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缺爱”吗?看看这四种迹象,只要有一种就需要警惕了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

一位网友的总结很扎心:

极其反差的人设:外表无比坚韧,但却懂得刻意收敛情绪,常被人觉得过于疏离。

讨好他人的倾向:只要呈现一段关系,会变成他人喜欢的风格,委屈自己而顾全大局。

不自信,总是患得患失:父母的怠慢和疏离,会让他不断否定自己,潜意识里觉得“我很差,不该被爱”…

爱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维持着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内动力。

当一个孩子长期没有被爱满足,内心始终有种“只有不断付出,才能得到爱”的意识。

一旦孩子出现这种心理,会造成孩子终身的性格缺陷,很难养出健全的人格。

著名作家林海音曾说:每个人生理上的童年即将消逝,但心灵的童年会伴随终生。

因此,在孩子有迹可循的成长中,父母要警惕孩子的这四种迹象,只要有一种,说明孩子已经“缺爱”了。

如果不及时“补救”,可能会让孩子一生都缺爱。

01

性格暴躁,源自于内心的恐惧感

在亲子综艺《不要小看我》中,有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孩。

只要一点火就能让他暴跳如雷。

节目中,嘉宾陪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淘气的他弄坏了其他小朋友的气球。

嘉宾为了让他道歉,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面包,故意“孤立”他,因此激怒了他。

他朝着其他小朋友扔台灯,还乱扔垃圾桶、玩具,情绪彻底爆发。

瞬间大家就给他挂上了“熊孩子”、“不听话”的标签。

其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抱怨说孩子太难管,说他两句就生气急眼,轻则大吼大叫,重则暴力反抗。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认为这样的孩子是不听话、不懂事。

但却没有父母反思“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容易愤怒”?

孩子表面上的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处于恐惧和不安的状态。

从心理学上来说,当一个人发脾气时,是对感到无助和无力的情境作出的反应,是对周围人发出的变相信号,引来别人的注意。

孩子的每一次暴怒都是在求助,愤怒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曾提到了一个词叫“爱的油罐”:

每个人心里都有两个“爱的油罐”,一个是用来储备热情和乐趣,一个是用来储备爱。

人之所以会有情绪,就是因为心里那个爱的油罐在慢慢变少,尤其是父母的严厉训斥、棍棒教育,会让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逐渐消失,因此而产生易怒、暴躁的情绪。

孩子脾气暴躁的源头是父母爱给得不够。

只有为孩子的“油罐”持续不断地注入爱,才会减少孩子的易怒情绪。

因此父母千万不要把易怒的情绪带给孩子,用温柔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感受更多的爱。

02

曾看过这样一条新闻。

在父母与他沟通失败后,他的父亲一气之下摔掉了手机。

男孩因此而离家出走三天都没有回来,他即使很饿,也倔强地不肯妥协。

后来通过民警的调解,他才说出原因:就是希望得到认同。

原来男孩心里一直都在意“他是否能自己做主”,但是父母从不认同他,做错什么事,只会批评他,也从来不听他解释。

所以他故意唱反调。

男孩叛逆的根源是父母经常忽视他的感受,不关心他、不重视他,让他没有价值感。

孩子的问题不是他的行为,而是内心的需要。

从心理学上来说,叛逆是孩子博爱的一种方式。

因为无法衡量自己在父母心里的分量,所以会做出一些与期望背道而驰的事。

以前看到了一个词叫“推压杆效应”:人在坐木质过山车时,会反复推压杆,检验压杆安不安全。

当孩子不断挑战父母的底线时,就像检验推压杆一样,是在反复试探父母的爱。

一位儿童认知行为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发现:

几乎所有的网络成瘾、暴力习惯、抗拒父母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父母给予的爱不足”。

当父母的忽视给予得越多,孩子的安全感越弱。

作家乔西·西普曾经非常叛逆。

后来,他的最后一位养父,在他无论怎么叛逆,怎么惹事都接纳他,才让他慢慢有了生命力。

养父说: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后来他才开始悔过。

只有被信任感和亲密感支撑的爱才能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动力。

父母只有用心的陪伴,适度的尊重,才能让孩子在父母的用心中感受爱的流动。

03

特别黏人,只是害怕“被抛弃”

前几天,听一个朋友抱怨说“孩子都快5岁了,还特别黏人。”

吃饭要喂、睡觉要抱着,走哪儿都要跟着,不然就大哭大闹。

朋友说,过年的时候在亲戚家上个厕所,孩子都觉得是被抛下了,一个人在那儿哇哇大哭。

更烦恼的是,有一次她去接一个朋友,就把孩子交给外婆看,结果孩子拖拉硬拽都要黏着她。

每天在家总是“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让她觉得快要疯掉了。

实际上,很多妈妈都有这种无助又无奈的时候。

虽然觉得孩子黏自己是好事,但是总被孩子牵绊着,确实非常苦恼。

其实,孩子越黏人说明他的安全感越低。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依恋理论,他指出:

婴幼儿与父母分离导致的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他们将这种体验视为对他快乐的一种威胁。

很多孩子总喜欢让父母陪着自己,是把父母视作安全感的源头,因为害怕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

一位网友说过一段经历:

小时候妈妈特别忙,每次她回来,我总是特别黏她,总想让她抱我,她却总是不耐烦地推开我说“一边去”。

到后来,我开始不再期待她回来,每次一看见她就默默往旁边退开。

孩子3岁前,最需要安全感。

它最直接的表现是拥抱和抚摸,一旦缺少这些,难以很好地建立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

就如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

在婴幼儿期没有建立强烈的安全感依恋的孩子,一生都将缺乏与其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力。

因此,对于黏人的孩子,满足他被拥抱、被陪伴的需求,是他未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石。

04

乖巧懂事,是被迫的选择

“你要听话一点,大家才喜欢”;

“这孩子真懂事,不像我家的那么皮”;

“听话一点,不然就把你丢掉”;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都在暗示着,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乖巧”和“懂事”。

然而孩子乖巧懂事真的是好事吗?

有心理咨询师曾经说过:

小时候表现得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对于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来说,乖巧懂事的代价是丧失自我内驱力和意义感。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爸妈比较忙,一直和奶奶生活,在奶奶家睡觉的第一晚,早上喊着妈妈半睡半醒。

在别人还在妈妈怀里撒娇时,她就学会了铺床、洗衣、刷碗。

那时候特别想回家,想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却不敢表露出来。

所以每次别人问她“想不想妈妈时”,她都会回答“不想”。

这时候大家都会夸她懂事。

当父母一直强调“你要懂事”,在孩子的脑海里就形成“我要懂事,父母才会爱我”的意念。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懂事并不是孩子内心的夙愿,更多的是被迫的选择。

孩子在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下,会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乖巧和懂事。

这种长期不被尊重,心理边界被长期侵犯的结果,会让孩子活得越来越压抑,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尤为重要。

好的教育,都要给孩子一次“做自己”的机会,任性的孩子,才有获得爱的勇气。

05

心理学上提到了一个“无条件的爱”:

虽然我会表扬你,也会批评你,但重要的是,不管你做了什么,都不用担心我会抛弃你。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你这个人本身的存在,就已经值得被爱了。

养孩子本身是一场自我疗愈和成长的双向奔赴过程,父母给孩子的爱越深,越不该有附加条件。

THE END
1.你的感情和婚姻,是否被家人长辈插手干涉过?我知道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难有幸福可言,更不想嫁进苏家这样的家庭,忍痛提出分手。 正好堂姐在广州开了公司,请我过去帮忙管理,我便辞掉工作,不顾苏同的哀求挽留,离开家乡前往广州。 苏同经常喝醉酒了打电话发微信给我,诉说他对我的感情。 他还多次问我要广州的地址,想来找我,可我都拒绝了。 https://story.hao.360.cn/topic/KdndP0ToNH33Pw
2.每个人的成长之路——《人性的枷锁》菲利普性格分析父母双亡,寄养于伯父伯母家,伯父性格冷峻、不苟言笑,伯母软弱,菲利普就在这种缺爱、缺乏心灵引导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从这时起菲利普爱上了阅读,从书籍中寻找安慰。这造就了菲利普的第二层主要人格——软弱、好学。上学以后,因为残疾,菲利普在学校受到同学们的欺凌,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有时候是非常残忍的。但他学习不...https://www.meipian.cn/2ncd8bjy
1.我是个从小寄养在别人家养的孩子,我亲眼看有问必答病情分析:你从小被寄养,你会感到你是被抛弃的孩子,至少是没有人愿意要你的,不是吗?虽然你的养...https://www.120ask.com/yiyu/30/30276409.htm
2.名著阅读《简.爱》作品赏析1、《简.爱》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 孤儿 ,她从小寄养在舅母 家,遭到 虐待。后来被送进慈善机关举办的寄宿学校--雷沃德学校 。毕业后,应聘来到桑 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 。简爱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抵抗 精神,与表哥、舅妈以及 学校校长对抗,长大后又以其 独立的 人格和勇敢的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 https://www.ruiwen.com/news/70816.htm
3.研究生实验室好吵被寄养在别人实验室是种什么体验?在别家实验室做课题,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导师没有时间指导,或本科室实验平台不够,或寻求合作,便被寄托在别家实验室,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六七八年。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如同小时候寄养在别人家的孩子,所作所为必然会被不一样看待。这些“离家”的研究生究竟给实验室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简单,无非三类,一类流芳,一...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781186/article/details/111267744
4.留守原因范文12篇(全文)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的孩子,很难有温暖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悉心呵护,会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情感方面的关心,在认识事物上和人生价值观上极易出现偏差,加上他们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易受到不良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社会不良环境很明显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3a484jr.html
5.别人家的孩子不能养回应@婴蓝:看到又是独生女又是帮别人养儿子,直翻白眼,大概是报应吧 展开更多31条回应 乔夕2023-02-03 13:11:46江苏 赞同,我甚至都觉得不需要对别人家的孩子太好,因为真的没用,差不多就行。我一个表姑妈,对自己弟弟家的儿子非常照顾,学校开家长会都是她去,因为她弟弟和弟媳在外地,一年到头不在家,这孩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44239915%3F%26
6.有人说“千万不要收养亲戚家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当时我上小学还小,也不知道大人怎么商量的,就在小堂妹出生第5天的时候,我大姑来了,把孩子抱她家...https://www.haian.com.cn/thread-1427306-1-1.html
7.孩子的心理降过了几天,在与思思父亲的.交谈中得知:因为长期在部队工作的关系,思思从小就被寄养在老家,并且是在奶奶与外婆两家之间轮流寄养,加上在街坊间的一些不负责任的风言风语,久而久之,在思思幼小的心灵里,就没有一种归属感,也可以说缺乏安全感,致使思思在回到父母亲身边后,有一段时间非但不肯叫“爸爸”、“妈妈”,...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00310220339_386309.html
8.与众不同的人作文写人作文(精选21篇)他的外表不凡。高高的个子,不胖不瘦,胳膊和大腿都有小块肌肉;大方头,头发有些发黄,被同学们称为“金发狮子”;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单眼皮;脸上还有一道小小的“孔乙己”伤痕。 他从小苦学传统文化。因家人的'喜爱,所以一直在上“私塾”,而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每天在私塾朗诵“四书五经”,...https://m.oh100.com/a/201111/25262.html
9.从小在别人家寄养,为什么我总感觉我只是自己一个人?从小我就是在别人家寄养,我总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尤其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很难过和害怕,而且我是一个独生子女,而且从小一个人习惯了孤独却又不想孤独。所以我就很敏感和悲观,和别人交朋友我总是把自己的心墙筑得很高,而且不愿意把真正的自己表露给别人看,只是把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给别人看,可是我又渴望...https://m.xinli001.com/qa/100588385/
10.不一样的那个人作文600字(通用25篇)他的外表不凡。高高的个子,不胖不瘦,胳膊和大腿都有小块肌肉;大方头,头发有些发黄,被同学们称为“金发狮子”;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单眼皮;脸上还有一道小小的“孔乙己”伤痕。 他从小苦学传统文化。因家人的喜爱,所以一直在上“私塾”,而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每天在私塾朗诵“四书五经”,把...https://www.unjs.com/zuowendaquan/youxiuzuowendaquan/466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