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及其种类

2.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作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1]。

根据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和2000年的2000万数字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3.社会方面。第一,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见面,社会可以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农村当地政府可以探亲,城市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日。第二,社会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通过有组织有规模的方式,来传递爱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亲情缺失,同时也有教育缺失,监护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监护也主要是学校监护和家庭监护。对于未成年人,亲情、教育以及监护都离不开家庭,学校也负担着部分的教育和监护,而学校和家庭必然离不开社会,所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解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隐患,这不是哪一方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倾注关爱,更需要有关部门给出具体的措施。这是可持续发展、以人文本、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3]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177-179.

[5]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6]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7]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9-11.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温岭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但由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在原籍所在地上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流动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他们只能通过寄养或托养的方式,将子女留在温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其他城市打工、经商,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本研究尝试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当前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探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必要性和策略。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梳理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40余篇文献,总结发现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开展。陆春燕通过定性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寂寞无聊,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怨恨父母,或亲自关系不良等。卢利亚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较差、性格缺陷、亲情缺失、价值扭曲等。李宝峰的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71名被试中,28.8%的人有各种轻度的心理不良反应,2.2%的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日后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失去了健全的父母关爱,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这对发育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表现得越突出。综合各类调查研究结果,留守儿童就心理状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隔代抚养下的儿童对父母的亲情依赖不能得到满足,容易造成亲子间的情感隔阂和情绪对立,留守儿童性格上变得内向、悲观、孤僻。青春期的少年处于一个敏感的过度阶段,处于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对身心过渡期的惶恐和茫然的承受力很差。同时他们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缺乏正常的管教和引导,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性格上更自卑,这种心态在留守女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习惯不良,行为极端

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数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普遍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祖孙之间存在明显的心理代沟,隔代抚养仅局限于生活上,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失去了健全的关爱。隔代抚养容易导致溺爱,生活上的过度娇宠容易使孩子养成上一些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同时部分父母因为觉得平时远离子女,存在用金钱替代关爱的观念,使得部分儿童行为大胆放肆。

(三)叛逆消极,价值扭曲

由于青春期少年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特性,使得他们自控能力差,一些少年会因为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的精神支柱。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独立性迅速发展,在祖辈或教师管教的过程中常常与要求背道而驰。同时,青春期是青少人由道德他律走向自律的一个阶段,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伦理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行为自由度高,人生观、价值观容易错位。

二、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意义

(一)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需要

个体成长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身心发展的过程。收集资料建档,能让留守儿童通过个人档案里的描述,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有利于他们更清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和优劣势,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我教育的目标,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心理档案同时能帮留守儿童了解周边同伴的个性特征,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为促进个性的良好发展提供条件。

(二)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科学管理的需要

(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家长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需要

儿童青少年期是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平常又远离子女,无法全面掌握子女的心理状况。心理档案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平台,不仅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能加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全面动态完整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形成家校合力,引导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提前规避教育缺陷,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如何把留守“问题儿童”调教好,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要想解决留守“问题儿童”的发展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通力协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各种力量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教育部门要采取措施锤炼留守儿童的心理能力。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让决策部门全面科学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切实的关爱行动方案提供可靠信息。

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就读学校为单位建立心理档案应该是主渠道。近年来,温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目前教师队伍中拥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的一千余名,其中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近三十人,且多数学校已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一)条分缕析,明确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层层分工,抓好心理档案建设的具体落实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班级是他们学习和活动的具体单元,教师是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和培育者,因此可以通过学校、班级和教师三级分工网络建设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学校层面,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心理普查、咨询和辅导工作,通过心理测量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作品分析法等收集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资料,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尤其要重视典型案例档案的建立,帮助教师了解和重视学生的特殊需要。班级层面,同辈群体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社会模式或榜样,科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修正自我、肯定自我,同时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掌握留守儿童心理动态,及时向学校心理辅导室反馈情况。心理教师层面,他们实际上承担着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的主要责任,尤其是对于心理普查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做好个案跟踪,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家访和心理辅导,为留守“问题儿童”缓解不良心理、矫正偏常行为,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

(三)信息追踪,促进心理档案建设的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求索,2007,(07).

[3]李宝峰.农村“留守儿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05).

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表征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探析

2.1隔代监护,儿童的教养问题令人堪忧:隔代父母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父母由于外出打工,隔代教养代替了亲子教养。其一,从教养的环境来看,儿童的教养环境发生了骤然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化。如有些儿童总是与父母说一些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在他们心里,这些话只能说给父母听。由此,很多儿童渐渐的变得沉默寡言;其二,从教养的方式来看,隔代父母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水平较低,在面对儿童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时,往往采用置之不理的态度,或者是棍棒相加的行为,导致儿童在放任与专制的两极之间徘徊;其三,从教养的关系来看,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依存关系,儿童可以在跟父母接触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儿童与隔代父母只是种依附关系,儿童不会完全的信任隔代父母,甚至会产生排斥、厌烦的心理。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引导策略

3.1加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我们不能再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泰然处之,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首先,政府方面。政府要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保证留守儿童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其次,学校方面。学校的工作人员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机制,帮助留守儿童及时的解决各种问题;最后,家庭方面。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港湾,父母要定期回家陪伴儿童,了解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倾听儿童的心里话,为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提出一些建议。综上所述,政府、学校与家庭要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干预模式,促进留守儿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2促进留守儿童不良情绪排解: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使留守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些情绪的不断积压会让留守儿童变得暴躁、焦虑,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社会与学校要积极的为留守儿童提供方法与途径,帮助留守儿童排解不良情绪。其一,社会方面。社会的关怀能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当我们用亲人的身份去关心、呵护留守儿童时,会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转变原有的消极情绪,这种用爱心感化留守儿童的方法已经成为众多社会人士关心留守儿童的基本方式;其二,学校方面。当留守儿童持有不良情绪时,他们在学校中会表现出异常行为,可能会出现不合群的现象,也可能出现其他的问题行为,如课堂中大吵大闹。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异常行为要采取温和的教育态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主动地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儿童的内在想法和内心世界,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3.3构架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父母的缺失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是由于缺少父母的长期陪伴造成的。由此可见,父母是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搭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桥梁可以从根本上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的构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只有大家携起手来,一起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他们才能在蓝天下健康的成长。

4结论

心理健康、年级组、不同类型、年级组和不同类型、心理健康和年级组、心理健康和不同类型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心理健康主效应十分显著,F(7,11158)=218.30,P<0.001。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四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另四个维度,其中学习焦虑得分又显著高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不同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594)=97.71,P<0.001。由表5可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得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为0.001。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留守儿童。

年级组与不同类型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2,1594)=6.58,P=0.001。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低、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为0.001;低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P值均为0.001;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得分无显著关系。心理健康和年级组存在交互作用,F(14,11158)=12.64,P<0.001。低、中、高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显著高于另四个维度。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低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与过敏倾向之间无显著差异;中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显著高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与恐怖倾向;高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与过敏倾向之间无显著差异。由图1可知,低年级组儿童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躯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得分显著高于中、高年级组。心理健康和不同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7,11158)=17.33,P<0.001。由表7及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与过敏倾向显著高于另五个维度。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留守儿童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讨论与结论

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儿童;农村人口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劳务输出较大的城市选取2所农村小学和1所中学共103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年龄7~17岁,其中小学生384名,初中生650名;留守儿童762名,非留守儿童272名。“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或经商至少4个月以上,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外出务工父母:本文是指每年在外务工至少0.5a以上,且务工期间很少在家居住的外出打工父母。根据父母外出情况分为4个组:父亲外出组、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和无外出务工组。男生平均年龄(12.40±2.20)岁,女生平均年龄(12.66±2.18)岁。

1.3统计学分析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重录入并检错,用SPSS11.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73.7%,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各组间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其父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32,P>0.05;χ2=5.96,P>0.05),见表1。br>

2.2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小学生心理发育的影响表2所示,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的社交焦虑、孤独感及社会期望值均低于其他3组,自我意识水平高于其他3组,其中在社交焦虑和孤独评分方面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初中生心理发育的影响表3所示,初中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的社交焦虑、孤独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自我意识水平及社会期望值高于其他3组,其中在社交焦虑、孤独评分、自我意识方面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讨论

调查发现,有73.7%的调查对象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达62.5%。父母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仅占37.5%,这其中与父亲在一起的比例又远低于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5.8%,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接近[4]。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分别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调查结果还显示,留守初中生的社交焦虑评分明显高于留守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4,P

4参考文献

[1]POSIGM,KICKULJ.Extendingourunderstandingofburnouttestofanintegratedmodelinnonserviceoccupations.JOccupHealthPsychol,2003,8(1):3.

[2]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24(1):102-104.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4-398.

[4]段成容,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32(3):13.

[5]陈章银,何永梅.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怀化学院学报,2008,27(7):35-37.

[6]钟继灿,王健.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1):69-70.

[7]SANTROCKJW.Fatherabsence,perceivedmaternalbehavior,andmoraldevelopmentinboys.ChildDev,1975,46(3):753-757.

[8]吴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简报.教育发展研究部网[EB/OL].[2004-01-08].省略ier.省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性格

由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随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方式

1.学习上

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表现为厌学,叛逆自卑。在学校违法违纪的同学中,留守儿童占了多数,他们一般上学迟到,早退,逃课,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按时完成。他们也存在着较强的叛逆心理,一不如意就与老师顶撞。而且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个性大多又很自卑。根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成绩优秀的占28%,一般的占64.2%,差的占15%。所以说,留守儿童的的学习普遍平平,有些甚至沦为后进生。

2.生活上

在生活上,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心孤独。主要表现为:在生活中对人对事都冷漠任性,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爱心;性格孤僻不合群,凡事自我为中心,不注重集体和团结;对人没有礼貌,个性懒散没有上进心,有些喜欢搞破坏,道德品行方面的表现较差。

3.与人交往上

在与人交往方面,留守儿童们表现为内心自我封闭,人际交往敏感。一位哲人说,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一些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很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弱,内心长期的自我封闭,不爱与人交流不说,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充满警惕甚至敌意,把别人对他的赞扬当成是冷嘲热讽,把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看作是恶意的挖苦,无论别人对他的态度如何,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种欺负奚落。因此,内心自卑且极不平衡,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所以往往人际交往很差。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造成的影响

1.对个人的影响

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由隔代亲属抚养,年龄不大却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孩子们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对人怀有敌对心理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而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不说,还很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想法偏激、心灵扭曲、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有些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不闻不问是抛弃了自己,或者虽然有些孩子能理解家庭的贫困和父母的艰辛,但是却没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和正确的认识观。这都导致了他们用片面的眼光看世界,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恨父母为什么抛弃自己,恨上天为什么让自己生活在这种家庭,这造成了孩子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家人之间和睦相处,给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困扰。

2.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少见,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案及建议

1.学校方面

学校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容纳留守儿童在就读和学校寄宿,让他们受到进一步的、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这样有利于增强德育教育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他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还可以组织一些既有意义,又有趣的课外活动,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发展孩子们开朗、健康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理,这样可以使留守儿童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也可以使在外打工的父母们更加放心。

2.家庭方面

3.社会方面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同时也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社会,都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让他们的身心在良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地成长。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所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变的尤为重要。

1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1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1.2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监护不力。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1.3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这样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1.4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这样疏于照顾,人身安全容易忽视。

1.5"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1.6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我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

2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2.1学校要有所作为。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让在农村工作的党员、教师,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

2.3治标还需治本,教育体系改革才是关键。怎样使留守的孩子不留守,如何解决进城读书的费用、学位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政府共同商议,尽快解决问题,消除障碍。

2.4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两个职责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这就要靠学校或监护人积极培养和引导。

2.6培养"留守儿童"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救能力以及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另外,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

2.7疏通思想,老师或监护人经常和他们谈心,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笔者以所任教的学校为案例开展的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该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的78.2%。留守儿童家庭中,62.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37.7%是父母同时外出,大多数留守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祖辈在教育孩子方面常常因为溺爱或者家教意识或方法的薄弱,不能有效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很多家长因为长期不能照顾孩子,便会采用物质和金钱补偿的方法。因此,在孩子的心灵和亲情沟通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健康心理教育也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及时沟通而无从谈起。一些留守儿童因为自理能力不足,首先遇到的是生活困难,出现了辍学等现象。一些留守儿童缺乏抚慰,孤独生活,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厌学、孤僻、自卑、懦弱、封闭、嫉妒和逆反等心理问题。

通过深入农村考察,认真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构想和策略,对于缓解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很有必要。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生活方面

很多留守儿童主要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的娇惯,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平时缺乏父母的关爱造成他们内心孤独,在生话中对周围的人对事比较冷漠,缺乏同情心和爱心。凡事自我为中心,对人没有礼貌,个性比较懒散,没有上进心。

2.人际交流方面

3.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厌学。迟到、早退、逃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交等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人自尊心很强,但也存在着较强的叛逆心理,在受到老师批评时就会发生顶撞等现象。成绩优异的留守儿童比例极少。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平平,甚至沦为后进生。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

1.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现象。类似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必然会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失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一些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抛弃,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视角片面,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产生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烦恼。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时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导的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亲情的滋润,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这种偏差作用到社会上,就是行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发展。决乏家庭管护、过度放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因无人教导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鲜见。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2.学校方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亲情的缺失。“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监管能力有限。根据我们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统计,76.8%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23.2%的留守儿童是由亲朋好友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做监护,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缺乏上进心、自由散漫、厌学、逃学等诸多问题。

3.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根据我们在学校里的观察和了解,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都较差,只有极少数的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很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他们遇到一点小事总是特别敏感、斤斤计较;对长辈没有礼貌、任意顶撞,导致经常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极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有益于高教体系建立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便是其中一个。留守儿童大多存在自卑、不自信、自闭、叛逆、压抑、孤僻等心理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成长背景复杂。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尤其是生活在相对偏远的农村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或离异,或离世,或因经济困难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一般由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抚养,导致他们缺少父爱母爱,也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他们更懂得世态炎凉,这类孩子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

3.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由于父母本身文化素质低,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又大多年老体弱,文化素质也不行,天高皇帝远,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仿佛脱了缰的野马,没人管,不会管,或者管不了。对于后来被父母接到所在城市一起生活的孩子来说,父母工作大多不稳定,他们的居住场所也不固定,而且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为了改变现状,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里就显得非常的疲惫,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问题,他们根本就没了心情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不是责骂就是打,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一种家的归属感,言行上就会出现叛逆的表现。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居无定所,学校和家长很难建立固定的联系方式。导致学校无法及时将孩子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反馈给父母,父母也不能够及时的给予纠正。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言行,临时监护人凭着人家的孩子不好管的心理,对其说两句便听之任之,是为管不了。

三、调查问题建议

2.关心贫困农民工子女,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很多留守儿童或因为经济原因,或因为自身心理原因,往往在义务教育还未进行完就已经辍学,过早踏入社会。帮助留守儿童完成义务教育,不但能增加他们的知识量,而且学校还能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正确的引导和关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减少他们步入歧途的机会。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采取减、免、捐等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二,对进城务工人员中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在接受政府、学校及个人资助时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筹措经费。三,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四,学校定期进行家访,加强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了解更多学生情况,并给不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做思想工作,减少孩子辍学失学率。

THE END
1.你的感情和婚姻,是否被家人长辈插手干涉过?我知道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难有幸福可言,更不想嫁进苏家这样的家庭,忍痛提出分手。 正好堂姐在广州开了公司,请我过去帮忙管理,我便辞掉工作,不顾苏同的哀求挽留,离开家乡前往广州。 苏同经常喝醉酒了打电话发微信给我,诉说他对我的感情。 他还多次问我要广州的地址,想来找我,可我都拒绝了。 https://story.hao.360.cn/topic/KdndP0ToNH33Pw
2.每个人的成长之路——《人性的枷锁》菲利普性格分析父母双亡,寄养于伯父伯母家,伯父性格冷峻、不苟言笑,伯母软弱,菲利普就在这种缺爱、缺乏心灵引导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从这时起菲利普爱上了阅读,从书籍中寻找安慰。这造就了菲利普的第二层主要人格——软弱、好学。上学以后,因为残疾,菲利普在学校受到同学们的欺凌,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有时候是非常残忍的。但他学习不...https://www.meipian.cn/2ncd8bjy
1.我是个从小寄养在别人家养的孩子,我亲眼看有问必答病情分析:你从小被寄养,你会感到你是被抛弃的孩子,至少是没有人愿意要你的,不是吗?虽然你的养...https://www.120ask.com/yiyu/30/30276409.htm
2.名著阅读《简.爱》作品赏析1、《简.爱》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 孤儿 ,她从小寄养在舅母 家,遭到 虐待。后来被送进慈善机关举办的寄宿学校--雷沃德学校 。毕业后,应聘来到桑 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 。简爱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抵抗 精神,与表哥、舅妈以及 学校校长对抗,长大后又以其 独立的 人格和勇敢的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 https://www.ruiwen.com/news/70816.htm
3.研究生实验室好吵被寄养在别人实验室是种什么体验?在别家实验室做课题,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导师没有时间指导,或本科室实验平台不够,或寻求合作,便被寄托在别家实验室,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六七八年。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如同小时候寄养在别人家的孩子,所作所为必然会被不一样看待。这些“离家”的研究生究竟给实验室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简单,无非三类,一类流芳,一...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781186/article/details/111267744
4.留守原因范文12篇(全文)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的孩子,很难有温暖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悉心呵护,会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情感方面的关心,在认识事物上和人生价值观上极易出现偏差,加上他们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易受到不良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社会不良环境很明显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3a484jr.html
5.别人家的孩子不能养回应@婴蓝:看到又是独生女又是帮别人养儿子,直翻白眼,大概是报应吧 展开更多31条回应 乔夕2023-02-03 13:11:46江苏 赞同,我甚至都觉得不需要对别人家的孩子太好,因为真的没用,差不多就行。我一个表姑妈,对自己弟弟家的儿子非常照顾,学校开家长会都是她去,因为她弟弟和弟媳在外地,一年到头不在家,这孩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44239915%3F%26
6.有人说“千万不要收养亲戚家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当时我上小学还小,也不知道大人怎么商量的,就在小堂妹出生第5天的时候,我大姑来了,把孩子抱她家...https://www.haian.com.cn/thread-1427306-1-1.html
7.孩子的心理降过了几天,在与思思父亲的.交谈中得知:因为长期在部队工作的关系,思思从小就被寄养在老家,并且是在奶奶与外婆两家之间轮流寄养,加上在街坊间的一些不负责任的风言风语,久而久之,在思思幼小的心灵里,就没有一种归属感,也可以说缺乏安全感,致使思思在回到父母亲身边后,有一段时间非但不肯叫“爸爸”、“妈妈”,...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00310220339_386309.html
8.与众不同的人作文写人作文(精选21篇)他的外表不凡。高高的个子,不胖不瘦,胳膊和大腿都有小块肌肉;大方头,头发有些发黄,被同学们称为“金发狮子”;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单眼皮;脸上还有一道小小的“孔乙己”伤痕。 他从小苦学传统文化。因家人的'喜爱,所以一直在上“私塾”,而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每天在私塾朗诵“四书五经”,...https://m.oh100.com/a/201111/25262.html
9.从小在别人家寄养,为什么我总感觉我只是自己一个人?从小我就是在别人家寄养,我总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尤其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很难过和害怕,而且我是一个独生子女,而且从小一个人习惯了孤独却又不想孤独。所以我就很敏感和悲观,和别人交朋友我总是把自己的心墙筑得很高,而且不愿意把真正的自己表露给别人看,只是把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给别人看,可是我又渴望...https://m.xinli001.com/qa/100588385/
10.不一样的那个人作文600字(通用25篇)他的外表不凡。高高的个子,不胖不瘦,胳膊和大腿都有小块肌肉;大方头,头发有些发黄,被同学们称为“金发狮子”;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单眼皮;脸上还有一道小小的“孔乙己”伤痕。 他从小苦学传统文化。因家人的喜爱,所以一直在上“私塾”,而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每天在私塾朗诵“四书五经”,把...https://www.unjs.com/zuowendaquan/youxiuzuowendaquan/466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