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自己的脆弱:内在小孩的几大类型

尽管每个人的内在小孩都很独特,就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大量的临床心理咨询实践发现,内在小孩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我们是相似的,成长的路上你我并不孤单。”——理解内在小孩的类别和规律,有助于你更进一步靠近他、安抚他、拥抱他,为滋养内在小孩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不同分类方式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让你知道:你的内在是有一个小孩的,他其实就是你本人,是你的一部分。另外,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养育者、不同的养育方式,塑造出的性格和人格是不同的。成长环境、养育者、养育方式是各种类型的内在小孩形成的原因,所以对应的名称也会不同。而且,内在小孩是会变化的。比如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内在小孩的状态是不同的。

每个人的内在小孩都有美好的一面,可以是纯真的、坚强的、倔强的、善良的、独立的、自由的、幽默的等等,都是成长性的特质。如果内在小孩只是在强调创伤,那么人是不可能长久活下去的。我们只是把重点放在了创伤层面,因为美好的东西只要享受即可,不需要过多分析。

在本部分,我们根据养育底色、重要事件把内在小孩分为三类,分别是忽视型、捆绑型和虐待型。切记整理内在小孩不是为了让我们困在过去,而是为了让现在的养育更加有针对性。

当然,这绝不是说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只能被单一归类。我们的人格是有非常多张“面孔”的,这也就意味着会存在非常多的冲突。如果你受到了伤害,你的内在小孩可能是几种类型的混合体,甚至超出上述三种类型。当某种类型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时,造成的冲突也会比较多。而在分类依据中,养育底色更为重要,养育底色就是你整个成长早期的生存环境、经历、被养育的方式等。在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就是我们成长早期的经历会一直影响至今。我们探索内在小孩的起因,给内在小孩分类,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困在那里,而是为了让自己清楚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内在小孩进行重新养育。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通过画圆圈的方式来直观地表现内在小孩的三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首先是忽视型内在小孩:大圆圈和小圆圈的距离比较远,甚至有的小圆圈压根看不到大圆圈。

其次是捆绑型内在小孩:大圆圈吞噬了小圆圈的一部分,不同人被吞噬的比例是不一样的,甚至有的会被全部吞噬掉,也就是小圆圈被大圆圈完全覆盖了。

最后是虐待型内在小孩:大圆圈带着长短不一的刺,靠近小圆圈的时候可以直接刺进小圆圈的内部。我们可以想象,小圆圈被刺得伤痕累累、残缺不全。

这两个圆圈还可以用来表示你与内在小孩的关系,你的亲密关系,等等。

判断内在小孩受伤的程度取决于被对待的频率、被对待的程度以及被对待的年龄段这三个因素。比如同样是被打,是每天被打,还是一个月被打一次?这是频率。每次是暴打,还是拍几下,这是程度。被打的时候,当事人是3岁还是13岁,这是年龄段。这三个不同的因素,致使内在小孩受到不同的创伤。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探讨、了解这三种类型的内在小孩。

被忽视的内在小孩

那些拥有被忽视的内在小孩的人们在孩童时期也会感受到开心、幸福,会有一些充满安全感的时刻,但是在他有关成长早期的回忆里,被忽视的感觉占的比重更大,也更强烈。

一、被忽视的内在小孩的形成原因

第一,成长早期与父母关系的疏离。

第二,成长早期有过被抛弃的经历。

在孩子成长早期没有生存和选择能力的时候,父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做出了“抛弃”的选择,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伤害都是十分巨大的。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是其他亲戚家。在20世纪60至80年代,不少地区还有过继的现象,即把自己的某个孩子过继给没有孩子的亲戚或熟人。

再比如,父母有一方过世,或是得了重病,无法照料孩子,家里雇了保姆,或者把孩子托付给别人轮流养育,孩子在这家待几天,上那家待几天,吃“百家饭”长大;甚至有的父母选择直接抛弃,把孩子送人或者作为某种交易品换回好处;再有,就是被可恨的人贩子拐卖;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证明,寄养家庭不见得一定比原生家庭糟糕,有的寄养家庭的养育者对孩子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有的孩子在原生家庭遭受了虐待,寄养家庭的养育者对其人格塑造反而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被忽视的内在小孩的外在表现

被忽视的内在小孩的外在表现具体有三个层面:物理层面、潜意识层面和意识层面。

物理层面:与他人保持距离。

这是被忽视的内在小孩最明显的表现,特别是在青春期、青年期的时候,这类人会疏远很多想要靠近他的人。而与他人保持距离,往往会给人留下他们高冷、不合群的印象。

拥有这类内在小孩的人喜欢独自面对任何事,不喜欢麻烦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麻烦。他们表现得很独立,觉得依赖别人、有求于别人,是懦弱的表现,甚至是可耻的表现。依赖别人会让他们觉得有很大的压力,他们要证明自己是可以独自活下去的。在很多时候,这类人还喜欢独处。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独处是有好处的,能够激发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

而且,这类人能够非常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哪怕是幻想层面的世界。有很多创造者、艺术家都是喜欢独处的人。孤独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有无人依靠的感觉、无人懂得的落寞感,有时他们会享受这种孤独,有时他们又会感到难过。而人在享受独处的时候,其实正是被忽视的内在小孩最能够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时候。

潜意识层面:用理性和逻辑思维来隔离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类人往往比较理性,看起来比较冷静、沉默,不喜欢出头,喜欢做旁观者,不会出于冲动做事情,甚至欠缺行动力。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再三才行动,甚至不行动。而且在行动之前,他们会计划得非常缜密,不喜欢计划被破坏,如果计划被破坏,或者突然发生意外的变动,他们会非常不安、非常惶恐或是暴怒,甚至会把事情强行中断,然后逃离。

意识层面:认为关系本身是疏离的,没有人能理解自己。

这类人会对别人的主动靠近有很多疑虑,因为他们的信任感比较低——“对方不可能真的懂我,和我交往是不是有其他想法?”“就算是交往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我没法给对方真正想要的,对方也给不了我。”来自别人的期待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压力,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逃避对方的靠近。

他们即使结婚了,也会认为婚姻关系是某种任务或是义务,觉得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甚至会敷衍地对待婚姻关系,很少能有发自内心的爱恋的感觉。他们的伴侣可能就会觉得,好像从未真的走进过他们的内心。

这三个层面的被忽视的内在小孩的外在表现,对应的内在心理学逻辑是:关系一旦靠近,就会有被忽视、被抛弃的危险,所以亲密关系不值得拥有;与其被动地被抛弃、被忽视,不如一开始就主动保持距离,主动疏远;没有开始,也就不会有结束。

三、如何疗愈被忽视的内在小孩

被忽视的内在小孩的最大渴望其实是稳定的、被重视的、被爱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他们来说太过陌生,他们将这种渴望深藏在内心,外在的表现常常与内心相反。他们需要反复地验证和体验这些对他们来说“不敢相信”的新鲜感觉,才可以慢慢地敞开心扉,进而会产生深深的依恋感与亲密感,享受随之而来的幸福感。因此,疗愈被忽视的内在小孩的方法,就是让他反复体验:靠近他人,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是可以不被抛弃的。

以下为疗愈被忽视的内在小孩的三种方法。

第一,允许并接纳自己所有的表现。不要用外在表现和错误认知打击自己,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些表现,你内在的恐惧可能就会暴露,而这其实是内在小孩以你惯用的模式和习惯保护着你。

第二,尽可能地去靠近被忽视的内在小孩。也许他缩在你内心的某个角落,不想被你发现;也许他拒绝你的靠近,就像你拒绝别人的靠近;也许他只能远远地看着你……但是你要清楚,他是渴望亲密关系的,他首先渴望的不是别人的靠近,而是你本人的靠近。

第三,去挑战在现实里走进一段关系。如果别人主动靠近,你不妨尽量扭转一下曾经的模式,尝试接受别人的靠近,敞开心扉向对方表达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疗愈被忽视的内在小孩的过程中,你要保持以往的独立感和孤独感这些内心的“珍宝”,好好地加以珍惜。

你还需要暗示自己:你是可以接受一段关系,并且靠近一段关系的。当然,可能你已经经历了几段因为你的疏离而反复纠缠的关系,你有时也会十分依赖对方,然而还是无法维持稳定持久的关系,对方开始远离你,你也会用熟悉的方式疏远对方,对方感受到后可能又做出“反击”……如此反复,加重了你“无法相信他人”的感觉,你也因此越来越失望。但请不要让这些经历阻碍你成长的脚步,即使会冒很多风险,但那又怎么样?继续练习吧,人生本来就是未知的,也因为未知,才会有更多的期待,不是吗?

每日作业——疗愈被忽视的内在小孩

“靠近疏离的内在小孩”

这个作业需要我们画出来、写出来、说出来:脑海中浮现他的模样、年龄,在什么地点、什么场景?周围都有些什么人、什么事物?那天的天气如何?他印象深刻的东西是什么?他有着怎样的感受?他在害怕什么?他的期待是什么?

你尽管去想象那个画面,不用太着急,他可能不过三四岁,或者七八岁,刚开始的时候请慢慢靠近,微笑着走向他。

你能满足他的期待吗?你要对他说些什么?现在就说出来吧,轻轻地、温柔地、坚定地说,注意观察他的反应,如果他想哭,就让他哭吧,你可以走得更近一点,抱一抱他、拍一拍他。

他还有什么其他的期待吗?或许他需要你替他发出点声音,要你对抛弃他的人、忽视他的人说点什么。那就答应他吧,现在就做。先不要期待对方会给你什么回应,你只管抱着他,看着曾经抛弃、忽视他的人,告诉他们你想说的任何话。

离开他的时候告诉他,你还会回来的,在他害怕、孤单的时候,你就会出现,就像今天一样。从今以后,没有人可以再抛弃他,你会始终保护他,与他同在。

我印象最深的小时候的场景,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七八岁的我——毛宝——和妈妈、哥哥围在桌旁,一起烤火,我跟哥哥在做作业,当老师的妈妈在备课。哥哥嘲笑我作业做得慢,妈妈也跟着笑,说我反应慢。我当时心里很不舒服。现在回想起来,被家人嘲笑的感觉好难受。我知道他们不是在排挤我,或许只是觉得好玩或者好笑,却让我有被嘲笑的感觉,我只记得他们的嫌弃,我害怕被妈妈抛弃。

我想象着靠近毛宝,把手轻轻搭在她的肩上,搂住她。

我想对她说:毛宝,他们那么对待你是不公平的。你作业做得慢,是因为你想做得更好;你反应慢,是因为你把精力集中到别人的评价上去了。很多事哥哥做得比你好,只是因为他比你大了四岁,练习过更多罢了。

毛宝,我知道你很在意家人对你的评价,希望他们看到你的优点,肯定你的努力,希望他们不要老是取笑你、否定你。我想对你的妈妈说:不要再否定你的孩子,你让她觉得,同样是你的孩子,哥哥的待遇要好得多。你总以哥哥作为标准,去比较小得多的妹妹,这对她不公平。你知道吗?她是一个有自尊心、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孩子,你的批评和否定,会毁了她的自信。

亲爱的毛宝,能陪着你回到那个让你挫败的场景,我很高兴。在你不开心的时候,我会陪着你,希望能让你感觉好一点。我保证,以后会经常来看你,没有人能忽视和抛弃你,因为我与你同在,我爱你,我有能力保护你。你就跟不愉快的人和事说“拜拜”吧。

被捆绑的内在小孩

你可以想象一下:被捆绑是什么感觉?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里,分别用大圆圈和小圆圈来表示养育者和内在小孩之间的关系。“捆绑型”关系就是大圆圈与小圆圈靠得太近,一点一点吞噬小圆圈,甚至全部吞噬掉。具体的表现可能有以下这些:对方非常严厉地对待你,甚至非常苛刻、挑剔,对你有很多否定、指责或者索取,甚至是羞辱;你的一切都好像被对方牢牢地控制住了。若你出现这样的感觉,那就说明你的内在小孩被捆绑住了。

一、被捆绑的内在小孩的形成原因

事实上,在前文划分的三类内在小孩中,被捆绑的内在小孩的占比可能最大。这和每个个体成长早期的养育背景有关——一般上一代养育者的生存条件、环境、所处的年代,以及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可能都不如下一代。这也就是被捆绑的内在小孩形成的具体原因,我们将其概括为两类。

第一类原因,养育者的内心积压了委屈和怨恨。

比如,可能受父辈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养育者(母亲)从小就积压了许多委屈和怨恨,容易无意识地对身为弱者的孩子宣泄这些情绪。她可能并不想暴力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但会不自觉地捆绑、严厉、挑剔地对待孩子,让孩子产生近乎窒息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受着伤的下一代人”就需要试着去理解父母: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对待我?他们其实也非常艰难……但是,除了试着去理解父母,我们更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不管父母的过去有多么艰难,父母的成长背景具体是怎样的,父母的养育者曾经给了他们怎样的感受,只要父母这样对待我,我就感觉是被控制、被捆绑的,我就会感到不舒服。

如果你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是一味地受到继承而来的“道德框架”的影响,为父母开脱,那么你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就可能沦于虚假,无法发自内心。只有理解了自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和父母靠近。

第二类原因,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太过交融,边界意识非常模糊。

这种家庭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上一代人很容易寄望于孩子,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标准和感受,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没能完成的目标。

比如,有的父母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就会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为家里撑起“门面”。如果孩子如他们所愿考上了名牌大学,父母表露出来的开心中也许有部分是真心为孩子的前途感到欣喜,但实际上更大的比例是在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孩子替他们完成了某种使命。

再比如,在饭桌上,有的爷爷奶奶会一个劲儿地把他们认为好吃的东西往孩子碗里塞,看着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他们的心里美滋滋的,甚至嘴也会跟着嚼。这是很明显的投射。可能在过去他们的年代,物资非常匮乏,吃不上饱饭,因此他们会把自己的需要当作孩子的需要。

不管是哪种原因,被捆绑的内在小孩的感觉都是:我是被控制的,吃什么、做什么,一切都是别人说了算,我完全没有自我;他们只想让我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被捆绑的内在小孩非常普遍,可能是由于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人与人之间过于攀比,大多数家庭里都会存在被捆绑的内在小孩。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被捆绑的内在小孩早期的养育者的特点并不明显,他们往往不是旁人一眼就能看出的控制型的父母,而通常是隐晦的、不易觉察的,甚至是以爱为名义的,养育者本身可能也无法察觉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多么控制和捆绑,因此,大家也有必要简单地了解一下隐形的捆绑式养育者。

第一种,牺牲型。养育者会让你觉得,他们忍受所有痛苦,都是为了你好,如果没有你的存在,他们可能会过得更好。这是一种隐形的控制,会让孩子背负巨大的愧疚感——要感恩、报答养育者,要按照他们的需要做,否则便是辜负了他们。这类养育者的捆绑最常见也最无奈,总会让孩子觉得亏欠,要去偿还父母的“恩情”,就连孩子本身也不愿意识到父母其实是在控制自己。

第二种,自虐型。无论发生什么事,养育者都不会去怪孩子,而是强烈地谴责自己,千错万错都是自己的错。这其实是在以示弱施加操控,要么使孩子不敢依靠于他们,从而自发地坚强、成长起来;要么使孩子畏惧出错,抗拒冒险,活得越来越小心翼翼。自虐型的养育者很容易激发孩子的拯救情结,这样就颠倒了家庭秩序,本来处于被照顾位置上的孩子反而变成了父母的照料者。

第三种,溺爱型。一切都围着孩子转,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满足,这其实是养育者在以纵容、溺爱的名义施加控制。这一类养育者的孩子会很受用。比如我有一位来访者,她已经结婚了,但在生活中还是很依赖父母,很享受那种被当作公主般对待的感觉,任何家务甚至连接送孩子都不用做,更无法承担自己小家庭的责任,与老公的关系疏离。这其实是被父母“绑架”了,无法独立去过自己的人生。

二、被捆绑的内在小孩的外在表现

被捆绑的内在小孩长大以后,内心往往会有非常多的冲突和不确定。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矛盾。

第一,既希望自己说了算,又要去迎合他人。

这类人在迎合他人喜好、照顾他人情绪的时候,总会觉得累,他们并不是真心迎合,而是觉得只有这样,自己才会被肯定,才有价值。可能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感觉,但是内在小孩被捆绑的人的这种心理尤为严重,他们会为迎合他人感到不快乐,又会在不顾别人感受的时候感到畅快,同时怀有很深的愧疚感,还会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比如“自私”“冷血”等等,既矛盾又别扭。

比如,我的一位来访者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或是每去一个地方旅行,总会之后再带父母去一次,他才觉得心安。

第二,既想诱导他人评价自己,又反感他人的评价。

这类人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他讨厌别人的评判,抗拒别人给自己讲道理。这其实是在表达反抗,因为他觉得别人的评价就像捆绑他的绳索。而诱导别人去评价,又是在表达服从,好像只有通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定义自己的价值。

然而,别人的评价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再次陷入成长早期的感受里——羞愧、愤怒、自怨自艾、自惭形秽,自信和自卑混于一体,等等。

被捆绑的人是特别敏感的,即便你没有直接评价,他们也会觉得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在对他们做出评价。如果心理咨询师不予评价,他们还会主动问:“你怎么看我?”“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做?”“我的孩子这样可以吗?”之类。

心理咨询师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就是应该中立,不做评价。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这是不可能的。要想和一个人深入交往,就不可能对这个人不形成任何感受和评价,但咨询师需要注意,自己得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方是否在诱导自己做出相应的评判。而对待这种情况的正确做法是要让对方觉察自己这一诱导的行为。

第三,既对自己和他人高要求,不允许犯错,又希望自己会出错,去否定既有标准。

这类人的内心有根无形的绳子,他们认为只要没按要求来,没按规矩办,就会被评判、被指责,就会受到惩罚,自己就是不好的,甚至一无是处。

这些其实都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也不是他们从小就有的,而是由他们的养育环境造成的。它让人觉得,不犯错误,才会被爱。这种想法的“副作用”就是非常焦虑,无法放松,经常失眠,坐卧不宁。

不允许犯错,其实是潜意识对规则的屈服;而内心渴望犯错,又是对被捆绑的反抗。

在这样的矛盾之下,有的人会选择用让身体痛苦的方式向冲突妥协,照顾内在小孩的感受。比如,用拖延、迟到来反抗不得不听从执行的要求——“我遵守了规定,但是我不情愿。”

还有的人会给自己的失败找寻各种外在原因,比如经济不景气、资金不充足、家人不支持等等。但其实是他潜意识里故意把自己搞成一事无成的样子,以与崇尚成功的普遍价值对抗——“我干吗要活成你要我活成的样子?”“我就是要做烂泥,我就是扶不上墙。”

第四,既会压抑愤怒,又会不时暴怒。

这类人习惯一面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和攻击性,一面又很容易燃起无名之火。他们会因为小事而暴怒,进而释放出攻击性;然后又会因为释放了攻击性,觉得破坏了关系,对别人不好,反过来压制无名之火。

压制攻击性,其实是在迎合他人的需要——“我控制得了自己的情绪,是没有攻击性的,你放心,我会按照你想要的样子做”;而很容易暴怒,容易攻击弱小——“我实在忍无可忍了,我就要反抗!”

三、如何疗愈被捆绑的内在小孩

“爱我的人总是伤我最深”,很多时候,能成功捆绑我们的人,恰恰就是爱着我们的人。如果你在成长早期感受到被爱的同时,度过了多年的被捆绑生活,那么你就很难治愈你的内在小孩。

第一,认同内心的冲突。要知道,冲突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你,内在小孩还有渴望,并试图“背叛”过去的模式。你还有选择的机会——是选择继续被控制,迎合别人;还是选择自我“松绑”,发出自己的声音?

因为如果你彻底屈服,就不会有冲突了。你会始终服从、讨好别人,并视为理所当然。因此,请你不要否定自己内心的冲突,要选择更好的方式对待它,甚至使用它。

捆绑型内在小孩的成长方向是:能够有尊严地、不愧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必迎合他人,被他人控制。

第二,在现实中尝试拒绝别人,取悦自己。最好是用直接的方式拒绝,比如当有人约你吃饭而你不愿意时,请直接说:“不,我不愿意去。”

可能你习惯了找各种借口拒绝:“我今天晚上很忙”“我要照看孩子”“明天早上还要上班”等等。如果你实在做不到直接拒绝,觉得毕竟还要相处下去,也可以选择间接拒绝。但是直接拒绝会让你感到很痛快,不妨试一下。

每日作业——疗愈被捆绑的内在小孩

作业一:画画和想象。

第一步:把你的内在小孩画出来或写出来。

第二步:理出捆绑在内在小孩身上的绳索有哪些,给每条绳索取一个名字,比如,一条绳索是“妈妈的哀怨”,一条绳索是“爸爸的责骂”;或者是奶奶的无助、爷爷的懦弱;以及不允许、嘲讽、侮辱、极端挑剔等。

第三步:想象每条绳索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材质。是塑料的、钢筋的,还是其他材质?它们的粗细、颜色、长短、大小、形状、硬度、韧度如何?描述得越详细越好。

第四步:把取好名字的绳索,画在内在小孩的身上,体会一下当你用绳索捆住内在小孩的时候,他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在这种感受中待一会儿,或写下来。

第五步:慢慢走向内在小孩,给他松绑,每松一条绳索,看看他的伤痕,擦去他的眼泪,安抚他,表达你对他的支持和理解。

第六步:松开所有的绳索后,带内在小孩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把他和那个地方一起画出来,或写出来,或说出来。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作业二:在现实中做些什么。

第一件事:立刻去实现某个未完成的愿望,不要犹豫。比如,把你一直想买又没买的东西买回来,或者如果条件允许,马上去做你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

第二件事:试着拒绝别人一次。重新感受拒绝这个动作所带来的愧疚感和痛快感。无论遇到

任何困境,你都要勇敢地去建立全新的自我。

画画和想象:

在我的内在小孩身上,有一条绳子,一条铁链。绳子是布的,捆在我的身上,不是很疼,是爸爸的“你要听我的话”;铁链有手腕那么粗,勒在我的脖子上,让我喘不过气,这是妈妈的挑剔。

我靠近内在小孩,解下了布绳,安慰她。再去给她解铁链,可是解到一半,它又绑回去了,铁链太沉了。我试了几次,都解不下来。我告诉内在小孩:你辛苦了,妈妈不应该那样要求你。我支持你,可我力气不够,解不开,但我每天都会试试,总有一天能给你解开。

我抱住内在小孩,她露出了诡异的神情,好像蜷缩在角落里,说害怕,转而又哈哈大笑,说不怕。她说自己的害怕和软弱都是装的,是用来博取别人的同情。听到这里,我想到我和别人交往的时候,经常会说我不行、我不好,其实潜意识里是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被虐待的内在小孩

很不幸,很多父母并没有准备好要小孩,只是觉得年龄到就结婚了,应该要孩子就生了个孩子,很多被虐待的孩子就是这么意外降临的。那些被称为“父母”的人从内心深处就没有接纳他们,他们会把自己任何糟糕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变成了他们的“宣泄物”,非打即骂是常态。还有很多家庭并不完整,父母或继父母不仅缺乏爱的能力,自身的内在小孩也伤痕累累,“使用孩子”成了他们无意识的习惯,就如第二部分开篇的那两个圆圈,养育者浑身带刺,甚至毒刺,任何与孩子的交互都会刺伤孩子。这都属于“虐待”,虐待给孩子带来的创伤是多重的、复杂的,疗愈过程十分困难和漫长,很多“被虐待的孩子”最终自己也成了施暴者。

一、被虐待的内在小孩的分类和剖析

被虐待的内在小孩按照被虐待的情况可以分为三大类:肢体虐待、环境虐待和性虐待。

第一,肢体虐待。肢体虐待通常是指以身体的暴力接触为特征的虐待,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比如扇耳光、打、踢、掐等,或是通过媒介给受害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第二,环境虐待。孩子没有被肢体虐待,甚至都没有肢体接触,但是他有更强烈的被虐待的感觉,这往往就属于环境虐待。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了解:有个人从来没被父母打过,却有被虐待的种种表现,是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旁观父母打姐姐。这种威胁式的环境虐待,会给人带来非常强烈的恐惧感,他甚至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恨不能让他们打我一顿,也不要看着他们暴力地对待姐姐。”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成长早期常常见到父亲打母亲,而且是毫无征兆地拽着头发就打,吃饭时连碗带饭摔到母亲的头上,等等。想象一下:孩子看到这一幕会有怎样的感受?

(2)在成长早期目睹他人虐待动物。我有一位来访者,曾经养过一只特别可爱的兔子,有次他的父亲喝醉了酒,把那只兔子摔死了。毫无疑问,这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巨大的冲击,就好像虐待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一样。

(3)常常目睹身边的人通过破坏物品、吼叫等方式发泄情绪。比如,摔门、砸东西、扔家具;恶狠狠地往墙上踹,用拳头砸玻璃;挥着胳膊冲孩子大声吼叫,甚至暴躁地拿着皮鞭、棍子、菜刀来回踱步;等等。

尽管这些施暴行为都没有和孩子直接接触,但是孩子内心的感觉是极度恶劣和恐惧的。

第三,性虐待。性虐待是最隐晦的,也是最让人难以启齿的,却又最容易激发内在小孩的羞耻感和恐惧感。

常见的性虐待实施者往往是年龄比受虐者大的人,比如继父、继母、表(堂)哥、表(堂)姐等亲戚家属,以及存在社会交往关系的人,比如邻居、父母的同事、父母的朋友甚至学校的老师等等。

性虐待的形式非常多,分为接触类和非接触类:接触类的有性交、口交、手淫、亲吻、抚摸,或者是借助任何外物的插入、碰触、刺激等;非接触类的比如被人引诱看色情书籍、录像带,被开色情玩笑,在睡觉、洗澡、上厕所时被偷窥,等等。

在我的来访者中,遭受过虐待的人群百分之百都经历过性虐待,只是程度各不相同。程度与受到性虐待的频率、严重程度和当事人当时的年龄有关。而且,不同的孩子会对性虐待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

无论是受到肢体虐待、环境虐待还是性虐待,孩子在成长早期,往往还同时受到忽视型和捆绑型伤害。因此,来自性虐待的伤害,可能会被其他类型的伤害掩盖,内在小孩可能只记住了被冷落、被控制、被苛责,而遗忘了被虐待的部分。

人的潜意识其实特别“聪明”,从孩童时代开始,它就在保护着我们。很多人也许有过性创伤的经历,但又回想不起任何具体的感受和细节,只是隐约觉着自己好像经历过某些事——是潜意识让他们选择了遗忘,保全了自己,毕竟那种感觉让人难以置信,生不如死。

二、被虐待的内在小孩受到的影响和外在表现

因为往往伴随着其他类型的伤害,被虐待的内在小孩的表现形式十分复杂和多样,几乎包括了你能够想到的所有负面感受和情绪。我们可以把这些负面情绪分为三类:巨大的恐惧、被强烈压抑的愤怒、无处不在的羞耻感。

而“无处不在的羞耻感”是所有负面情绪中占比较大、较为强烈的一种,其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几种:

(1)会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羞耻——“我没有力量反抗,只能任人宰割。”

(2)会为辜负了养育者而感到羞耻——“我爸妈养育我这么多年,我连个研究生都考不上。”

(3)会为受虐经历的暴露感到羞耻——“一定不能让别人知道我是被揍大的。”

(4)会为成长早期的经历所导致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耻。也因此,这些孩子在长大后很容易养成上瘾的坏习惯,比如酗酒、吸毒,或者在饮食方面出现问题,还会有各种行为障碍,自伤自残,以及暴力对待他人,甚至是孩子。

(5)会因自卑和缺陷感到羞耻。比如感觉自己被孤立,生出强烈的自责情绪。

前文曾按被虐待的情况对被虐待的内在小孩进行了分类,由于性虐待在受害者身上的发生概率普遍较高,我们选择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外在表现进行详细的介绍。

如果一个孩子受到性虐待,具体表现包括:

(1)会对性有极端的看法。比如强烈地贬低和否定,“谈性色变”。

(2)会对性生活非常冷淡、恐惧,或者仅仅把性事当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4)会产生各种性“瘾”,比如频繁地自慰、性行为非常随意、把性当作交换的工具,而且不注意保护自己。(5)会混淆亲密情感与性的边界。对他来说,爱和性的区别是很模糊的。

(6)会与异性陷入复杂的“虐恋”。特别是在成长早期有过性创伤经历的人。

(7)会因为对性的厌恶和渴望产生罪恶感。

(8)容易在对同性别孩子的性教育方面矫枉过正。

肢体虐待、环境虐待和性虐待所引发的无处不在的羞耻感严重影响人格的各个方面,比如,降低价值自尊,在工作中的成就感低,以及社会交往关系、情侣关系、亲子关系质量差;更严重的还会使人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比如“闪回”,一下子回忆起某件事,在梦里也会再次体验那些被虐待的痛苦的经历,或者突然特别敏感地、类似警觉地逃离某个场所。

三、如何疗愈被虐待的内在小孩

遭受过虐待的人会很缺乏安全感,如果经历过程度严重、发生频繁、性质恶劣的性虐待,那么情况会更加严重,受虐者可能会不愿意相信任何人。所以在疗愈被虐待的内在小孩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建立安全关系,一点一点地构筑对他人的信任感。疗愈被虐待的内在小孩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正常化曾经的经历。没有人生来愿意经受虐待,但既然我们遭此一劫,有了不好的体验,就要经常暗示自己把过去的一切——特别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导致的现在所有的表现——正常化。不要否定自己所有的表现。曾经的你可能实在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只能采用让自己痛苦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你要允许和接受这些行为,消除内心强烈的自责感,从而避开更大的羞耻和恐惧。

第三,接受和拥抱被虐待的内在小孩,释放他的愤怒。当内在小孩被忽视时,把重点放在他的感受上;当内在小孩被捆绑时,把重点放在捆绑他的“绳索”上;当内在小孩被虐待时,把重点放在他对愤怒的表达上。释放愤怒既可以把对施虐者的情绪外化,也可以借此深刻确认这不是受虐者的错。(具体做法参考本节的“每日作业”)

第四,尝试着把受虐经历以及感受告诉值得信赖的人,越详细越好。这个值得信赖的人最好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如果你觉得受虐经历对生活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试着加入一些相对专业的同质化小组,和有类似经历的人在一起倾诉心声、互相扶持和交换善意,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每日作业——疗愈被虐待的内在小孩

①消除内在小孩的自责。

尽管你的某些行为可能让你感到痛苦,但是它们的发生使你避开了更大的痛苦和恐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你,所以要允许这些行为的发生,不要自责。

②释放内在小孩的愤怒和怨恨。

首先,给施虐者写一封信,在信中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愤怒情绪,但不要将信邮寄出去。

然后,想象你就坐在施虐者对面,不要压抑自己的恐惧情绪;接着想象你把对方绑在了椅子上;如果你还是非常害怕,继续想象你把对方的眼睛蒙住,或者把嘴巴封住;还可以想象你和最信任的人一起面对施虐者。

最后,问问你的身体想做什么。你可以大声说出内心的愤怒情绪,可以把头埋进枕头尖叫,可以用拳头捶打床或被子,可以撕碎本子或衣服,可以去没人的地方扔瓶子。请注意,发泄愤怒的前提是不伤害他人。

③在关系中持续成长。

一次次穿过羞耻和恐惧,一次次看见被虐待的内在小孩,一次次加深对他的理解,理解他对爱、温暖与怀抱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帮助内在小孩走出受虐经历的影响,慢慢修复自我。

我想起了以前在上排列课时发生的撕心裂肺的场景——曾被虐待过的孩子,内心是有多愤怒、多绝望,又多么有羞耻感啊!

同时,我对父母多了些感恩——虽然也曾被他们体罚过,但程度要轻得多,几乎没有对我造成什么伤害,最多是威慑而已;虽然也见过父母争吵,但他们都很克制,从未升级到动手的程度;虽然我感受不到父母明显的关爱,但我一直生活在他们身边,他们也给予了我足够的保护。当我细细体会这些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其实蛮幸运的,父母只不过是没有用我想要的方式对待我,他们已经在尽力履行他们的责任。

想到这些,我忽然释然了……今天的内在小孩,脸上居然有了笑容,真好。

THE END
1.叶子的推荐LOFTER(乐乎)薇拉的房间里摆着一大堆瓶子,麦克蓝色的眼睛闪闪发亮。 事情的起因是麦克听说薇拉在接受其他求生者的委托,帮助他们定制香水。虽然麦克自己从不喷香水。但是,他真的很好奇这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就是原因。类似的问题他也曾问过机械师小姐特蕾西。 作为一名杂技演员,麦克喜欢四处乱逛,也喜... ...https://www.lofter.com/shareblog/yezi779650?fpost=75a09676_2b98612f9
2.心理诊疗室:那些隐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正如德国心理治疗家海灵格先生的名言:爱只是一颗种子,它远远改变不了土壤。放弃对家暴男的幻想,保持距离,才能真正地预防悲剧。 面对家暴,大胆地持续求助,才是唯一活路。 否则,就像网上段子所言,嫁给一个家暴男,谁知道会死在化粪池里,山上,海里,冰箱里,还是绞肉机里。 https://story.hao.360.cn/topic/LNrZQkrnNHC7Qw
3.中国唯美先锋群专辑(九)把黑夜叠起来,文/冬雪夏荷,我在寒冷的风里等你,单听火车进站的一声长笛,眺望冲破人群,你的身影投进我的眼底,今晚,玄武湖畔https://www.meipian.cn/1hh6uj8b
4.男孩被性侵害概率更高,如何教会孩子保护自己,远离身体被侵害这里还要和孩子讲清楚两个事情,一个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或家里的大人给他们洗澡,是可以允许看隐私部位的。等孩子长大了,可以自己洗澡,那父母也不能看孩子的隐私部位的。第二个是给孩子建立一个亲人圈,亲人圈可以拥抱、疼爱孩子,亲亲小脸蛋,但是他们也不能看、摸、触碰宝宝的隐私部位。 https://www.jianshu.com/p/6879d918646f
1.青岛市拟推荐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寄养爸爸,给残障儿童一个家。2006年1月,张启栋与妻子顺利通过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的审核后,刚刚6个多月的乐乐(化名)成为寄养在张启栋家的第一个孩子。由于乐乐是一名早产脑瘫儿,身体各方面都发育迟缓,如何照顾好乐乐成为张启栋一家人将要面对的新挑战。虽说是寄养,但张启栋却把乐乐当作亲骨肉一样来照看,几...http://qd.wenming.cn/dtt/202104/t20210422_7075747.html
2.关于孩子教育的建议1999年,华东交通大学的心理学家王东华以极大的激愤写作了《发现母亲》一书。此书不断翻印,并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王东华甚至成立了母亲教育研究所,投毕生之力做早期教育。是内心一份浓重的、挥之不去的情结驱使着他。1963年,出生不到半年,因母亲患病,王东华就被寄养在外祖父家,直到十岁才回来。“由于生活习惯...https://www.jy135.com/edu/312249.html
3.www.jxmzxx.com{$woaini}>www.jxmzxx.com{$woaini}因为当时没有放开二胎政策,所以儿子出生后我就把他寄养到了农村岳父母家。同时,为了逃避处罚,我也没有按规定向组织报告。儿子出生后,我不仅没有想到为他树立良好的榜样,反而激起了为他多留些家产的念头。所以,2014年当乙某找我要工程时,我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还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也收了他的好处费,以致于在...http://www.jxmzxx.com/appnews_346469.html
4.给全天下的孩子的一封信(精选8篇)每次下雨天我还是回去回到小学的门口等待,看着小朋友一个个被接走,我仍站在那里等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不会再出现了我只是在渴望着那怕再一次,我都不会了,我会把我这么多年想对你说的话,全部说给你听,这么多年做错的事全部改过来,对不起,现在在每个漆黑的我里偶尔仍会想起您,每次都是哭着醒来,作文400字...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cmv09uz.html
5.班级家长会发言稿(15篇)1987年1月,75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在巴黎。有记者问到其中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在我家里。”“在家里你学到了什么呢?”记者接着问。学者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歉意,午饭...https://www.cnfla.com/yanjianggao/3109366.html
6.让爱回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手册第三单元留守的初中在线免费...尽管姨妈对她很好,但每次看到姨妈一家其乐融融的样子她就觉得很伤心,多希望父母也在自己的身边。为了掩饰自己的心情,她只有保持沉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二、问题探究 初中时期的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和半成熟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一)身心发育...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58729486730267673
7.不会拒绝别人怎么办?而想要敢于拒绝,首先得从内心敢于去面对一些糟糕的想象,比如你表达自己真实需要后,别人会惩罚你和孤立你;你如果拒绝别人的要求时,别人一定会生气等等。我想,这种首先把别人推到“不讲理”、“任性”的角色上,既是你的担忧、也是你习惯的方式,因为这又在这样的关系里,你保留了一份熟悉的感觉。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article/84041/
8.为什么理发店的“女Tony”那么少?界面新闻·JMedia这些都是我在从前的家庭感受不到的。爸妈在我5岁那年离异,之后我一直被寄养在我妈的亲戚家。9岁时,我爸接我到身边生活,但他和我妈都各自组建了家庭,跟我有血缘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妹妹加起来有4个,他们顾不上管我。我爸就跟我讲,家里没有钱,什么都得靠你自己——这也是我辍学去找工作的原因。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911872.html
9.初三简爱优秀作文(通用57篇)简是一个孤女,从小出生在一个穷牧师家里,父母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家里,舅父去世后,简受到歧视和虐待,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与恐惧,使他大病了一场。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就更加坚决了,最后,她被送进了孤儿院,孤儿院的教规很严厉,生活很艰苦。简在孤...https://www.unjs.com/zuowendaquan/youxiuzuowendaquan/4778029.html
10.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歌曲善宇歌词完整做自己的光歌词卖掉善宇妈妈唯一的房子去帮自己儿子抵债、讥讽善宇妈妈是个不祥的女人、甚至扯谎善宇妈妈整天和野男人滚混。 作为双门洞三枝花年龄最小的一个妈妈,承受的压力困难居然是最多的,丈夫早逝、恶毒婆婆、经济紧张,每次家里的米和煤同时用完... 幸好,她有一个好儿子善宇,可爱的女儿,一群胜过亲人的邻居。 最后应验了仙姑...https://www.antiquessd.com/gqtj/1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