提质扩能装置建设为基础,以蒙西煤运铁路建设提供煤炭资源及国内外两个市场甲醇资源为依托,建设大型醇制烯烃基础项目,完善产业园配置。以扩大提升炼油化工为基础,以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为主线,以发展油、甲醇相结合的化工产业为重点,形成以碳四、苯、甲醇、烯烃、氢气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为主导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突出石油、甲醇相结合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总体发展思路,按“一、一、二、三”的发展模式:即扩大提升一个产业基础;充实完善一个配套,延伸构造二条产业链,发展三大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做精产业园产业。

以龙头带产业,以产业定格局是园区化发展的重要形式。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是在以炼油化工为主的产业基础上进行配套完善改造和新建。这是园区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快速发展的龙头。抓好这个龙头才能形成园区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发展的基础,带动园区产业格局形成。在中石化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荆门石化炼油能力由500万扩大至1000万吨的改造是园区发展的重要机遇,着力扩大和提升荆门石化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是整个园区发展的关键。

根据产业园区石油炼制规模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及配套装置建设。产业园区将构造以石油炼制及副产物加工、醇制烯烃产业链为主体,以此形成产业园产品的发展基础。

(1)石油炼制及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链。以原油为原料生产燃料油、润滑油、碳四、催化油浆及丙烯等,再进一步向下延伸产业链。

(2)醇制烯烃产业链。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丙烯等重要化工原料产品并作深加工生产的新材料产业链。

园区规划的三个产业基地为炼油及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甲醇深加工基地、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目前以石油为资源的企业大多分为两种类型,即石油炼制与化工相结合的石化型企业。这类企业是生产燃料油与化工产品联合生产。其化工产品多为乙烯、丙烯及芳烃类产品,通常与氨合成企业配套生产聚氨乙烯等化工材料产品。另一种是以石油为原料、产品,燃料油为主、副产、部分副产品。这部分副产品大多作为原料售出,或部分进行加工利用。荆门石化则是属于炼油型石化企业。

煤化工也是我国重要的化工产业之一。煤化工大多是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气、再生产合成氨或甲醇产品的过程。目前大多是以生产合成氨,进而生产化肥为主。近年来,主产煤地区推进建设以生产甲醇为主的大型煤化工企业,作为有机化工原料供应,或生产烯烃产品。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是依托园区内荆门石化,利用其炼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深度开发而建立的化工循环产业园区,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产业定位为以炼油化工为基础,以煤化工为配套,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以发展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为重点,构造以石油化工为主体,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两翼的产业格局思路。化工循环产业园选择发展的重点是炼油化工为主体,以煤化工相配套,调高燃油品质。以炼油化工副产物碳四及煤化工、氢气、合成氨、甲醇等进行深加工,发展有机、无机化工产品及医药化工产品;利用甲醇制烯烃,深加工发展化工新材料等产品。形成具有炼油与煤化工相结合特色的化工循环产业园。

依据化工循环产业园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动向和市场需求,通过对原料、产品进行梳理并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设计,园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打造石油炼制及副产物加工产品链、碳一化学产品链。

以石油为原料,经过常减压、蒸馏——渣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得到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及润滑油等产品以及碳四、催化油浆、催化干气及石蜡等副产品。再进一步深加工构成石油炼制及副产物加工产品链。

以下为其子产业链:

(1)碳四资源利用产业链

碳四用途广泛。一是将碳四资源经过烷基化生产烷基化油作为汽油调和组分;二是将碳四资源经过MTBE装置后得到的醚后碳四进行分离,获得正丁烯、正丁烷、异丁烷。再利用这些原料进一步生产甲乙酮、顺酐等产品;三是将MTBE裂解得到高纯度的异丁烯。再利用异丁烯进一步生产甲基丙烯酸酯、丁基橡胶等。荆门石化完成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后,将每年副产碳四50万吨。

园区碳四资源利用产业链示意图如下:

(2)催化干气资源利用产业链

催化干气。可利用其中的乙烯资源生产乙苯、苯乙烯,再进一步生产聚苯乙烯。荆门石化现有两套催化裂化装置,总加工能力210万吨/年,预计可产催化干气8.39万吨/年,其中乙烯含量约2.51万吨/年。

催化干气资源利用产业链示意图如下:

(3)催化油浆综合利用及碳素新材料产业链

催化油浆本身是炼油厂的一种低附加值的副产物,常作为廉价的燃料油出厂。但通过开发利用,可用于生产改性沥青、针状焦、橡胶软化剂和填充油、导热油、炭黑、沥青基碳纤维、多环芳烃树脂、增塑剂等。荆门石化完成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后,将每年副产催化油浆22万吨。

催化油浆综合利用及碳素新材料产业链示意图如下:

(4)石蜡深加工产业链

利用荆门石化副产的石蜡生产高碳醇。高碳醇是石油化工一个重要类别的产品,世界上年需求量上千万吨级,主要用作塑料的增塑剂、洗涤剂用品及医药、香精香料等化工用品。这类产品的技术含量高。

石蜡深加工产业链示意图如下:

(5)PX产业链

对二甲苯(简称PX),主要用于生产精对苯二甲酸(简称PTA)和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简称DMT),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而PTA和DMT是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简称PET,商品名“涤纶”或“的确良”,是合成纤维中第一大品种,被广泛应用在纺织行业)化纤的主要原料。荆门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扩能改造后,重石脑油达到12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规模120万吨/年,可生产PX的原料(甲苯、C8、C9芳烃)近80万吨/年。

PX产业链示意图

2、碳一化学产品链

依托煤制氢项目,重点发展甲醇的深加工产品。

二、“十三五”期间园区经济发展的目标

到十三五末,随着发展规划的实现,园区将建成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产业链主体项目建成投产,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显现、产业园“一主两翼”的产业格局形成;届时园区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利税突破100亿元。园区将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品种齐全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材料生产基地、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及化工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中心之一。

其中化工园油品生产以扩能提质为主线,其生产能力达到千万吨级规模,燃油品质达到国Ⅴ标准,润滑油生产成为华中润滑油基地。化工新材料产业以甲醇制烯烃及炼油副产物原料为基础,以深加工为主线,以化工新材料及成品加工为重点,构造我省乃至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品种较全的新型化工材料生产及加工成型的重要生产基地。精细化工以炼油副产物及合成氨为基础,进行延伸和耦合,形成我省重要的有机、无机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医药生产基地。产业园建设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将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相结合,进行合理产业机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产品系列。实施产业园六个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将产业园区建设成我省乃至全国化工循环产业示范园区,并将产业园打造成产业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重要化工生产基地。

三、规划项目

共规划“十三五”重大产业基地3个,一体化支撑平台4个,新建项目共76个。园区规划的三个产业基地为炼油及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甲醇深加工基地、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规划的4个一体化支撑平台为公用工程、仓储物流、技术支撑平台、安全生产监控平台。

(一)炼油及炼油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

规划8条产业链共29个项目。

1、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工程

规划投资72亿元,预计新增年产值323亿元、年利税79亿元。规划新建7个项目,改造3个项目。

(1)新建项目具体如下:

①200+200万吨/年渣油加氢项目

②20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S-ZORB)项目

③350万吨/年MIP重油催化项目

④干气液化气脱硫脱硫醇项目

⑤200t/h污水汽提项目

⑥2×300t/h溶剂再生项目

⑦10万吨/年硫磺装置项目

(2)改造项目具体如下:

①1#蒸馏装置异地改造为1000万吨/年项目

②重整芳烃抽提联合装置改造项目

③50万吨/年蜡油加氢装置改造为100万吨/年柴油加氢项目

2、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及绿色环保特种油蜡基地

(1)55万吨/年润滑油高压加氢处理装置项目

新建55万吨/年润滑油高压加氢处理装置,包括原料预处理、炉反系统、分馏系统。规划投资7.7246亿元(已发生3.7亿元),预计年产值4亿元。

(2)45万吨春风馏分油加工项目

续建55万吨/年润滑油高压加氢处理装置,改造现有50万吨/年蜡油加氢等装置,加工春风馏分油,生产变压器油、橡胶填充油等特种产品。规划投资0.95亿元,预计年产值29亿元。

(3)60万吨/年轻汽油醚化项目

拟利旧闲置的29万吨/年气分装置,改造为60万吨/年轻汽油醚化装置。投用后,每年能够消耗4.49万吨甲醇,能够提高催化汽油辛烷值约0.6~1个单位,年增加经济效益约1亿元。规划投资0.6亿元,预计年产值3亿元。

3、碳四资源利用产业链

规划投资218亿元,预计新增年产值464亿元、年利税62亿元。规划新建9个项目。

(1)30万吨/年碳四烷基化项目

项目以炼油副产碳四为原料烷基化生产烷基化汽油29万吨及4万吨正丁烷等。规划投资4亿元,预计年产值27亿元、年利税7亿元。

(2)100万吨醚后碳四分离及深加工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214亿元,预计年产值437亿元、年利税55亿元。

①100万吨醚后碳四分离项目

项目以产业园副产碳四及外购碳四为原料。分离产品包括17万吨正丁烷,40万吨异丁烷及43万吨正丁烯,产品用于园区深加工。

②12万吨顺酐、6万吨1,4-丁二醇项目

项目以正丁烷为原料生产。

③20万吨异丁烯及加工项目

项目以异丁烷为原料生产异丁烯,再深加工生产10万吨有机玻璃和15万吨丁基橡胶产品。

④8.5万吨甲乙酮项目。

项目以正丁烯为原料生产。

⑤年产30万吨丁二烯项目

总投资15亿元,以丁烯为原料生产30万吨丁二烯,预计年产值60亿元、年利税6亿元。

⑥年产20万吨顺丁橡胶项目

总投资39亿元,以丁二烯为原料生产20万吨顺丁橡胶,预计年产值44亿元、年利税6亿元。

⑦年产15万吨丁苯橡胶项目

总投资28亿元,以丁二烯和苯乙烯为原料生产15万吨丁苯橡胶,预计年产值30亿元、年利税4亿元。

⑧年产1000万条轮胎项目

总投资60亿元,规划建设年产1000万条高性能子午线轮胎项目,年产值90亿元,年利税10亿元。

4、催化干气资源利用产业链

利用荆门石化催化干气及天茂碳四装置中的乙烯资源生产乙苯、苯乙烯,再进一步生产聚苯乙烯。规划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9亿元,年新增产值18.5亿元,年新增利税1.5亿元。

(1)8万吨/年乙苯-苯乙烯项目

总投资6亿元,年产值8.5亿元/年,利税1亿元/年。

(2)10万吨/年聚苯乙烯项目

总投资3亿元,年产值10亿元、年利税0.5亿元。

5、催化油浆综合利用及碳素新材料产业链

规划建设项目5个,总投资31亿,预计年新增产值82.2亿。

(1)30万吨/年催化油浆综合利用生产中间相沥青项目

项目以炼油副产催化油浆为原料生产中间相沥青7.5万吨、胶质渣油8万吨、富烷烃油3万吨、轻馏分油10.2万吨等。项目规划投资5.5亿元,预计年产值15.6亿元。

(2)3万吨/年针状焦项目

规划投资3亿元,预计年产值6.6亿元。

(3)2万吨/年中间相沥青基高性能碳纤维项目

项目以中间相沥青为原料生产高性能碳纤维2万吨/年。项目规划投资18亿元,预计年产值40亿元。

(4)1万吨/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

项目以中间相沥青为原料生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1万吨/年。项目规划投资3亿元,预计年产值12亿元。

(5)1万吨/年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碳材料项目

项目以中间相沥青为原料生产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碳1万吨/年。项目规划投资1.5亿元,预计年产值8亿元。

6、石蜡深加工产业链

(1)荆门石化液蜡及精油生产项目

建设2.5万吨/年分子筛脱蜡装置。充分依托现有的公用工程设施,如空分、控制室等设施,公司现有3#白油加氢反应脱硫脱氮装置以及加氢脱芳装置原地利旧。项目年产2.5万吨混合液蜡,年产9.425万吨精油。规划投资0.94亿元,预计年产值5.5亿元。

(2)10万吨/年石蜡制高碳醇项目

投资6亿元,年产值30亿元,年利税6亿元。

7、500万吨/年油煤一体化炼制项目(一期)

建设500万吨/年油煤共炼装置,年加工250万吨原油和250万吨煤粉,年产成品油及芳烃350万吨/年。规划投资100亿元,预计年产值216亿元。

8、PX产业链

规划建设项目3个,投资总额166亿元,年新增产值520亿元。

(1)年产240万吨PX项目。

新建240万吨/年PX装置(包括歧化、异构化、吸附分离等单元)及系统配套设施。年产240万吨PX。规划投资60亿元,预计年产值200亿元。

(2)年产360万吨PTA项目

新建年产360万吨PTA装置。引进氧化冷凝器、浆料加热器、浆料供料泵、精制结晶器搅拌器等关键设备,配套购置空压机组、精制反应器、氧化结晶器、干燥机等设备。规划投资82亿元,预计年产值240亿元。

(3)年产100万吨PET项目

新建年产100万吨PET装置(包括聚合装置等)及系统配套设施。规划投资24亿元,预计年产值80亿元。

(二)甲醇深加工产业基地

规划建设项目8个,投资总额131亿元,年新增产值234.7亿元,年新增利税44亿元。

1、60万吨醇制烯烃及深加工项目

整个60万吨醇制烯烃及深加工项目规划总投资86亿元,预计年产值131亿元、年利税22亿元。

(1)60万吨醇制烯烃项目

项目以甲醇为原料(约180万吨)生产产品包括60万吨丙烯,副产15万吨碳四产品,其产品均用于园区深加工。

(2)10万吨/年环氧丙烷及12万吨聚醚多元醇项目

项目以园区丙烯、甲醇为原料生产环氧丙烷。环氧丙烷用于深加工生产聚醚多元醇。

(3)30万吨聚丙烯项目

采用醇制烯烃生产的丙烯为原料。

2、50万吨聚甲氧基二甲醚项目

以甲醇(约70万吨)为原料,生产50万吨聚甲氧基二甲醚。项目规划投资15亿元,预计年产值31亿元、年利税6亿元。

3、15万吨/年丁辛醇项目

项目以产业园丙烯、合成气为原料生产丁醇10万吨,辛醇5万吨。项目规划投资10亿元,预计年产值20亿元、年利税4亿元。

4、10万吨碳酸二甲酯及深加工项目

整个10万吨碳酸二甲酯及深加工项目规划总投资20亿元,预计年产值52.5亿元、年利税11.8亿元。

(1)10万吨碳酸二甲酯项目

项目以甲醇、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

(2)6万吨碳酸二苯酯项目

项目以碳酸二甲酯、苯酚为原料生产。

(3)10万吨聚碳酸酯项目

项目以碳酸二苯酯与外购双酚A为原料生产。

(三)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新建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包括光化学、农化和医药化工三部分),规划建设项目23个,投资总额54亿元,年新增产值130亿元,年新增利税15.6亿元。

1、光化学

投资总额12亿元,年新增产值40亿元,年新增利税10亿元。项目分三期建设。

(1)一期建设2000吨/年光引发剂项目

生产光引发剂FMT/XBPO/TPO等光引发剂产品。

(2)二期建设4万吨/年光引发剂项目。

生产光引发剂ITX/369/651等6种光引发剂产品。

(3)三期建设光固化树脂、单体项目。

2、农化

投资20亿元,分三期建设,建设项目12个,年新增产值40亿元,年新增利税1.6亿元。

(1)1000吨/年吡唑醚菌酯

(2)6000吨2-氯烟酸项目

(3)1000吨/年肟菌酯

(4)1000吨/年呋虫胺项目

(5)20000吨/年精胺

(6)1200吨/年乙螨唑

(7)400吨/年氰霜唑

(8)1000吨/年五氟磺草胺

(9)20000吨/年精异丙甲草胺

(10)1000吨/年异恶唑草酮

(11)400吨/年甲氧咪草烟

(12)100吨/年甲基二磺隆

3、医药化工

打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医药生产基地。规划建设项目8个,投资总额22亿元,年新增产值50亿元,年新增利税4亿元。

(1)1000吨/年DME(D-苏式-BETA-对甲砜基苯基丝氨酸乙酯)

(2)1000吨/年CHD(1,3环己二酮)

(3)500吨/年CML(D-苏式-(-)-N-[alpha-(羟基甲基)-beta-羟基-取代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

(4)100000吨/年邻甲酚系列产品

(5)400吨/年核黄素磷酸钠

(6)200吨/年氟比洛芬

(7)1000吨/年布洛芬赖氨酸盐原料药

(8)100吨/年盐酸间氨基苯乙炔

(四)一体化支撑平台

按照六个一体化的发展原则,规划了四个平台。总投资约68亿元,年产值39.8亿元,年利税7.5亿元。

1、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公用工程平台)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包括公用管廊、污水处理厂、公用气体岛、危废和固废处理基地等4个示范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9亿元。

(1)公用管廊项目

园区公用管廊(主管网)总长度约15公里。项目计划总投资41330万元。

(2)化工污水处理厂项目

项目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水量5万吨,该项目计划分期实施,一期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水量1万吨。项目计划总投资32500万元(一期15000万元)。

(3)公用工业气体岛项目

依托盈德煤制气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空分装置,生产各种工业气体,通过公用管廊管道为园区企业提供氢、氧、氮、氩、合成气等工业气体。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年销售收入为24亿元,新增利税年均4亿元。

(4)危废和固废处理基地项目

新建年处理能力12000吨一般固废处理、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及固化处理、危险废物仓储管理及租赁等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5000万元,年销售收入约为14400万元。

2、化工产品仓储物流运输及交易平台项目(仓储物流平台)

建设危化品公铁联运物流专运线、100万吨甲醇、碳四仓储罐区、液态固态化学品仓储区、化学品电商交易中心及期货交割库等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2亿元。

(1)危化品公铁联运物流专运线

发展公铁联运,连接园区原料罐区、煤炭储运和产品仓储集中区,保障园区原料、产品物流通道畅通。

(2)100万吨甲醇、碳四仓储罐区项目

按照发展规划,要达到千亿园区的目标,每年需消耗甲醇超过200万吨、碳四超过150万吨。而园区每年自产甲醇仅40万吨、碳四仅65万吨,远不能满足需要。故必须建设百万吨级的碳四、甲醇原料罐区,对甲醇和液化石油气进行战略性储备。提高甲醇贮存的安全性,在保证园区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稳定甲醇价格,提高园区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打造华中地区主要的甲醇和液化石油气的集散地。

(3)液态固态化学品仓储区

在规划的中后期,建设化工产品集中存放库(罐)区(液态、固态化学品)。创建一体化的产品储存基地,这样既安全环保又利于节约土地及创建商品交易和融资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集约化程度。

(4)化学品电商期货交易中心

依托成品库建立化学品网络交易及库存产品抵押融资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网上交易服务及抵押融资服务。依托原料库建期货交割库,确保原料价格平稳合理。

3、现代产业中心项目(技术支撑平台)

现代产业中心项目由综合服务平台、核心科技中心、新型孵化中心三大功能板块组成。

(1)综合服务平台

提供产品展示、金融、公共交易平台等服务设施。

(2)核心科技中心

建设研发中心等,主要具备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服务等功能。

(3)新型孵化中心

旨在为园区输送高科技人才和管理者,同时储备新技术和新项目。

4、安全生产监控平台

以管廊监控中心为重点,建立集安全防范、视频监控、网络传输、访问控制、云存储、云计算等功能为一体的安全生产监控平台,覆盖园区,对管廊管道及企业运行实时监测。计划总投资约1亿元。

第五章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

一、循环经济构想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终极化。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具体体现。

循环经济产业就是通过节能降耗、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综合利用、构筑产业链等措施,降低能耗,减少废物排放,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规划对产业选择设计合理产品路线,将其作为原料重复使用或进行次级产品生产,延伸产品链进行“体内循环”。而对于生产中产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处理,进行“体外循环”,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终极化。

规划中对化工循环产业园循环经济发展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园区化发展模式

园区化产业发展模式是当今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先进模式。具体体现为园区内产业发展相互关联,产业链上下延伸,形成“六个一体化”(产业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交通物流一体化、公共技术服务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如园区化模式可实现资源增值最大化、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物流成本最低化。

产业园区主要产品关联度高,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产品达80%以上由于园区内产业中下游产业链优化,由此可节约大量运输成本。

产业园内产业实行集中供热,可最大限度平衡和利用能源,达到节约能耗目的。

产业园内产业上下游产品相连,十分有利于管廊输送。

产业园内废水、废渣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大大提高利用率和降低处理成本。产业园污水收集系统采取全架空方式,严格控制偷排漏排。

(二)科学延伸产品产业链

按照“一体化”的发展原则,在化工循环产业园内规划落户项目以上、中、下游的产品为纽带,实现整体合力布局、有序建设,在产品设计上实现产品合理延伸和耦合,实现资源和原料的有效利用。

规划项目上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项目规模按合理规模配置,并在生产过程中采用3R原则。

——再利用

规范化工循环产业园项目中对蒸汽冷凝水、到反应产蒸汽水循环,都应进行回收和再利用,降低单位产品对水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产业园项目产品进行合理延伸,使产品上下游衔接都达到合理要求。

——资源化

资源化就是讲原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一种新资源进行利用。产业园规划项目中对合成氨项目,排放的二氧化碳,采用回收利用,用于碳酸二甲酯、食品级二氧化碳的生产。对于煤燃烧的废渣作为资源安排供应荆门水泥厂做生产水泥的原料。对煤及原油中含硫进行处理回收,既提高油料品质,又回收硫磺资源,仅此每年可回收硫磺12.3万吨,硫酸5.75万吨。

——减量化

在规划项目中尽量提出采用先进工艺和装备降低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在合成气项目中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煤浆气化炉技术,使煤炭转化率调高,吨产品煤消耗降低,能耗降低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碳酸二甲酯羰基化合成技术使用使产品生产改变使用空气路线,既调高产品生产安全性,又大大降低原料消耗。由于项目规划采用回收化模式,物料运输可以直接使用管道运输,既减少了运输成本,又减少产品包装,减少物耗流耗。

完善并实施这些措施,使园区循环经济指标逐步达到如下目标:

精细化工产品循环经济控制目标

序号

评价指标

控制值

1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0.5)

2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立方米/万元)

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9)

3

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吨/万元)

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8)

4

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吨/万元)

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0.1)

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75)

二、节能减排规划

贯彻和体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集中治理、统一监管”的环境保护方针,落实园区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产业结构和布局规划。

现规划发展主要是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充分利用其现有产品进行合理配置、进行二次、三次深度加工,并以开发用水用能较少的精细化学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在规划中对建设装置上及生产工艺上和产品链接采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理念,使示范区产业发展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依据示范区现有环境现状,结合当地环境保护要求,规划提出湖北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环境保护目标为:

(一)区域水体质量达到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中三类标准,竹皮湖产业园段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

(二)区域内大气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

(三)统筹安排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建立示范区内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确保生态安全。

为达到上述目标,规划产业环境保护采取如下节能减排措施:

——坚持入园企业条件和择优项目入园

入园企业必须达到工业园循环经济规定的入园企业条件。精细化工产品必须满足“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低于9立方米/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低于8吨/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95%”、“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低于1千克/万元”等要求。

入园产业投入产出强度参照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标准即每平方公里强度大于25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大于50亿元。

择优选择入园项目,优先安排污染小、易治理、产品关联度大、产品延伸链长、对园区发展起有基础和带动作用的项目入园。

——工业园内污水统一收集、统一处理、达标排放

鉴于化工生产单元每个产品不同,排放的污水杂质不一样,直接排放增加园区污水处理难度。规划产业园每个项目排放污水采取二级处理方式,即每个化工生产单元产生的废水必须根据自身的污水特点先自行处理,达到园区规定的纳管标准,再统一汇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后排放。

规划水质控制目标如下:

规划水质控制目标

单位

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

%

6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

COD、氨氮排放量

吨/年

满足区域总控制量

具体措施:

产业园区产生的工业及生活废水经过回收污水处理后,100%连接排放。处理后的污水部分作循环水场补水回收利用,部分作净化用水。废水的综合回用率达60%以上。

炼油装置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使吨加工原油耗水0.57吨减少至0.48吨,吨原油加工减少用水18.5%。吨油排污由0.31吨降低至0.25吨,减少排污24%。年减少污水排放达420万吨。

——产出废气必须回收利用或达标排放

针对产业规划项目排放气体中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硫、粉尘、氨、NOx等污染物,规划工艺采用水膜除尘、水洗塔吸收、中效过滤、碱液淋洗、化学合成碱液吸收塔、固体制剂除尘器、二级穿流板吸收塔等先进的方法进行处理达标排放。

规划废气控制目标如下:

规划废气控制目标

SO2、NOx

满足区域总量控制

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

此外采用对燃料进行预处理,脱出部分污染元素,固体燃料,将燃烧的排放烟气记性净化处理。通过以上措施,S、N等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减少90%以上。对规划项目、工艺采用引进先进工艺技术,从源头控制,减少废气排放。在荆门石化千万吨规划扩能改造,采用先进S-20RB吸附脱硫技术,SO2排放由目前的每年4195吨减少至每年排放2018吨,脱硫率94%以上。

——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产业规划项目的固体排放物要区分具体情况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产业产生少量危险物将统一收集、存放。定期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处理。

规划固体废弃物控制目标如下:

规划固体废弃物控制目标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80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规划产业园项目的主要固体废弃物有含油污垢、废催化剂、碱渣等。采用国内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均可使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100%。

第六章化工园一体化公用工程及配套

一、供水与排水

(一)供水

目前荆门市有供水厂3个,供水能力35m3/d(其中一水厂为5万m3/d,二水厂20万m3/d(实际为10万m3/d),三水厂20万m3/d(实际用水量约18万m3/d)。还有富裕水17万m3/d(7783m3/h)。

荆门石化公司现有2个后备水源,取水能力为5500m3/h。净化水厂为老净水厂,处理能力2500m3/h,新水厂能力3000m3/h。目前公司高峰用水量约3000m3/h,正常用水量1200m3/h,全年用水量1356m3/h。

循环水公司现有循环水场三个,循环水能力共2900m3/h。根据公司产能扩大,对公司第二、第三循环进行扩能,异地和就近改造,分别增加为3000m3/h和4000m3/h。

产业园规划项目根据总耗法预测用水量规划,园区新鲜用量为5227m3/h(12.55万m3/d),消防水2160m3/h。考虑园区的长远发展和其它因素,园区新鲜水按7500m3/h规划,消防水2160m3/h规划。另荆门石化产能扩点需1500m3/h,供水总需3000m3/h。整个循环产业园最大需水能力合计12660m3/h。根据目前荆门市供水能力和荆门石化现有供水能力已满足园区发展需求,为节约投资园区可不设水厂。

规划“十三五”期间沿荆东大道等铺设总长约30公里的给水管道。

(二)排水

根据园区产业规划,据测算园区生产工业废水量约为4000m3/h,园区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一座,项目一期规划处理规模1万吨/日,总规划处理能力为5万吨/日。项目总占地面积230亩,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60亩。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竹皮河,部分经过处理,作为循环水、净化用水。

荆门石化现有两座脱硫净水处理装置,分别为140m3/d和80m3/h。公司另有处理能力为处理能力为1000m3/h污水处理厂一座。目前公司平均年处理污水排放量248万m3/a(282m3/h)。由于现有污水处理厂卫生防护距生活区太近,公司扩产中将搬迁新点处理能力1000m3/h污水处理厂,保障满足公司排污需求。

规划“十三五”期间沿园区管架铺设总长约15公里的污水管网。

二、供电

产业园总规划用电量190mw。园区规划建设220kv总变电站一座,其中设220kv配电装置一组,35kv配电装置一组。规划建设110KV变电站四座。目前已建成220kv化工变电站、110KV花竹变电站。

“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110KV变电站一座(荆和变)。规划沿沿荆和大道中段和南段新建单杆四回10KV电力线路约5300米、沿兴化大道新建单杆双回10KV电力线路约1500米、沿兴化五路新建单杆双回10KV电力线路约1000米、沿阳光五路新建单杆双回10KV电力线路约1667米、沿阳光一路新建单杆双回10KV电力线路约750米、沿阳光大道新建单杆双回10KV电力线路约4900米、沿荆和大道北段新建单杆双回10KV电力线路约3200米、沿兴化四路新建单杆双回10KV电力线路约1100米、沿V13路新建单杆双回10KV电力线路约4800米、沿阳光二路西段新建单杆双回10KV电力线路2400米、沿凌云路西段新建单杆双回10KV电力线路1500米。规划完成荆枣Ⅰ、Ⅱ回220KV电力线路改造工程5400米。(四)规划完成220KV掇刀变—110KV盈德变—110KV花竹变约6公里同塔双回110KV线路架设工程。

三、供热

目前已经建设完成杨湾路DN600蒸汽管道1400米;阳光大道DN500蒸汽管道1000米;阳光一路DN450蒸汽管道700米,荆和大道DN350蒸汽管道1800米;阳光三路DN250蒸汽管道700米。“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荆和大道(阳光三路以南至石油通道)、阳光一路(荆和大道至207国道)、荆和大道至圣通、阳光大道(阳光一路至阳光二路)、阳光一路(207国道以东)、207国道(阳光三路至阳光五路)、兴化四路、金鸡路、凌云路蒸汽管道。

四、工业气体

产业园工业气体供应主要是仪表空气用于操作气动仪表、装置空气主要用于吹扫、置换,操作气动工具盒气动检修设备。

扩产工程需新增用风量为20055Nm3/h,其中新增净化风最大量为113Nm3/h,其中新增净化风最大量为11915Nm3/h,外净化风量8184Nm3/h。改扩产后总用风量41795Nm3/h。扩产中新增加一台240Nm3/min,离心式空压机及两套200Nm3/min微热再生型净化风干燥设备。

鉴于荆门石化已有空分气体装置,近期产业园可不需单独建设工业气体装置。随园区210000Nm3/h氢气联产20万吨/年合成氨40万吨/年甲醇项目的空分装置建成,可为产业园提供压缩空气和工业氮气。

五、工业管廊

管廊输送是最节能的物流方式,输送过程中几乎零损耗。项目均集中在园区内,企业间大多原料产品往来可通过管廊实现,企业在厂区内减少甚至不需要建设存放原料或产品的储罐区。以循环发展为出发点,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建设公用管廊典型示范项目,初步建立较完备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推动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节能减排循环发展,构建完善的石化、精细化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利于荆门工业形成“传统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集权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园区现状和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按照管架建设要求在保证够用、便于延伸、杜绝无用建设的前提下,拟建兴华三路、荆和大道、荆东大道、阳光一路、阳光二路等5条道路沿线管廊。管廊总长度15000米,其中荆东大道管廊长度5882米,兴化三路管廊长度3100米,荆和大道管廊长度1860米,阳光一路管廊长度1257米,阳光二路管廊长度780米,其他长2121米。项目建设工期为3年,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

六、消防站

规划在园区建设一座消防站。从工业园区的发展要求来看消防力量明显薄弱。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的要求,应加快建设消防站和加大对消防设施的配备。因园区企业布局受历史原因影响相对分散,建设1座消防站难以保证事故状态下在5分钟车程服务半径内,应考虑有效整合园区现有企业的消防力量,结合荆门、掇刀和白庙消防队的力量,形成综合的消防体系。在园区南面和或中部不同区域增设2座消防站和1座气防站。

第七章风险分析

“十三五”规划执行中将面临多方面风险,主要风险包括资源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安全风险等。风险是客观的,需要识别风险,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以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一、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二、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技术开发及应用方面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技术难度、成果成熟度、与商品化的差距,以及产品的生产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很难保证将来不被超越。

“十三五”发展涉及诸多新技术领域,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重要领域都将采用多个创新技术和创新的技术集成,部分技术处于研发或工业化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在规划实施中需要充分重视技术风险,在积极采用创新技术的同时,尽可能规避风险。

三、市场风险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国家政策、行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化工市场是充分竞争性的市场,不仅会受到来自于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会受到来自中东等低成本产品的冲击。随着我国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石化产品的供应量不断提高,国外新建项目也更多地将中国作为其目标市场,国内短缺经济时代已不复返。客观上企业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因此,提高综合能力,特别是成本竞争能力对于未来发展中极为重要。

四、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融资活动存在的各种风险。融资风险主要包括:资金供应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战略投资风险等。其中资金供应风险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落实导致建设工期延长,工程造价上升,使项目达不到预期收益目标。

五、资源风险

荆门市内原油、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不能满足化工产业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对于荆门化工园区的发展是一个制约因素,而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

六、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由于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整,政府宏观政策涉及的领域较多,且政策调整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征。“十三五”期间园区规划的项目,部分涉及国家政策性要求较高的领域,会受到各方面的政策约束,需要及早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此外政策风险还包括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对项目投资及收益的影响。

七、安全风险

石油化工大部分装置火灾危险性分类都属于“甲”级,且生产运行的压力较大、温度较高,设备故障、管线破裂、仪表失灵和操作失误等都有导致爆炸、停车的可能性,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大多数生产装置属于重大危险源,存在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的风险,为此必须设置完备的消防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毒气体检测仪报警系统和应急预案。

八、环境风险

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是本项目未来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大量CO2的排放势必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的温室效应。为了满足更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CO2减排要求等,将来给企业增加大量费用。

九、人力资源风险

第八章规划的实施措施建议

一、充分发挥优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协调各方力量,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产业园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群的比较优势。加强与园区内中央企业的合作,进一步落实规划所需的各种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二、精心策划、抓紧实施重点项目,推进园区建设

园区以炼油化工为主体,以煤化工(为炼油提供氢源)相配套,走油煤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抓紧落实建设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工程及相配套210000Nm3/h氢气联产20万吨/年合成氨、40万吨甲醇项目,为化工循环产业园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推动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

在园区建设生产过程中,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放到首要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项目规划,产品设计过程中,实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升基础产品,发展高端产品,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四、狠抓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建设开放式化工园区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狠抓招商引资,尤其注重产业链龙头项目的招商,吸引国内外厂商参与化工循环产业园园区建设,建设开放式化工园区。

五、坚持产业特色发展,走油煤相结合的道路

产品发展方向既要坚持以炼油化工为主体,又要走油煤相结合的道路,形成自身的产业特色。通过炼油副产物深加工与煤化工相结合,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及无机、有机精细化工产品,形成产业特色。

六、积极引进人才,支持园区发展

园区发展人才是关键,特别是园区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产装置向大型化、先进化发展,产品由普通型向高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为重要和迫切。园区要采用引进和培养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引进熟悉化工生产的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

七、构建研发平台

搭建以企业为主的研发中心,开展炼油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等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促进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八、建设智慧化工园区

建设园区数字化网络系统,通过网络将园区的生产装置和配套设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智慧化工园区。

THE END
1.南京工业大学《管理学(领导力与团队管理)》2021A.资产周转率B.毛利率C.净利率D.市盈率2、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差异化战略强调通过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得竞争优势。以下哪种方式不属于实现差异化战略的途径?A.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B.降低产品价格C.开发独特的技术D.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3、一个组织在进行目标管理时,需要将组织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和个人。以下...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0338625.html
2.管理咨询师考试模拟试题(2024/11/16)考试试题D.战略需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 点击查看答案 【单选题】以下几项中,不属于微观营销环境分析主要分析内容的是( )。 A.企业自身 B.供应商 C.公众利益集团 D.营销中介 点击查看答案 【单选题】产品质量首要的基本特性是( )。 A.产品外在质量特性 B.产品经济特性 C.产品寿命特性 D.产品性能特性...https://www.netkao.com/guanli/Artle/20241116/246574710498.html
3.下列哪项举措不属于中国出版产业的战略格局()下列哪项举措不属于中国出版产业的战略格局( ) 题目:下列哪项举措不属于中国出版产业的战略格局( ) A. 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B. 加强国家管控与经营 C. 壮大出版业综合实力 D. 进军世界文化市场 答案:评论后可见此内容https://www.fm210.cn/read/969592.html
4.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3.江小白采用的市场定位战略属于产品差别化定位中的产品情感形象定位。 (1)产品差别化定位是指企业采取各种手段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明显优于同类企业的产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产品情感形象定位是指企业将消费者当作有感情的人加以对待,以产品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体验为重要诉求点,争取以情感...http://www.mhjy.net/article-3883-1.html
5.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市场营销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7.差异优势竞争战略是通过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集中发挥自身优势取胜的竞争战略。[答案:错] 8.企业通常以与本企业相似的竞争者为进攻的目标。[答案:对] 9.市场领先者战略的核心是进攻。[答案:错] 10.采用跟随策略的缺点在于风险很大。[答案:错] 11.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特征不能作为细分变数。[答案:错] ...http://www.gjknj.com/duwu/346004.html
6.东方盛虹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公司分别在苏州和宿迁建立化纤生产基地,拥有涤纶长丝产能355万吨/年。产品以差别化DTY为主。其中,再生聚酯纤维产能55万吨/年,位居全球首位。聚酯化纤板块经营主体之一国望高科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公司根植错位竞争战略,主攻超细纤维、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和生产,被誉为“全球差别化纤维专家”。公司牵头成...http://yuanchuang.10jqka.com.cn/20240425/c657305331.shtml
7.差异化战略的优缺点是什么差异化战略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它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 1、产品差异化对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绩效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某些消费群体的特殊需要,这种差异化是其他竞争对手所不能提供的,可以与竞争对手相抗衡;产品或服务差异化也将降低顾客对价...https://m.gaodun.com/wenda/zhongji/91898.html
8.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简介迈克尔?波特(MichaelE.P...而采用专一化战略,在更加有限的范围内建立起差别化或低成本优势,更会有同样的问题。徘徊其间的公司几乎注定是低利润的,所以它必须做出一种根本性战略决策,向三种通用战略靠拢。一旦公司处于徘徊状况,摆脱这种令人不快的状 态往往要花费时间并经过一段持续的努力;而相继采用三个战略,波特认为注定会失败,因为它们要求的...https://xueqiu.com/6987055001/41074661
9.百年教育职业培训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章节资料考试资料C、降低全球化运营和交易成本 D、以上都是 3、【单选题】以下哪种选择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1.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2.质优价廉的产品;3.实时响应客户需求 A、仅1 B、1和2 C、2和3 D、1、2和3 4、【单选题】一个好的信息系统的衡量标准是()。 https://bnjyedu.cn/pc/news_xx-5423-.html
10.比较总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的不同点波特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相组合,得出在行业中创造高于平均经营业绩水平的三种基本战略。下列哪项不属于这三种基本战略()。 A.成本领先战略 B.一体化战略 C.差异化战略 D.聚焦战略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题 某知名啤酒生产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不断研发啤酒新品种,...https://www.shangxueba.com/ask/20167994.html
1.2017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管理》试题及答案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采取成本领先战略优势的是(A) A降低顾客敏感程度 B形成进入障碍 C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D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 8、下列选项中,适合企业采用集中化战略的是(D) A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价格敏感用户 B消费者的转换成本较低 C顾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D企业资源和能力有限 ...https://www.yjbys.com/edu/CPA/254028.html
2.2022年4月自考00910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真题试卷自考京东通过自建物流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有速度更有温度”的高品质物流服务,将物流从成本控制中心转变成新的盈利点,以采用独树一帜的差别化战略、不断优化的服务引领网络零售市场。 问题: (1)结合案例,阐述差别化战略的优势与劣势。(12 分) (2)谈谈在哪些情况下企业适合选择差别化战略。(8分)...https://www.educity.cn/zikao/5001905.html
3.关于电子商务的论文常用15篇所以,我国企业必须在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的过程中,对自营物流进行灵活运用,充分发挥物流智能化﹑信息化﹑服务化﹑自动化﹑柔性化以及网络化优势,只有不断融合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业,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中求胜。 关于电子商务的论文3 移动电子商务https://www.fwsir.com/shangwu/html/shangwu_20230720135024_3074310.html
4.管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C.在位优势明显D.产品差别化大 13.某培训学校将自己的培训业务从大学生的英语培训扩张到出国人员以及中小学的英语培训属于()战略。 A.相关多元化B.混合多元化C.横向多元化D.市场渗透 14.下列关于目标管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目标管理必须把组织的任务转化为目标 ...https://mip.ruiwen.com/shiti/1174722.html
5.管理学原理选择题要求指定计划时应留有余地的原理是17.企业的基本战略类型包括 A .一体化战略 B .多元化战略 (CDE) C .总成本领先战略 D .差别化战略 E .集中战略 下列属于营利性组织的有 (BCDE) A .军队 B .工厂 C .商店 D .银行 E .酒店 19.推动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因有 (ABCDE) A .经济政策的调整 B .市场需求的变化 ...https://blog.csdn.net/qq_40907977/article/details/108721389
6.战略分析范文6篇(全文)1.万科的横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和后向一体化战略 近年来,万科越来越重视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实上优势互补,双方共同发展。并且万科收购一些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公司,以加强其竞争力。 2005年,万科与中粮集团合作开发广州科学城鹏利项目。宁高宁最擅长的是资本市场,鹏利做地产、酒店也有好多年,但是产品线一直不够明确,而万科...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4e8ngx6.html
7.2006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考试试题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采取成本领先战略优势的是(A) A降低顾客敏感程度 B形成进入障碍 C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D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 8、下列选项中,适合企业采用集中化战略的是(D) A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价格敏感用户 B消费者的转换成本较低 C顾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D企业资源和能力有限 ...https://www.unjs.com/zige/zhucekuaijishi/20080423094058_81134.html
8.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随着汽车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产业链转移与采购全球化的窗口,深入参与到国际汽车产业链中去。我国已经逐步成为零部件巨头企业布局的重要地区,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稳步增长。 随着产业集中度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逐渐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形成了汽车整车制造...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0503451815093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