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归属的认知不同,于父母而言感觉也是完全不同。
若归属父母:
孩子需要一个伟大、有爱、有力的人来看护,这个人便是妈妈。可是随着孩子成长,父母就把孩子当成了私有财产。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不听安排,有你好果子吃”,“为什么我不管别人只管你呢?”“你要不是我的孩子,我能说你吗?别人怎么不说你呢?”这些父母在行为操作方式上,已然将孩子纳入荷包,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了。
父母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有何弊端呢?
1.热衷于掌控孩子,一旦失控,便产生焦虑。
2.父母失去自我,与孩子界限不清。
3.剥夺孩子的梦想,孩子失去自我。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另一层面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优秀、他比别人强、他符合我对他成长的预定与规划,父母不自觉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将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理想,宏阔愿景交由孩子去完成,接替衣钵去实现,把孩子当成了自我价值感实现的路径,剥夺了孩子自己的梦想,让孩子失去自我。一旦孩子无法完成,那就是他不够努力、不够认真,完成意愿的强力叠加与捆绑。妈妈们在心里暗暗说道:”我含辛茹苦还不是为你好!”自私到完美的逻辑。
若归属老天:
若把归属权交给老天,设定的模式是父母帮着老天照管孩子,这时的父母是否多了一丝敬畏与感恩之心?还会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吗?是否会考虑老天想让孩子成为什么,孩子的愿望是什么?父母会觉得,孩子是老天的,他肯定有他独特的部分和使命。作为父母来说对孩子更多的会是尊重和允许。孩子与我们的使命不一样,他的未来也与我们不同。正所谓“道法自然”,按照自然之道成长,该播种就播种,该浇水就浇水。正如养花,花期习性不同,对外界获取成长要素不同,它的绽放也不同。父母保持理性和孩子成长的客观认知,意义重大。《圣经》传道书3章:“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尊崇万物时序,寻得自然之法,养育之法。
有父母问:我太爱自己是不是自私?
真正地爱自己并非自私。
何为自私?“自私”的概念通常包含于“自我中心”里,基于个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为及反应,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
自私的人并非缺失爱他人的能力,而是爱容量不够,被爱不够。
自私是狭隘的小我认知,某一侧面体现了内心匮乏,说明身体心灵的自我观照远远不够,是挤压,是勉力支撑,是狭小的遮雨片间。
本质是正极能量的传递与流动,是爱的滋养,无功利无目的地不求回报,体现了人类拥有的最为高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