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现代艺术作品(绘画)的采集、重构
(二)中国传统艺术色彩的采集、重构
(三)中国民间艺术色彩的采集、重构
(四)自然色的采集
(五)人工色的采集
(图例见课件)
采集重构的目的,重在体味和借鉴被借用素材的色彩配置。意义在于完成一个有自己的发现和理解的创构过程,在于整个创作过程给予启示。
二、采集重构的方法
采集重构的方法,优良葛布同的表现层次:一是课题性的构成训练;二是以艺术设计为目的的借鉴重构;二者区别表现在:前者注重色彩的归纳,后者注重再创造。
采集重构的方法是:
1、采集移植法(原封不动)
2、采集变调法(找到色标在色立体中的位置,再上下、环周、或表里纵向移位)
3、采集重构法(当灵感源色彩不够完美时,进行调整补充以适应设计需求)
4、音乐色彩启示的运用方法(A、直译:七音阶---光谱七色
音量大小---明度对比
音的强弱---纯度对比
音符时值---色彩面积大小
B、意译:感觉音乐的情调,运用色彩的情感表现。)
解构色彩是主题性的色彩构成教学[1]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探索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有效途径,是通往色彩设计创作的一座桥梁。把解构观念引入主题色彩构成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整合色彩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剖色彩的能力,加深对色彩审美意识的培养。
解构一词源自于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指运用现代主义的词汇,却从逻辑上否定历史上的基本设计原则(如美学原则、功能原则、力学原则)所构成的新的艺术流派,有人称之为解构主义,又有人称之为新构成主义[2]。解构主义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墨守成规的集合和总体,它认为构件本身就是关键,因而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3]解构手法的理论依据是格式塔完形理论,格式塔(Gestalt)德文原意为形、完形。它是指事物在观察者心中形成的一个有高度组织水平的整体。"整体"的概念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它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整体在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大小、方位)均变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存在。格式塔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解构作品中整体和部分的矛盾,从理论上解释了原作与解构作品异构同质的关系问题。
我们所说的解构色彩,其思路是对所选定色彩对象的原色格局进行打散重组,增减整合后再创作,对原图的色调、面积、形状重新加以调整和分配,抓住原作中典型色彩的个体或部件的特征并抽取出来,按设计者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有形式美感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4]解构色彩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色彩解构,另一个是色彩重构。初始阶段的解构是一个采集、过滤和选择的过程,后续阶段的重构则是将原来物象中的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重组产生新的色彩形象,但仍不失原图的意境。色彩解构可选择的内容很多,在这里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案例展开,试图从实验性教学过程中探索解构色彩的教学规律。设计在线.中国
2案例1:解构自然色彩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艺术模仿自然",[5]师法自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自发和有效的途径。而自然界中存在着千姿百态的色彩组合,在这些组合中,大量的色彩表现出极其和谐、统一及秩序感,一些斑斓物象本身就映衬着色彩构成理论中的各种对比与调和关系,自然色彩许多是经过不断的物质进化而形成的,这些色彩组合一方面能反映出物种和性别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防卫或警示的生存需要。我们必须多留心,通过观察和分析,去探索和发现它们独特的色彩规则,通过解构和重构,把这种大自然的色彩美彰显出来,并从中吸取养料,积累配色经验。
竹叶青
在色彩解构过程中我们提取原作中最本质特征的色彩组合单元,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重新构建,组合成一个新的色彩画面,笔者称之为色彩的同质异构。我们就以图1中的竹叶青蛇为例说明之。竹叶青的蛇皮为龟鳞状分布,其图案的色彩和形态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是使其成为竹叶青以区别于其他蛇类的典型个体特征。按原竹叶青色彩关系和蛇皮图案,做出相应的淡绿、深绿和白色等条状色标。如图中的竹叶青鳞斑,其80%为浅绿色,另有20%是由深绿和白色组成,我们可以抓住其不规则菱形形态特征,并与蛇皮图案肌理重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暧昧和惶恐的画面。其异构同质特点就是人们看到解构图案化的新整合画面后,仍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可憎的竹叶青毒蛇,并迫使眼球辨别二者之间的异同,给人不祥、不快之感。设计在线.中国
毛毛虫设计在线.中国
图2则是对一只毛毛虫的色彩解构,但其更偏重于对昆虫色彩纹脉的重构。它的虫体纹路特征是土黄、深蓝、黑色和白色的组合,以大面积的绿色叶面为掩护。作者以弯曲的虫体弧线为新的色彩组合形式单元,以深蓝、黑色为轮廓线填入黄、白两色,将色彩布局从横向改为纵向,再以绿色为底,重复交叉虫体弧线,构成一幅清新的色彩画面。这也是按照毛毛虫的色彩纹脉特征重新构置的一幅同质异构画面,通过比较原图与新作,你也能感受到冥冥之中他们之间的内在色彩逻辑关系。这幅作业的特点是抓住了原物象的色彩本质特征,产生了另一种具有自身新鲜生命的色彩感受。www.dolcn.com
3案例2:解构传统色彩
所谓传统色,是指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艺术代表性的色彩。以传统色彩作为主题,通过解构传统色彩向传统色彩艺术学习,目的是从传统色彩风格中获取创作灵感。传统色彩典范凝聚着古人对色彩规律探索的经验与智慧,如果将视点移到这些传统色彩上,就会惊奇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并沉淀下来的色彩组合与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对比与调和规律有何等相似之处。借鉴传统色彩,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引导学生观察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色彩搭配,唤起他们对传统色彩的集体无意识,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特征,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从而继承传统为当代设计服务。
中国"原色"--五行五色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中国"原色"--"五行五色"说,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色彩原色观念,有所谓"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6]。阴阳五行说中所谓的五色是由黑、白和红、青、黄构成,而当代西方的色彩三原色为"色光三原色"(RGB):红、绿、蓝和"色料三基色"(CMY):青、品红、黄。中国的青色介于蓝与绿之间,故实际上是红黄绿蓝四色,从某种角度看也含盖了色光和色料三原色。相比之下,我国的五行"原色"还多了黑白两色,也就是包含了有彩色和无彩色两个部分。
京剧脸谱
4案例3:解构大师作品
所谓解构大师作品就是借助一些在色彩方面有辉煌成就的艺术大师,解构其著名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符号与色彩组合,作为主题性的解构色彩再创作的切入点,在与艺术大师作品的对话中,认识艺术大师创作的心路,加入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去重构、再创出新的形象风格。[7]贡布里希说过:"艺术史就是观念史"。[8]一方面,我们要在大师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大师的艺术观念;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情感来看待大师的优秀传世作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看到直接引起他的注意和兴趣的大师作品,会受到很大的教益,使其从艺术大师作品中认识第二性色彩"人化自然"的本质,使色彩的解构研究超越了色彩技术的层面而进入了审美的境界。
西方的色彩艺术流派从古典到印象再到抽象,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大师,而凡·高与蒙德里安是两位最值得反复研究的典型代表。
凡·高
《十四朵向日葵》是凡·高去世前一年(1889年)"向日葵系列"中最成功的作品。画中的向日葵极富有生命力,加之凡·高的卧室墙面刷上了同样黄色的涂料,所以,整幅作品在色彩上明度较高。其花瓶的上下色块恰好与墙面桌面的色彩明暗相对。大面积浅黄色墙衬托了中黄、土黄至熟褐的向日葵花朵及果实,表现出生命的璀璨之美。如图6所示,突出向日葵的圆形母题,将画面色彩整合为一组从浅到深的黄色等差明度变化,保持了原作色彩亮丽夺目的风格。而图7则是利用空间混合的方法,将原作品中的色彩分解为几种色彩的短线组合,远看仍能第一眼让人感受到凡·高《十四朵向日葵》的色彩魅力。设计
在
线.中国
5体会
色彩构成教学对比与调和作业模式,从国外传进来以后20年来变化不大,我们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色彩构成教学手段再生及设计的创新思路。过去大量用传统颜料水粉这种介质所做的填色训练,抹杀了学生的审美直觉天性,这种长期缺乏思考的机械方式会使人走进一个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思维定势的死胡同。但选用电脑作为色彩表达工具时,又要忌讳那种没有思想,只是简单地用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在计算机上作旋转变形等电脑技巧处理的事例发生,应该在设计之前有组织、有选择地分析原图中具有代表性的色形特点,有目的性地进行再创作。
解构色彩的构成方法,是在对第一性自然色彩和第二性人文色彩进行观察、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分解、组合、再创造的构成手法。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对色彩艺术的鉴赏能力,掌握和运用色彩形式美的法则、规律,丰富和锤炼色彩设计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色彩解构练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对同一物象的采集,因采集人对色彩的理解和认识不一样,也会出现不同的重构效果。如有的偏向于分析原作色彩组成的色性和特征,保持原来的主要色彩关系与色块面积比例关系,保留主色调、主意象的精神特征以及色彩气氛与整体风格(如图1、图6);有的则是偏重于打散原来色彩形象的组织结构,在重新组织色彩形象时,注入自己的表现意念,构成新的色彩形式和意象(如图2、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