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8.03浙江
如果在以前,我会讨好般地回复:“没问题”。
但那一天,我拒绝了:“抱歉啊!我周末有事,这次没法帮你了。”
看似简短的一段话,却用尽了我所有的勇气。
天知道,我如何颤抖着一字一字敲打出来,在心脏“突突突”加速跳动的情况下,按了发送键。
看着屏幕上弹出的对话框,我的头脑中,浮现了热播剧《女心理师》中讨好者小莫的形象。
小莫是众人眼中的“老好人”,在工作中完全不懂得拒绝别人。
一次,他冒着大雨赶到公司,还没有回过神,只见手机提示,有同事要他帮忙买咖啡。
看着自己湿透了的衣服,他的心里有一万个不乐意,可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了返回楼下去买咖啡。
同事喜欢请他帮忙,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想推给他……
而他,始终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佯装很乐意为大家效劳,自己的感受却常常被压抑在心底。
他以为,自己为他们做了这么多,肯定能够和大家的关系更近一点。
可事实并不是他想象中那样,同事聚餐虽然邀请了他,但临时换了地方,却没有一个人通知他。
而他为了这次聚餐,还特意去理发店做了发型。
结果,却只能孤零零地,面对那空荡荡的聚餐地点。
他的心情糟糕透了,可第二天上班,他依旧笑容满面地给大家带奶茶。
虽然表面上,他和大家关系挺融洽,但只有他知道,自己的内心有多崩溃。
最终,他找到心理咨询师贺顿。
在贺顿的引导下,他才慢慢打破讨好型人格的魔咒,开始聆听自己心底深处的感受。
曾经的我,也想要讨好全世界,却唯独不知该如何讨好自己。
我在三岁那年,被迫寄养在二姑家。
可别人的家,终究不是自己的家,要时刻学会看人脸色行事。
二姑家最小的姑娘,是大家的掌上明珠,而我平日里没什么存在感。
吃饭,我从来都是最后一个动筷子,因为曾经有一次,二姑第一个给我盛饭,但在我接住二姑递过来的饭时,被表妹抢了去,并且她还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就是那一眼,让我退缩了。
从此以后,每次吃饭,我都等别人先动筷子,自己才敢吃饭,也只敢挑那些不怎么好的菜吃。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二姑家,过得不太艰难。
渐渐地,察言观色成了我的日常,我对别人的讨好,也成了我生存下去的习惯性方式。
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在《这不是你的错》里提到:“讨好行为模式的出现,来自于童年创伤。”
有句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解释比较贴切:“为了生存下去,讨好者对于别人的期望,需要做出敏锐的反应,而'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已经变成了次要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优先事项——绞尽脑汁地去猜,在那时候我们懒以生存的那些人的想法。”
从我幼年时期寄人篱下开始,尤其是在和表妹的相处过程中,表妹作为“主家”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产生了:我不是这个家的一份子,我不配拥有这个家里的一切的心理。
他们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我都会认真揣摩其中的深意,生怕哪一件事做得不好,会惹表妹和二姑他们不开心。
我害怕他们讨厌我,潜意识存在强烈的不配得感和被抛弃感。
因为,我总认为要想自己“安全”,就必须让周围的人开心。
由于我的讨好型人格,周围的人早已经习惯了我的付出。
直到高二那年,我打了人生中的第一架。
我不想再讨好别人的意识,才真正开始萌芽。
我的同桌想让我帮她打热水,而那天我吃了感冒药,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就先把自己的热水给她,承诺回头再帮她。
晚上,我在宿舍洗脚时,她一脚踢翻了我的洗脚盆,说我的洗脚盆挡了她的路。
随后,她又准备把我的鞋扔出去,我赤脚站起来准备和她决战,可站起来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怂了。
我浑身颤抖着,不知所措,对方一巴掌就打在我的脸上。
就只是因为我每次帮她打水,偶尔一次没有做到,她就如此苛责我,我的百般讨好终究没有得到她的善意,反而不被她尊重,让她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我。
这件事发生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尝试拒绝别人。
曾在微博看过这样一段话:“'讨好型人格’大多都是隐性的,只有当某一件事或者某几件事的发生,刚好触及你心灵最深处的伤痛,让你感到极度不适时,你才会有自我意识的觉醒。”
而人一旦觉醒,随之便是寻觅恰当的方式拯救自我。
我心里明白,自己正在寻找的那一束自我救赎的光,就在不远处照亮我。
庆幸的是,虽然这种一边小心讨好,一边寻觅出口的状态,持续了很多年,但终究没有白费。
一直到半年前,我拒绝了搭档的无理要求后,觉得整个人都活了过来。
我的搭档,平时总是找各种借口,让我替她上课。
可我从来不敢直接拒绝,每次替她上过课后,我就自我安慰:“吃亏是福”。
可几个月下来,我不仅身体累,心里也有苦说不出。
又有一次,她又让我替她上课,我心中的防线彻底崩塌了。
我抱着绝交的心态,和她直接挑明了说:“以后各自的工作,各自做好,需要帮忙可以,但不是义务。”
我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在飘,说完之后,整个身体都在颤抖,还出了一身冷汗。
可拒绝之后,我的心里无比畅快,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喜悦。
虽然彼此之间的关系淡薄了很多,但我觉得适当保持距离,亮出自己的底线,才是保护好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最好方式。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布莱柯曾说过: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被当作好人总是不错的。
但实际上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下意识去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很多时候,“讨好型人格”的人为了避免冲突的发生,不断讨好所有人,表面上给别人一种很享受的错觉。
实际上,大多数讨好者,在讨好别人的过程中,内心早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他们恨不得把自己分裂成两个人,一个人投其所好,满足别人的各种要求;另一个人干脆利落地拒绝让自己讨厌的一切。
可现实往往是残忍的,大多数讨好者,在没有把自己分裂成两个人之前,就已经和善地答应了对方的要求。
是他们不愿意拒绝吗?
不是的。没有人天生喜欢讨好别人。
是他们害怕拒绝后,被人讨厌,被人排斥和孤立,随之而来的是排山倒海的不安和自责。
他们已经习惯了把对方的感受放在首位,对“讨好”产生了依赖性,不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就像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曾为讨好型设置的代表性姿势:一个人单膝跪地,身体向前倾斜,一只手乞讨般地向上伸出……
讨好者把自己放在低入尘埃的位置,仰视着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却唯独忽视了自己。
如果讨好者不能真正学会说“不”,只会在失去自我的同时,让自己陷入讨好他人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脱身。
那么,如果你也是讨好型人格,如何才能走出讨好他人的怪圈呢?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试试看:
a、走出内在小孩模式,强大成年自我
武志红在《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中提到过:
“在讨好者的内心,有一个总被拒绝的内在小孩,这使得他们不敢提要求,因为被拒绝会引起强烈的羞耻感,甚至想死。无形中,他们也会将这个内在小孩投射到别人身上。所以,不能拒绝别人,一方面是可怜别人,另一方面则是觉得一旦拒绝对方,就会升起无边的仇恨。”
即使有的人已经成年,他内在的小孩却依然没有长大,一旦遇到冲突,就会立刻“退行”到“小孩”状态。
所以,一定要从心底里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向成熟,那个内在的小孩,也会和我们一起长大变成熟,可以独自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冲突。
不断强大成年自我,才能摆脱逐渐走出讨好者模式。
b、积极的心理暗示:拒绝是每一个人的正当权利
每当别人发出请求的时候,先自我心理暗示:拒绝别人,是自己的正当权利。
做足心理建设之后,再看这个请求是否在自己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
如果不在的话,也不要恐慌,试着放下心理包袱,让自己一点一点靠近“拒绝”。
即使第一次没能如愿成功拒绝,也不要沮丧,以后每一次都尝试一下,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心理预期。
等我们有了突破,收获第一次拒绝,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次的拒绝。
最重要的是,拒绝之后,不要在心里给自己加戏,拒绝了就什么也不要想。如果非要想,就去想:“我不欠任何人的,我的人生不是用来讨好的”。
c、建立自我边界:敢于对不合理要求说“不”
对于讨好者,最大的弱点就是“心软”,不好意思说“不”。
哪怕对方的要求非常不合理,讨好者也会因为害怕对方失落,而选择违背自己的心意,让对方舒服。
可这样的话,你的自我边界感越模糊,别人越不会尊重你,反而会助长了他们的胆子,不断打破你的边界。
所以,无论和谁相处,要让他清楚地知道你的边界在哪儿。
边界之上,可以退让;边界之下,休想闯入。
最后,送上特别喜欢的一段话给你们:
“不要太乖,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绝,做不到的事不用勉强,不喜欢的话假装没听见。人生不是用来讨好别人的,而是要善待自己。”
往后余生,愿我们不讨好别人,也不委屈自己,做一个敢拒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