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叫党中林的孩子手掌畸形在学习用脚写字,他即将赴京接受手术矫正治疗
故事
孩子们到了福利院,就算有了一个正式的家,工作人员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了73人
心愿
不断探索更科学的管理模式,要把“家庭保姆式”的福利院,变成一个真正的温暖大家庭
本月中旬,资阳市社会福利院4名肢体残疾的孤儿,将被送往北京接受手术和康复治疗。在该院工作的杨天林说,每当看到孩子得到治疗被好人领养,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上月中旬,一名唇腭裂孤儿,手术治疗恢复正常后,已经被一个美国家庭领养。”杨天林说,他在福利院工作6年来,福利院从初创,逐渐走向正规,到现在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这个过程“可以看出社会福利事业更加专业化。”
一个·家庭
30多孩子跟“党”姓
2006年,资阳市社会福利院正式运行,成员多数是收养的孤儿,而且大部分存在智残或肢残。当时在资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上班的杨天林,成为福利院唯一的医护人员。
“这些孩子从各个地方送来,简阳送来的姓简,精神病院送来的叫莲花,姓名都很乱。”杨天林说,孩子们到了福利院,就算有了一个正式的家,“他们自幼失去了父母亲人,是党和政府给了他们新的生命,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没有比‘党’这个姓氏更适合他们了,直到现在收养的孤儿也都姓党。”
记者在资阳市社会福利院看到,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都有专人照顾,有的已经就近入学了。其中,一名叫党中林的孩子由于手掌畸形,便学习用脚写字,这个月他将赴京接受手术矫正治疗。
一个·故事
实践家庭寄养模式
“每天的饮食都由后勤部门安排好,保证营养和健康。”杨天林说,福利院的孤儿始终在30人左右,工作人员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了73人,“我们是一个综合型的福利院,工作人员还要负责照顾几十名‘三无’老人。”
杨天林说,为了让福利院的孩子和老人健康、快乐地生活,福利院一直在摸索和创新,希望走向更专业化。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健康成长,我们正在实践家庭寄养模式,并成立专门的办公室来管理和监督。”杨天林说,家庭寄养产生的费用都由福利院提供,他们也会定期对孩子的情况进行检查。
一个·心愿
福利院更加温暖
为了让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看病更加方便,该福利院还与资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合作,成立专门的福利院分院。“不是一个医务室,而是由专业医护队伍组成的医院,直接医保报销,一条龙服务。”杨天林说,这种“医养结合”的模式,目前已经走到全国的前列,很多外地的福利院都曾来学习和交流。
杨天林说,为了疏导儿童和老人的心理问题,2010年,这里组建了专门的社工服务小组,“我们要把‘家庭保姆式’的福利院,变成一个真正的温暖大家庭,希望孩子们生活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