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与内在小孩:心灵深处的羁绊与救赎

亲属关系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夫妻关系、祖孙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姐妹关系、伯叔姑与侄子女关系、舅姨与外甥(女)关系等。从血缘角度细分,又可分为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

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子女、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旁系亲属包括兄弟姐妹、伯叔姑、舅姨、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亲属关系构成了家庭的基本框架,确定了成员间的身份联系,是原生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在这个家庭环境中,夫妻关系是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关系的状态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感情状况等会营造出不同的家庭氛围,从而影响孩子性格、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形成。

(二)养育与监护关系

在原生家庭中,养育关系和监护关系至关重要。父母对子女负有养育和监护的职责。

★养育关系体现在对子女生活的全方位照顾,包括物质供给、生活照料、教育引导等方面,为子女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监护关系则从法律和社会道德角度保障未成年人等被监护人的权益,确保他们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同时在必要时代表他们做出合法决策。

★所以,养育关系体现了父母等长辈对孩子生活照顾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责任。

(三)情感关系

原生家庭中的情感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纽带的体现,包括爱、关怀、尊重等积极情感,也包括矛盾、冲突、怨恨等负面情感。

★因此,情感关系是家庭成员间的感情维系。

积极的情感关系为家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滋养作用,是个体情感发展和人格健全的重要因素。然而,家庭中的矛盾冲突也不可避免,这些负面情感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在家庭成员心中留下创伤,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四)经济关系

★原生家庭中的经济关系涉及家庭内部的财产管理与分配、经济支持等多方面事物。而经济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的发展机会。

在一些家庭中,经济资源的分配可能会引发矛盾,比如子女之间对财产继承的期望差异、夫妻之间在家庭财务管理上的分歧等。同时,经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赡养等都属于经济关系的范畴。经济关系与其他家庭关系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原生家庭的生态。

(一)内在小孩的定义

在讨论人生家庭的同时,人们也常常会提及另一个概念,那就是内在小孩。而每个人都有内在小孩,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代表着童年时期的自己。童年的经历、情感和未被满足的需求等都会在潜意识中留下印记或印痕。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印记或印痕,而非创伤。

例如,小时候被父母严厉批评后产生的委屈情绪,虽然随着年龄增长可能被暂时遗忘,但这种情绪会存储在潜意识里,这个委屈的自己就像内在小孩。当遇到类似场景时,内在小孩就可能被触发,使人再次体验到童年的情绪。

(二)内在小孩与原生家庭的联系

原生家庭的环境对内在小孩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印记,形成内在小孩的雏形。内在小孩这个概念虽然不是原生家庭研究独有的,但和原生家庭的研究却紧密相连。

(三)内在小孩的疗愈需求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是每个内在小孩都需要被疗愈。

如果一个人在原生家庭等成长环境中得到足够的爱、支持和正确的引导,他的内在小孩可能是比较健康、快乐的,就不需要专门的疗愈。

但是,当一个人经历过童年创伤,比如被父母忽视、虐待,或者经历重大的分离事件等,这些负面经历会让内在小孩处于“受伤”状态。这种情况下,内在小孩可能会以负面情绪、不良行为模式或者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就需要被疗愈。

当内在小孩出现持续负面情绪(如莫名的悲伤、愤怒、恐惧且与童年经历有关)、人际关系问题(如总是重复在原生家庭中的不良互动模式)、自我认知偏差(如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疗愈。

(一)荣格提出内在小孩概念的背景

“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是荣格在1940年首次出版的《儿童原型心理学》中提到的。荣格提出这个概念当时的时代背景,其实是较为复杂的。

▎在思想文化层面,当时心理学领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们对潜意识的研究不断深入。

荣格的理论也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他对潜意识的探索和理解与当时的学术思潮相契合,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二)荣格自身经历对概念的影响

荣格的童年经历比较特殊,他出生于一个宗教家庭,家里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担任神职人员,父亲是一位虔诚的牧师。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父母关系不和睦,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荣格自小便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这种孤独且缺乏稳定情感支持的童年,可能让荣格对人内心深处隐藏的、未被满足的情感和需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思考。他内心可能也有一个渴望被理解、被关爱的“小孩”,这也许是他提出内在小孩概念的潜在心理基础。

此外,荣格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比如12岁那年被一男孩推倒后,他曾陷入数月的昏厥状态,后来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治愈。在这期间,他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

这种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对人格不同层面的觉察,使他意识到人内心深处存在着不同的部分,而内在小孩可能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着童年经历和未成熟心理状态的部分。这一系列的自我探索经历为他提出内在小孩概念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和启示。

(一)“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内在小孩,幸运的人被内在小孩疗愈一生”观点的偏误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内在小孩,幸运的人被内在小孩疗愈一生”这样观的点是存在一定确认偏误的。

▎首先,这种观点过度强调单一因素,将人一生的不顺与问题过度归咎于父母的养育和内在小孩,而忽略了人生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成长不仅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教育经历、个人选择、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好的老师、朋友或导师,他们的积极影响可能会帮助这个人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且,个人的努力、积极的心态和不断的自我成长也对人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这种观点对内在小孩的作用存在片面理解。内在小孩确实可能包含着一些积极的品质,如童真、创造力和好奇心等,但这些品质的发挥也需要合适的环境和个人的积极引导。仅仅因为一个人内心有一个所谓的“内在小孩”就认为他会一直幸运地被疗愈是不现实的。

有时候,内在小孩所代表的未成熟的情感和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反而可能会给人带来困扰和阻碍,而不是疗愈。

(二)误解产生的原因

这种误解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

▎另一方面,与其他心理学观点的混淆。心理学中有一些类似的观点,比如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会被他的童年疗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他的童年”。这种关于童年对人一生影响的观点与内在小孩的概念有一定的关联性,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人们不自觉地相互关联和混淆,从而导致出现这种误传。

(一)阿德勒观点提出的背景

阿德勒提出“幸运的人,一生都会被他的童年疗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他的童年”这一观点,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因素。

(二)阿德勒个人经历的影响

从阿德勒的个人经历来看,他的童年对其观点形成影响深远。

▎他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身体多病且排行老二,在与哥哥的对比中常感自卑。

▎在成长过程中,他在学业和职业生涯中不断探索,与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大家交流又有分歧。

这些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童年的经历,无论是积极的支持还是消极的挫折,都会像烙印一样伴随一生。幸运者凭借童年的温暖和力量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不幸者则要花费大量精力克服童年阴影。这种认识在他的理论发展中逐渐沉淀,最终形成了这一极具影响力的观点。

(三)阿德勒观点可能导致的片面理解

(一)概念表述的模糊性与争议

总的来说,我们在理解荣格的“内在小孩”概念时,需要结合荣格的整体理论体系以及当时的学术背景来进行综合考量,避免简单地依据一些流传的表述来片面理解。

(二)结合理论体系理解“内在小孩”

在理解荣格的“内在小孩”概念时,需要结合荣格的整体理论体系以及当时的学术背景来进行综合考量,避免简单地依据一些流传的表述来片面理解。这要求我们深入研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包括其对潜意识、原型等概念的理解,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内在小孩”的内涵。

(一)儿童原型与内在小孩

(二)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集体意识是指特定群体中成员所共同具有的意识,它是群体成员对群体共同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的认识和认同。集体意识在群体的共同生活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例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都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集体意识的体现。集体无意识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和文化传承积累下来的一种潜意识结构,包含着人类共同的心理模式和原始意象。这些内容通常不会被个体直接意识到,但会在梦境、幻想、艺术创作等情境中表现出来。

(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原生家庭和内在小孩是心理学研究中两个关键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原生家庭涵盖的多种关系共同塑造了个体的成长环境,进而影响内在小孩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内在小孩又作为个体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思维产生持续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实践应用中,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避免对来访者产生误导。当为因心理困扰前来寻求帮助的人提供咨询时,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或内在小孩的“不健康”,而应引导来访者全面审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比如,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的问题完全源于童年不幸的来访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积极经历和自身的优势资源,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心理疗愈的过程中。

在本论文的语境中,“羁绊”包含以下意思:

▎-从原生家庭角度来看:原生家庭中的亲属关系、养育监护关系、情感关系和经济关系构成复杂的羁绊。

比如,在情感关系里,父母对孩子的爱、关怀或者矛盾、冲突等情感纽带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一种羁绊。像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频繁的争吵(情感关系中的冲突部分)而在心里留下阴影。

从养育监护关系讲,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监护职责履行情况也会和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紧密联系,这种紧密的关联也是一种羁绊。

▎-从内在小孩角度来讲:内在小孩与原生家庭相互羁绊。

原生家庭环境塑造了内在小孩,童年时期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情感和未被满足的需求等都会在潜意识中留下印记,形成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也会反作用于个体对原生家庭的认知和感受,比如一个有着受伤的内在小孩的人,可能会对原生家庭产生抵触情绪或者不断回顾原生家庭中的创伤事件。

在本论文的语境中,“救赎”包含以下意思:

▎-对内在小孩的救赎:当内在小孩因为原生家庭中的负面经历(如被忽视、虐待等)而处于“受伤”状态时,救赎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救赎是指通过自我认知、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等方式,帮助个体疗愈内在小孩。

例如,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总是莫名悲伤、愤怒等情绪是和童年时期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有关,他通过专业心理咨询或者自我反思等方式,学会和过去和解,让自己的内在小孩从受伤状态中走出来,这就是对内在小孩的救赎。

▎-从原生家庭关系角度的救赎:理解原生家庭和内在小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能帮助个体救赎原生家庭关系。

比如,当人们纠正了对原生家庭和内在小孩片面的认知后,可以以更客观的视角看待原生家庭中的问题,修复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之前过度强调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而产生隔阂,现在可以通过重新审视来改善关系。

THE END
1.心理诊疗室:那些隐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雷诺尔·沃柯曾对400名遭受家暴的妻子研究,发现了家庭暴力具有周期性: 1. 关系紧张期:丈夫会贬低妻子,有控制倾向; 2. 暴力爆发期:殴打,矛盾剧烈; 3. 平静期:丈夫认错,和好如初。 从打人,到和好,如此循环往复。 很多可怜的妻子像刘女性一样,抱有对丈夫改邪归正的幻想。也出于对家庭和孩子的...https://story.hao.360.cn/topic/LNrZQkrnNHC7Qw
2.注意,家长这样做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原来,暑假里爸爸妈妈想把她寄养到邻居大婶家,她不愿意去,最后与爸妈商定的结果是给她预备好饭菜,然后把她反锁在家,直到爸妈晚上回来。没有人知道她被反锁在家的日子是怎么一天天过来的,我只知道她出了心理问题,不说话,也不吃东西,只是呆呆地坐着。 妈妈这回是真着急了。她说孩子已经半个多月没有吃饭了,每天只是...https://www.jianshu.com/p/ee182da335ad
1.父母离异对小学生心理降影响研究易教网父母离异是一种常见的家庭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可能导致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问题。同时,离异也可能导致小学生对家庭失去安全感,产生恐惧和不安。本研究旨在探究父母离异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家长和学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https://sz.eduease.com/mob/zixun_info-id-111338.htm
2.留守原因范文12篇(全文)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的孩子,很难有温暖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悉心呵护,会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情感方面的关心,在认识事物上和人生价值观上极易出现偏差,加上他们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易受到不良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社会不良环境很明显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3a484jr.html
3.家庭教育教案(精选13篇)为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引导家长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以充满智慧和艺术性的方式开展与孩子的教育互动,并且积极主动地配合和协助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我校将邀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九五、十五重点课题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组特约研究员刘秀华老师到我校为学生家...https://www.oh100.com/yuer/5807795.html
4.留守儿童帮扶记录(精选21篇)刚开始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家庭身世,我就从多方面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方案。 1、亲情的缺失,心灵的空白。 朱xx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从小缺少母亲的关爱,缺少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感觉。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她相处甚少,又不认识字,祖父母的年迈,思想观念落后,让她的心灵缺乏有效的、丰富...https://www.ruiwen.com/jilu/7863346.html
5.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降的影响(四)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1、案例一:大一班孩子阿毅,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https://www.yjbys.com/xinli/jiankang/139288.html
6.让爱回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手册第三单元留守的初中在线免费...在这一时期,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和父母作对,因而本阶段内亲子沟通非常重要。 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孩子的叛逆心理就会更加严重,不及时疏导的话就会引起更大的问题。有专家提出,父母可以用对待朋友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如果朋友去你家玩,走的时候落下了东西,你非但不会生气,还会热情地给他...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58729486730267673
7.关爱留守儿童讲座稿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滑坡、厌学逃学。你们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监护力度不够,可能导致你们的学习观念淡薄,甚至厌学逃学,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2、留守儿童的道德真空令人担扰。由于其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9ub9hv7.html
8.躺椅上的精神分析家——拉康派在中国但霍大同并不认可这些培训班的操作模式。精神分析在1930年代之后逐渐分裂成主要的两派:一派以欧美的自我心理学为代表,认为自我是独立自主的一套系统,每个人都是自我的掌控者,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必须要重新建立自己强大的内核,抵御外部的精神创伤,而这动力,主要来自那个全能的主体——心理分析家。 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2030
9.从型是留守儿童,在外婆家寄养,被虐待,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在外婆家寄养,被虐待,辱骂,欺负。长大后极度缺乏安全感,不敢对朋友说出心底的话,不敢接受一段爱情,总是充满了恨和埋怨。即使是对我妈妈,也没有那种天然的亲近之情,我对家人一直都很客气,是真的客气。我爸爸的心理也不怎么健康,他的性格中有很大的封建家长的成分,而且他从小就没了爹,对亲人...https://m.xinli001.com/qa/99967840
10.离异家庭孩子寄养在别人家怎么办?综合法律在离异家庭中,假如孩子需要寄养在别人家里,有部分关键的事需要考虑和解决。本文将就离异家庭孩子寄养的疑问,主要从选择寄养家庭、核实寄养家庭身份和背景、制定寄养计划以及维持亲子关系等方面实施探讨。 一、选择寄养家庭 在为孩子选择寄养家庭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h/134927.html