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
一位网友的总结很扎心:
极其反差的人设:外表无比坚韧,但却懂得刻意收敛情绪,常被人觉得过于疏离。
讨好他人的倾向:只要呈现一段关系,会变成他人喜欢的风格,委屈自己而顾全大局。
不自信,总是患得患失:父母的怠慢和疏离,会让他不断否定自己,潜意识里觉得“我很差,不该被爱”…
爱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维持着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内动力。
当一个孩子长期没有被爱满足,内心始终有种“只有不断付出,才能得到爱”的意识。
一旦孩子出现这种心理,会造成孩子终身的性格缺陷,很难养出健全的人格。
著名作家林海音曾说:每个人生理上的童年即将消逝,但心灵的童年会伴随终生。
因此,在孩子有迹可循的成长中,父母要警惕孩子的这四种迹象,只要有一种,说明孩子已经“缺爱”了。
如果不及时“补救”,可能会让孩子一生都缺爱。
01
性格暴躁,源自于内心的恐惧感
在亲子综艺《不要小看我》中,有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孩。
只要一点火就能让他暴跳如雷。
节目中,嘉宾陪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淘气的他弄坏了其他小朋友的气球。
嘉宾为了让他道歉,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面包,故意“孤立”他,因此激怒了他。
他朝着其他小朋友扔台灯,还乱扔垃圾桶、玩具,情绪彻底爆发。
瞬间大家就给他挂上了“熊孩子”、“不听话”的标签。
其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抱怨说孩子太难管,说他两句就生气急眼,轻则大吼大叫,重则暴力反抗。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认为这样的孩子是不听话、不懂事。
但却没有父母反思“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容易愤怒”?
孩子表面上的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处于恐惧和不安的状态。
从心理学上来说,当一个人发脾气时,是对感到无助和无力的情境作出的反应,是对周围人发出的变相信号,引来别人的注意。
孩子的每一次暴怒都是在求助,愤怒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曾提到了一个词叫“爱的油罐”:
每个人心里都有两个“爱的油罐”,一个是用来储备热情和乐趣,一个是用来储备爱。
人之所以会有情绪,就是因为心里那个爱的油罐在慢慢变少,尤其是父母的严厉训斥、棍棒教育,会让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逐渐消失,因此而产生易怒、暴躁的情绪。
孩子脾气暴躁的源头是父母爱给得不够。
只有为孩子的“油罐”持续不断地注入爱,才会减少孩子的易怒情绪。
因此父母千万不要把易怒的情绪带给孩子,用温柔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感受更多的爱。
02
曾看过这样一条新闻。
在父母与他沟通失败后,他的父亲一气之下摔掉了手机。
男孩因此而离家出走三天都没有回来,他即使很饿,也倔强地不肯妥协。
后来通过民警的调解,他才说出原因:就是希望得到认同。
原来男孩心里一直都在意“他是否能自己做主”,但是父母从不认同他,做错什么事,只会批评他,也从来不听他解释。
所以他故意唱反调。
男孩叛逆的根源是父母经常忽视他的感受,不关心他、不重视他,让他没有价值感。
孩子的问题不是他的行为,而是内心的需要。
从心理学上来说,叛逆是孩子博爱的一种方式。
因为无法衡量自己在父母心里的分量,所以会做出一些与期望背道而驰的事。
以前看到了一个词叫“推压杆效应”:人在坐木质过山车时,会反复推压杆,检验压杆安不安全。
当孩子不断挑战父母的底线时,就像检验推压杆一样,是在反复试探父母的爱。
一位儿童认知行为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发现:
几乎所有的网络成瘾、暴力习惯、抗拒父母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父母给予的爱不足”。
当父母的忽视给予得越多,孩子的安全感越弱。
作家乔西·西普曾经非常叛逆。
后来,他的最后一位养父,在他无论怎么叛逆,怎么惹事都接纳他,才让他慢慢有了生命力。
养父说: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后来他才开始悔过。
只有被信任感和亲密感支撑的爱才能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动力。
父母只有用心的陪伴,适度的尊重,才能让孩子在父母的用心中感受爱的流动。
03
特别黏人,只是害怕“被抛弃”
前几天,听一个朋友抱怨说“孩子都快5岁了,还特别黏人。”
吃饭要喂、睡觉要抱着,走哪儿都要跟着,不然就大哭大闹。
朋友说,过年的时候在亲戚家上个厕所,孩子都觉得是被抛下了,一个人在那儿哇哇大哭。
更烦恼的是,有一次她去接一个朋友,就把孩子交给外婆看,结果孩子拖拉硬拽都要黏着她。
每天在家总是“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让她觉得快要疯掉了。
实际上,很多妈妈都有这种无助又无奈的时候。
虽然觉得孩子黏自己是好事,但是总被孩子牵绊着,确实非常苦恼。
其实,孩子越黏人说明他的安全感越低。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依恋理论,他指出:
婴幼儿与父母分离导致的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他们将这种体验视为对他快乐的一种威胁。
很多孩子总喜欢让父母陪着自己,是把父母视作安全感的源头,因为害怕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
一位网友说过一段经历:
小时候妈妈特别忙,每次她回来,我总是特别黏她,总想让她抱我,她却总是不耐烦地推开我说“一边去”。
到后来,我开始不再期待她回来,每次一看见她就默默往旁边退开。
孩子3岁前,最需要安全感。
它最直接的表现是拥抱和抚摸,一旦缺少这些,难以很好地建立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
就如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
在婴幼儿期没有建立强烈的安全感依恋的孩子,一生都将缺乏与其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力。
因此,对于黏人的孩子,满足他被拥抱、被陪伴的需求,是他未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石。
04
乖巧懂事,是被迫的选择
“你要听话一点,大家才喜欢”;
“这孩子真懂事,不像我家的那么皮”;
“听话一点,不然就把你丢掉”;
…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都在暗示着,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乖巧”和“懂事”。
然而孩子乖巧懂事真的是好事吗?
有心理咨询师曾经说过:
小时候表现得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对于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来说,乖巧懂事的代价是丧失自我内驱力和意义感。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爸妈比较忙,一直和奶奶生活,在奶奶家睡觉的第一晚,早上喊着妈妈半睡半醒。
在别人还在妈妈怀里撒娇时,她就学会了铺床、洗衣、刷碗。
那时候特别想回家,想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却不敢表露出来。
所以每次别人问她“想不想妈妈时”,她都会回答“不想”。
这时候大家都会夸她懂事。
当父母一直强调“你要懂事”,在孩子的脑海里就形成“我要懂事,父母才会爱我”的意念。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懂事并不是孩子内心的夙愿,更多的是被迫的选择。
孩子在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下,会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乖巧和懂事。
这种长期不被尊重,心理边界被长期侵犯的结果,会让孩子活得越来越压抑,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尤为重要。
好的教育,都要给孩子一次“做自己”的机会,任性的孩子,才有获得爱的勇气。
05
心理学上提到了一个“无条件的爱”:
虽然我会表扬你,也会批评你,但重要的是,不管你做了什么,都不用担心我会抛弃你。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你这个人本身的存在,就已经值得被爱了。
养孩子本身是一场自我疗愈和成长的双向奔赴过程,父母给孩子的爱越深,越不该有附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